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罕布拉宫:一曲华丽的旧梦

那狐

<p><br></p><p>惆怅旧欢如梦。情如是,物亦然。</p> <p><br></p><p>120多年前,被誉为“近代吉他音乐之父”的西班牙吉他大师弗朗西斯科·塔雷加在南部格拉纳达游览,偶然瞥见夕阳下一座宫殿,层叠起伏仿佛天空之城。他激情澎湃,即兴写下一首吉他曲《祈祷》。这首饱受赞誉的曲子有另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p> <p><br></p><p>我们在早晨抵达这座美丽的宫殿,红色的外观是它得名的原因——阿尔罕布拉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红堡”。晨曦中耳边仿佛响起那优美的吉他旋律……</p> <p><br></p><p>宫殿位于山顶,高高的碉楼上建有华美的阳台。站在阳台上俯瞰,一侧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的城市,另一侧则是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内华达雪山。</p> <p><br></p><p>正如华盛顿·欧文感叹的那样,从它嵯峨的、有些人甚至会觉得过于简朴的外表,根本无法想象,里面是如何地优雅:花木芬芳,水波晶莹,潋滟的光与闪烁的影交织出一个短暂虚幻的乐园。</p> <p><br></p><p>这座宫殿由23栋碉楼和4个城门组成,是个被巨大宫墙包围的微型城市。这座城市不仅拥有7座大小不一的宫殿及其附属花园,当年还存在各种行政和职能部门,如兵营、造币厂、手工作坊、清真寺等,以及官员和职员的居住区。</p> <p><br></p><p>这座微型城市的核心,这个“宫殿中的宫殿”,是与王朝同名的宫殿——纳斯瑞德宫。</p> <p><br></p><p>从初建阿尔罕布拉宫的13世纪中叶,直到15世纪末,摩尔人在西班牙的统治经历了风雨飘摇的最后200余年。和所有王朝的末代统治者一样,摩尔君王们亦沉溺于声色犬马。而纳斯瑞德宫,正是他们的安乐窝。</p> <p><br></p><p>纳斯瑞德宫的外观并不起眼,但当穿过那个小小的入口,便进入了一个绚丽的世界。环顾四周,大理石地板和立柱雪白如玉,象牙雕刻般的灰泥纹饰布满屋顶和墙壁,五彩斑斓的几何形状瓷砖覆盖了墙裙——每一处细节都精美绝伦。摩尔人用大量财力、人力修建了一个心中的理想国,也为后人留下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巅峰巨著。</p> <p><br></p><p>伊斯兰建筑艺术中,最常采用的是“模块化”表现形式,即某种纹样或图案在某一个区域反复出现,用来完成装饰的需求。它并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不同的建筑构建或者区域,选择不同“模块”,来实现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力。</p> <p><br></p><p>这种“模块”,让装饰和构件一一对应,语义清晰。重复的模块让建筑呈现出韵律美,余味悠长。远观仿佛数学精确计算的产品,比例精准,结构清晰;近看每一小块都仿佛魔鬼般精美,让人忍不住细细品尝赏玩。</p> <p><br></p><p>这种“模块化”艺术形式的登峰造极之作,无疑要数纳斯瑞德宫两姐妹厅的八角形穹顶,它由5000多个“突角拱”组合而成。“突角拱”是伊斯兰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室内装饰模块,这种模块常常被大量使用,形成一种“蜂窝状”叠涩效果,即层层堆叠的同时出挑或收进,来实现三维空间上的变化。</p> <p><br></p><p>两姐妹厅是苏丹宠妃的寝宫,八角形穹顶上的这数千个“蜂窝”,密密麻麻地排列,如蕾丝般精美。随着穹顶高度的变化,还呈现出或深或浅的颜色,仿佛繁星满天的夜空。</p> <p><br></p><p>穹顶底部的八个角上各有两扇窗户,这些窗户设计同样讲究:一方面可以排散上升的热空气;另一方面让穹顶在光线的照耀下产生明暗变化和立体感。有了突角拱装饰的穹顶,让大厅变得轻盈空旷,人仿佛置身于苍穹之下——阿拉伯传统文化中,八角形本身就代表着“宇宙与苍穹”。聪明的摩尔人,用精美的装饰,书写着虔诚的信仰。</p> <p><br></p><p>两姐妹厅只是纳斯瑞德宫众多大厅中的一座。整个纳斯瑞德宫的面积并不大,但是平面结构极为复杂,如同迷宫,由一系列的廊道、房间和庭院组合而成,大小互相穿套连接。</p> <p><br></p><p>这混乱中暗藏逻辑。迷宫般的平面围绕3个大小、风格不同的庭院展开——分别是黄金庭院、香桃木庭院和狮子庭院。建筑师在复杂的地形变化,以及完整的几何形式之间实现了微妙的平衡。</p> <p><br></p><p>黄金厅是夹在黄金厅和联合厅之间的一个小庭院。院中一侧装饰精美的墙面上有两扇厚厚的铁门,是通往宫殿权力核心的入口。大臣或使者们在这个小小的庭院中等待觐见君主——这儿可以算是序厅。</p> <p><br></p><p>穿过黄金庭院的铁门,顺着狭窄幽暗的走廊前进,视线突然开朗——一个开阔的长方形庭院展现在眼前,这就是香桃木(也叫姚金娘)庭院。14世纪时的纳斯瑞德王朝统治者尤素福一世建造,紧邻国王的宫邸——整个阿尔罕布拉宫最高大的建筑之一,科马列斯皇宫。