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夕阳下(二十二)欧亚非自驾 土耳其 🇹🇷 奥斯曼帝国的荣光

老马识途

土耳其全境自驾路线动态图 2018年9月20日上午由保加利亚(卡皮坦·安德烈沃边检站)通过卡普库勒边境口岸入境土耳其。相对其他国家还算是比较顺利,总的出、入境时间花了一个小时左右就基本办完了所有的通关手续,比想象的要顺利。 视频《入境土耳其》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土耳其共和国 🇹🇷</b></p><p>首都安卡拉,由欧洲及小亚细亚半岛两部分组成。它位居欧亚大陆交通要衢;北濒黑海,南临地中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及达达尼尔海峡控制着黑海通向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地理位置和地缘战略意义极为重要。</p><p>据圣经记载,从亚伯拉罕及诺亚方舟时代,安纳托利亚已在地中海文明史上扮演重要地位。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就发生在位于达达尼尔海峡旁的特洛伊古城。公元前1800年起经历了赫梯人兴起与衰落、以及之后塞尔柱帝国、罗姆苏丹国统治,直至1299年苏莱曼一世建立奥斯曼帝国。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千年拜占庭帝国自此灭亡。16世纪~17世纪,尤其是苏莱曼一世统治时达到鼎盛时期,统治区域地横跨欧、亚和非。由于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自古属于环地中海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范畴,之后又经历了漫长的东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土耳其的更迭统治,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对抗中相互影响,东西文化在此得以交融。19世纪时国力开始衰落,1914年8月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帝国从此土崩瓦解。1919年,土耳其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击退了企图彻底分解国家的西方列强,并废除了伊斯兰教君主政体,为现代土耳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于1923年10月29日成立了新型的民族国家—<b>土耳其共和国。</b>土耳其宪法规定土耳其为民主、政教分离的法制国家。</p> 虽然土耳其对境外车辆保险一般没什么要求,但必须买其境内<b>高速通行证</b>,并按运行里程扣除。不过价格还算公道。 <div>从口岸出来后,我们必须先去伊斯坦布尔国际机场接机。先前在雅典离开我们回澳洲办事的女儿,今天正飞来伊斯坦布尔与我们会合。想不到有一天我们会开着自己的车,穿过连接欧亚大陆的桥樑,弛入这座由君士坦丁大帝所创建的拜占庭帝国的首都—苏莱曼一世奥斯曼帝国的王城、如今的伊斯坦布尔。<br></div> <b>视频《驶向伊斯坦布尔》</b><div><br></div><div><b>远眺金角湾</b></div> <b>伊斯坦布尔</b>,旧称君士坦丁堡,土耳其第一大城市。是一个坐落于黑海与地中海之间、同时跨越欧、亚两大洲的历史名城、与天主教决裂后“纯正基督教”(东正教)的大本营。作为古代三大帝国──罗马、拜占庭以及奥斯曼帝国首都的伊斯坦布尔,保留了历代王朝的大量遗迹,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宗教和世俗的完美结合。时隔多年后,再次重返这座东西方文化交融,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世界名城;穿行在老城的千曲百廻的小巷中、人头攒动的集市里,历经沧桑的古代遗迹间,体验这座城市所包含的真实内涵和原始韵味。<br> 夕阳西下,伫立在博斯普鲁斯海岸边,看落日将对岸鳞次栉比的房屋沐浴在金色的暮光中,仿佛再现千年帝国的辉煌。时隔多年重温此景,你仍会由衷地赞叹伊斯坦布尔以其无比的魅力无愧于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b>伊斯坦布尔欧亚大陆隧道</b> 伊斯坦布尔 Gerdanlık Sk.街上的<b>奥坦提克早餐旅馆</b><br><br> 穆斯林妇女排队进入清真寺,这种情况下是不允许拍照的 Tiyatro Cd. 大街 这里的街头千年遗物几乎随处可见,没有人特别关注 <b>大巴扎</b>由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修建于1455年到1461年,不仅是伊斯坦布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集市之一。有至少58条室内街道和4000多间商铺;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都是整个伊斯坦布尔的城市中心,也是要想了解伊斯坦布尔的捷径。 其实到这里的目的已经不单单是购买商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里也是伊斯坦布尔的一个缩影。就我而言,食品摊位前各种免费品赏的土耳其软糖则是我的最爱,一圈下来,也基本混个半饱了。<br> 面对穹顶下应有尽有的商品以及熙熙攘攘的人潮,感觉就像行走在阿拉丁神话世界迷宫般的巷道里寻找阿里巴巴的宝藏。 大巴扎里除了食品商店,还有各种琳琅满目的商品,金银首饰、灯具地毯、香料果干、工艺纪念品……。和全世界所有的旅游市场一样,市场里的商品质地做工参差不齐,精品不多,基本上都是些大路货,讨价还价的本事是你最终成交是否划算的关键。 <b>苏莱曼尼耶清真寺</b>整个建筑群建在金角湾旁陡峭的第三山丘上,奇特的构思将寺院、山丘和周围的街巷结合到一起。清真寺内部首次使用了红色的依兹尼克瓦片,是建筑史中的杰作。整个清真寺外部雄伟壮观,也被称之为伊斯坦布尔最美的清真寺。 <b>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蓝色清真寺)</b><div>可以称之为伊斯坦布尔的地标式建筑,清真寺由奥斯曼帝国第十四任苏丹艾哈迈德一世下令在原君士但丁堡大皇宫基础上修建而成,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由于内部使用一种蓝色瓷砖装饰,被称为“蓝色清真寺“。清真寺采用了拜占庭的大圆顶风格,周边六个高耸的宣礼塔像利剑指向天穹,外观之恢宏,可与圣索菲亚大教堂媲美。<br></div> 前庭的风格与塞利米耶清真寺相似,除了边角穹顶上的小塔。前庭的面积与清真寺相约,被一道拱廊围绕着,两旁都设有沐浴设施,中央的六角形水泉与庭院的大小相比略小。通往中庭的通道则自拱廊处延伸出来,半穹顶有良好的钟乳石结构,顶上有一个较小的肋状穹顶。<br> 清真寺内部的基部及柱子砌有超过20000块手工陶瓷砖瓦,全部出产自伊兹尼克,砖瓦设计超过五十种郁金香款式。低处的砖瓦均是传统设计的,高处的砖瓦则是各种华丽的花朵、水果及柏树款式。这些砖瓦都是由伊兹尼克的陶艺大师监制的,而楼座墙身所用的砖瓦都回收自1574年托卡比皇宫失火后遗留的砖瓦。超过二百个由威尼斯领主所送赠、设计精细的有色玻璃窗主采自然光线,辅以现今的吊灯照明。室内的装潢包括古兰经的经文,出自当代的书法家扎伊尔德·卡斯姆·古巴里。<br> <div><br></div><b>泽扎德清真寺</b> <p><b>圣索菲亚大教堂</b></p><p>伊斯坦布尔最著名的历史建筑。始建于公元325年,是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亚而建,当年是东正教牧首的座堂,拜占庭帝王加冕典礼之所。它代表了拜占庭文化的典范:创造性地加入了帆拱的设计,可以把穹顶的巨大的重量均匀分散到了四根立柱上,从而可以实现极大的室内空间跨度。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结构对于后来的伊斯兰建筑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为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进行重建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建成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圣索菲亚历经900多年的沧桑,目睹了伊斯坦布尔的兴衰,它见证了1204年的十字军东征,以及149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等改变了欧洲历史进程的重大的事件。它曾作为基督教堂存在了916年之久,此后被土耳其人占领,改建成为清真寺。幸运的是,奥斯曼人并没有破坏教堂内部的壁画,只是用石膏将其遮盖起来,因此这些精美的马赛克镶嵌画得以保存至今。1935年后,作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如今置身在大教堂那高耸的大穹顶下,抬头仰望悬挂在四周精美的阿拉伯金文,遥望大穹顶上镶嵚着精致马赛克拼贴而成的圣母怀抱耶稣像,真切感觉到两股强大的宗教力量在这里汇集。几百年来,两种宗教图腾的和谐共存,让圣索菲亚成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信仰传奇。</p> <b>图特摩斯三世方尖碑</b>(君士坦丁堡竞技场)重达百吨,刻有古埃及文字,原来安放在卢克索的卡奈克神庙,是前1514年-前1425年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下的帝国象征。公元39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大帝将其运回伊斯坦堡安放在现今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 <b>墙柱方尖碑</b>是是一座石头纪念碑支柱,建于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森沃斯雷特一世时期,是古埃及太阳崇拜的重要标志,被称之为众神嫉妒的偶像,原位于现开罗东北8英里处的古赫利奥波利斯。<br><br> <b>苏塞尔购物广场和沃达丰体育馆</b> <b>多尔玛巴切清真</b>寺位于<b>朵玛巴赫切皇宫</b>旁,于1853年由阿卜杜勒• 迈吉德一世之母苏丹皇太后贝兹米雅莱姆下令兴建,建筑师就是设计皇宫的尼柯奇斯• 巴里安,于1855年竣工。<br> <b>博斯普鲁斯海峡</b>与<b>7月15日烈士大桥</b>(前称博斯普鲁斯大桥,为第一座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并连结亚洲与欧洲两大陆的跨海大桥。而博斯普鲁斯海峡与达达尼尔海峡共同组成了连接里海至地中海的唯一通道) 皇宫前的<b>多尔玛巴赫切钟楼</b> <b>托普卡珀皇宫</b> <b>托普卡比故宫</b>,又称老皇宫, 是苏丹及宫廷的主要居所。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金角湾以及马尔马拉海的交汇点,视野豁然开朗。从征服者默罕默德在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起到19世纪,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历任苏丹都居住在这里接受拜见,治理国事。现今则是当地主要的观光胜地。 居尔哈尼公园 蔚为壮观的<b>苏莱曼尼耶清真寺</b>建筑群沿山陡降至博斯普鲁斯海峡交汇处的<b>金角湾</b>。 <b>加拉塔大桥</b>旁分布着许多海鲜馆,许多游客慕名前来品尝号称代表伊斯坦布尔著名小吃的烤鱼。我们也随俗在此也找了一家入内落座;说实在,土耳其人的烹调手段与大部分西方国家没大的区别,也就是干烤加蔬菜之类。与国内的烤鱼可谓是天壤之别。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也就是尝个鲜而已。 <b>加拉达塔</b>位于金角湾以北。