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今年的梅雨季节有点长,雨势很大,周末天气不错,和老公开车来到川沙游玩。</p> <p>川沙公园是一座江南古典式园林。1983年筹建,1985年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时值投资151万元,占地3.5公顷。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1991年县府领导发动全县企业单位和个人集资1700万元扩建川沙公园,征地20多亩,增建现代化游乐场,建造江南明珠鹤鸣楼,扩建工程两年,游乐场1992年6月1日开放。鹤鸣楼1993年6月6日开放。</p> <p>公园不大却是热闹非凡,唱歌的跳舞的下棋的练拳的,吹拉弹唱一样不少。小桥流水游船儿童乐园面面俱到。</p> <p>川沙公园现有三大楼、八大景区,三十多个景点,是浦东旅游环境最佳的好去处。三大楼即:鹤鸣楼、德园楼、园外楼。</p> <p>1993年8月18日公园自筹资金,又进行了工程建设“德园楼”,投资600万元。鹤鸣楼增设上海首家蜡像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园现有占地面积5.3公顷。</p> <p>鹤鸣楼是川沙公园主景,为纪念建县80周年,于1991年7月1日开工,1993年5月22日竣工。整个楼厅雄柱80根,每根10余米高,楼高54米,4200平方米,五塔七层,四遂翘角,垂系60金钟,风吹鹤鸣有声,金黄琉璃,画栋回廊,风光旖迤,海天旭日,物华地宝,欲穷千里,声闻于天。</p> <p>鹤鸣楼志由原川沙县县委书记韩坤林和县志办顾炳权题名,“鹤鸣楼”五匾均由全国著名书法家题字,正匾由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字,“声闻于天”由来屺瞻题字,“海天旭日”由陈从周教授题字。“钟灵毓秀”由周慧君题字,“江东妙境”由谢稚柳题字。</p> <p>街口就是内史第“黄炎培故居”,凭有效证件换取门票进入里面参观。</p><p>黄炎培故居是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内阁中书、举人沈树镛所建,原名“内史第”,又名沈家大院。“内史第”原是三进二院两厢式砖木结构的二层民宅,富有浓郁的清代江南民居特色。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民主战士黄竞武烈士、著名音乐家黄自等都诞生于此,文化名人胡适也曾在此居住。</p> <p>不管原住的借住的这座走出无数名人的“内史第”老宅,坐北朝南, 三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又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名人集聚的江南民宅。青瓦白墙,古典精致的仪门上飞檐翘壁,有着170多年历史。与历史原貌相比,由于现在门前是新川路主干道,“内史第”被迫让路,其门面向里缩进约5米,并少了一堵门墙。</p><p> 南厢房为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的诞生地,东厢房为黄炎培次子黄竟武烈士,堂侄、著名音乐家黄自及其弟会计学家黄祖方的诞生地。</p><p> 胡适儿时读书也曾在这里借住过。</p> <p>川沙古镇: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东部,川沙古镇,历史悠久,民风儒实,文渊深厚,人杰地灵,具有四百多年的筑城史,和二百多年的建县史。</p> <p>川沙古镇,不但 是一座具有历史积淀的古镇,还是中国一代名人黄炎培、宋庆龄、张闻天的故乡,在中国近代史上他们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著名人物。</p> <p>川沙古镇,自明清一来就传城内有九庙十三桥之说,城内河港纵横,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特色</p> <p>川沙古镇,被誉为浦东的“文化之根”,黄炎培、张闻天故居,被喻为川沙的“红色名片”。</p> <p>川沙古镇,指的是川沙县城所在地。早在北宋时期,川沙已经成陆,此后村民便在海边筑起捍海塘,塘内熬波晒盐,塘外水路运输,一时盐业兴盛,随着陆域东移,原来晒盐土地渐变成农田,晒盐演变为种稻。老浦东习惯于把川沙称为北沙,而把南汇新场称为南沙,这都是与川沙洼的成陆有关。</p><p>在明初此地不叫川沙,而叫八团镇(今县城),为下沙盐场三分场部。