<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全部资料来自《百度》。</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林彪</b></p> <p>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55年)。军事家。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p><p>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p><p>“文化大革命”期间,组建反党集团,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的林彪乘坐的飞机坠落在温都尔汗附近,暴尸于异国荒野。</p><p>中文名</p><p>林彪</p><p>别名</p><p>育容、育荣、尤勇、李进</p><p>国籍</p><p>中华人民共和国</p><p>民族</p><p>汉族</p><p>出生地</p><p>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林家大湾村</p><p>人物关系</p><p>叶群</p><p>妻子</p><p>林立果</p><p>儿子</p><p>林晓霖</p><p>女儿</p><p>林立衡</p><p>女儿</p><p>张梅</p><p>前妻</p><p>汪静宜</p><p>前妻</p><p>林育英</p><p>堂哥</p><p>快速</p><p>导航</p><p>主要成就婚姻家庭亲属成员人物评价</p><p>人物生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人物生平</b></p> <p>人物生平</p><p>接受教育</p><p>1907年12月5日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9岁入私塾,13岁起就读于林育南、恽代英等在黄冈八斗湾创办的浚新学校。15岁转入武昌共进中学,并于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曾被共青团武昌地委指定为共进中学团支部书记。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中,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发起成立“共进图书社”,组织同学阅读进步书刊,并在陈潭秋等指导下创办“共进月刊”。后被湖北学生联合会推选为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学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同年秋于共进中学毕业后返回林家大湾,父母要他就近谋一个教师职业,以便关照家庭生活。但他说服父母,决心弃教从戎。后经当地中共组织批准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编在步兵科第2团第2营第3连,同时改名为林彪。[1]</p><p>抗战初期的林彪</p><p>参加革命</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参加革命</b></p> <p>参加革命</p><p>在黄埔军校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3连中共支部书记。1926年10月毕业后,由广州北上武汉,被分派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11月,从第四期毕业后,由广州北上武汉,分配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任见习排长、排长,曾随部参加北伐战争中讨伐孙传芳和进军河南的战斗。</p><p>1927年4月随第25师73团(由叶挺独立团改编)参加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历经上蔡、临颍等战役战斗。7月随部移驻九江。8月2日由聂荣臻、周士第直接率领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后任73团3营7连连长。同年10月起义军在广东潮(州)汕(头)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地区。</p><p>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继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随后,党中央授权周恩来组织前敌委员会,全权指挥南昌起义。林彪所在的第二十五师驻扎在马回岭,是预定参加南昌起义的主力之一。1927年8月1日凌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起义军2万余人发动南昌起义。1日下午,第二十五师的大部分官兵从马回岭乘火车开进南昌,并在南昌重新整编,由周士弟担任师长,林彪仍任七连连长。南昌起义的队伍在南下途中失败,队伍多被打散。随后,林彪参加了湘南武装起义,并随着武装起义的队伍上了井冈山,成为中央苏区的开创者之一。</p><p>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改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师1营2连连长。同年4月随湘南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28团营长、团长,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反“进剿”、反“会剿”斗争。