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凛冽的寒风中,一穿红色上衣的少女,胳膊上挎着一个篮子,俊俏的脸庞后摔着一根大辫子,“爹……”!李铁梅亲切的叫了声。迎面来的是手提号志灯的李玉和,爷俩寒暄一阵子,李玉和望着消失在夜色中的李铁梅:“提篮小卖,哎哎哎,拾煤渣……”。这是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开场白”。</p><p> 这里所说的“拾煤渣”,我们叫“捡炭”。</p><p> 捡炭的“前提”,龙泉煤矿。从井下拉上来装满渣子的矿车,一下翻到在硕大的“车斗”里,车斗被钢绳拉着缓缓的朝一小山似的大渣子堆上,“哐咚”一声,整车渣子便顺势散落在渣子堆上。霎时, 站在两边的人们,蜂拥而上,去捡渣子里零星的煤块。这就是我们龙泉矿附近村民所说的“捡炭”。</p><p> 俗话说“靠山吃山”。自1957年龙泉煤矿建矿以来,煤炭生产量加大,自然渣子就多了,散落在渣子里的煤炭也就多了。附近圈子.台头.龙口.和庄等村的村民便去渣子堆上捡炭。捡来的煤炭,生火.做饭和取暖,节省了开支,尝到了甜头。小时候,虽“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初期的社会主义,人们仅限于日出日落,耕躬田园,温饱生活难随人愿。尤其是“统购统销”的社会制度,仍约束着人们。生产队打来的粮食,交足“公粮”后,才分给社员。粮食吃完了,就得饿肚子。六七十年代,村民便用小推车装上煤炭,外出换粮食,那可是“投机倒把”,政策是不允许的。也有的把捡来的煤炭,待“北面”来的人换粮食。一百斤煤炭可换六七斤豆子,十几斤玉米或麦子。这就激发了村里人们捡炭的“积极性”。</p><p> 我从小就到龙泉煤矿捡炭,也是我除跟随大人们上坡拾麦穗外,捡炭也是最初的劳动之一。记得挎着满满的一“提篮”煤炭到家 母亲总是满脸笑容的为我做好吃的。那时候感到很自信,很有成就感。捡炭也给人们带来了多多伤感,有的捡炭时,被渣子砸伤了头和胳膊.腿,留下了伤残,也有的失去了生命。记得在“西寺”龙口小学读高小时的一天早上 ,课堂上刚刚坐满了到校的学生,就听老师哽咽的说:同学们,今夜咱们两名同学去龙泉矿的渣子堆上捡炭,被渣子砸……。这一噩耗,50多年了,仍难以忘怀。两位年幼的生命,那可是父母的心头肉,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啊。我在一次捡炭时,也遇到了不测,现回想起来仍毛骨悚然,心有余悸。那是一天的上午,我们站在大渣堆的顶端,等待矿车倒下的渣子,只听“哐咚”一声,散落的渣子迅速倾倒下来,一块足有七八斤重的大“汞子”滚了下来。我眼睛一亮,迅速扑上去,一下用手和篮子堵住了这块大煤炭 ,把它塞进框子。心中的喜悦还没散尽, 突然,一块硕大的渣子迅速冲我滚来,一下把我冲倒,滚了好几个鼓碌。幸亏是渣子把我冲倒的,若是直接砸上……。哎,险.险,实在是太险了。我回家后,母亲听后,从此,再也不让我去捡炭了。</p><p> 龙泉煤矿捡炭,给附近村民带来了实惠,也带来了忧伤,那流逝的岁月,回想起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打上了烙印。斗转星移,时光荏苒。设想,这些记忆往事,留给人们或许从中得到教益。</p><p><br></p><p>昔日废弃的淄博矿务局龙泉煤矿大渣子堆</p> <p>现在的龙泉煤矿大渣子堆</p> <p>小时候捡炭时走过的路</p> <p>淄川陶瓷厂通往龙泉煤矿毗邻的圈子村小滑车路二号桥</p> <p>从台头村皂角树崖遥望大渣子堆</p> <p>保留完好的龙泉煤矿铁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