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藏第13线~一次奇葩的西藏行(下集)~青海囊谦县至尕尔寺至白扎沟至西藏尚卡乡

西北尕老汉

<p>《走完十条进藏路》这本书的序是儿子作的,序里有一段经典语录:“我可以肯定,进藏的路老汉是要一直走下去的,两年前是这这样,今后仍然是这样,只要有了新路——新修的或他新发现的。”当时尕老汉对这段话不屑一顾,根本没当回事,因为尕老汉自己也不相信。不幸的是,预言竟然成真。“新修的”走了,而且是两条(详见《一次奇葩的西藏行》上集)。“新发现的”也走了,本集将详述新发现的一条神秘进藏小道。神奇的是,这本书的序是十年前——2010年写的。儿子咋这么英明呢?</p><p><br></p><p>下图,业拉山72道拐。</p> <p>一、第13条进藏路——一条神秘的进藏小道。</p><p>唐蕃古道+炳察察,此次西藏之行的两大任务,已完成了一半。为了完成唐蕃古道历险路,我们又回到了青海。同时也打乱了以前的计划,这也造成我们此行的第二次进藏。尕老汉重新规划了路线:由北向南直插察隅(不去拉萨)。青海杂多县——囊谦县——西藏类乌齐——昌都——八宿——然乌湖——察隅,然后走丙察察出藏。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途中又节外生枝,造成尕老汉“走完12条进藏路”变成“走完13条进藏路”。</p><p>本来这次西藏之行是尕老汉第14次进藏,但是心里嘀嘀咕咕,总觉得14这个数字疑似不吉利。(一辈子不信鬼神,怎么老了老了还有点迷信了?)为了避免不测,尕老汉选择低调低调再低调。但是现在好了,再次进藏,变成了尕老汉的第15次进藏(15这个数字,疑似不错)。批斗大会结束之后,大家团结一心,再出发,再进藏。</p><p>下图。214国道旁(青海囊谦县境内),一位工人坐在汽车顶上给山崖上的经文描金。</p> <p>下图,214国道旁山崖上,一栋一栋现代化的房子,不知道是什么人建的,也不知道谁在里边住。</p> <p>囊谦县境内214国道旁,一座玛尼石加工厂。工人在山下的工棚内工作,前边堆放的是已经刻好的玛尼石。下图</p> <p>以前在西藏也看到过雕刻玛尼石,那时的工人一手拿榔头,一拿凿子,一下一下的雕刻出来。现在不一样了,用电钻(见下图),功效一下提高了好几倍。这里的工人不是抄作业,不是照本刻字,而是已经把经文牢记在脑子里,刻的时候,一气呵成,非常熟练。</p> <p>雕刻玛尼石的小童工。下图</p> <p>最后一道工序,所有雕刻好的玛尼石送到这里登记,然后由人传输到石堆上。下图</p> <p>囊谦城门。囊谦人民欢迎你!</p> <p>原来计划没有囊谦,现在行程改变了,走214国道必须经过囊谦,这让老周钻了空子,他在网上搜索,囊谦县有一个著名寺庙尕尔寺。但是西藏寺庙见得多了,大家不感兴趣。老周又说,尕尔寺在白扎沟保护区内,风景秀丽。看风景,大家都有兴趣。没想到尕尔寺的确不同凡响。</p><p>上午八点半,我们冒着小雨前往尕尔寺,由我负责用手机导航,走了大约半个小时,遇见一座公安检查站,年轻漂亮的藏族女民警告诉我们:走错路了。我们还不相信,GPS导航能错吗?(后来事实证明GPS错了)但是女警察坚定地说:你们现在是南辕北辙。她详细的给我们讲去尕尔寺怎么走。我们相信人民警察,按照她介绍的路线,我们掉头返回囊谦县城,然后转上214国道往西藏方向走,大约一个小时,在路的左手边看见一块指路牌,去尕尔寺左转下国道,距离41公里。天上仍然下着小雨,去不去大家有点犹豫,固执的老周坚持去。看看指路牌,40公里不算太远,去就去吧。</p><p>由于老周的坚持,尕老汉完成了第13条进藏路(这里要感谢老周)。这是后话。</p><p>白扎沟自然风景区隶属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下图。</p> <p>下国道顺一条河谷,钻进山沟里,道路两侧大山上郁郁葱葱,风景秀丽。