</p><p>1928年4月28日,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和湖南地方武装,在宁冈县的砻市同毛泽东直接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1928年5月4日,两军会师大会和红四军成立大会在砻市举行。会上宣布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下设第十、十一、十二师。21岁的林彪任第十师第二十八团一营营长,何长工任该营党代表。</p> <p>井冈山会师后,革命的武装力量更加壮大了。后来,蒋介石调集湘、赣两省军队多次“进剿”井冈山,少的时候有八九个团,最多的时候达18个团。在井冈山的反“围剿”斗争中,林彪初任工农红军第四军的营长、团长,因指挥作战有方,特别是在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三打永新和龙源口激战中,林彪机智灵活、善用疑兵的战术风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赏识,提升很快。[2]</p><p>1929年1月随朱德、毛泽东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4军第1纵队纵队长(亦称司令员)。期间,支持毛泽东继续担任红4军前委书记。年底在给毛泽东的新年贺信中直言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毛泽东写了后来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题的著名复信。[3]</p><p>声名渐起</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声名渐起</b></p> <p>声名渐起</p><p>1930年6月,任红1军团第4军军长,时年23岁。</p><p>1932年3月任红1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文家市、长沙、吉安、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金溪资溪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曾多次指挥所部担任战役战斗的主攻任务,成为红一方面军能征善战的高级指挥员之一。在此期间,他还曾被选为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p><p>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后,与聂荣臻指挥所部参加了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作战。</p><p>1935年1月,参加了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左”倾路线,改组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由毛泽东负责军事指挥。会后指挥红1军团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遵义会议后红军初战失利,再加上许多干部对红军绕着圈子走表示不理解,林彪独自写信给中央,建议“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敌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汇合”,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斥责。</p><p>同年9月,红一方面军改称陕甘支队,任支队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陕甘支队恢复第一方面军番号,重任红1军团军团长,并当选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林彪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从排长逐步升为军团长,并以此奠定了他一生的重要领导地位。</p><p>1936年6月被任命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校长,后兼任政治委员。1937年1月,“红大”从保安(今志丹)迁至延安并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后,继续任校长兼政治委员,并兼任抗大第一分校校长和政治委员。</p><p>抗大校长林彪</p><p>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3个师,林彪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师长和该师军政委员会书记,是3位师长中最年轻的,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军委前方分会委员。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以师为单位分头开赴抗日前线,林彪率部挺进华北抗日前线。[4]</p><p>抗日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15师师长和该师军政委员会书记,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军委前方分会委员,率部挺进华北抗日前线。</p> <p>1937年9月25日与聂荣臻指挥所部设伏平型关,一举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团21旅团一部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各种枪1000余支(挺)、军马50余匹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取得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出击作战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同时使他成为名噪一时的抗日名将。