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女校之碑文》

魏万春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百年女校之碑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星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富昌老先生谈武安老大洺远村的女子学校:</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记忆中的学校,南面是小学,路北是女子学校的门,是出厦门楼。门头上的三黄板上写有女学校三个大字。当时我母亲(尹智信、小名保荷)说她就是在这上学的。女校的地基很高,有可能是九台阶。在五台阶之处,校门两边各有一个三尺宽的平台。都有三四米长。台上竖着很多石碑。母亲说这都是赞扬尹彝堂先生功德的碑文。东边有四五个石碑,西边有三个石碑。</span></p> <p>  俺村有老人见过女校门前碑文上写有:彝堂先生为女校名誉校长的字样。</p> <p>  最近有人向我提供信息,发现了一块大石碑上面有字,不知道写的什么。我看后断定,这就是原来在女校门口石碑。</p> <p>  我请传拓专家白海召给拓了一下,这样能看得清些。但是因为拆旧村修水库,石碑表面破损严重,有很多字已经很难辨认,只能大概推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上半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下半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费了好大劲,努力整理了个大概。</p> <p class="ql-block">  经过和万春同志讨论,对尹懿德创建女校碑进行了初步解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粤稽书契发明,结绳自废;耕凿既尚,击壤兴歌。一世文野,由及时教化为之转移;一代治乱,由一时人才为之主宰。致特殊人才成于天,嵩生岳降;普通人才成于人,作育甄陶。处此之际,以战争断文明之根,蛮野争胜,万国并吞。一旦而欲拔乱反治,变野为文,必得特殊人才,由一村一乡之榜样,推而御之天下。强国需实行科学,则非教育不为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是书写,“契”是雕刻(甲骨、竹简、石器、陶器、青铜等),都是代表文字。自从发明了文字以后,人类就不再靠原始的“结绳”记事了。“耕”是耕田,能带来食物;“凿”是凿井,能解决饮水。掌握了这些知识,人类能够充分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来满足生存需要,走向物质文明。</p><p class="ql-block"> 一个国家的文明与野蛮,可以通过及时教化来转变;一个时代的治理,也需要有人才来完成。特殊人才靠的是先天造化,而普通人才则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p><p class="ql-block"> 目前天下可能有点乱,群雄四起,各霸一方,世界列强也争相前来吞并,这些全靠武力说话,文化好像不太受重视。而一旦说想要去治理这种乱象,变野蛮为文明,则非特殊人才不行,由一村一乡推广而至天下。要想国家强盛,那就要提倡科学,这就离不教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大段的主题意思,就是强调了文化教育,对于富民强国的重要性。这是也为了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是介绍尹彝堂先生如何有眼光、有见识、有理想、有担当,为了办学不避嫌怨、不惜金钱、不辞劳苦、坚持不懈、全力以赴,把学校办的有声有色,使家乡子弟原来没有学上、没有钱上的,现在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将来孩子们都有了好的前程,不应该忘记这都是尹彝堂先生的希望和寄托,也是尹彝堂先生万古不朽的功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尹彝堂在北平住所正堂廊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深地创药肆一心提携亲与友,燕京立筱院全力诱教子侄孙”。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可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基本意思就是这样,这块碑到这里还没有提到女校,可能在那一半才能见到。文字太多,短缺的也多,工程太大,不再一一逐字解释了。</p> <p>  经考研才知道,这仅仅是女校门口多块石碑中的半块石碑上的内容,不能了解全部石碑内容,还有待于今后新的发现。不过这半块女校之碑,足以证明,彝堂先生,福泽乡里,功德无量!</p><p><br></p><p><br></p><p><br></p> <p>白富昌老师相关作品</p><p><b style="font-size: 20px;"> </b><a href="https://www.meipian.cn/234l0aux?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20px;"><b>《大洺远旧村怀想》</b></a></p> <p><br></p><p><br></p><p>补充资料:</p> <p>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是民国年间河南省教育督察报告提到的武安部分学校,其中有大洺远第50初级小学、伯延尚德小学的督察内容,供大家参考。</span></p><p> 这是武安文化学会群里的白延平老师提供的。</p><p><br></p><p> 因为明清时期大洺远是洺远里(乡政府),三乡五里的都来这上学,应是公立。但公立的前身肯定是私立的。</p><p><br></p><p><br></p> <p><br></p><p>民国《武安县志》资料</p> <p>  经过调查,乡村初级小学校经费完全由本乡负责,近年来农村破产,经费恐慌,摊款办学,很不容易。</p><p> 之后,省政府通令各地增加教育经费,由人头税、地亩税下,每一两银附带收取大洋四角钱。武安共收大洋一万四千余元,为办理乡村教育,维持社会教育之用。</p><p> 自张堃生(河南汤阴县人,河南师范讲习科毕业考取局长,民国十八年七月任)掌管教育以后,才开始划定五千元作为乡村初级小学校补助费。补助的比例按各个学校的班级数分配,不以学校为单位。四乡初级小学校才逐渐有了起色。至于乡村女子初小,每年也有一千四百元特别补助,分甲乙丙三等。甲等一百元,乙等七十元,丙等五十元,但有一点,每个学区仅限四处。</p><p><br></p><p><br></p><p><br></p> <p>  </p><p><br></p><p> 《女学校》图案是由武安邑城三街著名古建筑画家郭大田(逸人)先生所画</p><p><br></p><p><br></p><p><br></p> <p>欢迎大家关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q1dMkfsJumfvs1LKE8zl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武安市民协》</a></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