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讲坛2016、06、07

无语

上周说到,晋景公时代,晋国衰落了。 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了南方的楚国,长期生活在晋国霸权下的诸侯顿时各生各的心思。 最先觉得“这个机会要把握住捏他一把”的是秦国。 秦桓公希望借机建立他的先辈没有建立过的功业,于是秦桓公决定伐晋。 秦桓公胆子这么大,除了看到了晋国衰落的大势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有一员猛将。 这位将军叫杜回。 历史记载,这位杜回非常凶悍,打仗不坐马车,也不骑马,擅长陆地格斗,史书说他经常带领步战勇士数百人“下砍马足,上劈甲将”。 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实战能力确实是非常强的。 这边杜回领命出征晋国。那边晋国却无暇他顾。 晋国这时正处于严重的混乱之中,面对秦国的挑战,六卿居然无一到场。 前面讲过,和秦国接壤的晋国属于魏氏封地,在封建时代,家大于国,所以即使没有中央军委的支持,魏氏自己也要起来抵抗秦国的进攻。 晋国派不出支援部队,只能就地指派魏氏族人魏颗作为负责人对抗秦军。 在魏颗看来,保家就是为国,所以也是硬着头皮,准备与秦军拼死一战。 魏颗与杜回在一个叫辅氏的地方交战,史称辅氏之战。 据考证,辅氏在今天的陕西大荔县 这场战争被记入史册,是因为战场上出现了怪事…… 双方大战的地点是一片草坡地。 战斗过程中,战场上出现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不参与战斗,而是埋着头把草打成节…… 结果草坡遍地是结,草场变成了绊脚场 杜回的步兵大受干扰,杜回自己也不慎绊倒,被晋军俘虏。 因为这个老人,晋军奇怪地赢得了战斗胜利。 秦国诡异地败给了晋国 这边魏颗也觉得这场胜利来得有点蹊跷,但百思不得其解。 下面准备进入史书记载的奇幻世界:一天晚上,魏颗做了一个梦。 魏颗梦见了这个结绳老人,他向老人询问事情原委。 老人说:你用先人之命善嫁我女儿,我在九泉之下,感谢您活女之恩,今天结草以助,是为了替女儿祖姬报答你的大恩大德!将军当世世显荣,子孙贵为王侯,无忘吾言。 老人这段话又引出一段春秋故事。 魏颗的父亲魏犨是当年跟随晋文公逃难的团队成员。 魏犨以忠勇著称,打仗不怕死,但个人的其他能力并不强。 所以晋文公即位后,魏犨没有进入核心领导班子,但晋文公也念及魏犨的功勋,给了他一块封地。魏氏从此有了自己的采邑。 魏犨参与不了政事,只能在家里繁衍生息,他有一个爱妾,叫祖姬,一直没有生子。 魏犨对这个祖姬很好,并不因为没生孩子而嫌弃她。 相反,魏犨每次出去打仗时都嘱咐儿子魏颗说:“这次我要是在战场上死了,一定要找个好人家把她嫁出去。 不过魏犨打仗很幸运,从来没有被死神眷顾,得以善终。 但这个魏犨临死的时候,可就舍不得祖姬改嫁了,反而口述了一个野蛮的遗嘱:“我死了,要她殉葬来陪我” 魏犨所处的时代,我们祖先的丧葬制度正处于演变时期。 当时君王去世,找活人陪葬并不奇怪。 同时代的秦穆公去世的时候,曾经把他最好的三个朋友,也是秦国最有智慧的三个大臣一起给埋了。 但这个时代,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也开始有拒绝殉葬的行为。 魏犨死后,魏颗没有按照父亲临死的要求办,而是自作主张将祖姬改嫁。 魏颗的兄弟责怪他没有满足父亲的遗愿,是不孝。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遵守父亲神智清醒时的交代。” 辅氏之战上的结草老人就是为了报答魏颗改嫁女儿的行为。 中国有句成语叫“结草衔环”,表达知恩图报的意思。其中结草的典故,就出自于此。 晋国幸运的压制了西边秦国的进攻,东边的齐国又冒出来要藐视晋国的传统霸权了。 此时齐顷公刚刚上任,年轻气盛,非常想再次复兴爷爷齐桓公的霸业。 