10月17日,他以《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为题在《解放》周刊发表文章,总结出12条与日军作战的经验。平型关战斗后,率第343旅由五台地区南下,于11月初在广阳设伏,再歼日军近千人,缴获骡马700余匹以及大批军需物资。由于平型关战斗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此战在全国的舆论工具中成了重大新闻,被各报刊登载。林彪作为作战的指挥官在党内的影响更大,在全国也成了知名人物。[5]</p><p>1938年2月奉命率115师师部和343旅由晋东北南下,到吕梁地区开辟根据地。3月2日带师直属队途经隰县以北千家庄时,因身穿缴获来的日军大衣并骑着洋马,被当地驻军阎锡山部第19军警戒部队的哨兵开枪误伤。子弹从右腋经左侧背穿出,伤及肺和脊椎骨,从此留下终生未愈的植物神经紊乱症,并逐渐形成了怕水、怕风、怕光、一紧张就出汗的毛病。后送延安治疗,师长职务由343旅旅长陈光代理。从5月开始,边休养边参加“抗大”工作,曾就“抗大”的教育方针、军队的领导问题等作过多次报告和讲演。同年冬经党中央批准,赴苏联继续就医,住在莫斯科郊外科尔斯基村的一所疗养院(对外称“七部”或“八部”,共产国际称“中国党校”),由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将级教官授课。后来,在苏德战争紧张时,该部人员被编入苏联红军。据师哲回忆录记述,林彪在此期间曾对德军的一次行动作出估计并报告了苏联军事当局,受到高度重视。[6]</p><p>1942年2月经新疆返回延安,任中共中央党校管理委员会成员,主持军事教育会议,参加整风运动。同年8月,蒋介石在重庆约见周恩来,提出要在西安会见毛泽东。周恩来从毛泽东的安全和斗争策略考虑,提议由林彪代表毛泽东到西安先见蒋介石,并得到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的同意。9月中旬,他乘汽车由延安赴西安,因天降大雨,路上阻隔,抵西安时蒋介石已返回重庆。他由西安又赴重庆,于10月7日到达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此后近10个月,与周恩来一起同张治中、蒋介石等就克服内战危机、继续合作抗日等问题进行谈判。1943年7月与周恩来等离开重庆返回延安,继续</p> <p>1943年7月与周恩来等离开重庆返回延安,继续在中共中央党校工作。</p><p>1945年4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军委委员。</p><p>抗日战争胜利后,奉派到山东拟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中共山东分局委员。1945年9月下旬,当其行至河南濮阳地区时接到中央电令,遂奉命兼程转赴东北,于10月底抵达沈阳。此后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并兼任东北军政大学校长等职。进入东北初期,曾根据形势变化,向中央军委提出缩短战线的建议并被采纳。尔后,参与领导建立东北根据地,并组织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p><p>东北战场上的林彪</p><p>1946年6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年7月,主持召开东北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由陈云起草的《东北的形势与任务》(简称“七七决议”),强调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必要性。指挥在北满的民主联军进行三下江南(指第二松花江以南)战役,和南满的民主联军组织的四保临江(在吉林南部)战役南北呼应,使国民党军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陷入被动。</p><p>1947年先后发动夏季、秋季、冬季攻势,歼国民党军30余万人,为在东北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此后,曾对中央军委南下作战的指示迟疑不决,直到1948年7月才初步定下实施辽沈战役的决心。9月战役打响后,对敌情作出正确判断,在攻克锦州后果断举行辽西会战,围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取得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此次战役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并使东北部队由出关时的13万余人发展到100余万人,成为人民解放军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同年11月奉命率部入关,任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员和中共平津前线总前委书记,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行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p><p>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5月兼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书记。6月率野战军主力渡过长江,先后指挥了宜沙、湘赣、衡宝、广东、广西、海南岛等战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余人,解放湘、鄂、粤、赣、桂5省。