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如画、重蹈红色足迹

清风细雨

管前中学党支部开展“七一”主题党日活动 2020年7月21日,管前中学党支部开展“七一”主题党日活动,风展红旗如画、重蹈红色足迹,泰宁红军街、李家岩、尚书第一日游。早上6:45,管前中学17名党员,在管前中学门口集中,出发前往泰宁(车程约3小时)。<br>位于福建的西北部,与江西抚州接壤的泰宁,是一个不大的县城,古时称“金城场”,西汉时为闽越王无诸的校猎场所。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赵煦钦赐孔子阙里府号“国泰民安”中“泰民”的谐音“泰宁”二字为县名,沿用至今。<br> 一、游览李家岩<br>约10点,到达泰宁后,游览【李家岩】(游览时间约1.5小时)。<br>李家岩,位处泰宁古城西部8公里处,紧挨着泰宁著名的景区寨下大峡谷,与寨下大峡谷千姿百态的丹霞奇观相比,李家岩的丹霞景观可谓小家碧玉。是泰宁受到十方善信和游客广泛热捧的又一佛教景点,常年游客如织。<br>李家岩,又名天台岩,经典的丹霞地貌代表,以槽长241.3米被确认为“中国最长的丹霞岩槽”,由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 <br> 李家岩因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及其儿子李自枢曾在此苦读而闻名。李春烨在泰宁可谓人尽皆知,16岁中秀才,36岁中举人,46岁中进士,当官10年,连升14级,后官至兵部尚书。泰宁古城五幢三进的“尚书第”,即为其衣锦还乡后的宅第。<br>李家岩景区范围内保有古寺、古寨、古道、特色民宅等建筑群,具有泰宁独特的学子文化、岩寺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信仰文化等。这里没有城市的嘈杂与喧嚣,给人更多的是一份宁静,一份安详,一份农村乡野特有的勃勃生机。<br>从山下沿一条古旧的石阶往上500米,即进入了悬挂于绝壁之上的岩槽走廊,一路陡峭迂回,逼仄险峻。岩崖上的古栈道,就在半山腰,无声地昭示着岁月的迁延与曾有的苍凉。这是一条自然风化的悬崖栈道,少去了许多景点人工雕琢的痕迹,保留着原有的风貌。<br> 走上栈道,头顶崖壁,身侧就是千尺绝壁,顿不寒而栗。低低的巨崖抵着头顶,炎热的阳光灸烤在身上,汗水刺痛了双眼,禁不住背上冷汗直冒。栈道一侧是岩壁,一侧是万丈悬崖,这地方可不能有半点闪失,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滑离栈道。悬崖外的万丈深渊,游人只要朝下望一望,无不心惊肉跳、双腿发软。岩缝有的地方一人多高,可以直立行走,但通过的人也还是要稍稍弯腰,生怕头碰岩壁;有的地方低矮,要弯腰匍匐而行。有的地方窄小的只能容下一只脚,有的地方宽畅得可以容下一辆马车。250米左右的栈道,走得步步惊心。 这里的岩槽开口朝外,外围筑上了铁、木两层栏杆,以方便行走。 而悬崖外的峭谷幽壑,茂林修竹,以及远处的峰峦层叠,山川拱秀,则让人目不暇给,心旷神怡,也别有一番风景。<br>在这里驻足远眺,仿佛正置身于碧波绿浪之巅,一阵阵山风从野谷之中悠悠地漫过来,顿觉神清气爽,通体舒畅。<br> 沿着斜岩狭缝曲折前行,战战兢兢而又小心奕奕地绕过一道弯,一道窄小低矮的天然石门出现在眼前。石门上书写有楹联“具怀逸兴壮思飞,可上九天揽明月”,横批是“吞吐天地”。 不假思索低着头走下两级台阶进了洞内。洞内的布置给了我们一个出奇不意的惊喜,这是一个约七八平米的岩洞,岩洞上方呈不规则的拱形,靠山崖一侧的墙上开了一扇窗,一束阳光洒在洞内,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洞内布置很简朴,仅供奉着一尊观音菩萨,还有几张供人休息用的长板凳。<br>岩洞内冬暖夏凉,洞内外温差在5摄氏度以上,名为“雪洞”,“雪洞”是明末兵部尚书李春烨少年读书处,现为小佛堂。与雪洞相连的建筑就是天台禅寺,中为佛殿,左为辅房,右为禅房,简朴无华,与幽僻的岩穴气韵相通。天台禅寺不仅有琼香缭绕,而且有淡远的书香,自明代开始就一路飘逸至今。<br>踏过一道门转身进得佛寺的正殿,顿觉眼前开阔明亮起来。这个岩洞有二十见方,正中是一尊金身大佛,肃穆庄严,慈眉善目;殿内莲灯高悬,巨烛灼烧,佛香飘缈。佛寺的三面,青山叠叠,山谷幽幽。虽说是秋风扫落叶之时,放眼所及处,依然是一片苍翠碧绿。驻足远眺,仿佛正置身于碧波绿浪之巅,一阵阵山风从野谷之中悠悠地漫过来,顿觉得神清气爽,通体舒畅。<br> 正对大佛的,是一扇开向庭院的大门。我们穿过大殿,跨过门槛,来到庭院。院落不算宽阔,严格说它不应叫院落,只是一个坪。耳旁传来淅淅沥沥、滴滴答答的流水声,循声寻找,一堵矮墙围着个大水池,两股清泉正从崖顶飞溅而下,如银丝、似珍珠,倾洒入池。据说,这两股山泉终年不断,日日飞流,为这座岩石上的佛寺平添了清幽神韵。 走到山脚下,喘息未定,回头再看这座高山,依然是那样郁郁葱葱、陡峭高耸,而那佛寺、尼姑、飞泉……皆幻化成了梦境。 二、游览尚书第<br>游览完李家岩,已到中午。我们一行回到泰宁县城,在泰宁宾馆用完中饭后,稍事休息,即前往参观福建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建筑——【尚书第】(约1小时)。