道路也不错,全程都是水泥路,我们用了大约一个半小时(包括途中照相的时间),中午12点到达噶尔寺。</p> <p>尕尔寺寺门。</p> <p>第一眼看到噶尔寺,让人震惊,险与美的结合。的确不同凡响,它建在高山之巅,三面是悬崖绝壁,只有一面有道路通寺庙。我们的车一直开到山顶。</p><p><br></p> <p>真是奇了怪了,一个上午都在下雨,但是刚一到尕尔寺雨就停了,现出蓝天白云。</p><p>讲到下雨,还有一个小故事。一位朋友也组了一个团,他们的出发时间和旅游路线和我们差不多,出发前两天,他在群里发了一个天气预报,未来七天青藏高原每天都会有小雨。就因为这个天气预报,他们这个团不幸夭折。但是我们的团按时出发。后来事实证明,天气预报没有错,的确每天都会有小雨或小雪,但都是晚上下,早晨就停了。像今天这样下到中午才停,这是一个特例。</p> <p>这条公路就是由214国道至尕尔寺的公路。山大沟深。可以看出两边山上植被茂盛。</p> <p>我们原来打算参观完尕尔寺再走40公里原路回去,由214国道经类乌齐到昌都。寺里的喇嘛告诉我们,不用回到214国道,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到西藏,而且不用经过类乌齐,直接可以到昌都。这条小路是土路,虽然不太好走,但是比走214国道要近八九十公里。</p><p>这是一个意外,谁都没想到会有这样一条路。这是一条穿过白扎沟风景区,景色迷人的,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道路。</p><p>这属于儿子序言里面写到的“新发现”的进藏路。</p> <p>尼姑庙与尕尔寺同属一个寺庙,分别坐落在两座山上,喇嘛在尕尔寺,尼姑在另一座山上,这座山矮一点,看上去比较圆润没有尕尔寺那么险峻。汽车也能开上去。</p><p>下图大殿内这位年轻的小尼姑,为人大方热情,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们提出给她照相,虽然有点羞涩,但还是同意了。</p> <p>尼姑的宿舍。</p> <p>面对镜头,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悄悄的向外看。</p> <p>走白扎沟景区小路去西藏,要从尕尔寺山门出来,右转走巴麦村方向。见下图指路牌。</p> <p>以下将按时间顺序展示进藏小道的路况及风光。</p><p>这段小路沙石路面,路况还算可以,个别路段有不多的小水坑。有一小段山路有点险要。</p><p>下午2点48分</p><p>道路右手边有一个小小的牌子,指出西藏方向。下图。</p> <p>这个路面应该还算不错</p> <p>3点04分</p><p>白扎沟风光。</p> <p>废弃的木桥。</p> <p>美丽风光</p> <p>3点23分在山沟里遇见了猴群。这里是青海省囊谦县。这里的猴子一看就是没有见过世面,看见汽车过来,躲的远远的。不像西藏加查县和错那县的猴子,拦路抢劫。汽车过来,一窝蜂的拥上来拦住汽车要吃要喝。不留下买路钱休想过去。</p> <p>白扎沟风光。</p> <p>碎石路面。这条进藏小路一直沿着这条河向下游走。</p> <p>下午3点45分。</p><p>这段烂泥路大概有十几公尺长,经过的时候,车辆突然打滑,向右边山沟里滑去,大家都吓坏了,老黄临危不乱,快打方向,向左边山坡上冲,在山坡上呈45度角向前开,用向上的力抵抗下滑的力,同时车辆还能向前走。我坐在副驾的位置上,看的很清楚,越看的清楚,心里越紧张,不自觉的大喊:45度角!45度角!</p><p>我这完全是条件反射,因为45度角早已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2007年唐蕃古道遇险,救命恩人白马达家就是教我用这种方法冲过了陷车的烂泥路。</p><p>此次虽然有惊无险,但还是把人吓出了一身冷汗。老黄开车稳重,让人放心。他不但技术好,而且心理素质极好,处乱不惊。