在解放战争中,曾总结部队的作战经验,提出“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战术原则,其关于战斗作风和战术问题的多次讲话曾印发部队指导作战和训练。</p><p>闲云野鹤</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闲云野鹤</b></p> <p>闲云野鹤</p><p>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后改为中南行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p><p>在国庆十周年阅兵式上的林彪</p><p>1950年6月参加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后,即举家迁到北京。因其怕光、怕水、怕风的毛病越来越重,开始脱离工作进行诊治。同年10月经中央批准,再次赴苏联就医。1951年回国后住进毛家湾,仍以休养为主。同年1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起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9月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在此期间,他的职务虽然一直在提升,但基本没有在岗位上工作,深居简出,很少抛头露面和参加社会活动。[7]</p><p>走向巅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走向巅峰</b></p> <p>走向巅峰</p><p>1958年起,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也由于身体状况有所好转,开始逐渐活跃。同年5月参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和八届五中全会,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与此同时,他介入所谓“反教条主义”斗争,在全军掀起对“教条主义倾向”的批判,伤害了刘伯承等一大批干部。1959年庐山会议后兼任国防部长。随后,中共中央组成新的军委,被任命为军委常委、副主席,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提出并推行一整套“左”的东西,打击、迫害、排挤一些与他意见不同的同志;同时对毛泽东搞个人崇拜,把毛泽东思想简单化、庸俗化。</p><p>1964年抓住全军大练兵和大比武中的某些缺点大做文章,说搞军事第一、技术第一,是推行“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冲击了政治,冲击了学习毛主席著作”。随后,他又说军队工作要“突出政治”,“军事训练、生产等需要占一定的时间,但不应冲击政治。相反,政治可以冲击其他。”林彪的这些主张,遭到总参谋长罗瑞卿等人的抵制。1965年冬以“篡军反党”等罪名诬告罗瑞卿,并提出所谓突出政治的“五项原则”,将全军群众性的大比武运动压了下去,同时解除了罗瑞卿的职务。1966年初责令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对罗瑞卿所谓资产阶级军事路线进行批判,并讨论如何贯彻执行突出政治的“五项原则”。此后,“突出政治”、“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的论调进一步流毒全军,部队中政治与军事统一、政治与业务统一的正常关系变成了冲击与被冲击、压倒与被压倒的关系,致使全军的各项工作受到严重干扰与破坏。[8]</p><p>文革政变</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文革政变</b></p> <p>文革政变</p><p>1969年4月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被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并写进了党章。此后,他的篡党夺权活动更加变本加厉。1971年9月8日下达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企图谋害毛泽东,另立中央。阴谋败露后,于9月13日零时与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从山海关机场强行乘飞机外逃,凌晨3时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肯特省贝尔赫矿区南10公里处机毁人亡。</p><p>江青摄的晚年林彪</p><p>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中国共产党党籍。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对其作出判决,被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p><p>主要成就</p><p>指挥战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主要成就</b></p> <p>主要成就</p><p>指挥战役</p><p>林彪一生十大经典战役</p><p>龙冈伏击战 战役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0年11月5日至1931年1月3日,历时60天。</p><p>战役地点:江西省永丰县东固镇、龙冈镇,宁都县东韶镇。</p><p>战役手段:诱敌深入的山地伏击战。</p><p>林彪职务: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第4军军长。</p><p>所辖部队:红4军。</p><p>战役特点:中国工农红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伏击战为主。