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r></p><p>想去周处读书台的念想缘于上半年疫情宅家期间读了两本书:《南京深处谁家院》和《寻城记》,看着不过瘾,便产生了去看一看的想法,虽然生活在南京,却从没有去过。翻开地图,居然读书台与光宅寺、芥子园以及徐达的花园都在此相邻,感觉他们都是邻居,读书画画之余或许也会聚在一起喝两杯。当然,他们完全不是一个年代的,这是历史给我的错觉,把千百年间的人物压缩成了“过去”,他们都生活在“过去”。</p><p>疫情解封之后曾去找过,但各处仍然有围挡,加上拆迁,没找到,成了心里悬着的一件事,不重要,也不难实现,也不着急,所以就会耽搁下来。</p><p>周处是在南京的宜兴人,我也是,哎~人就是这样,总是想把不相干的事和自己联系起来,大概是想给自己的好奇心找个恰当的理由。</p><p>周处是浪子回头成贤人的典范,周处除三害的故事生动的刻画了周处的性格,蛮横、狂妄、无礼却又仗义,好打抱不平,也常欺负乡里,乡亲避之不及,应该是非常讨厌的不良少年,所以当他听说家乡有“三害”就追问是什么“三害”,我去干掉它!乡亲说“三害”是猛虎,蛟龙……然后眼神躲闪不语,当然,第三害指的就是周处。</p><p>周处暴打了猛虎,KO了蛟龙,这都是传说,然后他除掉第三害我是信的,便是此地:周处读书台,读书确实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p><p>先到光宅寺,其实不难找,穿过阴暗潮湿的小巷,拐个弯就看见,说难找其实是不起眼,哪怕走到跟前不留神就不会注意到,很多古迹就这样淹没在时光之中。光宅寺是梁武帝萧衍出生之地,当皇帝后把自个家建成了寺庙,据说当时如何如何宏伟,我是看不出,当然这也不是原样,也不知道修建了多少回,反正这是我所见到最小的寺庙了。</p><p>小巷拐个弯也就几十米便是“周处读书台”。斑驳的印迹显示出古老,事实上,一千多年前西晋将军周处比这印迹还要古老的多的多。这里后来成了一个大杂院,和许许多多的城南人家一样,他们并不在意也不关心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个一千多年的将军在此读书,毕竟每天柴米油盐的生活,哪儿还有空怀古。</p><p>附近的居民全部搬迁完了,眼前一片破败,杂草丛生,花腿蚊子对闯入它的领地的我毫不客气,不容我矫情感怀什么时光匆匆岁月痕迹之类,只能手舞足蹈的拍着胳膊大腿逃离。</p><p>看一标牌上写着光宅寺、周处读书台保护复兴项目啥的,我倒是在猜,是不是会像老门东芥子园那样重建的光鲜靓丽供人游览再收个门票?我不知道,没啥好也没啥不好,聊起南京的历史时让人有个寄托之处。</p><p>我不考古,也放弃了怀古,在书上读到的地方站一会儿,不知道周处读书时有没花腿蚊子,而此刻,我真想送给他两盒清凉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