他认为开车的过程即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挑战,越危险的路越有挑战性。</p><p>此时已是下午3点45分,已进入西藏类乌齐地区。</p> <p>下图小桥是由原木搭成。这座白塔也有点意思,有人给白塔搭了个雨棚,但是白塔的尖顶留在了外边。</p> <p>4点04分。</p><p>这段山路有点险,好歹时间不长,大概走了十几分钟。</p> <p>4点09分。</p><p>土路终于走完,看到前面的油路,大家都很高兴。</p><p>此路段走了1小时20分钟左右,据此推算,进藏小道大约有四十公里。</p><p>一路上几乎没有车,一个多小时车程,我们只碰见一台由西藏方面开过来当地藏民的车。</p> <p>4点11分。</p><p>下图右边那条土路就是进藏小道,我们由那条路出来上了油路。图中油路直行去西藏类乌齐,相反的方向去西藏昌都。如果走214国道,必然要经过类乌齐,我们由小道出来绕过了类乌齐,也绕过了西藏的防疫检查站,省去了一点小麻烦,也节约了时间。</p> <p>左转上了C204道,走尚卡乡方向。C开头是村道吗?如果是村道,这村道也太好了。</p> <p>昌都沙贡寺</p> <p>下午7点05分。</p><p>整整开了一天车,太疲劳了,不小心马失前蹄,幸好路边有石头,用石头把前后轮垫起来,很快就就从水沟里开出来。</p><p>当晚八时到达西藏昌都市,我们大家完成了此行的第二次进藏。尕老汉本人完成了第15次进藏,把“走完12条进藏路”变成”走完13条进藏路”。老周功不可没。</p> <p>二、昌都——八宿——然乌湖——察隅。</p><p>二次进入西藏之后,我们没有去拉萨,而是按这条路线直接南下察隅。</p><p>下面介绍沿途景点。</p><p>下图,武警交通部队三支队在海拔4658公尺的业拉山垭口立的宣传牌: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建功雪域天路,锻造交通劲旅。</p> <p>业拉山垭口施工的工人。下图</p> <p>维护318国道(川藏公路)的武警交通部队战士。下图</p> <p>从业拉山72道拐下来,就是怒江大桥。怎么大桥变了?哇!是一座新桥。还有令人震惊的事情,守桥武警部队竟然撤了,让人大喜过望,赶快停车。尕老汉已经是第四次经过怒江大桥,2018年第三次路过这里,守桥武警仍然不许停车,不许拍照。现在武警部队撤了,这么好的机会,当然不能错过,抓起相机一顿狂拍。</p><p>下图,怒江新桥。</p> <p>怒江旧桥。它的特点是桥隧相连,过了隧道就上桥,或者过了桥就进洞子。以前守桥武警禁止拍照的就是这座桥。下图中的桥墩是一座老桥的桥墩,据说当年18军在修筑这座桥的时候,一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不慎掉入正在浇筑的桥墩中壮烈牺牲,无奈之下,只好将它封存在桥墩里。后来这座老桥拆除的时候,保留了这座桥墩。</p> <p>桥隧相连。过了这座桥,就是怒江隧道。现在隧道那头的路已经挖断,已经无法通车。但是行人还可以通过。</p> <p>这是川藏线上有名的汽车长廊,它的作用是防落石。走出这个长廊,就可以看见然乌湖了。</p> <p>美丽的然乌湖。</p> <p>然乌湖上游。雪山下的网状水系。一个字:美!</p> <p>去西藏察隅县,必须经过这里——海拔4930米的德姆拉山口。</p> <p>誓与积雪比谁高。德姆拉山口一人多厚的积雪。</p> <p>德姆拉山</p> <p>快到察隅了,还有25公里。</p><p>五月底云南方向连续大暴雨,丙中洛附近塌方严重。丙察察公路通不通,心中无数。由于这条路是我们此行的第二大任务,十分担心道路不通,如果那样,我们只能原路返回然乌,计划将会落空。刚好此地有一座公安检查站,我们问了执勤民警,他们说这两天有车从察瓦龙方向过来。这样说,这条路是通的,我们心里稍微感到安慰。</p> <p>到边境地区都需要边境通行证,我们在户口所在地提前办好了。