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最近的几年里,我一直想到吉林省海龙县(今梅河口市)海龙镇原16军坦克团的营房看一看,再寻找一下当年从军的感受,甚至几次在梦里回到了这里。</p><p>感谢梅河口市的战友们,于2017年9月在梅河口市举办了16军坦克团装甲步兵连第四次战友会,安排9月2日上午经海龙镇来到了我想念已久的营房。</p> <p>当我们乘大客车从梅河口市向海龙镇出发后,看到过去熟悉的公路由砂石路变成了柏油路,来到海龙镇后看到街区新建的房子和道路,还建起了几栋小楼,深深感到了改革开放富起来的巨大变化。</p><p>第一站来到了海龙火车站,这里曾是我们走入军营的第一个车站,当年从这里下车,又是从这里离开了海龙军营。当年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景色早已不存在了。海龙火车站的房子还是过去的房子,广场还是过去的广场,但它真的变小了。作为铁路警察的我应该明白,海龙车站已经没有客运业务了,货运业务应该也基本没有,剩下的就只能有运转的职能了。</p> <p>海龙火车站虽然变小、变冷清了,但在我们这些老兵心里还是那么亲切,那么熟悉。大家纷纷在这里拍照留念,记录下这难忘的第一站。</p><p>接着我们乘车继续前行,陆续经过了工兵团、通信团、炮兵团和步兵141团营房,这里早已没有了昔日的辉煌,过去遍地草绿色的景色早就不存在了。除141团院内看见几个战士外,再也没看见军人的身影。</p><p>我们刚入伍的时候,老兵就曾和我们说过海龙是世界第二大兵营,当时我们都把海龙作为狭义的海龙镇来理解。一个普通的小镇驻了5个团还有一个海军观测站,一到星期天,满大街都是兵,还真够上规模了。后来我知道了海龙县城南面的龙山镇还驻有坦克四师和所属部队,梅河口内还有军区后勤部第三分部及所属部队,这可能还不是全部,前不久还有老兵在说是龙山镇世界第二大兵营呢。那时我就曾想过,世界第二大兵营也许说的是整个海龙县吧。</p> <p>从海龙火车站到我们团有10华里的路程,1977年1月11日(记忆的时间),我们是背着背包步行到达的,那时虽然是砂石路,但觉得路面很宽。这次乘车前往,不知是视觉问题还是农田欺了路,反正觉得路面没有当年宽了。</p><p>当看到曾经我们团的二营营房、修理连营房,家属院现在都已成了水稻田、苞米地和高粱地时,作为老兵,免不了有一种伤感和失落感。</p> <p>向往已久的坦克团营房终于到了,这里虽然没有了部队,可依然是军事管理区,总算是给了我们这些老兵心里一些慰藉。</p><p><br></p> <p>在战友会组委会的引导下,参加聚会的七十余名老兵和家属迅速列队,当年的排长主动承担了整队的职责,连长指导员等干部们主动站到了排头,全体老兵还是象当年那样精神抖搂,高举旗帜、步伐整齐地走进在他们心中永远神圣的军营。</p><p><br></p> <p>军营注定是和平年代军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因为在那里留下了他们青春的足迹,承载了他们的牺牲和奉献,记录了他们曾经的喜怒哀乐</p><p>进入营区就是团里的操场,团里的队列训练、会操、阅兵都是在这里举行的。1977年初我们的新兵连训练基本都是在这里进行的,我当时遇到了一个好班长,他是74年兵、黑龙江人。训练时我们都很认真、自觉、吃苦,但训练效果也免不了进度不一,王班长真正起到了耐心细致的兄长作用,在他身上看到了解放军的优良传统,这和现在我们看的电视剧《亮剑》里的官兵关系是截然不同的,而和当时我们看的电影《我们是八路军》里的形象基本一样。记得可能是1980年3月,团里在这里组织了一次阅兵式和分列式,我们电影组担当的是音响保障任务。全团官兵进行了认真的训练和准备,阅兵的当天,为了保证正步的效果,全团战士都是穿着大头鞋进行的(当时的温度应穿胶鞋)。阅兵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为全年的开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来到老营房,对这些老兵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可又是很陌生。一位老兵的打油诗里有一句“军营旧貌已没有”,说的是当年的老营房都已旧貌换新颜了,唯一还在的老营房仅剩下俱乐部礼堂了,大家都感到俱乐部是那么的亲切,不约而同地来到礼堂,虽然进不到里面,但对着门缝也要拍照,观看。</p> <p>我和大伙一样扒着南面大门和东面的侧门的门缝往里看,座椅还是原来的座椅,舞台上“修理营2016年度向军旗告别仪式”的标语依晰可见。早就知道,我们团在1985年后编入46师,为46师装甲团,于上世纪末迁到了吉林市。看来后来驻在这里的部队就是这个修理营了,我猜想应该是装甲四师的修理营(未经证实)。</p><p><br></p> <p>除了扒礼堂的门缝,我又急切地来到礼堂的东耳房,趴在窗户上往里看,这里曾经是我们电影组的办公室、广播室和宿舍。里面的地板都拆了,变成了水泥地面,空空如也。