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们一行七人,来自农场各连队的老知青,张林杰是召集人,万荣建开车,于7月19日来到郑州郊区五七青年农场古荥四连五十年前原址,考察房屋保存现状。上图为原古荥农场四连的大门,现为惠济区武装部预备役训练基地。门头上写着:郑州市高效农牧示范园。</p><p>张林杰:古荥四连在郊区青年农场撤销时按政策交给了古荥公社。古荥公社(乡)在该连址办农牧场,后来又划拨给邙山(惠济)区武装部预备役训练基地,使原房屋基本上得到保存。是现所知道的,原郊区农场一百多个连队中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个。现状是所有房屋基本上都成为危房。一部分砖瓦平房随时有垮塌的可能。区武装部认为,无维修价值,所以没有维修的计划。 </p><p> 参加考察的老知青议论了此事认为,要保住该连建筑需要知青们行动起来,群策群力,想一些办法。望得到社会有关人士的支持。</p><p><br></p><p><br></p><p><br></p> <p>武装部看门人王中立(右)和妻子(左)。</p> <p>十八里河农场五连张林杰与王中立在交谈。</p> <p>院子里二层楼仅住着王中立一家人。</p> <p>古荥4连的李正华(左)和梁端华(右)</p> <p>李正华和梁端华两位四连老知青满满的回忆,给我们作了全程介绍。</p> <p>李正华说:这是我曾经住过的房间。</p> <p>小院里干净整洁,果树枝叶茂盛,梨子快要成熟了。</p> <p>我们在此合影留念。从左至右,依次是十八里河三连李静亚、十八里河八连万荣建、武装部看门人王中立、十八里河五连张林杰、十八里河七连张文明、古荥四连李正华、古荥四连梁端华、须水二连吴成汉。</p> <p>为了居住方便,武装部隔离出来了前院。到了后院那就是杂草丛生,房屋破败,只有那两排核桃树长的高大茂盛,长长的房子围成了一个院子。</p> <p>虽然原址如此荒芜与破败,可却是满满的对于远去的充满青春激情的回忆。</p> <p>这边是A排的住区。</p> <p>这也是我住过的房间。</p> <p>这原来是一排水池,是我们洗漱洗衣的地方。</p> <p>那一排是D排的居住区,我身后是炊事班。</p> <p>这院子中间是我们的篮球场,是各项脉动激情的活动场地。</p> <p>主院的对面还有一个小院。</p> <p>前方和右侧的两排房分别是牲口和小工厂。</p> <p>梁端华说:我曾经在这儿和炊事班待过。</p> <p>左边是拖拉机车库。</p> <p>房子还比较完好。</p> <p>两个院子斜对门。</p> <p>院子的西边也是很重要的地方啊!</p> <p>变电房的右边是我们打麦场。</p> <p>左边是我们的打麦场,右边是黄河截流水渠,看呐!我们在那院子里种的泡桐树已经长的那么高了!这条路是通向广武火车站的,那时候谁回城(郑)不便时连里可派毛驴车送到火车站,有小病则在连卫生所或送古荥阳卫生院去看了,都是走这条路。</p> <p>王中立说:那边的地有可能要盖住房了。</p> <p>院子东边的这块地,原来是菜地,现在种的玉米。</p> <p>玉米长势喜人呐!以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呢?住房?</p> <p>车库墙外边的芝麻开花节节高啊!</p> <p>原住民与现住民在交流。</p> <p>张林杰与先行离开的古荥四连的梁端华握手告别。</p> <p>这次考察也让我们又回到几十年前的记忆里,如此完整的原屋旧址,是十个农场的唯一,又比如我们十八里河农场七连,在什么位置?现在是什么样子?根本就无从考证。如果古荥四连能够修缮一下,我们能够来这里看一看,聚一聚,那将是我们所想所希望的呀。</p> <p>告别王中立夫妇。</p> <p>花园口农场五连徐旭春的种植园里不止有玉米等农作物,还有各种果树。</p> <p>这种宝葫芦形的枣我还是第一次见到。</p> <p>这种紫色小天椒也是第一次见呐!</p> <p>秋葵花是不是也很少见到啊</p> <p>“小时候生态园”已经不像刚开始那么热闹了,能够生存已经是不简单了。</p> <p>葡萄架下来讨论一下如果如果古荥四连能为我们保存下来,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才能让“旧址”生存下去?</p> <p>之后,21日中午张林杰等三个老知青与一个基建行家再去古荥四连,进一步考察该地建筑,并考察了周边环境。该基建专家提出了如下看法与建议:1、楼房尽管损坏较重,但不算危楼,主要是治漏即可。2、北院平房墙体还可以,需要维修屋顶。3、需要搞院内外的排水工程。4、维修该连建筑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p> <p>闻名在寻找合适的拍摄机位。谢谢须水二连吴成汉的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