</p><p>歼敌情况:红一方面军共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1.2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1万余件。林彪所部第10师俘获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p><p>战役评价: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后歼敌最多、战果最巨大的一次战役,也是红军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转变过程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红4军担任主攻。</p><p>黄陂草台岗伏击战 战役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3年2月9日至3月21日,历时41天。</p><p>战役地点:江西省宜黄县黄陂镇、草台岗镇。</p><p>战役手段:诱敌深入的山地伏击战。</p><p>林彪职务: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军团长。</p><p>所辖部队:红1军团。</p><p>战役特点:中国工农红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伏击战为主。</p><p>歼敌情况:红一方面军共歼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近3个师,俘虏官兵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及大量枪械、子弹、电台等军用物资。俘获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主力第52师师长李明和第59师师长陈时骥,击伤王牌第11师师长肖乾。</p><p>战役评价:首创了红军大兵团山地伏击战的范例,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打的最大的一次伏击战,林彪为战场总指挥。</p><p>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 战役时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34年10月10日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371天。</p><p>战役地点:转战闽、赣、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p><p>战役手段:运动战、伏击战、阻击战、攻坚战。</p><p>林彪职务: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军团长。</p><p>所辖部队:红1军团。</p><p>战役特点:中国工农红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p> <p>。</p><p>歼敌情况:红2师第4团夺占泸定桥,歼灭川军第14军第38团主力;红2师第4团强攻腊子口,歼灭国民党新编14师第6团一部。</p><p>战役评价:飞夺泸定桥和激战腊子口两场战斗,是林彪在万里长征中指挥的许多战役战斗中最为经典之战。飞夺泸定桥一战,红4团一昼夜高速行军240里,仅以22人便夺取了泸定桥,越过天险大渡河,堪称奇迹。激战腊子口一仗,为红军陕甘支队北上打开通路。</p><p>平型关战役 战斗时间: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9月25日,历时1天。</p><p>战斗地点:山西省灵丘县平型关。</p><p>战斗手段:山地关隘伏击战。</p><p>林彪职务: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师长。</p><p>所辖部队:八路军第115师。</p><p>战斗特点:八路军总体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但在局部战斗中,却以多吃少,以强击弱,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伏击战为主。</p><p>战役评价: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挺进抗日战争前线后的第一仗,取得了中国全面抗战以来“零的突破”,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国人抗战的决心,打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p><p>展开全部</p><p>(以上表格参考资料来源)</p><p>战术才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战术才能</b></p> <p>战术才能</p><p>在东北战场上,林彪较充分地显示出他的指挥才能。他总结出“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等战术原则。“一点两面”就是在进攻敌人时集中力量突破一点,得手之后迅速扩大战果,正面进攻与侧面迂回包围、分割、穿插相配合;“三三制”即每班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3至4人,进攻时以小组为单位,队形疏散可减少伤亡,容易聚拢便于形成战斗力;“三猛”即猛打、猛冲、猛追。林彪把复杂的战术问题用几个字简练地概括,好学好记,便于推广,这些战术原则,在东北野战军中推广很普通,应用也很广泛。</p><p>1949年春,林彪率领部队继续南下,指挥所部进军中南。3月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5月兼任华中军区司令员,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12月改称中南局)第一书记。