</p> <p>对俱乐部,我有一种无法表白的深厚感情,我多想进去坐一会,甚至睡一觉。在海龙部队工作生活8年半,其中有6年是在这里度过的。从1978年8月到1984年8月,我当了一年电影放映员、5年电影组长。在这里,我学会了很多,也收获了许多。在1979年初的紧急战备行动中,我在宣传股贾干事的带领下刻钢板、办战报,1979年6月他成了我的入党介绍人。在放映电影中,每部电影片都有一本放映记录,每个放映单位都要记录下单位、时间、放映员姓名。我通过查阅放映记录,于80年自己认为弄清了沈阳军区部队代号的排列。即军师是以11向上加,其所属部队是以2向上加。这些在当时应该属于军事秘密呢,现在早已解密,所以我才敢在这里炫耀一下自己。比如16军的代号是81021,68军的代号是81076,后来我又知道了23军的代号是81032,家乡的40军代号是81054。我就猜想沈阳军区6个军尾数正好是1至6,81应该是沈阳军区部队,剩下的39军应该是81043,64军应该是81065。16军所属46师、47师、48师的代号分别是81101、81112、81123。军的代号尾数比前一位小1,师的代号尾数比前一位大1(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军师所属部队是以2向上加,比如我们团代号是81393,那是从坦克四师排下来的,我们团原是坦克四师第十四团。坦克师当时是4个团编制,坦克四师是81389,坦克13团、14团、15团、16团分别应该是81391、81393、81395、81397。47师所属139团、140团、141团分别应该是81114、81116、81118。在电影组,我还做了一件自己感觉很有“面子”的事,那是1983年秋天,友邻的炮兵31团电影组长休假,当晚要放映电影,已经通知了部队,放映前1个小时突然发现电影扩音机故障,放映员小李开车来找我,我立即前去帮助,到那就给排除了故障,放映正常完成。</p><p><br></p> <p>离开了俱乐部,我又特意来到了原高炮连营房的地方,尽管这里已经是一片平地,可我还是对这里充满了感情,我是1985年6月底从这里离开坦克团到40军报到的。在高炮连任副指导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也给自己留下了好多难忘的记忆。85年初全团再次进入战备状态,在思想上再一次受到了实战的检验。5月1日,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85式军装,我也大家一起照了两张85军装照。在高炮连虽然时间不长,但和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战士们帮助带动下学会了打乒乓球,给战士们画了不少素描和速写,有几幅甚至保留到现在,而且现在自己也比较满意。</p> <p>故地重游,也难免想起了一些不愿意想起和不满意自己的回忆。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但还免不了对自己有一些责怪,有些事情应该有可能做的更好一些。除去性格、文化、能力、水平的因素外,年轻阅历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聚会时一位老领导曾说过,出校门就到部队和在社会上干几年后入伍的,在成熟程度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p><p><br></p> <p>走在营区的土地上,虽然没有了部队,但感觉出现有的营房和我们当兵的营房比,还是鸟枪换炮了,原来全是平房,如今全是楼房,可以想象里面的设施应该是一应俱全。但就是这样,部队还是在精减,虽然数量在减少,可质量确在提高。此时我们也都十分关心我们团在这次整编中的去向,昨天一位老首长就告诉我们,再寻根要到瓦房店去吧。</p><p><br></p> <p>最后,全体老兵家属在团机关办公楼前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难忘的时刻。</p> <p>到了营房外的一个小超市,还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看到这里有当年蓝色的迎春烟,当时吉林军地间都这样一个顺口溜,省中华、市牡丹,一般干部迎春烟。看到这和原来一样的迎春烟,真感到亲切,从来不吸烟的我特意买了两盒。</p><p>在返程的列车上,我急不可待地同我的战友通了电话,谈了再到军营的感受。说这次回到老营房,回忆过去,真是遐想连篇。过去了这么多年,但从没有忘记,我们的人生,是从这里起步的!</p> <p>当时我就想把这些感受写出来,可退休后增加了惰性,一拖再拖,快三年了还没动笔。前两天看到了两位战友分别写出了庆祝八一建军节的文章,很受触动。昨天下个决心,写出来,和那两名战友一样,作为一名老兵献给建军九十三周年的礼物吧!</p><p><br></p><p> 二0二0年七月二十三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