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7月23日下午,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课题:《小学数学“当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课题编号:ZPKTY18098)结题报告在课题组的微信群如期举行。本次会议的除课题组成员外,还邀请了课题专家组成员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导处主任陈慧蓉老师和高级教师柯惠莹老师参加会议,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做出评价与指导。</p> <p>会议由课题组负责人邹瑞荣老师主持,邹老师首先代表课题做“结题报告”。她首先回顾了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过程与方法。</p> <p>课题组已完成五年级上下册共105课时新授课的当堂练习设计并已汇编成册。</p> <p>课题组成员完成与课题组相关的论文共计10篇,其中4篇发表在CN刊物上。</p> <p>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在CN刊物上发表的数学学科论文共7篇。</p> <p>邹老师说,论文是各位老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实践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我们对课题研究的认识。</p><p>随后,她把课题组成员论文的主要观点摘抄出来,让大家从中抓五个关键词进行交流讨论。</p> <p>通过提交关键词,我们再次回顾了本课题研究的重难点。</p><p>我们的课题研究始终离不开课堂的实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完成了如下一些课例:</p> <p>在完成主要成果汇报后,课题组成员根据平时工作的实践交流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困惑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p> <p>结题并不是结束,结题也是新的开始!</p> <p>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陈老师从练习的结构化设计、如何“动态设计有灵魂的练习系统”、在练习过程中如何避免“三重三轻”对课题研究工作做了高屋建瓴的指导。</p> <p>柯老师则从练习设计的代表性、趣味性、生活性、实践性和阶梯性对当堂练习的设计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讨的思路。她认为当堂练习作业的设计一定要凸显本节课的重难点,题量不用多,但是要保证每个练习之间既存在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又不能是形式上的雷同,避免重复练习;其次,要有阶梯型。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后进能够“吃得饱”,优秀生能够“吃得好”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p> <p>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陈老师勉励大家:设计有灵魂的练习系统,是减负增效的起点和原点,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大家以此为契机,以“课时练习”这个点来带面,兼具思考“课前导学”练习、“课后练习栏目”设计,把减负增效工作向更高、更深层次迈进!</p> <p>会议的最后,陈老师代表课题组专家对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做出评价:全体课题组老师进行了习题的设计与开发途径研究,并以五年级四大领域为载体,进行了课堂练习实施模式研究,并通过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定期开展专题研讨,进行阶段小结。活动成果颇丰,基本上实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预祝课题顺利圆满结题!</p> <p>两年的时间看似什么都没有变,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思考的力量,其实,一切都将悄悄地改变……结题的报告会上,我们又带着一些新的思考和问题,再出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一直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