6月率野战军主力渡过长江,先后指挥了宜沙、湘赣、衡宝、广东、广西、海南岛等战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余人,解放湘、鄂、粤、赣、桂5省。在在解放战争的5年征战中,林彪指挥大兵团作战,其战争规模最大时可集结数十万人。在数十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战斗中,由于谋划准确,决策果断,指挥得力,再加上因新式整军运动鼓舞起指战员的高昂士气,几乎是每战必胜。在解放战争期间,曾总结部队的作战经验,提出“一点两面”、“三三制”、“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战术原则,其关于战斗作风和战术问题的多次讲话曾印发部队指导作战和训练,对于部队的野战和攻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p><p>婚姻家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婚姻家庭</b></p> <p>婚姻家庭</p><p>一次婚姻</p><p>林彪8岁那年,望子成龙的父母就为林彪找了一个比他大3岁的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汪家的二小姐做童养媳。林彪还是个娃娃,对婚姻大事根本不懂,等他参加革命以后,就忘了。</p><p>1927年春节前夕,林彪随北伐军进驻武汉,突然收到他父亲的来信,说他病入膏肓、火速回家。林彪是个孝子,接到父亲的信后潸然泪下,当即请假往家中奔去。除夕之夜,林彪回到家里,才知道是父亲骗他回来成婚的。林彪在父母的苦苦哀求下,不得不跟已经等了他十几年的汪家姑娘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这婚姻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幸福可言。林彪连夜离开了林家大湾,返回部队。</p><p>到了部队后,林彪给父母和汪氏写了一封信,让汪氏不要再耽误自己的青春年华,另找一个人家。林彪的父母看了信之后,气得破口大骂,但又无可奈何。汪氏在家中哭了好几天,然后当众发誓,此生永不再嫁。</p><p>在以后的岁月里,汪氏果然信守诺言,终身未嫁,始终在林家侍奉林家老小。</p><p>中国解放后,林彪已是一位大人物,汪氏不愿意沾林彪的光,执意搬回了娘家,独守空房,以做鞋维持寂寞的生活。林彪也一直没有忘记她。</p><p>1959年初秋,林彪到武汉参加中共中央的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他突然要回家乡看看。回到老家后,他向公社书记问起了汪氏情况。得知汪氏已经56岁了,身子骨倒还挺硬朗,家里已没什么人了,靠做鞋卖为生,生活一般。林彪听后让秘书拿出3000元钱,让公社书记转交给汪氏,并一再嘱咐钱是党给的。</p><p>林彪走后,公社书记将3000元钱转交给汪氏。汪氏知道事情真相后把钱锁进箱底,依然靠做鞋为生。不久,汪氏还获得了“光荣革命老人卡”,每月能固定享受到政府给予的一定生活补助,都是林彪安排的。</p><p>1967年,汪氏因病离去世。此次婚姻是林彪有名无实的第一次婚姻,真正的感情经历是在革命军队中开始的。</p><p>二任妻子</p><p>1936年,</p> <p>二任妻子</p><p>1936年,毛泽东决定建立“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并任政委,28岁的林彪任校长。“红大”是“抗大”的前身。延安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集聚了众多的优秀青年。延安处在一种相对和平和环境里,青年们就经常搞一些文艺活动,并邀请中央领导参加,每逢星期六举行舞会。林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从不上场跳舞,可还是有许多姑娘倾慕具有“常胜将军”美誉的林彪。林彪却看中陕北米脂姑娘张梅。</p><p>张梅的真名叫刘新民,出类拔萃,人称“陕北一枝花”。真正打动林彪的并不是张梅的外貌,而是她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张梅上进心很强,对林彪十分仰慕。1937年,他们结婚了。一年后,张梅为林彪生了一个女儿。</p><p>1938年3月2日,林彪从阎锡山的晋军防区路过,由于林彪穿着从日军那里缴获来的大衣,晋军开枪误伤了林彪,日后给他带留下很多后遗症。受伤后,林彪先是回延安治疗,但延安的医疗条件不太好。</p><p>1938年冬天,经党中央批准,林彪由张梅陪同,远赴苏联养伤,在苏联待了3年。在苏联,林彪夫妇受到热情接待,被安排在莫斯科郊区的一幢舒适的房子里。林彪性格孤僻、内向、沉默寡言,爱静不爱动,除了研究军事外,他几乎没有业余爱好。而张梅活泼好动,喜欢外出参加社交活动,林彪却不准她与外界接触,不许她参加政治、文化等活动。他们性格上的冲突日益显露出来,感情出现裂痕,越闹越僵。</p><p>1942年,林彪从苏联回到延安,张梅却留在了莫斯科,结束了两人的婚姻。</p><p>三次爱情</p><p>孙维世是烈士孙炳文的女儿,孙炳文牺牲后,周恩来和邓颖超把孙维世当做自己的女儿抚养起来。1937年底,周恩来派人将孙维世从武汉送到了延安。</p><p>在延安,孙维世先后就读于抗大、中央党校和马列学校,接受了系统的革命理论和文化教育。1938年,孙维世年仅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孙维世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富有教养,深得大家喜爱。林彪是抗大的校长,虽然孙维世如此出众,但林彪并没有过多地注意她,因为他那时刚与张梅结婚,感情很好。再者,林彪平时也不太注意女性。</p> <p>1939年,周恩来由邓颖超陪同,到苏联治疗右臂,孙维世同机前往,去苏联学艺术。