是该市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主宰伊斯坦堡的天际线。中世纪的热那亚人称之为基督塔,是一座9层、66.9米高的5世纪石塔。在它修建时是该市最高的建筑物,曾作为监狱,现塔顶改建成餐厅。<br> <b>伊斯坦布尔大学</b>,离大巴扎不远,是土耳其最著名的大学 <b>彩虹阶梯</b> <b>宗教与世俗—米玛·西南清真寺</b><br> <div>弛过跨越马尔马拉海上的<b>伊兹密特海湾大桥</b>也意味着我们再次告别了伊斯坦布尔,开始了在土耳其境内第二阶段的旅行—<b>爱琴海沿岸之旅。</b>记得五年前跟团过程时,在棉花堡遇到一对在土耳其自驾旅行的中国游客,令我们羡慕不已。不想今天重覆其辙,终以逐愿。</div> 土耳其的爱琴海沿岸地区,自古以来一直属于地中海文明的范围—从迦太基、古希腊至古罗马,层叠了数千年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而<b>贝尔加马</b>则是我们探访经过的第一站。贝尔加马以拥有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庙而闻名。自特洛伊时期,这里就是一个城镇,从亚历山大大帝直至罗马统治的小亚细亚是其最昌盛的时期。当时,这里是中东地区最富庶且最强大的小王国之一。贝尔加马城于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红色教堂</b>(Red Basilica)最初是供奉古埃及众神的神庙,建于公元2世纪。神学家圣约翰在《启示录》所描述的是七个天启教堂之一,并被挑出作为魔鬼王座。 <b>贝尔加马卫城</b>遗址建在露出地面280米高的岩层上,从那里可以俯视整个城市,也可远眺爱琴海,这儿有一个在希腊本土都没有的可容纳上万人的大圆形剧场。历经两千数百年的风霜,剧场风化了不少,然而其内部的音响效果,至今仍震撼着前往参观的人们。这里的宙斯祭坛就是成为柏林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佩加蒙祭坛原本所在地。古罗马剧场有着台阶式的观众席,古希腊式样设计的舞台在最下面,后面的舞台壁和部分观众席虽然已经损坏,可它的落差和开阔的视野依然使人赞叹不已。 希腊剧场 <b>佩加蒙古城</b> <div><br></div><div><b>佩加蒙祭坛</b><br></div> <b>伊兹密尔</b>,位于爱琴海伊兹密尔湾,旧称“士麦那”、土耳其的第三大都市,第二大港口,伊兹密尔省省会。自古该城便是爱琴海沿岸农业区的中心,全国重要出口港,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和军事要塞。在土耳其现代史上,伊兹密尔是一座英雄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根据协约国诸强间达成的交易,1919年5月15日,希腊军队占领了伊兹密尔。青年记者哈桑塔赫辛勇敢地向占领军开了第一枪,他的雕像如今矗立在“九月九日广场”。1922年9月9日,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缔造者穆斯塔法凯末尔指挥的军队攻占了伊兹密尔,该市重新并入土耳其共和国。 <div><b>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纪念碑(共和国广场)</b></div> <b>库纳克钟楼广场</b>位于爱琴海边,是伊兹密尔的重要中心广场。 广场上中央的库纳克钟楼建于1901年,是伊兹密尔城市的重要地标。广场周围的建筑还有伊兹密尔市政厅,库纳克清真寺等。 <b>库纳克钟楼</b>库纳克钟楼建于1901年,是伊兹密尔城市的重要地标 <b>库纳克清真寺</b> <b>阿尔桑贾克</b>是伊兹密尔最热闹最美的海岸线之一,是伊兹密尔城市夜生活和时尚的中心。沿岸草坪延绵,有数不清的酒吧和咖啡厅,也是当地人夜晚最喜爱去处。当我们驾车到达海岸边时,道路两旁的夜店街摊已是一片人声鼎沸,座无虚席。我们几乎是在众目睽睽下驶过拥挤街道才来到一片稍微的开阔之地。此处恰好竖立有伊兹密尔旅游标志碑,从这里能够眺望到望伊兹密尔高地上城市散发出的那片璀璨的灯火。<br><br> <b>伊兹密尔港</b>的日落 <b>塞尔丘克</b>是土耳其游客最多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尤以邻近罗马古城以弗所、圣母玛利亚故居和塞尔柱艺术品著称,而兴建于城内使徒陵墓上的6世纪圣约翰堂则为之锦上添花。大多数游客只将塞尔丘克用作以弗所的中转点。未经开发的塞尔丘克旧城区依旧保留了传统的土耳其文化和地方特色。 <b>阿亚苏鲁克要塞</b>。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世纪的拜占庭时期。后来由塞尔柱人重建,存留至今的部分修建于奥斯曼帝国时期,登上城墙可以俯瞰周边全景。城堡目前还在发掘中。 <b>圣约翰教堂遗址</b>是塞尔柱地区最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基督教朝圣点。据考证,公元初期,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圣约翰在当年被驱逐出耶路撒冷后,和圣母玛丽亚一起来到此地,并在这度过其晚年。圣约翰在这里将基督的生涯和教导写成"约翰福音",即《圣经新约》的一部。后来去世后被埋葬在这里。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为此在圣约翰的墓地上建成了这座宏伟的教堂——圣约翰教堂。 <b>圣让教堂</b> <div><br></div><div><br></div><b>伊萨贝清真寺</b> <div><b>博德鲁姆圣彼得城堡</b><br></div>1402年立足于罗德岛的十字军医院骑士团在古哈利卡尔那索斯建立了这座城堡。它据守着爱琴海与地中海的分界线,俯瞰整个港口和滨海大道。该城堡里头包括一个水下考古博物馆,整年承担着多个文化节的东道主角色。<br> <b>博德鲁姆</b>,位于土耳其爱琴海地区的西南部,爱琴海的最南端,处在爱琴海与地中海的分界线上。这座城市远古时代被称为卡利亚的哈利卡那索斯,也是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出生之地。