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b><div><br><div>这座大教堂是罗马天主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城中。相传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雅各安葬于此。因此这里成为了天主教著名朝圣胜地之一,圣雅各朝圣之路的终点。<br></div><div><br>11世纪时在圣地牙哥建造的教堂,祭祀着基督的12门徒之一的雅各。12世纪左右他被推崇为基督教国家西班牙的守护圣人,因朝圣者勇来而鼎盛。<br></div><div><br></div><div>这座极其壮丽的大教堂于1075年开始建造,1211年完工,将罗马、哥特式和巴洛克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为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罗马式教堂之一。</div><div>教堂长100米,宽70米,在16、17和18世纪都对其进行了扩建和装修,目前可容纳1200多人祈祷礼拜。</div><div><br></div></div> <div>教堂外部高高矗立的钟楼非常引人注目,高75至80米,对教堂的整体建筑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最早的钟楼建造于12世纪,在17世纪的时候内部又增加了钟。教堂内部长97米,高22米,为罗马式建筑风格,由一个中殿、两个侧廊、一个十字型翼部和唱诗班组成。<br></div><div><br></div><div>教堂内共有三个拱形长廊,每个长廊长度均超过90米。 智利历任大主教的遗骸均保留在大教堂内。</div> 从昆塔纳广场(Plaza del Obradoiro)上可以看到教堂庄严华丽的正立面,设计出自著名的建筑家马修大师之手,建于1168年至1188年之间,正好处于罗马式艺术和哥特式风格兴起的过渡期。这个正立面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典型代表:整体造型古朴,但是塔尖的雕塑相当繁复,相比罗马式建筑,线条更加凌厉修长。<div><br></div><div>正门有三个拱,中间拱上雕刻着24身圣经启示录中的长老像,他们手上各执一件乐器。主拱后方有一尊跪地祈祷的人物雕像,为建筑师马修本人,这是他为作品署名的特殊方式。</div><div>下方是荣耀之门(Pórtico de la Gloria),雕塑精巧华丽,寓意深刻,现在已经属于教堂博物馆的一部分,需要进入博物馆才能参观。</div> 我们看到的上面大教堂的东面大门,是正中的神圣门(Holy door),门的两边有24位先知和使徒雕像。这个门被栏杆封住,只有当圣雅各节(7月25)赶上是星期天的年份才开放。 进入西侧大门后,见到是12世纪的荣耀之门(Pórtico de la Gloria)。<br>在18世纪的正门修建之前,这个门是大教堂对外的大门,而现在则成为了西侧大门内部的第二道门了。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中央柱子上圣雅各端坐在王座上,手执圣地亚哥大主教的权杖</i></h5> 这些罗马式的大门及雕塑是1188年莱昂国王费迪南二世下令建造的(1211年完成)。主要表现是新约启示录和旧约的人物故事。<div><br></div><div>中间柱子下方一米高的位置有块发亮的地方,千年来有个习俗,朝圣者要跪地行走去抚摸那个地方(电影朝圣之路中还有这个情节)。</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排队进入大教堂内门</i></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教堂侧面回廊是可以沿着教堂内走一圈的朝圣路线型式</i></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教堂正在进行的仪式</i></h3> 正面,金光耀眼的主祭坛,重要仪式和弥撒都在这里举行。中央的圣雅各雕像是朝拜者的目光集中处。从这尊13世纪的圣雅各塑像后面的圆洞中透过了朝拜者在后面拥抱圣雅各的身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圣雅各手握圣地亚哥大主教的权杖,胸前绘有独特的十字标记</i></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i>上帝之眼 --图片来自网络</i></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教堂侧廊</i></h3> 圣地亚哥大教堂的香炉在世界上也是独具特色的,香炉的英文是thurible,而这个香炉还有个独有的名字:"Botafumeiro",在加利西亚语中有烟雾喷射器的意思。据说是世界上最大的香炉之一,但是像它这样能摆荡起来的更是罕有。<br><br>香炉高1.6米,重量大约80公斤,关于香炉的重量有很多种说法,是因为装载了不同重量的木炭和多种香料。通常木炭和香料的重量大致在40公斤左右。<br><br>摆荡香炉的习俗大约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起初的原因是因为太多的朝圣者涌入教堂,而他们徒步行走了数月,当时的卫生条件又差,估计也没洗过澡,教堂里的味道可想而知了。