但是去下察隅光有边境通行证还不行,还必须去察隅县公安局边防大队盖章。到了下察隅,解放军边防检查站要检查,边境通行证没有这个章是无法通过的。</p><p>既然已经到了县公安局,我们两位弟兄专门去二楼交警大队,再次询问去察瓦龙,丙中洛的道路到底如何?交通民警耐心认真的回答了我们的问题,路是通的,不过在丙中洛附近有一个严重塌方,他问我们是什么车,我们回答是汉兰达,他说可以过去。这样我们就放心了。</p><p>下图,去下察隅途中的清水河景点。</p> <p>清水河,浊水河在这里交汇。</p> <p>僜人至今没有族称,不属于56个民族的范围内,是中国未识别民族之一。</p><p>僜人俗称僜巴人,分布于察隅县西部和中国藏南地区东部,即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横断山脉西部,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杜来河流域和察隅河流域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区,是西藏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p><p>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由于人口极少等原因,至今未确认民族的归属。</p><p>2004年我曾到过这里,那时的僜人村是原生态的,木板搭建的房屋,穿着民族服装的老人。但是现在已经看不见了,现在的僜人村已经彻底改造,盖了新房,新修了水泥路。</p><p>下察隅僜人的原始村落已经不存在,对旅游而言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僜人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现在的新房肯定比以前的木屋住起来舒服。</p><p>下图,僜人的新居。</p> <p>三、炳察察。</p><p>丙察察是这几年才热起来的一条进藏路,它由云南丙中洛镇——西藏察瓦龙乡——西藏察隅县。</p><p>十年前,2010年尕老汉曾经走过这条路,现在和那时比起来变化太大了。最近从网上看到有些人近期走过这条路,走的时间和我们差不多,都是今年六月份,但是有人把炳察察这条路渲染的很恐怖,什么九死一生,什么你能活着走出来是幸运的等等。对于没走过的人,可能还能唬住,但是对于走过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夸大其词。</p><p>下面尕老汉实事求是,公正的说一说,丙察察这条路(新219国道)。</p><p>目前公众知道的有八条进藏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南线、川藏公路北线,唐蕃古道(214国道)、滇藏公路、新藏公路、中尼公路(不包括我们新走的三条进藏路)。这七条路已是全程油路,沿途吃住不愁,修车不愁,已没有太大的挑战性,所以很多西藏发烧友把目光转到了丙察察线。只有这条路,目前还是全程土路,相对那七条油路比较难走,但也没有像有些人渲染的那样九死一生,因为据可靠情报,绝大部分走这条路的人都是活着出来的。</p><p>下图,察隅湍急的河流。</p> <p>2020年6月10号上午八时,离开察隅县城,开始了丙察察之旅。我们是倒着走,由西藏察隅县——西藏察瓦龙乡——云南丙中洛镇。当天下午六点我们到达察瓦龙乡,第二天中午到达云南丙中洛镇。</p><p>这条路与十年前相比变化很大,一、公路宽了,大部分路段会车没有问题。二、有了路基,铺了砂石路面,路面平坦。以前很多路段是烂泥路,很深的车辙印,看上去让人恐怖。三、有了护栏,行车增加了安全感。四、有了指路牌。</p><p>察隅至察瓦龙乡219公里,这段路要翻越三架大山,但是因为道路比较宽,无险可说,不论是坐车的还是开车的,都不会感觉到危险。