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p> 夏天是各种小动物活动最活跃的季节,各种小动物,小虫子都出现在孩子们视线里,激发着孩子们探索的好奇心。也因为如此,我们在夏天这一主题下便有很多小动物的话题:如《蚊子》《蜗牛》《青蛙》等。</p><p> 本次我们进行了科学活动《小蝌蚪与青蛙》,让幼儿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有喜欢小动物的感情!</p> 发现 <p> 在活动中我们讨论着青蛙的特点:</p><p> 刘雨桐:青蛙是绿色的</p><p> 小熊猫:青蛙有大大的肚皮,大大的眼睛。</p><p> 张家齐:青蛙生活在荷叶上。</p><p> 周鑫辰:不对,青蛙生活在水里!</p><p> 这时高瑾涵举起了手:不对,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过,青蛙是两栖动物,既能在水里生活也能在地上生活!</p> <p>老师的话:</p><p> 至此,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两栖动物。</p><p> 对于这批在城市里成长的孩子,青蛙其实是又熟悉又陌生的一种小动物,在生活中他们很少见过真实青蛙的生活场景,但青蛙这一形象又太多的存在于我们各式各样的绘本中,所以孩子们可以根据其现有的间接经验描述青蛙的特点,对青蛙的生活习性有一定的了解。正因为孩子们的一知半解,我有了从这里入手的准备。</p> 引发讨论 <p>师:刚才谨涵宝贝提到了一个词:两栖动物。</p><p>这时刘雨桐迫不及待的插话:老师,什么是两栖动物?</p><p>我也佯装完全不懂的模样向孩子们抛出问题:我想知道什么、是两栖动物?谁能来帮我们解释解释!</p><p>高瑾涵又高高举起了手:两栖动物就是可以生活在两个地方!青蛙就是两栖动物!</p><p>师:哦,原来可以生活在两个地方的就叫两栖动物啊?那我们生活中的两栖动物都有些谁啊?我们可以猜猜看:</p><p> 霖霖:乌龟能在岸上,也能在水里!</p><p> 可乐:我觉得小鸟是,它可以在树上和地上生活。</p><p> 周鑫辰:恐龙是两栖动物</p><p> 毛豆:北极熊,企鹅</p><p> 楠楠:蜥蜴</p><p> </p><p><br></p><p><br></p><p><br></p><p><br></p> <p>老师的话:</p><p> 不知者无畏,因为孩子们对两栖动物的概念并没有深入了解和认知,完全来自主观的单一的猜测认为只要能生活在两个地方的就是两栖动物,所以我们看到孩子们猜测是特别的大胆,丰富的,从水陆空的各种动物都有涉及。我对孩子们的答案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而是把孩子们的兴趣提起来,让他们用图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大胆猜测,回家以后翻阅图书查找资料去了解验证。</p> 调查验证 <p> 我制作了调查表,请孩子们回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p> <p> 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回家以后都能积极自觉的找家长帮忙去调查验证!</p><p>老师的话:</p><p>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幼儿对两栖动物这个话题的未知和探索欲望,所以整个活动过程中都能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去寻求他人帮助,尝试寻求答案!</p> 展示结果 <p> 将孩子们的调查结果收上来后我们请小朋友们轮流对自己的调查情况进行了展示:</p> <p>老师的话:</p><p> 孩子将自己调查的结果在大家面前展示,一方面是对其认真调查的肯定,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和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幼儿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幼儿在尝试中学习怎么表达能让别人听清听懂。</p> 教师总结 <p>最后我们一起将孩子们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在动物百科全书中找到了准确全面的信息,带来给孩子们分享。</p> <p>老师的话:</p><p>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只做了总结,而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在探索欲望的驱使下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去发现,而不是老师主动输出幼儿被动输入的模式。</p><p> 这样的学习模式提供给孩子的是一种科学探索的思维,而不是一种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