</p> <p><br></p><p>水池几乎占去了院子的三分之一面积,两旁又种植了大片香桃木,游客只能在非常局促的范围内纵向步行。尤素福一世特意将水面做大,旷阔的水面气势恢宏却波澜不兴,如同一面镜子,倒映出科马列斯皇宫高耸的塔楼和小船厅华丽的拱廊,成倍增加了建筑的气势和庭院的纵深感。统治者希望向每一个外来者和臣民,宣扬自己君临天下的气度和威严。</p> <p><br></p><p>从香桃木庭院顺着隐秘曲折的走廊继续向内,就进入了默罕默德五世(尤素福一世之子)继位后为自己打造的私人庭院——狮子庭院。真美啊!它无疑是整个纳宫乃至是阿尔罕布拉宫最为精美的空间所在。</p> <p><br></p><p>二十世纪初疯癫的意大利人阿密奇斯(Amicis)几乎晕倒在狮子园里:“啊,石柱的森林……极大的丰富……镶着花边的阁子……细节的任性搭配……令人情怀撩乱的优雅,奢华,呓语,富于想象力的孩童的幻想,天使的梦,一种疯狂,一种叫不上名字的什么……”</p> <p><br></p><p>狮子庭院由124根雪白大理石石柱组成的柱廊环绕,空中的阳光被廊柱筛剪成明暗错落有致的细长光影,投射在庭院雪白的大理石地面上。庭院四角分别点缀了一棵橘树,既不喧宾夺主,又增添了绿意和生气。庭院的中心,是一个由12只大理石狮子尾尾环绕组成的喷泉——狮子庭院正是因此而得名。</p> <p><br></p><p>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原则上禁止出现一切具像化的人物、动物等艺术形象。然而凡事总有例外,这大理石狮子,就是伊斯兰教中为数不多的艺术化生命体形象。虽然这些狮子无论从艺术手法还是工艺水准在当时的欧洲都难称杰作,更遑论和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刻相比,却依然意义非凡。</p> <p><br></p><p>古拙的雕刻技法反倒让这些狮子显得低调。清澈的泉水从12只狮子嘴中流出,落入狮腿旁大理石地面上的环形水槽中,环形水槽延伸出四条浅浅的水槽,将水引导到庭院四边、建筑中央的地板蓄水池里。据说这四条水槽,代表着《古兰经》里记载的天堂里的四条生命之河:水河、乳河、酒河和蜜河。</p> <p><br></p><p>这绝美的所在也曾是绝惨的血腥之地,国王听信馋言,一次性将36位武士和亲戚杀死在此。</p> <p><br></p><p>狮子庭院里灵动、清澈的泉水,代表着生活在这里的统治者,对生命之源的想象和信仰的寄托。当他不愿被外朝琐事所扰时,便会来到这里,用泉水清洗自身,然后向自己的神祈祷。雪白的大理石上,匍匐着一个虔诚的身体,这一刻,他不是国王,只是一个信徒。</p> <p><br></p><p>从黄金庭院到香桃木庭院,再到狮子庭院,水一直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表情,不同的语义,存在于纳宫的各个角落,是纳宫乃至整个阿尔罕布拉宫的灵魂。不难想象,当第一批摩尔人从黄沙漫天、干旱少雨的北非渡过直布罗陀海峡,抵达伊比利亚半岛,他们会是怎样的惊喜若狂:这就是他们终日梦想中的绿洲。他们苦苦寻求的水,就这样肆意地流淌在土地表面,滋养着居民、树木和牲畜,清澈且充沛。</p> <p><br></p><p>但摩尔人在理想国中并没有享乐太久。公元1492年,阿尔罕布拉宫经重建后200余年,默罕默德十二世向伊沙贝尔一世和斐迪南二世献城投降,纳斯瑞德王朝宣告灭亡。摩尔人的统治嘎然而止,基督教开始正式全面接管这片土地。</p> <p><br></p><p>幸运的是,纳宫并没有因为朝代更迭遭受灭顶之灾,它基本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唯一一次较大的变迁是卡洛斯五世在16世纪时下令在纳宫隔壁为自己建造一处新的宫殿。宫殿和国王同名,完全按照当时时髦的文艺复兴风格设计,巨大方形的建筑体当中有一个圆形的中庭。无论从体量、空间和建筑风格来看,卡洛斯五世宫殿都呈现出一种与阿尔罕布拉宫格格不入、无法调和的状态,显得怪异。</p> <p><br></p><p>时过境迁,数百年后的今天,曾经摩尔人的安乐园阿尔罕布拉宫已成了世界知名旅游地,正如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说的:“任何一个对历史与诗意充满感情的旅行者,都会对阿尔罕布拉宫推崇备至。”</p><p><br></p><p>高大的柏树林,随处可见攀爬在古墙上的玫瑰……处处美得宛如梦境。</p> <p><br></p><p>是的,任谁都会被阿尔罕布拉宫惊艳。它是摩尔人的终极梦想,他们用巨大的热情和毫无保留的财力,建造了一个尘世的天堂,一个物质世界的乌托邦。时光不曾吞噬它昔日的美丽,余韵像琥珀凝固在细节的生动曼妙里。</p> <p><br></p><p>比起泛黄的历史书页,活色生香的建筑也许更让人亲近历史真容。</p> <p>只是,这样的建筑一定是有灵魂的,当暗夜来临,游客散尽,几百年前的月亮依然照耀其间,几百年前的风冷冷吹过——有幽魂会出来叹息吧?</p><p><br></p> <p><br></p><p>参观完宫殿,我们往瓦伦西亚走。途经Torrevieja粉湖。其实就是一个盐湖,不知道为什么成了景点,野草蔓生,也没有通湖边的路,荒凉得很。预测以后会兴旺,因为它的色彩美呀。</p> <p><br></p><p><br></p><p>(本文参考force的《格拉纳达: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