察瓦龙至云南丙中洛这一段,由于有些路段是从崖壁上开凿出来,路面比较窄,看上去有点险。但是路况还不错。关键是现在大部分路段都已经有护栏,从人心理上说,感觉比较安全。</p><p>下图,察隅至察瓦龙路段风光。</p> <p>途中美丽风光。</p> <p>满山遍野的杜鹃花。</p> <p>公路从原始森林中穿过。现在我们身处热带,海拔大约在两千米左右,再往前走,爬上大山,又进入寒带。海拔4000多公尺。这一路翻了三座大山,造成我们一会儿在热带,一会儿在寒带。忽冷忽热。</p> <p>这棵树长出了淡绿色的”胡须”。不知道这是什么树生植物。是树上长的苔藓吗?</p> <p>这些民工来自四川,他们自带骡子到西藏丙察察公路施工,他们的任务是把公路上的砂石运到山上。山上的施工队建高压线铁塔。这些砂石运上去做地基使用。</p><p>这些骡子毛色发亮,膘肥体壮,一看就是好骡子(尕老汉在农村喂过牲口)。</p> <p>这是我们由察隅去察瓦龙经过的第一座大山。积雪很厚,路况不错。</p> <p>已经六月份了,由于海拔较高(4600公尺),积雪还没有融化。</p> <p>雪山风光</p> <p>雪山骑行者</p> <p>这群骑行者从昆明一路骑行上来,走丙察察公路(地图显示G219国道)进藏。中间穿红衣服那位老者,已经64岁了,还能够骑自行车进藏,让人佩服。</p> <p>此处距察瓦龙还有132公里。下图</p> <p>炳察察公路的第一座大山——4706公尺的益秀拉垭口(折拉山垭口)。</p><p>下图,前面穿深蓝色衣服的中国著名摄影大师老周,是我们此行年龄最大的(71岁),同时也是体能最好的,他背起那套20多斤的摄影装备,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上,如履平地,健步如飞。年轻人也追不上。</p><p>后边穿浅蓝色衣服的老邵,是我们这支队伍年龄最小的(65岁),同时也是一只第一次进藏的菜鸟,他经受住了考验,不但战胜了高原反应,而且是我团优秀的后勤部长,党和人民是满意的。虽然身处青藏高原,但是他时刻不忘自己的本职工作,只要看到雪域美丽风光,便会激情四射的现场直播。看,现在直播已经开始了。下图</p> <p>从益秀拉垭口下山,道路宽畅,路面平坦。下图</p> <p>高山峡谷</p> <p>爬上第二架大山次旺拉山。下图是次旺拉山海拔4498米的昌拉垭口。垭口道路又宽又平。丙察察路现在是新219国道。下图</p> <p>昌拉垭口有一块石碑,碑文全录如下:“次旺拉山藏语意为有福德者山,垭口海拔4505米,距察隅县92公里,距察瓦龙乡96公里。</p><p> 相传梅里雪山众神护佑察隅一方水土,降妖除魔,扬善惩恶,成为藏族人民引以自豪的神山“卡瓦格博”,梅里雪山太子十三峰众神经常在附近的日东林海操演兵马,每次出征前都要到次旺拉山祭祀祈福。最后都能降魔驱害,造福人民安居乐业。”</p><p>此垭口距离两察都是90多公里,我们已走一半路。</p><p>下图这位骑行者体力超强,他最先骑到昌拉垭口,在这里停下休息,等待他的伙伴。</p> <p>爬上海拔4500米的昌拉垭口,这位步行者伸出剪刀手,庆祝他的胜利。各位如果信以为真,那就上当了。实际上他是我们喜欢挑战危险道路的驴友老黄,他在这里摆拍,表演徒步行走。下图</p> <p>尕老汉装模作样紧随老黄。</p> <p>海拔4636米的雄珠拉垭口(齐马拉山垭口),是丙察察公路的第三座大山。齐马拉山垭口和第一座大山的折拉山垭口都是以前的叫法,现在为什么改了?不得而知。</p> <p>这个位置看盘山公路,发现公路变了,明确的说是改线了,改线之后的公路坡度明显变缓,行车是更安全了,但是美丽的之字形线条看不到了。</p><p>下图左下角那一小段弯路是以前的老路。</p> <p>下图是十年前,2010年十月拍到的齐马拉山盘山公路。</p> <p>从齐马拉山下来,在公路上遇见一对父子,骑偏三轮摩托车进藏。这一路骑自行车进藏的,骑两轮摩托进藏的见得多了,我进藏15次,也是第一次见到骑三轮摩托进藏。