这里有着洁白的屋舍、棕榈成荫的海边道路、晶蓝清澈的海湾、樯帆如林的游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旅游度假。<br> 小镇码头商业街上商铺林立,琳琅满目的各式编织工艺品是这里的特色。 博德鲁姆是土耳其的一个夏季旅游胜地和国际著名的蓝色航程游艇中心,海湾则停泊着众多的豪华游艇。 以大海舟船为背景的海滩双人瑜伽造型也是一道风景。 虽然此处沙质不甚柔白,属于黑色卵石类海滩,但海水清亮,尤其是可以将躺椅贴近水边放置,也为它地所少见。 同时这里也是土耳其有名的艺术家云集之地,有不少小型画廊。在这些艺术家的影响之下,博德鲁姆形成一种昼静夜欢的生活方式。每当夜幕降临,海滩上更是游人游人如织,许多来此度假的游客坐在临海酒吧、餐厅憩息小坐,尝一尝爱琴海的海鲜特产;品酒聊天,直至夜深尽兴而归。<br> <b>曼萨拉公寓酒店</b>是我们在博德鲁姆度的住宿酒店,非常值得推荐。这里也是我们在五年后又一次回到土耳其的爱琴海边宿营、度过三天的旅途休假。(伊兹密尔只算是过夜) 酒店位置极佳;居高临下,港湾城堡景色历历在目。 客房独家观景平台可一览海湾风光。 博德鲁姆的夕阳 酒店临水夜吧 <b>今夜又是花好月明</b> <b>费特希耶</b>古称泰尔梅索斯,距博德鲁姆以东两百多公里、两个小时车程。也是我们在土耳其旅行中由西向东经过的第一个地中海沿岸城镇,是呂基亚最重要的城市,有記录的历史始於公元前5世紀。这是一座藏在土耳其海湾南部著名的古镇,不过镇内的古建筑并不多,1958年的一场地震把它夷为平地。这里的小山山顶保留着十字军东征时期的堡垒遗址,从那里可以俯瞰费特希耶全景。相比于博德鲁姆,这里要安静得多;来此地的大多是参加划水冲浪和滑翔跳伞等海上运动的游客。 <div>预定的<b>BERLİN旅馆</b>坐落在面临大海仅一街之隔的滨海道上,推开房间窗户,映入眼帘的是地中海碧波万顷的无限风光。楼下临街遍布着餐馆酒吧,是这里夜生活的主要去处。</div> 游船码头就是一片沙滩 滑翔机是这里主打旅游项目。 <b>夜幕下的费特希耶海滩</b> <b>日落西山头,霞披万顷波</b> 在告别费特希耶城的早晨,特地绕道著名的<b>利西亚石棺</b>崖洞。崖洞建于公元前450年,可以说整个城镇就建在这些石棺周围。石棺被放置在悬崖上的洞穴中,洞穴也成了墓穴。在遍布土耳其众多的石棺遗址中,利西亚石棺可以说是其精品所在。<br> <div>沿D650公路东行至凯佩兹大桥,迎头可见前方山崖上巨大的凯末尔石刻头像及旁边倾泻而下的瀑布。这意味即将抵达土耳其南海岸最大的城市、拜占庭帝国与奥斯曼帝国时期东地中海重要港口—<b>安塔利亚</b><br></div><br> <b>安塔利亚</b>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在奥斯曼帝国统治前,罗马帝国、拜占庭和塞尔柱人都曾统治过这个地方而留下许多历史古迹。公元五六世纪,这里曾深受拜占庭基督教影响。直到15世纪,奥斯曼人最终控制了该地区。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众多文明,安塔利亚都曾经历过。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里既有古老的历史,又有纯粹的现代土耳其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它就成为土耳其重要的门户之一。它位于地中海沿岸,被无数群山环绕。成行的棕榈树构成一条条林荫大道,具有历史意义的港口码头,众多的古代遗迹,以及美味可口的菜肴都是这座城市的迷人之处。目前这里已发展为旅游中心,成为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度假天堂。 <b>哈德良门</b>是一座大理石纪念碑,建于(117-138年)罗马皇帝哈德良统治时期。也被称作“三拱门”,三道拱门都有精美的雕刻,周边仍残留部分古城墙。如今的哈德良门依然是老城的正门。很多老城区内的家庭旅馆都会以这道古城正门为路线的起点标志。在清晨的阳光下脚踩着千年步道走过哈德良门,仿佛误入了安塔利亚的时光穿越。繁华落幕后的沉淀,唯有历史的痕迹遗存。 穿过哈德良门,即刻走入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古街小巷,这就是安塔利亚的核心—卡雷奇历史街区。在卡雷奇历史街区里漫步,你会发现这是没有受到现代开发破坏的一片净土。许多宏伟的奥斯曼建筑都经过重新修缮,现在改造成旅馆和酒店;这是一片保存十分完好的古城,街巷的前前后后都种满绿植和鲜花,大家都非常安静地在这里憩息、散步。没有喧嚣,更多了一份生活的恬静。 巷子里有许多售卖土耳其地毯的商铺,经不起色彩艳丽的地毯诱惑,让我们不免入坑。经过多次土耳其式的商家喊价与中国大妈式的骨子里的砍价后,将一块近万的真丝地毯以拦腰再打折的价格收入囊中。这个价估计上当也有限,反正自己的车也不在乎这点空间。 一栋栋奥斯曼式的宅邸,有着漂亮的木质飘窗,任何一个角落,都被花花草草装点的温馨浪漫。恍惚间不由令人产生意念:愿时光在此定格,岁月在此静好。 这似乎有着中国农家乐的感觉。 <b>酒巷深深</b> <b>时尚酒吧</b> 安塔利亚旧市区入口处的<b>钟塔</b>是安塔利亚市的象征,也是游人们籍此判断方位的重要地标。堡垒状的钟塔虽然不够高大,但层次分明的棱角以及呈方形建筑外观,却充满了明显的伊斯兰风格和古典美感。旁边建于14世纪的<b>维利清真寺</b>是塞尔柱人统治时代的遗物,同为这座城市的地标建筑。 打扮的花枝招展的载客马车,煞是亮眼。 <b>阿塔图尔克纪念碑</b>在安塔利亚老城TRAM车站旁边的广场上。一战后,奥斯曼帝国属战败国,如果没有凯末尔,也就没有现代土耳其这个国家。因此在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塑像几乎无处不在,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它的雕塑。 <div><b>安塔利亚体育馆</b></div><div><br></div><b>卡拉阿里奥卢公园</b> <b>希迪尔利克塔</b>是罗马时代的灯塔遗址,塔本身说实话没有什么特别,但从这里可以远眺安塔利亚海岸线上的山海风光。