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偃师市第二实验小学洛神校区“名师展风采 引领促成长”活动第十一期

偃师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阅读篇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年树木,百年树人<br>文化需要积淀<br>学风需要传承<br>好的老师,好的学校<br>都需要时间的积累<br>今天<br>我们继续推出“名师说”系列<br>由偃师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教师们</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我们展现他们的</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育情怀</h1> <h1>  在偃师大地上,有这样一所学校,它虽然年轻却成绩斐然,是古亳教育的一颗明珠;在这所学校里,有这样一群教师,虽然平凡却甘于奉献,是教育一线的中流砥柱。他们用自身的优秀为偃师市第二实验小学增光添彩!</h1><h3></h3><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h1> <h3><font color="#01010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张少智,中小学高级教师,1988年参加工作,洛阳市优秀教师。<br><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教 32年来,一直坚守教学一线,从事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及其他工作。从班主任到教研组长再到年级主任,变化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责任,张老师始终以 “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规范言行, 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丰富知识引领学生,用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br></font><font color="#010101"> 她所带的班被评为洛阳市优秀班集体;她的课多次被评为洛阳市、偃师市一等奖;参与并主持省市级多项课题研究,全部顺利结题,课题研究成果受到洛阳市、偃师市教体局表彰;所撰写的论文多篇获省市级一等奖;辅导的学生作文、书法多次在省市级比赛中获一等奖;积极参与蓝青工程、领航计划,热心指导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技能,获得偃师市“伯乐奖”等,张老师每学期都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font></h1><p style="text-align: left;"></h3></font></h3><h1><font color="#010101"> </font><span style="line-height: 1.8;">张老师说,荣誉给予人的不仅仅是肯定和赠予,更是鞭策与激励,是使命与担当。荣誉是记忆,是过去,而教育永远在当下。</span></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1>   <br>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nbsp;<br><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教育格言<br></span>&nbsp;&nbsp;&nbsp;&nbsp; 初为人师的那些年里,张老师也曾为学生的冥顽不化而苦恼,为成绩的平淡无奇而懊丧;也曾目睹了一些孩子面对学习的痛苦,家长面对孩子的无奈;更震撼于孩子们抛开学习压力时的童真烂漫、开心欢颜。她开始思考,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她寻找答案,阅读教育专著,感悟名家思想,聆听哲人睿语,触摸教育智慧。直到有一天,看到这样一句话:“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心中豁然开朗。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 也是周国平先生最欣赏的一条教育箴言。 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无不和这一箴言有关。</h1><h3></h3><h1>&nbsp;&nbsp;&nbsp;&nbsp;&nbsp; 是呀, 作为一线教师,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教育就是守护人性。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不急功近利的老师。</h1> <h1>&nbsp; 明白了教育真谛,张老师用实际行动守护孩子们的天性。她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孩子的天性是什么?是玩儿。张老师就带着孩子们”玩“语文,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孩子们学语文的兴趣。<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只麻雀从敞开的窗户飞进了教室,一时半会儿还找不到出口,在课堂上鸣叫盘旋,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张老师就和孩子们一起观察麻雀,想象它的遭遇和心情,一节计划中的课变成了观察指导课;一声声尖叫从教室传出,原来,调皮的男孩子捉来校园槐树上的青虫吓唬女孩。张老师给他们读当天《洛阳日报》的报道《树上青虫落纷纷&nbsp; 路上行人欲断魂》,鼓励孩子们去观察、去探究今年虫灾为什么这么严重。校园树下的孩子们那么开心、那么认真;有同学把心爱的宠物带到了教室,何不来一次“宠物交朋友”的活动呢?…… 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h1><h3></h3><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为中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张老师深知读写之于孩子的困难和重要。她鼓励孩子们写日记, 让孩子们明白: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日记是灵魂的密室,日记是忠实的朋友,日记是作家的摇篮。当课堂上、校园里的这些趣事流淌在孩子们的日记本上时,他们还会觉得习作难吗?</h1> <h1>  张老师喜欢教语文,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源于她热爱阅读,爱好文学。张老师经常带领孩子们读诗歌、读美文,和孩子们一起共读经典,让孩子们感受语言之美、文学之魅。<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诵读玩味、深情演绎、生活启迪、韵味熏陶、精神内化,是张老师所主张的语文的“玩法”。 在张老师的语文课上,表演、讨论、辩论、展示、对话、演讲、朗读等活动已成为常态。张老师从不居高临下,她总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用巧妙提问质疑激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并通过平等对话开展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br>&nbsp;&nbsp;&nbsp; &nbsp;“语文教育不是一个短期训练的结果,而是一个长期的素养积淀过程,要求学生在生活和阅读中浸润,在浸润中感悟,在感悟中学得和习得。”<span style="line-height: 1.8;">张老师教给学生的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态度、方法和价值观,是开放的语文教学观的实践,是对功利教育的突围。</span></h1><h3></h3><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爱因斯坦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一个上了大学的孩子说:只要提到童年、校园的趣事,先想起的就是捉青虫。一位上了高中的学生给张老师留言:语文上下的功夫最少,可每次考试语文成绩最好。张老师回他:那是因为你和语文一见钟情,两不相忘。上了初中的孩子来信:老师,怀念您的语文课,我的作文又获奖了。……孩子们的话最让张老师欣慰,那是多少鲜红的证书都无法比拟的!还有什么比一颗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更让园丁幸福的事呢?</h1> <h1>  在32年的教学生涯中,张老师始终把语文课当作艺术品去打磨。张老师的钻研精神不只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体现在教育科研和自我提升方面。她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老师不仅要当教书匠,还要做一个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张老师坚持阅读,注重实践。随着社会发展,教学设备和手段不断更新,张老师从不以年龄大了拒绝学习。她说:年龄不是距离,科技不是阻力,只要心不抗拒,啥都不是难题。她虚心请教青年教师,网上备课、线上教学、课件制作、白板运用都得心应手。</h1> <h1>  作为年级主任,张老师深知友爱产生动力,和谐铸就辉煌,团结凝聚力量! 她以身作则、严守纪律、勇挑重担、关爱同事、体贴他人,除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外,还特别注重凝聚集体智慧。她参与小组研讨,带头参与讨论,配合组长进行分工合作,引领老师们智慧碰撞,评课没有恭维,只有真诚建议。在她的带领下,年级管理井然有序,老师们勤奋工作、甘于奉献、顾全大局、服从分配、勇于创新、敢于进言献策。思想上一致,心灵上沟通,行动上的默契,使学校的决策、安排能够得以顺利实施,她所在的和合团队被评为学校和谐团队。</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教之路任重而道远,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行则将至。进步无止境,张老师从未懈怠,不忘初心,追梦前行!</h1>

张老师

教育

语文

孩子

偃师市

教学

学生

老师

生长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