看见他们就像看见大熊猫一样稀罕。开摩托车的小伙子,从他稚嫩的脸上看,应该只有十八九岁。父亲一脸沧桑,看上去有60多岁。他们是江苏南京的,由南京一路开上来很是辛苦。他们如果选择全程油路的公路进藏也是很稀奇的,可是他们选择了相对比较难走的土路——丙察察公路,更让人觉得厉害。但是我还是有点为他们担心,前面三座4600公尺的大山,不知道他们摩托车的马力如何?能不能开得上去?</p><p>开着越野车走丙察察公路夸大其词的人,见到此情此景,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感受。</p><p>从图片上看,父亲坐的偏斗后面有一大包行李,小伙子身后有一个红色皮箱。车头前面一个小袋里还装了一瓶矿泉水,看样子父子两人也是做足了准备,以应对途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下图</p> <p>怒江大桥与它的倒影。下图</p> <p>十年了,故地重游。2010年的察瓦龙乡道路全是土路,烂泥路。没有一间像样的酒店,我们入住的小旅馆,房间都是三合板隔成的,隔壁房间放个屁都听得清清楚楚。厕所在外边,上厕所,要跑很远。</p><p>现在的察瓦龙乡鸟枪换炮,完全是一座现代化的小城镇。乡卫生院有一座漂亮的楼房。见下图。</p> <p>早晨在察瓦龙乡吃早餐,小店的老板告诉我们,丙中洛附近的确有一个较大的塌方,但是四驱车可以过去。能否通过塌方区,四驱关系重大。于是四驱问题引起大家高度关注。在兰州租车时,租车行老板告诉我,仪表盘灯不亮是四驱,但是我们的一位驴友认为灯亮是四驱,刚好相反。为此我给车行老板打电话,确认灯不亮是四驱。车行老板也很重视,为表示慎重,专门又给4S店的老板打电话,再次确认灯不亮是四驱。以后事实证明,的确灯不亮是四驱。</p><p>由西藏察瓦龙乡至云南丙中洛镇的90公里路,大部分路段都是在怒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比察隅至察瓦龙的公路要窄一点,人的感觉有些险要。路面总体状况还可以,也有护栏。这段路在西藏境内是土路,进入云南就是油路了。下图</p> <p>察瓦龙藏语意为干热的河谷,仙人掌喜欢生长在干旱的环境里,别看仙人掌奇形怪状,加上锐利的尖刺,但开出的花朵却分外娇艳。仙人掌的花期是每年6月至12月,我们到达察瓦龙的时间是六月上旬,虽然没有大面积开放,但是也有不少已经开了。下图</p> <p>娇艳的仙人掌花朵。</p> <p>从察瓦龙乡出来,走了大约十几公里,看到了丙察察公路上最著名的景点——大流沙。这个景观在所有的进藏公路中是唯一的,是绝无仅有的。从远处看过去,灰白色的大流沙远由山顶到山下,由高至低,成扇面铺开,十分壮观。</p><p>第二是他的险,24小时随时都可能掉石头,10年前从这里经过,山上掉下来的石块击中了我们的车顶,还好石头小,没有造成车辆损伤,但是也把人吓得不轻。</p><p>这段路大约有100多公尺(目测),车辆通过之前一定要先仔细观察,再快速通过。2010年在这里,我们拍照用了好多时间,并且仔细观察了大流沙,落石头是一阵一阵的,这一阵石头落下来,他会有停歇时间,抓住这个时间,快速通过,是安全的。</p><p>白天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行,但是晚上禁止通行,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晚上无法观察。</p><p>下图,我们的车刚好停在大流沙的正下方,这是最危险的位置,但是停车的机会不能错过,赶快下车,抓紧时间,从正面拍了两张(见下图)。</p><p>大流沙主要是风化的小石块,大石头比较少见。现在的大流沙比十年前安全了许多,主要是在下方安装了铁网,可以拦住一定数量的石块。铁网孔的直径设计的比较科学,即能拦住较大的石头,同时还能放过流沙及细小的石块,避免在铁网前造成拥堵,以至于最后压垮铁网。