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梦想 照进现实的时候——#宝鸡芭比儿童摄影#吕继林、吕继明关注贫困儿童摄影集《希望》拍摄侧记

光与影0028

<<宝鸡日报>>24日文化版 一片硕大的芭蕉叶,被三个光着脚、光着身子、光着屁股的小孩子挡在身前,他们纯净的笑容绽放在泥泞的地面、低矮的土坡、破旧的房子这样的环境中,小孩子背后是已经消失在现代生活中的小木房子,一根根木头搭建起来的房子,显得特别灰暗。雨点敲打在土路上,完全不是雨打平湖点点的浪漫,泥水四溅而起,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云南的少数民族生活。 这是从凤县走出来的两位中国著名摄影家吕继林、吕继明兄弟俩的摄影作品,他们把这张图用在了自己的摄影集《希望》的封面上。“我们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也想给这里带去外面世界的信息。我们满怀希望地去到那里,他们满怀希望地想要有更好的生活,这就是这本纪实摄影集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为摄影集取名《希望》。”这是宝鸡芭比儿童摄影创始人吕继明对作品的理解。 前后三年 拍片上万 精选百余张 拍照是个辛苦活,虽然眼前的世界繁花似锦,但当按下快门的时候,喧嚣的世界就此定格,这个世界上只剩下镜头里的那个人。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手机像素也越来越高,但能将摄影视若生命,能安静聆听生活并用光影记录的人不多。吕继林、吕继明算是这不多人群中的两个。本身就有那样的高度,但他们此次关怀贫困留守儿童的作品,仍让很多人惊讶得合不拢嘴。三年时间,扔下“生意”,说走就走,脚步遍及云南、贵州、四川大凉山等西南各地,哥俩带着自己的团队,拍摄了几万张照片,最终挑选了不到三百张作品。“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单纯地想去拍摄这些地方,去看看有着和我们生活状态不一样的人群,去感受他们的状态,出一点别人拍不出来的好照片。但是这些地方是有魔性的,他们的眼神、想法、生活方式完全吸引了我,去一次还想再去一次,停不下脚步。”对于吕继明来说,在云南、贵州、四川地区的拍摄,并不只是对光影的捕捉,随着接触的深入,他开始思考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三年前刚拿起相机去拍照时的想法。“每一次和当地人接触,特别是和当地的孩子们接触,让我对幸福、生活、追求、理想、愿望的理解逐渐变得深刻起来。 我在拍摄他们的过程中,看到的不是贫穷,而是坚强,是对生活的态度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我们走进这块土地的时候,随处可见大一点的孩子背着弟弟妹妹,小小的身体却有着强大的力量,他们知道如何帮助家里,怎么爱护兄弟姐妹,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弟弟妹妹,他们团结、友爱,这可能就是人的本性。我深有感触,就想通过这本点亮希望的摄影集让更多去不了大山里的人,能够了解大山,了解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画个圈子 捐点财物 事却弄大了 “想到要为他们做点什么的时候,思维并没有跳出摄影的圈子。本来想的是发动一下我们摄影圈的人,大家为这些留守儿童们捐点财物,让他们从物质上得到改变。其实这一构想,是落了俗套的,但这是我们刚开始的真实想法。”让吕继明意想不到的是,摄影集发行后,在社会各个行业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一部纪实手法拍摄的作品,它真实地记录了山区的贫困,甚至对政府的精准扶贫提供了帮助;对于社会爱心人士来说,这本摄影集则是一本倡议书,吹响了人们关注留守儿童、关注农村孤寡老人的号角,使众多爱心人士的目光投向大山深处,停驻在了大山里的贫困家庭,尤其是孩子和老人的身上;对于习惯于便利生活条件的城市人来说,这本影集可以说是一本好教材,在不经意间对物质生活丰富的城里人进行了一次责任感、幸福感的教育。“会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拍这些孩子们,为什么要花费几年的时间拍这些孩子们。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 吕继明从简单的拍摄纪实到思考拍摄孩子的意义所在,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一开始,他并没有完全清晰地窥视到自己内心的想法。仅仅是因为这些孩子、老人生活在我们国家最偏远的大山深处吗?仅仅是因为这里交通不便、饮用水缺乏、土地贫瘠、生活艰辛、吃的食物只有两样——土豆、发芽的土豆吗?仅仅是因为生活在这里的很多人,祖祖辈辈与外界隔离,甚至有些老人一生没有离开过家乡吗?“后来我发现了自己钟情于这里的原因。” 在吕继明的镜头下,这些拍摄对象想通过走出大山,走出这块土地,通过外出打工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很多年轻人离开了自己的小孩和年迈的父母,怀揣梦想,进城打工,为了能让家人过上好的日子,他们常年在外回不了家,最需要照顾的老人却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最关键的是,在这种城市里的人无法了解的生活中,老人和孩子们坚强、乐观,有着良好的心态。 “正是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作为一名摄影人,记录是我的工作,也是责任。”随后,《希望》出版发行后,引起了包括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主席闫太昌、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主席儿童专委会会长纪运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电影明星胡军、法国摄影家罗布特等众多名人的关注,有人愿意出资为这些孩子们改变生活。“我要感谢大家的支持,我更希望对留守儿童有帮助,这才是起点。” 接下来,吕继林、吕继明哥俩决定制订一个相对长期的帮扶计划,让他们拍摄过的对象过得更美好一些。“其实说起来也没有多复杂。如今,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这么好,我们决定借着国家扶贫攻坚的东风,培养几位能让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人。最先考虑的就是,再过一段时间邀请山里的老师和学生到一些大城市开阔一下眼界。我们认为,要改变一个地方,首先要让那里的老师成为见过世面的人,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将外界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们。其次就是让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意识到,牺牲与家人一起的日子换回来的礼物,可能并不是孩子们最想得到的。改变家长的想法,让更多的家长在带着金钱礼物回家的时候,也能带回去新鲜的理论知识。”规划越大,吕继明越感到辛苦。“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加入进来,能够共同为了这些孩子的美好明天而做一些事情。 改变老师 改变家长 改变这生活 几年的时间,吕继林、吕继明哥俩逐渐从摄像者,成了解决贫困儿童生活的思考者。“用几年时间走进大山,走进他们的生活,我把镜头对准了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生在山里,长在山里,吃土豆,干农活,带弟弟妹妹,过着艰苦的生活,但是山区的人朴实、热情,对生活有着乐观的态度,他们需要理解,也需要尊重,但不是依靠,更不是救济,只是想通过适当的帮助和科学的方法,来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念。”吕继林、吕继明所做的对于解决地区的贫困来说是杯水车薪,好在国家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多年来,政府在帮扶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很多偏远地区道路修筑完成,有了电,通了水,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物质生活有所改变,可他们还是过着拿双筷子,抱着碗,晒着太阳,看着路的清贫日子,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最需要改变的是思想观念,他们也知道只有改变观念才能改变未来,他们需要适当的帮助,来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吕继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