在苏联,孙维世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莫斯科戏剧学院学习。许多中央领导人的子女和革命烈士的后代都在莫斯科学习,那些年青人十分活跃,节假日和周末经常在一起玩耍,举行各种讨论会和文艺活动。他们知道林彪也在莫斯科养伤,就常常邀请林彪参加他们的活动,并让林彪讲井冈山、讲长征、讲平型关大捷等,可林彪不是爱夸夸其谈的人,并不肯多讲他自己。他的谦逊,引起了那些青少年的崇敬。</p><p>林彪和张梅闹矛盾时,心情十分沉闷,那些青少年的活泼和天真感染了他,生活得到慰藉。不知不觉中,孙维世闯进了他的内心世界。以后的活动,只要孙维世在,他都参加。每次活动,林彪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关心孙维世,问这问那,十分愿意跟她说话。后来林彪终于向孙维世求爱,却遭到了孙维世的拒绝。孙维世对林彪是崇拜的,但她是个事业心极强的女性,她热爱艺术,立志在艺术上有一番作为。林彪虽然心里不快,但他还是克制了,仍然关心着孙维世,因为他确实很爱对方。</p><p>1942年,林彪在回国前又找到孙维世,想作最后的努力,但他还是失败了,孙维世仍然回绝了他。</p><p>第三次爱情是一次没有结果的爱情,也成为孙维世日后悲剧的根源。新中国成立后,孙维世成为戏剧明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但文革爆发后,她被扣上了“苏联特务”的罪名进入监狱遭到摧残,于1968年10月悲惨去世,年仅47岁。</p><p>终身夫妻</p><p>叶群于1919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原名叫叶宜敬,是国民党的少将叶琦第三个老婆生下的爱女。叶宜敬从小聪明伶俐,爱出风头。她小学毕业后,又到北京上了中学,中学毕业一年后,考取了国民党控制的电台,担任了广播员。在抗日救亡的潮流中,叶宜敬到了延安,改名为叶群,被安排在女子大学里工作,任教务处下面的组教科长。</p><p>叶群个头不高,五官端正,身材苗条,性格活泼。对终身伴侣,叶群的目标是找一个当领导的,职位高的。叶群了解到从苏联养伤回到延安的林彪年龄仅仅比她大十几岁,又了解到林彪已经有了妻子和女儿,但她却看中了林彪。林彪回延安不久,也听说了叶群的来历。而后叶群和林彪互相就认识了。</p><p>1943年,林彪和叶群正式结婚。第二年,叶群生了一个女儿豆豆;1945年又生了林立果。</p><p>从此,林彪和叶群结成了终身夫妻,一直到“九一三事件”折戟沉沙。</p><p>亲属成员</p><p>亲属关系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人物评价</b></p><p><br></p> <p>人物评价</p><p>总体评价</p><p>林彪是20世纪中叶中国政坛上的一个风云人物,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曾做过好事,也曾做过错事,还曾做过坏事,有功绩也有罪恶。他的一生,跌宕诡奇,曲折多变,从“天才战术家”、战功赫赫的元帅到“永远健康”的接班人,最后因阴谋夺权的暴露而“仓皇出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经历了由人到神,由神变鬼的可悲历程。</p><p>林彪18岁参加革命,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抗日战争时期,他指挥了威震中外的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了同样让世界瞩目的辽沈、平津战役,此后率部直指中国大西南,先后攻取湖北、湖南、江西、广西、海南等西南各省,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常胜将军”。</p><p>“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打着“高举”、“紧跟”的旗帜,欺上瞒下,阳奉阴违,结党营私,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结成反革命集团,并与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10]</p><p>各家点评</p><p>毛泽东:“林彪是无以伦比的常胜元帅。在1949年以前,林彪对于中国革命是功大于过。”</p><p>蒋介石:“我要表扬他(林彪),他是黄埔最优秀的将军,因为他把他的学长和教官都打败了!我这个校长失职啊,在黄埔对他关心不够,以致他投奔了共产党!”</p><p>李先念:“(林彪)少年怀党,青年研战,中年主军,晚年叛国。”</p><p>聂荣臻:“元帅中只有林彪、彭德怀两人敢于顶撞毛泽东。”</p><p>陈士榘:“林彪是历史无法抹煞的军事天才。”</p><p>埃德加·斯诺:“由于林彪作为战术家出众才能,奉派前来同他交战的政府军,无不遭到他的歼灭”。 “而他自己从来没有被打败过。有时南京部队一经发现与红军一军团对垒就闻风而逃”。</p><p>斯大林:“林彪是常胜将军,常胜元帅”。</p><p>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他(指林彪)是红军中年轻的雄鹰。在红军这道星河中,没有比林彪更为灿烂的明星了”。“他的胆量和善用疑兵超过任何人”。[11]</p><p>纠错</p><p>参考资料</p><p>[1] 林彪21岁成为井冈山第四号人物始末.凤凰网.2011-09-08 [引用日期2015-08-15]</p><p>[2] 李松晨等主编,名人传记大观:青少年必读古今中外名人传 (第七册),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05,第1735页</p><p>[3] 林彪成为朱毛之争最大获利者.凤凰网.2011-09-08 [引用日期2015-08-15]</p><p>百科星图发现万物之间的联系</p><p>中国抗战胜利相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历史照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