齐国和秦国的地理环境大不一样。 秦国被晋国死死地挡在西北地区,而齐国则是直接面对中原,而且和楚国联络也非常方便。 齐楚要是结了盟,晋国在中原那就彻底没戏了。 为了拉拢齐国,晋景公与士会、郤克商量,咱们还是主动去拜访一下齐国,拉拉关系吧。 于是晋景公派郤克出使齐国 谁也没料到,正是这次出使,反而弄出一场大恩怨。 郤克去齐国的路上,碰到了同往齐国拜访的鲁国使臣季孙行父和卫国使臣孙良夫,于是三人结伴,一起来到齐国朝堂。 也不知怎么就那么巧合,访问齐国的这三个使臣都和正常人有点不同,按现代人话说,就是有点残疾。 郤克是个驼背,季孙行父瘸腿,孙良夫独眼。 齐顷公可能天生有点幽默感,而且年轻气盛,缺乏点对人尊重的教养,看着三个残疾人这么凑在一起,觉得太可乐了,于是想了一出恶作剧。 第二天,齐顷公找了个驼背做郤克的侍从,找了个跛子做季孙行父的侍从,找了个独眼龙做孙良夫的侍从。 齐国朝堂这天变成了滑稽戏舞台,连后宫的女人都忍不住偷看。齐顷公开心极了。 就这样,齐顷公生生制造了一场国际外交丑闻,对于自尊心极强的郤克来说,更是个人的奇耻大辱。 郤克当即决定提前回国,他怒火中烧,回国后即向晋景公提出要出兵伐齐。 晋景公和当时的正卿士会考虑到晋国实力还不够,没有答应郤克的要求。 但郤克心中的仇恨已经点燃,他多次请求伐齐,晋景公都没有答应。伐齐雪耻,慢慢被磨成了郤克的人生目标。 前文说过,士会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史书说他“其为人,言依于信,行依于义,和而不谄,廉而不矫,直而不亢,威而不猛”。 在荀林父还是正卿的时候,晋国可谓祸不单行,外面打了败仗,国内又遭受自然灾害,闹了饥荒。 一时盗贼四起。 荀林父对盗贼的措施比较简单直接:抓和杀。 结果把盗贼被逼得没有生路。干脆成为恐怖分子,组织起来与官府武装对抗。 士会当上正卿后,反其道而行之。 士会不以严刑峻法对付盗贼,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化中间派上面,防止他们变成盗贼。 这套做法的效果出人意料,由于老百姓不愿意做盗贼,而那些铁了心的盗贼居然在晋国不好意思呆下去了,纷纷跑到国外去祸害别人。 士会知道,郤克在齐国受到的侮辱这件事,也是晋国的耻辱。但他要利用这件事激活晋国。 郤克回来后,士会仔细分析了国内外局势,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告老还乡。 晋国的正卿大多是干到死为止,主动告老的非常少。 士会的儿子士燮也不理解。 士会向儿子解释说:“吾闻之,千人之怒,必获毒焉。夫郤子之怒甚矣,不快心以逞于齐,必发怒于晋国内。不得政,何以逞怒;余将致仕焉,以成其怒,冀其无以内易外也。尔勉从二三子以承君命,唯敬。” 士会的意思是说,大家一起愤怒,不是好事,郤克的愤怒比这还要严重,如果他不能把怒火发向齐国,那就是晋国的灾难。不让他当政,他怎么有机会把怒火转移到齐国呢?我提前退休,就是要成就他的怒火向齐国发泄,而不是让他在国内制造事端,你们几个要尊敬地对待他,低调低调。 士会的政治智慧确实深远,他看到了郤克的怒气是可以利用的力量,所以他主动把位置让给郤克,同时也借此教育了自己的儿子,士燮在士会退休后自然进入六卿,士会这一退也是顺势平稳完成了家族的权力交接。 郤克上任后的故事,我们晚点再说。晋国故事讲了很久,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晋国政坛上最显赫的赵氏家族好像突然就不见身影了? 赵氏家族的这段故事在历史上很有名,属于中国历史的科普知识。 自古以来,稍微接触历史都会知道这个段子。 这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 古往今来的人们不断地被故事中的公孙杵臼、程婴所感动,痛恨屠岸贾的残暴。 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段历史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描述。 