<br> <b>卡拉阿里奥卢公园观景平台</b> <div><b>西代古城门</b>——<b>韦斯帕西恩城门</b><br></div>离开安塔利亚沿D400公路行车约1个半小时左右。我们来到了此次环地中海旅行中最后一座海滨城市<b>西代古城。</b>西代是土耳其南部海滨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公元前7世纪就有人类定居在这里。此后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这片土地,将其发展成为奴隶贸易和海盗盛行的繁荣港口。公元前1世纪,罗马人占领这里,把这里进一步发展为地中海商业重镇,成为地区贸易和经济中心。走进古城西代,就像走进一座露天的历史博物馆;这里无需门票,不设墙围。漫步期间,身旁散落着大量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神庙、剧场、教堂、、浴场、街道、市集等遗迹向人们展示着小城那段曾经的辉煌历史。<br><br> 罗马时期的<b>神庙及喷泉</b>上科林斯石柱支撑着雕刻在精美图案的屋顶横梁 <div><br></div><b>水神庙纪念喷泉</b>是土耳其最宏大独特的喷泉建筑之一。在古代它有三层楼高5米,宽35米。至今只有两层幸存下来。纪念碑的建筑采用大理石,以科林斯式柱子和雕像装饰。水从河里穿过渡槽。频繁而强烈的地震严重破坏了喷泉。但是这种结构仍然令人印象深刻。 <b>希腊大剧院</b>建于公元2世纪,以古罗马式风格为主,仅细节之处带着古希腊风格。这座列柱环立的剧场曾是小亚细亚最大的古希腊罗马遗址之一,能容纳超过15000名观众。 <b>古罗马圆形剧场</b>在地中海沿岸是那个时代的城市标配。 老教堂 <b>西戴博物馆</b>本身就是一处古罗马遗址,原址曾是古代大浴场。陈列着许多雕刻技艺精湛的雕像和石棺藏品。 <b>雅典娜神庙已是残桓断瓦一片。</b> <b>阿波罗神庙</b><div>公元2世纪建造的阿波罗神庙是西代的标志。两千年来,那些残存的神庙廊柱仍在原处孤独地耸立碧水白沙之畔,默默地注视着古城经历的沧海桑田。夜间,聚光灯的光柱把它们的形状戏剧性地投射到夜空中,可能这是你在土耳其遇到的最浪漫感人的古代遗址之一。</div> 散发着地中海迷人韵味的西代港口 古城沿岸的海岸线以其品质极佳的海水和平均8小时以上的日照成为土耳其海滨最热门度假胜地之一。 <b>德里亚汽车旅馆(西代住宿旅馆)</b> <b>与所有的沿海小镇一样,海滩旁的小街永远是西代的灵魂</b> 从西代开始,我们将由南向北,从地中海沿岸转向内陆,开始横贯土耳其的第三阶段—<b>从爱琴海都黑海</b>,至此也全部完成了此次欧亚非自驾旅行中的整个环地中海旅行部分。明天我们将驾车驰向被称为土耳其的“《圣经》地带”、宗教精神的首都、奥斯曼母体塞柱尔帝国的发源地科尼亚,再续五年之约。 <b>科尼亚</b>,也称迈乌·拉那市。历史上曾经是拜占廷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军事重镇,从1076年至1277年是土耳其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的首都,它是塞尔柱文化的堡垒;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迈乌·拉纳的故乡,旋转托钵僧(苏菲派)的大本营;其创始人贾拉尔·丁·鲁米就安葬在这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历史使科尼亚享誉着“天然历史艺术博物馆”的美名。在古代清真寺和迷宫般的集市区里,充满了东方情调店铺、结队而行的游客和虔诚的穆斯林朝圣者。目前科尼亚已为朝圣地与旅游中心。对于我们来讲,这只是一次旧地重游,更具有一种象征意义;毕竟多年前这里的大部分景点都已去过。作为一座热门的打卡旅游城市,来土耳其旅游的中国团都会到此。就像当下,在这里的大街小巷里遇到成群结队的中国人已是见怪不怪了。不过相反,当国人看到我们的车牌时的惊讶表情,则像似眼前出现了幻觉。 <b>塞利米耶清真寺</b>位于该市的商业中心,东面是梅乌拉那博物馆,西面是阿齐兹耶 清真寺。是于1558年由塞利姆二世下令修建,清真寺完成于1570年,后来曾三次重修。<br> <b>阿拉乌丁清真寺</b>位于科尼亚老城市中心阿拉乌丁山丘顶,其重要程度仅次于梅乌拉那。是公元十三世纪,以科尼亚为首都的塞尔柱突厥人鲁姆苏丹国苏丹阿拉乌丁·基库巴德一世下令修建的。宣礼塔方形基座、圆形塔身,上下两层,中有平台。礼拜大殿平顶灰瓦,装饰古朴,内部约60 根立柱将大殿分割为若干开放的空间,木制的米罕拉布和敏拜尔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寺外有两座塞尔柱素丹及家眷的墓塔。。山丘底还有人称“阿拉乌丁亭”的塞尔柱宫殿遗迹。科尼亚在历史上,曾经是拜占廷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军事重镇,所以在土耳其的历史上这里意义重大。<br> <b>阿兹兹耶</b>清真寺是一栋由切石制成的高层建筑。建筑物的每个立面上都有大的带有圆拱的窗户。它混合一些在19世纪主导土耳其建筑的欧洲艺术运动风格,并尝试了清真寺建筑的一些创新。 阿兹兹耶清真寺的宣礼塔与其他土耳其清真寺宣礼塔的那种尖锥造形明显不同,更有一种欧洲哥特式的风格。 <b>旋转托钵僧</b>是苏菲派僧人的一种表演形式,而科尼亚是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大本营。 土耳其茶道作坊 <b>梅乌拉那博物馆</b>是科尼亚最重要的古迹。建于1274年,是一座塞尔柱建筑。以及梅夫拉维教团总部所在地。博物馆主要以建于1274年的苏菲派创始人鲁米墓为中心。建筑雄伟,尤以遍铺蓝色釉砖的墓塔为醒目。墓庐内有Mevlana家族墓群,清真寺,道堂等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br><b>梅乌拉那·杰拉莱丁·鲁米</b>是13世纪土耳其著名的宗教诗人、哲学家,其在宗教、哲学和道德规范等领域的思想对土耳其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长篇诗歌《玛斯维纳》至今仍受伊斯兰世界人们的尊重和热爱。梅乌拉那逝世后,每逢忌辰前后,科尼亚都要为他举行隆重纪念仪式,特别是在12月17日,会上演隆重的托钵僧旋转舞表演。