明代中叶,倭寇不断经“川沙洼”水道抵达护塘,对塘内进行侵犯掠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在“川沙洼”旁兴建堡城,将八团镇,改名为川沙堡城,川沙之名由此而来。</p> <p>这里游人不多,我们在半旧的石板路上慢慢走着,细细品味着悠久的历史气息。</p><p><br></p> <p>川沙古镇是一个游客不多的场所,位于川沙镇老城厢东部,由南市街、中市街北市街和西市街组成,四面围绕着护城河。川沙古镇或许还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却有着极其丰富人文景观。</p> <p>川沙抚民厅公署旧址。</p> <p>川沙古城墙位于新川路171号观澜小学内,始建于明代,现尚存东南一角,上有魁星阁、岳碑阁、笔塔等建筑。凝聚着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川沙古城墙建于1557年,是当时川沙人民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凭借此城墙,川沙人民成功地击退了倭寇的多次侵袭。此城墙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物证。</p><p>上世纪80年代,城墙破败不堪,移居香港的川沙籍人士陶伯育痛惜不已,出资修缮一新。历史常常如此,原本显得普通的事物,现在弥足宝贵。</p> <p>古城墙尚留60余米,占地约2000平方米。城墙上有一座岳碑亭(区级文物),亭内保存着拓刻岳飞手迹的石碑。该手迹是岳飞勉励友人振作抗敌的一首七绝。其书法笔力雄浑、挺拔超脱,与诗文内容相称,流露出一股英风正气。城墙上另有魁星阁、文笔塔等建筑,掩映于古木繁花中。</p> <p>古城墙建时有2千米长及4座城门,现仅尚存城墙近80米,城门1座。</p> <p>还能看到的东南那段城墙,可称川沙城古迹荟萃之处。城墙上有魁星阁、岳碑亭,城角下是观澜书院,即现在的观澜小学。</p><p>嘉庆十五年(1810年),川沙厅同知周垣在东南城墙建造文昌宫。因为川沙历史较短,教育不太发达,道光十四年(1834年)厅同知何士祁有心要改变这种状况,说“五步之内,必生芝草。不敢谓海滨一隅文教可缓。”他捐出廉俸一千两银子,在文昌宫右侧建造了二进十五间学舍,名日观澜书院。选拔城内外聪敏的生童在此攻读,所有入学者都由官府发给“膏火”,成绩突出的还另有“花红”。</p> <p>川沙明代古城墙和魁星阁</p><p>见过老川沙城模样的人已不多了,据记载,老城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东为镇海门,南为迎瑞门,西为太平门,北为拱极门,各有吊桥,城壕宽12丈,深1.5丈。城墙上有月城4座,雉楼372垛,炮台12座,颇具规模。</p><p>据说,自清中叶后就没再修过城墙。百年风摧雨蚀,城墙己有多处坍塌,呈破败景象。民国时,索性拆下城砖铺设街道。1922年,江苏督军齐燮元命令各县除军事需要和保留古迹外,其余城墙尽皆拆除,所得砖石、基地等尽数充实各县教育经费。1925年川沙召集城内各公团协议,会上一致赞成拆城:由教育局行文呈准县署,仅保留北门真武台约50米和东南城角约200米两段,保存魁星阁古迹,并为县城小学设置园林,其余城垣,立即动工开拆。</p> <p>城墙上屹立的飞檐翘角的三层阁,即魁星阁,乃文昌宫旧物,上海地区仅存两座,另一处在南市文庙。魁星,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二十八星宿中的奎宿,“主文章”。据说,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可点定中试人的姓名。一般文昌宫中还有焚化炉,写过字的纸片不能随便丢弃,只能在这里烧毁,显示了在古代社会里文字的神圣地位。昔日的川沙魁星阁大概也是如此吧。</p> <p>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小的公园了!原本是和观澜小学连通的,现在另劈出来做了公园。公园虽小却是内容蛮丰富的!进门就是一段古城墙,沿着阶梯上去,上面有</p><p>一段四百年历史的明代古城墙,是当年川沙人民为抵御倭寇所建。</p><p>与魁星阁遥遥相对的是岳碑亭。亭中竖着一块高165厘米、宽82厘米的石碑,上刻七绝诗并题:“学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颓倒瓮头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缘何只自迷。商丘狂学士李梦龙索余书□□大梁之舞剑阁。”落款“岳飞草”,钤“岳飞”、“鹏举”两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