<br> 尚书第俗称“五福堂”,在泰宁县城内胜利二街福堂巷,为明朝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的府第。建筑布局严谨合理,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里设有明代蜡像馆、民俗馆等。整个府第建筑布局严谨合理,宏伟壮观,对于研究明代建筑具有较高价值。 尚书第占地面积达5220平方米(南北长87米,东西宽60米),主体建筑为5幢,辅房8栋,分5道门一字排列,除厅堂、天井、回廊外,有房120余间,均系砖、石、木结构。主宅每幢均为三进,中厅堂用减柱扛梁造法,木柱粗大,直径0.45米,柱头挑出二抄斗拱撑托枋梁,础石八角形,雕刻着麒麟、锦象、莲瓣等图案,柱础间还垫着雕刻的扁鼓石。 甬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花岗岩石板铺设,厅堂是方砖地,天井有石柱花架和石水缸。庭院前的甬道,分南北二门进出,北端有仪仗厅、接客厅。 甬道设五重门楼,门额都嵌有石匾,从南端起分别题刻着"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谏"等石刻字样,匾额的枋檩柱头雕刻着各种精巧图案。在门斗的石阶列一对抱鼓石,高2米,宽0.92米,鼓座雕着双狮戏球、云龙、花卉。门墩墙基刻有荷墀托、莲裙座、竹节衬柱等精美图案。 尚书第售票口旁的李氏宗祠除了有古建筑可看以外,也可以看泰宁特有的梅林戏,体验泰宁独有的人文气息。这里现在已经改建成了演艺馆,是泰宁县梅林戏剧团的驻地。在有游客来访时,这里一天会上演8次梅林戏的片段。 这里还保存着诸多明代的水井,上面刻有"隆庆""万历"年间的字样,小城居民在日常的生活中也经常使用,依旧延续着400年前的生活习惯。 三、游览红军街<br>游览完尚书第,紧接着我们来到和平街新华书店后面的一条被誉为【红军街】的小巷子(游览时间0.5小时)。泰宁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革命老区,全县共建立8区66乡苏维埃政权,属中央苏区21县之一。<br> 土地革命时期,泰宁是中央苏区县,是红军东方战线的门户和军事重镇。从第二次反“围剿”到第五次反“围剿”,红军曾于1931年6月、1932年10月、1933年8月三入泰宁。当时红色泰宁流传着一首歌谣:“油菜开花七寸心,剪掉辫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牺牲性命也甘心。”三千泰宁英雄儿女从古城的小街巷里踏上革命征程。 泰宁县城岭上街,一条明清风格的古巷,当地人称为红军街。岭上街12号,陈家大院前,“朱德、周恩来同志故居”的牌匾高悬在门额上。1933年8月中旬,朱德、周恩来率领的红一方面军指挥部从江西东移,经建宁抵达泰宁,入驻岭上街12号陈家大院,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东方军入闽作战和江西抚河以东地域红军作战。在红军总部指挥下,东方军在小陶追击战之后,又连续取得了顺昌、将乐、延平(今南平市)等战役的重大胜利。 岭上街12号,陈家大院前,“朱德、周恩来同志故居”的牌匾高悬在门额上。1933年8月,朱德、周恩来率领的红军总部及红一方面军总部从江西东移,经建宁抵达泰宁,便在这陈家大院里指挥红军“赤化千里,筹款百万”。 陈家大院占地3000多平方米,房屋面积850平方米。走进大院,只见两边砖墙上还保留着当年留下的红军标语、宣传口号。朱德住后厅左侧,周恩来住前厅左侧,杨尚昆卧室紧挨周政委,其他居室住着警卫连和闽赣省保卫局的官兵。院后山坡上有一个简易防空洞,以备战时之需。朱德当年用过的一盏马灯已经锈迹斑斑。 离红军总部不远的一口古井,原名“儒学井”,红军驻扎陈家大院时从此井取水,后易名“红军井”。朱德、周恩来等首长日理万机,还常常走街串户,帮助老百姓挑水、砍柴。 2004年,红军街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同年,著名雕塑家张立旗先生以红军当年在泰宁的战斗和生活为主题,在红军街口创作了全国县级规模最大的青铜群雕《泰宁赋》。 如今,烽火已经远去,那段红色的记忆却不曾消散。红军街迎来送往了一批又一批的游人,那满墙镌刻的红色记忆,就像传唱的革命歌谣般,纵使时光流转,永远不会被忘却。 全体党员在正午的阳光下,在青铜群雕《泰宁赋》前,在鲜艳的红色党旗中,在林校长的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追寻红色记忆,感恩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英烈,那段峥嵘岁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感受、去领悟,去永远铭记。追寻,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不懈追寻宝贵的革命文化,让红色精神融入民族精神之中,让历史照进现实,才能让盛世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