<br> 进入陵寝时需要经过1599年哈桑·帕沙敬献的核桃木制成的银色大门和银色台阶。 陵寝里安葬着梅乌拉那及其家庭成员和信徒。梅乌拉那石棺上缠着巨大头巾,象征其无上的精神权威,旁边是他的父亲以及其他地位较高的苦行僧。各个石棺上都覆盖着或绿或蓝绣着金丝的巨大头巾,造成一种庄严肃穆,又有一点灵幻的效果。<br> 塞柱尔武士 阿拉乌丁山公园 <b>科尼亚贝拉酒店的邂逅</b><div>即将告别科尼亚的早晨,在酒店餐厅用餐时,偶遇一位来土耳其旅行的台湾独侠客,看到中国大陆的车能开到这里很是惊讶,我们告诉她这已经是我们经过半年旅行从非洲返回中国的途中。交谈中,她提供了一些下一步我们将要经过的那些地区中非常有用的旅游信息。说实在,在外旅行途中,经常遇到一些台湾香港或侨胞,他们给予我们的印象以及对于我们的帮助和友善,往往远比有些大陆同胞那种避而远之的淡漠态度更为亲近些。也许这是源自自身固有文化涵养吧。</div> 奔赴格雷梅途经<b>阿克萨赖</b>小镇的标志<div><br></div><div><b>格雷梅</b>是土耳其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卡帕多奇亚的所在地。五年前同样随旅行团来过此地,当年最遗憾的是没机会尝试一下这里有名的<b>岩洞旅馆</b>。因而这次主要是奔此而来,自然不会错失难得的机会。<br></div> <p><b>卡帕多西亚</b>以其童话般的斑点岩层而闻名,它独特地貌与月球表面类似,被称为“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早期的基督徒在一座座突兀的岩峰上开凿了无数蜂窝般的洞穴作为他们的避难居所,就像一片荒漠的原野上的一座座高大的蚁塚。不少岩洞内还保存有当年的许多湿壁画,为拜占庭艺术中反圣像崇拜后期独特的见证。公元四世纪左右,人们为躲避罗马人对基督徒的迫害,建立了迷宫般的地下之城;使之成为自然奇迹和人文经典的完美组合。</p><p><br></p> 提到卡帕多西亚,第一个印像就是在这山峦起伏,沟谷纵横,间那一片片的被称为被称为“<b>精灵烟囱</b>“的石柱森林。各种被自然之手雕琢成蘑菇状的石柱拔地而起,形成独特的奇妙景观。 <b>精灵烟囱</b> 来自中国的问候 精灵峰下的婚礼 <b>真正的白毛乌骨</b> <div><b>洞穴石屋的体验</b></div>只要荷包鼓鼓,这里的洞穴酒店预定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困难,当然要找一家性价比高的还是要花一点时间。幸而这次女儿再次与我们同游,并在网上预定了这家口碑尚佳的洞穴酒店的豪华套房,得以让我们此等干人也做了一次洋盘。也弥补了前次只有羡慕他人享受的遗憾。 酒店别看其貌般般,内有精妙乾坤万千 <b>岩洞里的土耳其晚餐</b> <div>预定的套房其结构之精妙,位置之优越超乎我们的想象:进门经一层过厅,拾阶而上拐角处是一巨大的石屋卫生间,里面居然还有土耳其桑拿设施。登上顶层则是一配有观景阳台的双人卧室。最让人惊喜的是房中有一木质楼梯;上面才是真正的主卧—镶嵌于石壁间的一巨大圆形床。仅仅躺在上面,错有当了一回帝王的错感。<br></div> <b>卡帕多奇亚之夜</b> 清晨在窗外的轰鸣声中惊醒。打开房门走到阳台,则被晨曦初乍洒向山头的一抹金红中,那迎面飘来的千百个热气球的壮观景色所震撼。 <b>卡帕多奇亚热气球</b>是世界上最著名三大旅游高空观光项目之一。想当年我们是在凌晨三点,顶着刺骨的寒气从远离此地几十公里外的酒店乘坐大巴赶到这里,登上热气球从高空在旭日中俯瞰这片神奇的土地,而今我们则是驾车在一处处山岗高地上追逐着朝阳、仰视着漫天飘舞的热气球迎着旭日冉冉升起的壮丽景象。 <b>报晓</b> <b>舞者</b> <b>朝礼</b> <b>卡帕多奇亚的新娘</b> <div><b><br></b></div><div><b>尼姆鲁特山——人头山</b><br></div><div>从卡帕多奇亚去内姆鲁特山途中,自马拉蒂亚过后不久,就进入了贫瘠荒凉的山区,一路行驶在没有尽头的崎岖蜿蜒、了无人烟与车辆的山道上。黄昏时分,终于看见前方路旁孤独的倚立着一座低矮的现代建筑。此时道路似乎也已到了尽头。趋前打听原来这里是尼姆鲁特山游客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此处到顶峰景点还有近2公里路程,除了这里旅游部门的专车,私家车不能进入。正为此一筹莫展时,恰巧上来一辆旅行面包车,里面竟然是两位来自香港和韩国的游客,在这鸟不拉屎地方看到东方面孔也是格外亲近。面包车司机得知我们是自驾来此的中国人,主动提出可以免费载我们一起上山,在得知我们预定的此地旅馆在山的另一端,如果绕道还有将近150公里,又主动打电话给那家旅店,说明了我们的情况后取消了酒店预定。并答应在山下为我们另找一家旅店过夜。此刻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每次在无望中都有人出手相助,也只能说是天使再现了。<b><br></b></div> <b>内姆鲁特山</b>位于土耳其东南部的内姆鲁特国家公园的中心,海拔2134米,它是金牛座山脉东部的最高峰之一,是世界最高的露天博物馆。在山顶东西向分别建有古老的科马吉尼万神殿,被称为众神的宝座,神殿台基之上竖立着许多兼具希腊和波斯风格的大型雕像。这些雕像被推测是公元前一世纪的安条克一世皇家陵墓的一部分。山顶铭文写道:<b>“此处为神圣的安息之所,“神之王”安条克将安葬于此,他的灵魂将与天界其他神灵一同安息。”</b>因此也有人叫它神之王陵。 由于地震的缘故,神像头部犹如被斩断全部滚落在地上, 如今只剩下巨型雕像的身体排列着在山顶上,所以,内幕鲁特山也被人形象的称为“人头山”。被土耳其人视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br> 从停车场下来徒步一百多米,即登上顶峰,此时已过下午五时。山顶东面可观日出,此时正值背光。地下排放着宙斯、阿波罗、堤克(希腊命运女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等希腊诸神的头像,它们是由于地震而从上面神像身上滚落下来的,坍塌的神殿依稀可见。 登上神殿平台,向东远眺浩瀚群峰之上的黄昏美景 转至山峰西面,这面的神殿上部已基本坍塌。此时落日余晖将山峰染得一片金黄,只可见满地的石刻头像,殿宇残桓在夕阳下更显一片凄美。 