大家耳熟能详的赵氏孤儿的故事里的人物在新的叙事里毫无踪影。 事实上,关于赵氏孤儿的这段历史,史学界一直有争议。 因为史书上有两段截然不同的描写。 今天我们看到的赵氏孤儿故事来自于著名史学大家司马迁的史记之赵世家 而另一个版本来自左传 从我个人的观点,我更倾向于左传的描述 理由如下: 1. 左传的成书时间更接近这段历史。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人,而左丘明则是战国早期鲁国的史官。 2. 左传描述的这段历史,其实司马迁也知道。 在史记的晋世家和韩世家里,也描述了这段历史,但描述的内容和左传基本一致。 也就是说司马迁对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地方选择了不同的描述 这是为什么呢? 史学家们的猜测是:司马迁也搞不清哪个是真实的,索性都照录进书里,让后人去判别。 而司马迁写史记时,他采信的史料基本都是春秋各诸侯国的史官编纂的。 也就是说赵世家的内容,基本来自赵国史官编辑的历史;韩世家则来自韩国,晋世家则来自晋国…… 那么从这里我们也能窥出一点蛛丝马迹:赵国人写自己祖先的历史,自然要修饰修饰,而晋国和韩国写别人的历史可能就会相对客观一些。。。 3. 也是最主观的一个论点:我个人觉得,流传在民间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太过理想化,道德化,不太像人的真实行为,而左传的描述则更加地接近人性。 是啊,一个人为了救别人的儿子,甘愿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一个人在自杀前还能说出“君为其难,我为其易”之类的话,看起来怎么都不像真实的人。 下面,我们就沿着左传的描述来展示赵氏家族的这段兴衰。 前面讲过,赵盾的儿子赵朔顺利进入六卿,但因为年轻,却没法笼住自家的几位叔叔。以至于在邲之战中,赵家内部分歧凸显。 更为可惜的是,赵朔的命数不长,邲之战后不久,赵朔就去世了。 随着赵朔的去世,赵家内部更加混乱,一件家中的大丑闻逐渐浮出水面…… 赵朔死的时候,儿子赵武不满十岁,这样算起来,赵朔的老婆赵庄姬这时大概还不到三十岁就守了寡。 赵朔的叔叔赵婴齐经常来赵朔家照顾孤儿寡母,时间一久,赵婴齐和赵庄姬就互相看上了。 这种事情即使在没有互联网,没有纸张印刷的春秋时代也一样传的飞快,赵婴齐与赵庄姬勾搭成奸的消息逐渐就传了出去。 赵朔的另外两个叔叔赵同、赵括受不了家族背上这样的非议,想要流放弟弟赵婴齐出京城,拆散这对乱伦鸳鸯。 这里有个背景要交代一下:赵氏与六卿之一的栾氏家族关系不好,本来赵朔想修复赵氏与各家的关系,但赵同、赵括坚持不合作,在赵朔死后,赵氏与栾氏的关系越来越差。 再加上赵同、赵括自觉身份高贵,政治资本雄厚,平时出入公堂招摇傲慢,比较招人厌恶。 此时六卿势力天平已经在朝不利于赵家的方向悄悄转变。 所以,在赵同、赵括要流放赵婴齐时,赵婴齐向两位哥哥说:我们的盟友先氏已经被灭族,郤氏现在和栾氏打得火热,没有了我,你们俩搞不定栾氏,赦免我对家族又有什么坏处呢? 纯粹从政治眼光来说,赵婴齐绝对强过他的两位哥哥。但赵同、赵括眼里的世界还是正义光明的。最后,两位坚持道德标准,流放了赵婴齐。 这一下正中赵氏政治对手的下怀。 赵氏的对手不简单,趁势又下了一步狠棋。 他们把赵庄姬拉入了自己的阵营。 要知道,这位赵庄姬的身份可不一般,她是晋景公的妹妹。 赵同、赵括流放赵婴齐当然得罪了赵庄姬,于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大家都觉得已经风平浪静的时候,赵庄姬找了个机会向哥哥报告:赵同、赵括计划谋反。 晋景公依然觉得事出蹊跷,就安排这时的正卿栾书去调查一下 而这位栾书正是赵家最大的政治对手 栾书哪会放过这个机会,他马上召集几大士卿“讨论”方案。 其实大家都心照不宣,把赵氏干掉,每个家族都可以分一些好处,于是墙倒众人推,赵氏谋反就在众口一词下做成了铁案。 