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国福︱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60家笔墨研究观摩展

美友72364087

展览前言<br><br> 纵览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关于传统与革新、继承与改良的思潮与论战纷起,中国画家不断地找寻国画未来的出路和方向,是镜鉴西方绘画还是继续叩问古老的中国画体系?时至今日,当代画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当代画坛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毋庸置疑,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独有的表现形式,任何脱离了笔墨体系的作品无法称为中国画。<br> 中国画中的笔墨有相对稳定的法则和规范,这些法则和规范的建立有助于画家进入这个有无比探索空间的艺术世界。但是笔墨系统的法则与规范,决不是要画家墨守成规,而是容许和鼓励他们有所探求和创新,须能“借古以开今”(石涛语)。纵观画史,自开新面而成大家者,必能穷究前贤血战古人,又能参合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自我演进。借古开今的出发点则是“开今”而“借古”,意是站在当下,在不断开拓、实验的同时,把历史作为参照、对话、挑战和超越的对象,构成延伸与超越的关系。<br> 本次展览以“借古开今---当代中国画笔墨60家线上学术观摩展”为名,是为了将笔墨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提出来,邀请当代名家展示他们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创造,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重新研究笔墨风格的意义和它的价值。相信参展的这60位个性笔墨风格鲜明的画家在笔墨上的各自探索成果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会对人们有启发和借鉴的作用,而且会把画界对笔墨风格的讨论引向深入。<br><br>组织机构<br>主办单位:时代丹青文化传媒 <br>学术主持:王镛<br>学术顾问:赵成民<br>展标题字:杨晓阳<br><br>参展画家<br>方胜 王涛 王赞 王玉珏 王正乾 包洪波 朱葵 朱道平 岳阳 羊草 齐思学 华其敏 纪连彬 刘宏 刘万鸣 刘万友 刘巨德 李明 李正刚 李本副 李华栋 李宝林 李孝萱 杜晖 陈履生 吴绪经 何朝坤 张军 张捷 张立柱 张立辰 张乃冬 张明军 张友宪 张道兴 张廷禄 宋鸣 宋玉麟 罗耀东 林海平 周彬 周京山 赵英旭 施长恩 洪惠镇 贾广健 贾运武 徐云 徐恒瑜 徐勇民 袁武 耿舜学 高明震 曹立华 秦天柱 黄志军 董萍实 傅东星 雷龙璋 臧国福 <br><br>臧国福<br>参展画家 臧国福,1969年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深圳市中国画学会理事,深圳市福田区美协副主席,福田区画院副院长,千竹书院成员,九华山历代高僧墨宝陈列馆副馆长,中国当代画僧中国画高研班导师。<br><br>做品欣赏<div><br>臧国福画序<div><br> 吾友臧国福,生于浙东乐清梅溪之小山村,其乡清溪环绕,梅竹翠映。国福年稚家贫,九岁始入学,性痴绘事,尝以柴梗划沙做鸟兽、人物。然困于束脩,不逮师承。遍求画稿,恨无恒范。每借同窗绘本观摩,废寝忘食,以为至宝,致误学业。</div></div> 夙龄学艺寄箪食,从木作入漆绘行,欣喜近画工,不以为苦。数年遍临芥子园画谱,于绘画渐开蒙。更蒐集古代画作资料,孜孜不厌,初画以人物为多,了无禁忌,运笔随心。年二十一,得缘入湖北美术学院绘画班旁读,眼界洞开,遍观学校藏书。唯囊萤借读苦不能久,自此知“学而后知不足”。 1999年观第九届全国美展于穗城,流连忘返,时南风劲吹,深圳遂为梦想之地。新兴移民城市,源自五湖四海怀揣理想之青年,宽松的创作环境,文化之多元,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充分的空间。<br> 国福自迁居深圳专事绘画,先入广东美协,游走于南北城市,怀秉烛夜游之心,或工笔、或写意,或巨幅、或细卷,放笔任驰骋。近年更进京深造,入美术家协会创作高研班,又赴杭就学于中国美术学院,拜名师、习技法、探画理、办展览。于北方师造化,写生于崇山大壑;走江南,求技法于苏浙园林;由之得窥绘画之堂奥。 综览画史隋唐以降,即以缜密、严谨、尚法度呈显新貌,虽一变而再变,然不变者,固以绘画反映社会生活。至北宋,山水画创作最为辉煌。盖中国山水画经过长期孕育,渐趋于成熟,衍及雍熙、淳化,则以广度与深度全面发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了无成法束缚,画家全凭自身创造为山水传神。而南宋马远、夏圭于山水画格局上开创偏角构图,意在“留白”,使主体突出,一时皆为新气象。 国福追索传统,曾见其临董北苑《夏山图》,于其“平淡天真”,自有体会;又见摹关、荆、李、范,秋山寒林、渔市山泽,颇见用工。进而创作构图,师法北派山水,宏阔浩渺;技法用笔,取资江南淡墨,柔婉灵秀,个人之风格,渐趋显现。<br> 近见其所绘苏州园林组图,皴写点染,结笔用墨,法度依然;更有写雁荡风景、绘国清禅寺,山体坚凝,杂木丰茂,依稀传统笔墨,并见新意,不枉近年之学习深造。中国传统所谓:“寻源溯流,缘本识末”,国福之用功,固其宜矣,前程未可限量。 中国绘画艺术之生命在于“创新”,一方面要反映时代生活,另一方面又肩负“传承”之责任。所谓“述作”乃矛盾对立统一体,“述”即传承;“作”就是创新。传承者有待于变革、创新为其充盈血脉、嗣育生命;而摒弃优秀文化传统、仅以求“新”为目的之创作,则若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必枯、必竭之果,昭然见之矣。 一部中国画史,百代争艳、才人辈出,无论实用之“界画”,或为观赏之“院体画”;抑或文人张扬个性、释道诠释“禅修”的画作,都带有鲜明的时代性、目的性,从来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精神理想之表达。故而中国画之传承性,在今日中国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剧变之时代,尤其期待艺术形式的创新和画家笔墨来描绘、提炼。<br> 与国福交谈,深感其植根于深圳,怀土恋乡之情溢于言表。其将绘画直指改革开放、巨变之城市,探索以传统笔墨,为现代城市生活、建筑写照。是时代赋与其勇气欤?是新城市脉搏,给与其无畏探索之力量耶?吾闻其行,观止其画,深为触动。 唐宋画题多有描绘建筑、城市生活;元明时代绘画,皆见殿宇楼阁、市井民生,其画法之创新,皆有突破;清代绘画艺术上的“西风东渐”,对于建筑的描绘,亦见大胆借鉴与融合。近代高剑父也曾尝试绘画现代生活题材,蒋兆和之《流民图》、傅抱石之《欧洲写生》、李可染以传统笔墨描绘西方建筑,并为前贤。 国福以深圳多年之生活积淀,将新山水画创作为着力点,难能可贵、勇气可嘉。尤以将画笔描绘新城市之建筑、生活为己任,其探索创新,得在京诸美术理论家之鼓励,近又晋格为深圳福田美协副主席,吾闻之欣欣然。深圳给与其创作激情;游历赋予其胸怀;勤奋学习完善其笔墨技法;唯心怀高远,厚积薄发,持之以恒,国福其勉之,余企踵厚望之。<br> 罗随祖书于京东之寓庐<br> 时己丑年四月初吉<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