两位香港(女)与韩国(男)游客也算是我们的福人 <b>安条克一世全身浮雕像</b> 此处聚集着许多观看日落的旅行团。与我们相反,他们大都是自西面法赫塔方向沿登山步道约半小时上山。导游们手持一面面象征各个不同团队的小旗,吆喝声此起彼伏,与那些排排而坐的人们融汇在夕阳下,也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远处缎带似的幼发拉底河泛着银光消失在一片玫瑰色的天际中,似血的残阳将群峰披上一抹金色的流苏,就像之前在埃及西奈山顶清晨看到的日出令天地变得如此辉煌。 <b>法赫塔登山步道</b><div>待夕阳隐没于远处的崇山叠嶂,大地也将落下暗色的幕帏。按原路搭乘同一辆面包车返回游客中心停车场。细心的司机怕我们夜间途中无法找到餐馆,特地让中心提前为我们做好晚餐。之后我们的车尾随他之后在黑暗中行驶了约一个多小时,在晚上十点左右回到了白天曾经过的土耳其东安纳托利亚地区的最大城市之一<b>马拉提亚</b>。<b><br></b></div> 山上时他已经与当地旅馆联系妥当,旅馆地处城市中心,周边离超市、景点都不远,而价格也非常便宜,真是碰到好人了。离别时他对我们提出的唯一要求仅仅是希望我们在朋友间为他们多多宣传这座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中国少有人知的内姆鲁特山以及盼望更多的中国人来此旅游。简单真挚的期盼令我们感动。 <b>Buyuk Hotel</b>—马拉提亚当晚酒店 市中心的<b>哈克优素福塔什·叶尼清真寺</b> Soykan Park公园喷泉 穆斯林国家中常见的喷泉水池。 <b>马拉</b>蒂<b>亚的标志—甜橙</b><div><b><br></b></div><div>马拉蒂亚之后的后下一座城市是距这里将近500公里以外土耳其东北最大城市城市、黑海之滨的<b>特拉布宗</b>。出城不久,即进入了与著名的幼发拉底河如影相随的D875号公路,汽车一路穿行在深沟巨壑的荒芜峡谷间,两岸风光有如美国西部般的凄美壮丽。这里曾经是塞琉古王国的土地,发源于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这条河流越过崇山峻岭后注入了波斯湾,与底格里斯河共同造就了丰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出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而今我们何尝不是正沿着这条古老的迁徙之路上,追寻着千年历史的源远流长。</div> <b>幼发拉底河峡谷露台</b> <b>《幼发拉底河的眼泪》</b> D877号公路幼发拉底河上的ilic kemaliye yolu铁桥。 河谷中的<b>凯马利耶</b>山区风光 <div><br></div> <div><b>埃尔津詹885号公路旁的丹霞地貌</b><br></div> <div><b>特拉布宗之路</b></div><div><br></div><b>居米什哈内省与埃尔津詹省界碑</b> <b>苏美拉修道院</b>位于离特拉布宗仅半个小时车程的南庞廷山脉人迹罕见的原始森林中。它也是我们在土耳其旅行中所经过的最后一座重要遗址。公元386年,奉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圣旨所建,原名“苏美拉全圣女修道院”。现在格局形成于公元13世纪。这里原来供奉有据称是福音使徒路加绘制的圣母马利亚圣像,所以声名显赫。近年来政府大力开发旅游业,也使这座埋没多年的古迹名声日盛。途中经过的旅店餐馆,商家店铺似乎随着也兴旺起来,并吸引了更多的人们前来探访一以期窥探这座古老修道院的神秘面纱。<br> 车子只能行至离修道院数百米的路边停放。我们来时修道院主体建筑仍在维修中,许多房屋只能以遗址来说明。其中听说内部损毁严重,尤其是墙壁天庭中那些珍贵的壁画也所剩无几,政府目前正出资修复,以期重振当地的旅游业。 <b>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苏美拉修道院</b><div>修道院建于一座距离河水的垂直落差300米高的悬崖绝壁之上,峻拔且巍峨,临风而绝世,堪称土耳其版的悬空寺,被土耳其人称之为梦之地。它的脚下是苍郁的森林和湍急奔腾的溪涧,远远望去,升腾的山雾让这座修道院在悬崖中若隐若现,显得格外缥缈莫测。<br></div> 土耳其东北濒临黑海的<b>特拉布宗</b>始建于公元前8世纪,为古希腊的移民据点之一,罗马统治时期颇为昌盛。1204~1461年期间为科穆宁王朝特拉布宗帝国的都城,后被奥斯曼帝国吞并。该城作为拜占庭帝国重要边境港口,数世纪以来一直位于欧洲和中亚之间的主要贸易通道上。在查士丁尼一世东征期间发挥过重要作用。该城仍保有不少中世纪风遗址名胜;包括城墙的大部分,保存最完好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被作为博物馆开放。<br> <b>伊斯坎德尔帕夏清真寺</b>是位于特拉布宗中心的古老清真寺。 <b>特拉布宗Grand Vuslat Hotel酒店</b> 用早餐的穆斯林青年夫妇,你知道这位妇女是如何用餐的吗? 特拉布宗梅丹公园里的凯末尔铜像 苏莱曼·卡努尼苏丹公园中的<b>苏莱曼大帝铜像</b><div><b>苏莱曼一世</b>是奥斯曼帝国第10位苏丹、奥斯曼帝国最伟大的君主,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苏丹(1520年—1566年在位)。在他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进入极盛时期。苏莱曼一世亲自统帅奥斯曼军队征服了基督教重镇贝尔格莱德、罗得岛和匈牙利的大部分领土,土耳其人的扩张态势一直到1529年的维也纳之围才被暂时遏制。苏莱曼一世在与波斯(今伊朗)萨非王朝的战争中占领了大半个中东地区,并将西至阿尔及利亚的北非大部地区纳入奥斯曼帝国版图。其舰队称霸地中海、红海和波斯湾。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舵手,苏莱曼大帝亲自开创了社会、教育、税收和刑律等方面的立法改革。他主持编撰的权威法典奠定了在他逝世后帝国数个世纪的法律制度基础。由于苏莱曼一世的文治武功,在西方被普遍誉为“大帝”,在伊斯兰发展史上与阿巴斯大帝、阿克巴大帝齐名。