</p> <p>路边的警示牌写的很清楚,前方大流沙路段,过往行人和车辆先观察再通过。夜间禁止通行。现在大家清楚了吧?大流沙路段,白天任何时间通过都没有问题,前提是先观察。</p> <p>察瓦龙至丙中洛西藏境内路段,虽然是土路,但是路面还可以。从下图可以看出,公路与怒江平行,在山体上开凿出来的公路,看上去还是有点险。下图</p> <p>公路有了护栏,给人以安全感。从此图可以看出,公路在怒江两岸的山沟里穿行,一会儿在左岸,一会儿在右岸。下图</p> <p>这个指路牌标得很清楚,我们离开西藏察瓦龙乡已经18公里,距云南丙中洛镇还有68公里。下图</p> <p>怒江在此走了一个v字。下图</p> <p>悬崖峭壁上的公路。</p> <p>鸡爪骨隧道。这是察瓦龙至丙中洛90公里路段上的重大变化。2010年还没有这条隧道。隧道的开通,废弃了最难走的一段山路。</p> <p>洞内是原生态的,没有任何装修,路面是砂石路面。不由得让人心生感慨,这么简陋的公路,但他还是他国道,新的219国道。</p> <p>刚一出洞,迎面扑来老虎嘴。</p> <p>这里是西藏,云南两省区的交界处,过了这里,进入云南省就是油路了。</p> <p>那恰洛虎口岩剿匪战斗遗址。我们在这里向战斗中牺牲的解放军烈士致敬!</p> <p>下图就是我们一直担心,可能过不去的丙中洛附近的大塌方。图右上方就是五月底下暴雨时候落下来的巨石,过往车辆先要过水,然后从巨石的左边爬上去,四驱就是要在这里发挥作用 。车到这里,被公路上一根绳子拦住,原因是塌方的那一边,正在施工。没办法,只好停车等待。这一等就等了一个小时。</p> <p>两位驴友视察塌方现场。</p> <p>本来我们是排在第一位,下图中那个白车是在我们后面,考虑他们是本地车,上午刚从云南那边过来,有经验。我们就让他们先走,我们跟着。果然过水之后登陆时,小车被卡住上不去。他们的人下车用石头把车轮垫了垫,然后冲上去了。</p><p>白车这么一耽误,不要紧,对面的老邵急坏了,是他跑到塌方巨石的那一边,把对面的车拦住,让我们这边的车先过。半天我们这边没车过来,把他急的要跳怒江。还好,白车耽误的时间不算长,我们的车通过的又很快,因为我们车底盘要高一点,又是四驱,在我团最优秀的驾驶员老黄的驾驶下顺利通过。</p><p>施工的工人说,那块巨石搬是搬不动的,只有炸掉。</p> <p>大约中午1点30分到达云南省丙中洛镇,我们没有停车,继续向前走,参观怒江大拐弯,不小心走过了,多走了十几公里,又掉头回来,终于看到了怒江大拐弯。但到此时,连最感兴趣的周大师也失去了兴致,按两下快门,草草收兵。</p><p>原打算由棒当走德钦方向,但是因为塌方过不去,只好仍然走新219国道。此路虽然是通的,但是随处可见前一段暴雨留下的塌方遗址,经常会排队等候施工队清除塌方。为了保证通车,施工队采取的方法是,交通管制一段时间再放行,放行一段时间再交通管制。造成我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于当晚八时到达云南福贡县。第二项任务胜利完成,一次奇葩的西藏之旅圆满收官。</p> <p>之后途经云南洱源,四川木里、香格里拉镇、甘孜、马尔康、若尔盖回到兰州。全程历时22天,行程近7000公里。</p><p>还有奇葩的事,这么多天,这么远的路,</p><p>竟然没有一起违章,实属属不易。这里要感谢两位”年轻的”驾驶员(老黄68岁,老邵65岁),你们辛苦了!感谢三位团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团结一心,圆满完成既定任务,并且超额完成任务。一次西藏行,两次进藏,走了四条进藏路,而且有三条是尕老汉以前没有走过的新路。是有点奇葩。再见!(详见一次奇葩的西藏行(下集)——第15次走进西藏)</p><p>下图是十年前——2010年丙察察公路的路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