于是发明了用香炉在教堂内摆荡的方法来除味,据说也还有预防瘟疫的效果。延续到今却成为了一个传统的节目了,非常值得一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在主教堂中心的穹顶处悬挂着一大的香炉</i></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i>悬挂的香炉与宝盒 --图片来自网络</i></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香 炉</i></h3> <b>大教堂升摆香炉是很隆重与壮观仪式与场面</b><div><br>主教主持、神职人员和朝圣者代表分别发言后,降下香炉,开始点燃香炉中的香料,慢慢升起并摆荡香炉。此间管风琴声响起,人们按照天主教仪式和你周边的人互致问候、握手或拥抱,那现场无比神圣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div><div><br>据说香炉最高的移动速度可达到70-80公里的时速,摆到最高21米的位置时差半米就碰到教堂的屋顶了,非常壮观。</div><div><br></div><div>下面借助几张网络照片展现升摆香炉的场景</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i>大教堂主祭台及香炉 --图片来自网络</i></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i>仪式开始 --图片来自网络</i></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i>降下香炉 --图片来自网络</i></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i>点燃香炉中的香料,慢慢升起并摆荡香炉 --图片来自网络</i></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i>升起摆荡的香炉可见炉中火焰 --图片来自网络</i></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i>摆荡中的香炉 --图片来自网络</i></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i>--图片来自网络</i></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i>管风琴琴声悠扬 --图片来自网络</i></h3> <div>15世纪时,法王路易十一为教堂捐赠了一个香炉,用以替代原有的旧香炉。可惜在1808–1814年间的半岛战争期间被拿破仑的士兵盗走了,现在教堂中的这个香炉是一个叫José Losada的金匠1851年制作的,是由黄铜和青铜合金制成,表面镀银。香炉的边上还有贝壳和圣雅各独有的十字标记。<br></div> <b>拥抱圣雅各</b> <h3 style="text-align: right;"><i>主祭坛前圣亚各像 --图片来自网络</i></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i>--图片来自网络</i></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i>位于主祭坛后面拥抱圣雅各的入口 --图片来自网络<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i></h3> 主祭坛两边各有一条楼梯,其中一条引导参观者到达雕像后方的圣徒室(Camarín del Apóstol),从背后拥抱圣雅各,这项从1211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是据说可以带来好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拥抱圣雅各的入口两边的塑像</i></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游客们排队依次从后面拥抱一下圣雅各,并亲吻他身披的斗篷</i></h3><div style="text-align: right;"><i>--图片来自网络<br></i></div>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其结构令人惊叹,宏伟宽敞、明亮且规模有度,长宽高比例和谐,建造工艺令人钦佩至极。<div><br><div>两层的教堂,宛若皇家宫殿。无论在细节还是施工方面,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都十分成功地模仿了罗马建筑的高贵与庄严。</div></div> <b>圣地亚哥朝圣之路</b><div><b><br></b>圣地亚哥朝圣之路是这个城市最亮丽的一道文化旅游风景线,自中世纪以来,前来此地的朝圣者络绎不绝,乃至形成了一条有名的朝圣之路,即圣雅各之路。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在整个中世纪是成千上万虔诚朝圣者们的终极目标,他们从欧洲各地蜂拥至此,为了到达西班牙,他们必须穿越法国。