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虽说不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可毕竟与故乡的岛、故乡的亲人已多年不曾谋面。</p><p> <b> “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到岁暮定思乡”;“少年的时候想离家,中年的时候想成家,老年的时候想回家”</b>……阅读中得到的这些佳句,总是激起我内心的相思涟漪。</p><p> 对于任何一个性情中人来说,故乡拽着人生的千丝万缕。回想当初,离岛时怀揣的只有对外面世界的无尽向往,对故乡的感觉渐渐淡了,自由的心冲破了家的束缚,真的以为自己是一个可以四海为家的人。如今,彷徨在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寻不到属于自己的天堂,涓涓心事无处倾诉。当心灵开始疲惫的时候,蓦然回首,才发现最放不下、最惦念的仍是故乡。</p><p> <b>品尝到世间的冷暖,感受到社会的辛楚,竟发现家的束缚原来是这么幸福!不由得从心底感叹:想回到过去、回到小时候……</b></p><p><br></p><p> </p> <p> 乘船不过半个小时的航程,故乡那群岛就清晰可见,天还是那样蓝,水还是那样清,山还是那般绿……</p><p> 目的地岛的后海边,比记忆中多出一个滚装码头,与原有的防浪堤码头呈抄手之势,形成了一个“太平湾”,大大小小的船只安然地泊在湾内。岸上,新修建的海滨公园平摊开阔,景色怡人。而让我惊奇的是,城市公园里那些常见的假山石凳、绿树甬道、亮化灯饰等,好像一样不缺地搬到了这里,摆放得那么自然、有序、得体。高高矗立的一座红色九帆雕塑,十分抢眼,好似一组挥舞的手臂,召唤着八方来客。</p><p> <b> 刚一登岛,就给了我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家乡真的是变了! </b></p><p> 在岛里逗留的几天,我得空便四处转转看看,尽享久违了的故乡滋味……这才发现,家乡的变化何止一个海滨硬环境的改善?!</p><p><br></p> <p> <b>路修得好了。</b></p><p> 离岛前,家乡的环岛公路已经修成通车,而且都是刚性路面。现在,街路巷路也都在修成水泥路。岛西头我家的老房子,记忆中每逢下雨,周边的巷路便泥泞不堪,无法下脚。那年我在县里工作,家乡突降一场大暴雨,我家左侧的胡同瞬间成了泄洪的通道,洪水抽空了路面沙石,直逼我家的房基,若不是邻居帮忙,及时用柴草封堵,房屋定然是被洪水冲倒了。</p><p> 如今,我家的老房子卖掉了,四间海青房已然换了新主人。可我每次回家,还是愿意到老房子周围转转,找一找逝去的感觉。这次就发现,老房子的四边全部被硬覆盖了,而且是乡里统一组织施工,不用老百姓掏一分钱。</p><p><br></p> <p> <b>自来水到家了。</b></p><p> 缺水曾是岛里人的痛楚。缺到啥程度?小时候每逢干旱天气,全屯唯一的一眼水井时常就枯竭到了底。遇有这种情况,我总会被大人逼迫下到井底,用瓢一点点地往桶里舀水,而且都是泥汤水。家中院子里,摆放了几口盛水的大缸,用以沉淀“抢来”的浑水。爷爷还有一个发明,将一块白矾绑在棍子的一头,时不时在缸水中搅搅,说是能让水净化的快一些。</p><p> 直到我离岛,我们家还是延续了祖辈到公用水井担水吃的习惯。那时,岛上有少数人家打了水井,可以在自家院里压出水来,这让我很羡慕。可是我们家做不到,原因是我家坐落在海边,打出来的也是苦咸水。其实这种情况,何止我一家?</p><p> 这次回来,发现了一个我称之为 “革命性的变化”,即全岛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拧开水龙头,一股清泉奔涌而出,老百姓从此告别了世世代代的肩担水、泥汤水、苦咸水。有条件的人家,还规划出让生活进一步上质量、上档次的“新蓝图”,比如按上太阳能洗上热水澡,比如修建卫生间用上抽水马桶……</p><p> 不用问,我可以想象出乡领导在这项民心工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真的该感谢他们!</p><p><br></p> <p> <b>山上的树更密了。</b></p><p> 在家乡的岛上生活了三十八年,我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山,甚至于哪座山上长的什么树。比如后滩山上的成片柞木、宋屯山上的人形塔松、西山坡上的槐树林……有时我在梦中也能见到它们。可如今亲临到它的脚下,竟然有些不相认了。</p><p> 漫山的树木郁郁葱葱,密不透风,很难找到裸露的山体。岳母家门前那座山,小时候常去拾草,登山的路径闭上眼都能找到。那天我心血来潮,想以锻炼的名义爬到山顶,可试了几回也无法穿过那茂密的混交林。</p><p> 其实,老家的山原本也是这样的,只是在那个困难的年代,严重毁林开荒,连草根都刨着烧了,岂能对树手下留情?许多山就是这样被“剃了和尚头”。我在岛上主政期间,曾试图封山育林,但那时老百姓尚不知液化气为何物,日常生活用柴用草怎么解决?最终还是没能下得了决心。</p><p> 望着岛上一座座泛青滴翠的山峦,我似乎看到了这绿意背后感人的故事 ——我的继任者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绿化海岛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p><p><br></p> <p> 走马观花看家乡,所闻所见着实让我耳目一新。</p><p> 当然,在与乡领导的接触和亲朋好友的闲聊中,我也了解到家乡眼下还有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海上养殖连年大面积死亡,许多养殖业户收不抵支,日子过得挺紧巴;围绕海岛优美的自然风光培植起来的旅游产业,尚未形成规模,还占据不了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利民尚不能富民。这让我原本轻松的心情平添了几分沉重。</p><p> 可直观的感觉又告诉我,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透过家乡的桩桩变化,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一种乐观态度,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大无畏精神。他们既然能把并不富裕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就完全能靠科学的头脑、勤劳的双手,建设起一个富饶美丽的新家园!</p><p><br></p> <p><b> 【编后语】这是十年前的《归乡杂记》。那时,我的家乡王家镇还处在新旧体制转换的磨合期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渡期,遇到了暂时的困难。经过全镇人民的艰辛求索、不懈奋斗,如今,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然走出低谷,步入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振兴之路,其变化可绝不止我说的这点事儿。渔业经济起死回生、良性循环;旅游产业异军突起、方兴未艾;生态环境日趋向好、一碧万顷……群众的生活水平自然也是大幅提升,人均纯收入几年前就突破了两万元。我可爱的父老乡亲用智慧和汗水,在黄海深处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发展蓝图。</b></p><p> <b> </b></p><p><b></b></p><p><b></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自海王九岛咨讯平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