<br></div> <b>圣索菲亚教堂</b>是特拉布宗在13世纪成为科穆宁家族建立的特拉布宗帝国首都以后建立的,作为从君士坦丁堡流亡至此的原皇族科穆宁家族中心教堂。1461年奥斯曼帝国征服此地后改建为清真寺,后来又曾经作为要塞使用。教堂时代的壁画多有损失。经过英土两国联手修复,已成为土耳其原希腊教堂中,对壁画图案说明最详细的一处。 位于特拉布宗西郊黑海边的香农太阳综合体育馆,远远望去像一巨大的超现实主义的折纸艺术品。 特拉布宗城市道路枢纽—霍伦转盘 <b>特拉布宗城堡</b>是特拉布宗游人最多的景点之一。<br> <b>里泽Sanayi Cami</b>清真寺 <h3>自从<b>卡普库勒</b>边境口岸入境,经<b>伊斯坦布尔</b>开始至<b>特拉布宗</b>结束的土耳其全境自驾旅行随着汽车缓缓弛过格鲁吉亚-土耳其边界上的<b>萨普边境检查站</b>而告结束。这也是我们第二次踏上这个曾经有过八百年奥斯曼帝国荣光的突厥古国的土地。再一次领略其魅力无穷的历史沉淀及神奇的地域风光。土耳其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掌控着连接着欧亚大陆十字路口;从古到今来自不同地区的文明在此碰撞、交融、叠加,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从古希腊、罗马人的众神崇拜,到拜占庭帝国基督教的传播以至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对伊斯兰文化的最后根殖,上演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帝国兴衰的历史演义,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痕。</h3><h3>不过话还是要说回来,人固然可以为曾经辉煌的过去而自豪,但过于沉溺于此就成了一个束缚手脚的历史包袱,过去毕竟代表已逝去。事实上土耳其人从未放弃过当年的奥斯曼帝国之梦。在其国内,那些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化的暗流甚嚣尘上。利用当前国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民族自我情绪的高涨,企图建立一个连苏莱曼一世都没有达到的包括中西亚直至印度,甚至中国新疆的突厥帝国一直是当今某些政客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悲催的现实则是,伊斯兰世界,尤其是那些阿拉伯人始终将突厥人的土耳其视为一个外来的另类入侵者。对其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而当今的土耳其,对于世界地缘政治的影响力已是今非昔比,最多只算是一个三流的地区大国;也由此土耳其一直陷入对昔日曾经辉煌过去的耿怀,对当今力不从心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未来重振雄风的梦想的矛盾旋涡中不能自拔。不论如何,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那些任何让时光倒流的企图都是一种对历史无知的自嗨。</h3><h3>不得不说,土耳其仍然无愧于世界上最丰富的文明聚集的洼地、世界历史文物的“博物馆”。如果说五年前的那次随团来访是基本的景点游览,那么此次自驾旅行的重点则是在于那些爱琴海-地中海沿岸更古老的城邦小镇。它能让我们更深入、随性地了解这个国家历史的渊源:我们在<b>贝尔加马</b>高高的佩加蒙古城,<b style="color: inherit;">追寻到</b><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古希腊的魅影;恢弘的大剧院展示了当年演出的盛况。</span>我们在<b style="color: inherit;">塞尔丘克</b><span style="color: inherit;">的圣约翰堂断壁里,在以弗所的塞尔苏斯图书馆残破的牌楼下感受到古罗马之光。</span><b style="color: inherit;">西代遍地</b><span style="color: inherit;">的城桓遗址、海边阿波罗神殿的残柱让我们见证了亚历山大大帝时代这里的繁荣。走过千年的</span><b style="color: inherit;">哈德良</b><span style="color: inherit;">门,漫步在</span>清晨的阳光下拜占庭<b style="color: inherit;">卡雷奇</b><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宁静的小街上,</span>我们仿佛误入了<b style="color: inherit;">安塔利亚</b><span style="color: inherit;">的时光穿越。繁华落幕后的沉淀。当夜幕降临在爱琴海畔风光迤逦的</span><b style="color: inherit;">博德鲁姆</b><span style="color: inherit;">,眺望眼前樯</span>桅林立的港湾中,灯火阑珊的圣彼得城堡依稀的身影,对着异国的明月,度过又一个故乡的仲秋。时隔五年后,我们再一次走入土耳其宗教首都科尼亚的<b>梅乌拉那苏菲派圣殿</b>,感受灵魂与肉体升华的旋舞。再一次来到卡帕多奇亚童话精灵的烟囱旁,只是为了弥补错失一宿石屋的遗憾。沿着悠悠的幼发拉底河谷,我们登上内姆鲁特山苍凉的峰巅,在安条克一世安息灵魂“王之陵”旁,在那一片希腊众神头像的陪伴下,静待着夕阳辉煌过后慢慢渐入了黑暗;在南庞廷山脉的原始茂林深处,百仞绝壁之上苏梅拉修道院临风绝世的身影让我们回想起在北岳峰峦的悬崖危岩上那悬空寺的英姿。穿越了安纳托米亚高原的崇山峻岭,经历了这一切旅途的颠沛,伴随着月亮升起,我们终于抵达了土耳其之旅的终点—科穆宁王朝的都城<b style="color: inherit;">特拉布宗</b><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一天之后我们将告别这个纠结与历史、现在和未来中的国家,进入山国格鲁吉亚,开启我们的南高加索之行。</span></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