</div><div><br>很难确切地说明第一次到孔波斯特拉朝觐是从何时开始的,阿方索二世的上述记载是这种"朝觐"的第一个文字见证。此后不久,信徒们开始从西班牙北部各省涌向孔波斯特拉,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朝觐人流,并待续至今。根据记载,第一个从国外前去朝觐的人是法国勒皮的主教戈德斯卡勒,他是在阿方索二世朝拜孔波斯特拉100年后和他的随从们一走前往朝拜的。</div><div><br>人们沿着过去通向罗马的道路从欧洲各地纷纷前往,很快,他们就确定了具体的路线,这些路线渐渐地被称为“圣地亚哥之路”了。在中世纪,数以百万计的虔诚的朝圣者跟随着他们的主教或民族朝圣着,不畏艰辛地穿越法国,以寻求拜访位于西班牙西北部的圣殿,这条路线就是举世闻名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大道。</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贝壳标识指引朝圣方向--圣地亚哥</i></h3> 有若干条朝圣路线,终点都是到达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城。现在知名的有7条,其中最热门的路线是法国之路。西班牙境内和法国境内的“圣雅各之路”分别于1993年和1998年被列为两项单独的世界文化遗产。<div><br>这条大道在整个中世纪晚期宗教与文化的交汇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量式样独特的建筑物满足了旅行于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朝圣者们精神和物质上的需要,许多建筑的式样源于法国或在法国的土地上得以长足发展。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大道为中世纪宗教势力的强大以及宗教对当时各个阶级、各个国家的人们影响的巨大和深远提供了一个珍贵的见证。</div><div><br>今天,仍然有许多朝圣者从遥远的地方徒步来到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在他们的心目中,再一次燃起了去体验先人们冒险的经历和坚韧不拔的信心,人们沿着这条连接古代的教堂风景区、城镇和教堂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道,穿过风景如画的乡间小路,去追溯并回味着祖先的足迹。扇贝壳就是圣雅各朝圣者的象征。</div><div><br>朝圣路至此结束,其实很多人还会从圣地亚哥继续向西再走近百公里,大西洋边有个菲斯特拉角(Cabo Fisterra),在那里把朝圣穿的所有衣服烧掉,才算真正完满。</div><div><br>2010年,美国导演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执导的电影《朝圣之路》用镜头真实呈现了一位父亲带着儿子的骨灰完成朝圣之路的历程。</div> <b>朝圣者证书-孔波斯特拉”(Compostela)证书</b><div><b><br></b>朝圣证书,就是拿“朝圣护照”去换证书。朝圣护照(Credencial)上面的章沿途的旅馆、客栈、教堂、邮局、商店等都可以盖,还有日期。但至少要走120公里(从萨里亚出发),才能换领证书(compostela)。护照还有个用途就是沿途的参观、食住能有些优惠。</div><div><br>朝圣者到达圣地亚哥后,可在拉霍伊宫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者接待办公室领取。领取时会查看朝圣护照并询问朝圣目的等。证书有两种,出于信仰完成路程的与非信仰的不一样, 前者颁发的证书是拉丁文,非信仰的颁发的是西班牙文证书。</div><div><br>如果人们以精神或宗教目的沿着圣地亚哥朝圣之路步行至少100公里或骑车200公里,就可以在朝圣者接待处申请获得“孔波斯特拉”(Compostela)证书”,并在这里进行公证。获得获得“孔波斯特拉”(Compostela)证书,对于很多朝圣者一直将其视为莫大的荣誉。</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i>朝圣护照 --图片来自网络</i></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i>朝圣护照上经游地印章 --图片来自网络</i></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i>孔波斯特拉”(Compostela)证书 --图片来自网络</i></h3> 匆匆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大教堂,<div>匆匆的圣地亚哥,</div><div><br></div><div>令人难忘!!!</div> <h5><i style="font-size:15px;">本文图片除标注有引用出处外,余为个人所拍;为表述全面,部分文字引用 bolg.sina.com.cn/Jiumennl ,特向 bolg.sina.com.cn/Jiumennl 作者致谢!</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