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扎记:香菱咏月诗三首,差距在立意

山音

<p>  《红楼梦》第四十八、四十九回写香菱怀着強烈愿望,拜林黛玉为师学作诗。在接受林黛玉传授基础知识、又用心熟读揣摩唐人经典之后,按指定的诗题和韵部,她接连写出了三首“习作”——咏月诗。其中第一、第二首都被批不合格,她憋着一口气,搜肠刮肚竟至于“梦中苦吟”写出了第三首,终于获得成功,受到了赞许认可。我们先来看其<b>第一首:</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良霄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p> <p>  对香萎这首处女作,大观园中两位顶级诗人的评价是:</p><p> 薛宝钗最先看到比诗,用一句话给了否定,认为“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写法。”她与香菱是一家人,说的很直截了当。林黛玉是香菱的老师,说的口气较为温和:“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有分析、有引导,但对诗不认可,是明确的。</p> <p>  按照黛玉要求,香菱接着又很用心地写出了<b>第二首</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p> <p>  这第二首,仍然不能过关。黛玉当着众人的面评论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宝钗则揶揄带激励:“不像吟月了……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p><p>  上面两首连同后面的第三首,在当今诗评界有专家认为“都是标准的七言律诗,三首押韵都是平水韵十四寒,也没有一处失粘失对的问题。”(老街味道,2018.05.22)也就是说,香菱学写的格律诗,从第一首写出来就已合格了。</p><p> 但是,按小说的描写,以上这两首却都是不符合写作要求的。为什么会这样呢?</p><p>  我的理解,认定香菱的诗符合七律格式没有错;而林薛对香菱两首诗作,则是着重从诗的内容与情感表达,以及思路布局,连带遣词用语上作评判,并非单纯以是否符合音韵格律作为标准和依据持论。</p> <p>  在林黛玉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香菱经过一番刻苦努力,终于成功写出合格的<b>第三首</b>咏月七律:</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p> <p>  大观园中众诗友见到此诗,一致叫好,皆为惊叹。贾探春更以社长身份,随即邀请香菱加入群英荟萃的海棠诗社。书中虽未写黛玉宝钗态度如何,但以她们的身份,对香菱的作品不再挑毛病,说明已达到了要求,她们是满意的。不表态,就是认可。同时,作者着重把笔墨用于写众人异口同声称赞,也是为了突出香菱的禀赋才情。</p> <p>  为什么香菱的三首习作中头两首被否定,而第三首却获得了众人赞赏肯定?反复细读小说中相关情节的描写,觉得有多个原因,而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在诗的立意、诗的情感表达上,前两首与第三首简直无法相比。下面试谈个人看法和体会:</p> <p><b>  黛玉教香菱作诗,一开始就强调:第一立意要紧</b>,并告诫她断不可学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积墨多”这种无厘头浅近诗句,严肃指出:“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p> <p><b>  “立意要紧”,就是说,立意是诗的灵魂,是最重要、总揽性要素。</b>写诗时,应先确立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或某种理念、情感,不能简单地为了写诗而写诗,写出来了,不知所云。</p> <p>  黛玉给香菱指定以月为题,是要她借写月抒发情怀表达所思所愿。她写的第一首,用词足够绚丽:“清光皎皎”、“晴彩辉煌”、玉镜、冰盘、银烛、画栏,等等,说明她已积累了不少诗语词汇;诗句流畅,对仗工整:“诗人”对“野客”、“翡翠楼边”对“珍珠帘外”;整首平仄、粘连无误。这些都表现出香菱对格律诗的规则已掌握得很到位。但这样粗看文采斑斓、中规中矩的诗作,却不能算达标。说得刻薄些,只是用格律形式作词语堆砌而已。此诗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主旨,没有真正形成表达情感的意境。黛玉评语“意思却有”是从鼓励角度,肯定她能围绕写“月”这个形象,下了功夫;其主要意见是在这句之后,指出此诗“措词不雅”,“不雅”,并非是指粗俗低下,而是说:这些用语是从前人那里拿来简单套用,没翻出新意;接着又指出“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点出了要害所在:被“缚住了”,没能从古人诗作中领悟出诗是有灵魂的、是作者用来表现主观情感的手段。香菱阅读临摹广度不夠、体会不深,所以才会写出这样“金玉其外”的初作。黛玉最后鼓励她: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放开胆子”,是要她以我为主,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不受他人既往束缚,大胆进行自主创作。</p><p> 香菱所作的第二首咏月诗,是在听了黛玉一番启发引导后,再全身心投入,在大观园的池边树下山石间,反复斟酌推敲写出来的。遣词造句依然流光溢彩,但实际上仍未有突破,诗思反而离题了。黛玉有些不客气地说这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穿凿”是很重的批评,大有似“古砚微凹"钻牛角尖之嫌;宝钗则直接点明其毛病:“不像吟月了,……句句倒是月色。”句句月色,所云为何?无解。显然,第二首也失败了,而且比第一首更不行了。第一首是“散”、杂而无章,这第二首则是偏,共同点是缺主心骨。</p> <p>  响鼓须用重锤。香菱毫不气馁,“滿心中还是想诗”,以至于在睡梦中发笑,吟出了别具洞天的第三首。我们不妨把这首精彩佳作再抄一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b></p><p> 香菱这第三首咏月,由于抛弃了前两首的写作方法,确立了以情感统率全诗的思路,又在诗的结构方面精心布局,因而达到了气度不凡、诗意盎然、蕴涵深邃的境界。整首诗读起来荡气回肠摄人心魄。首联“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以议论起句,将深沉凝重的情调嵌入对月华的描写之中,设意极具感染力。随着颔联、颈联连续的铺叙,营造的意境更引人无限遐思。其中用典极为精妙,更胜前两首艳词铺设。尾联以设问作结:“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既问月、又似自问,是哀伤、更是愤懑!此两句回应首联,余音袅袅,诗有尽而意犹未完。联系香菱身世命运,很容易引发读者共鸣,产生无尽慨叹!</p> <p>  香菱这第三首七律,可以说是全面达到了黛玉指导她的各项要求,包括要把立意摆在首位;立意要新、要奇,意趣要真;要讲究起承转合的铺设;中间要对仗;以及用韵等等。而且,在平仄处理上,坚持遵循格律,未出现因为好句奇句不顾平仄的情况(这是黛玉所允许的)。这首诗,在红楼一众诗词高手眼中是“新巧有意趣”之作,也是香菱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贴切写照。</p><p><br></p><p> 《红楼梦》中对香菱学诗过程的描写,是作者以小说刻画方式向人们阐述自己的诗词创作见解和主张、提供创作示范。通过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诗词创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非常有助于自己在学习中避免走弯路、少受挫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文/山音</p><p>图/网络</p><p><br></p><p>2019.12.26 初拟于深圳</p><p>2020.07.24 修改于汕头</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