最后,诸卿是在晋景公的号召下,联合攻打赵氏家族的驻地下宫,赵同、赵括被杀,赵氏大宗被灭,史称下宫之难。 赵氏家族因此在晋国政坛销声匿迹。 诛灭赵氏家族,不仅仅是各大家族的势力和利益所驱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晋景公想通过这一剧烈的事件重新夺回君主的权威,毕竟赵盾以来都是权臣执政,晋国君主在政坛上的分量太轻了。 不过赵氏的那个旁支,邯郸赵氏存留了下来,成为了后来动乱的种子。 回到正题:晋景公终于利用下宫之难重新树立了君主的权威。 不过人心之中总有公正这杆秤,就在赵氏家破人亡的时候,反对的声音也出来了。 有人直接跑到晋景公面前去劝谏不能让赵氏灭族。 赵朔的儿子赵武因此留存了下来,成为后来赵氏复兴的独苗。 这个人叫韩厥,是未来三分晋国的韩氏的宗祖。 从这段我们可以知道,后世韩家和赵家的关系一直不错。 史书中的韩厥以刚正不阿、不畏强权闻名。 而发掘出韩厥这个人才的正是赵盾。 赵盾提拔韩厥为晋军的大司马。 司在汉语里有掌控、管理的意思,所以司令、司马等名称,以至于今天的国家部门的一个层级称之为司,都是管理岗位。 司马的原意是管理马的岗位。冷兵器时代,马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所以司马的岗位非常重要。 后来的汉武帝干脆把国家最高军事长官命名为大司马。 在此次之前,司马的岗位主要是管理军中行政后勤事务,相当于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军事法院。 韩厥的才能用在这里非常恰当,可见赵盾识人的能力。 而韩厥在这个岗位上第一次展示个人能力,居然就是针对赵盾的。 话说一次军事训练时,赵盾的司机(御戎)不按规则驾驶马车,冲乱了军阵。 这事在今天看起来,就类似于机关干部下现场,不按预先设置的参观路线走,到处乱串一样,只不过乱串的这个人背景比较特殊,是大老板的司机。 韩厥作为刚被任命不久的司马,当即命人把老板的司机抓起来砍了头。 事后大家都为韩厥捏把汗,不知道性格暴烈的赵盾会如何处置这个愣头青。 没想到赵盾得知此事后说:未来这个韩厥会成为晋国的一把手,让他好好干吧。 在赵盾之后,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等历任正卿时代,韩厥都稳坐中军司马的位置,成为晋国政坛的常青树。 韩厥也没有辜负赵盾的赏识。 在赵氏被诸卿合力灭族,利益被诸卿瓜分的时候,韩厥不惜与诸卿反目,坚持不出兵。 而且在事后,直言劝谏晋景公:以赵衰的功勋、以赵盾的忠诚,在晋国竟然没有继承他们爵位的后人,今后为国家做好事的人谁不害怕? 夏商周三代的贤明君王,他们的家族都能享受几百年天赐的俸禄和爵位,难道他们的后代中就没有邪恶的人?不是的,是他们依靠着先代的功德避免了祸患。《周书》说:不敢欺负鳏夫寡妇。 晋景公一生对韩厥都非常倚重,韩厥借助天命的劝谏也让晋景公收起了诛灭赵氏的快感,回头来思考整个晋国诸卿体系的平衡 晋景公的目的并不是在诛灭赵氏后又出来一个权臣来侵蚀晋国的王权,他要的是诸卿的势力均衡。 最后,晋景公以亲情为由,立外甥赵武为赵氏继承人,恢复赵氏的封邑。 这位韩厥非常长寿,在晋国政坛驰骋了49年才退休,最后也果然不出赵盾所料坐上了正卿的位置,他在位期间,一边致力于晋国的霸业,一边悉心照顾赵武家族,而且两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后话。 晋景公诛赵氏之时,是晋国在春秋时代的低迷时期,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南方大国楚国的崛起。下一次,我们将暂停晋国的故事,把镜头转到楚国,看看楚庄王时代的楚国的故事。

晋国

赵氏

郤克

韩厥

晋景公

赵盾

魏颗

齐国

赵同

赵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