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同云冈石窟

邹范鸣

<p><b>  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但风险级别降低了,不少景点只要提前从网上预订好门票,然后按时到那儿刷一下身份证和健康码,就可以进去玩了。在家待久了不免有点烦,这种情况下我决定去内蒙草原看看,再顺道看看大同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值得一看,我喜欢这一类的文物古迹。</b></p><p><b> 上一次游览云冈石窟还是30多年前,留给我的印象是:它位于离大同市不远的一座不大不小的石山的崖壁上,山的前面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整个石窟群绵延几里,大的洞窟不多,里面的佛像高的有一二十米,而小型的洞窟数量居多,云冈石窟全部的佛像大大小小加起来有几万个之多,这些佛像完整保存下来的很少,绝大多数佛像都已经不同程度的损毁了。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造的,北魏政权是当时北方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国号本是魏,后来的人为了有别于三国时期的魏国,就叫它北魏,北魏政权存在于四世纪末到六世纪初,寿命不长,只有一百多年。鲜卑人骁勇善战,他们从东北地区起家,打到山西大同作为都城,在大同待了近百年后又迁都河南洛阳,之后不久王朝就灭亡了,云冈石窟就是北魏王朝定都大同时开凿的,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云冈石窟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漫长的岁月里难免遭受自然和人为的双重毁坏,有毁坏就会有维修,毁坏维修,维修毁坏,而结果是再怎么努力维修也弥补不了毁坏。我以前的印象总的如此。</b></p><p><b> 这次游云冈石窟,时间宽裕,看的比上次细致,上次是借出差的机会,不可能细看。</b></p><p><br></p> <p><b>  这是云冈石窟大景区的大门,是现代人修建的,形状像一个巨大的牌坊。我上次来时还没有景区的概念,没有这建筑,一切都非常简陋,来了之后就直接上山看石窟。现在新修建了许多建筑,这说明保护工作做的更好了,石窟的旅游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云冈石窟现在已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b></p><p><b> 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460年,距今1500多年,它最早叫武州山石窟寺、灵岩寺、北石窟寺等等,并不叫云冈石窟,叫云冈石窟这个名字是从500多年前的明朝开始的,当时山上有一个明军的屯兵处叫云冈堡,后来人们就把山下的石窟称为云冈石窟,也许是叫起来更顺口吧。</b></p> <p><b>  过了检票口,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中央有一尊高大的人物塑像,是一位老者的形象,高鼻深目,身着袈裟,仙气飘逸,此人名叫昙曜,他是北魏著名的高僧,是北魏复兴佛教的大功臣,开凿佛窟就是从他开始的。</b></p><p><b> 北魏王朝曾经一度灭佛,毁寺庙,灭僧人,焚经书,史称“太武灭佛”,灭佛的皇帝死后,其孙子做了皇帝又开始兴佛,逃过一劫的昙曜得到重用,吸取前朝灭佛的教训,为了使佛教永存于世,他大量翻译经书,还向皇帝建议在武州山开凿佛窟,并亲自组织开凿了5个大石窟,这5个石窟是云冈石窟中最早的一组石窟,后来的人们把这5个石窟叫做“昙曜五窟”。</b></p><p><b> 在景区的入口处塑这尊昙曜的像,也许是想让大家记住他对云冈石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b></p> <p><b>  过了这道亭式大门,是两排六牙白象。</b></p> <p><b>  造像的原型来自石窟中,大象的鼻子向下弯曲到台基上,口中两侧各有3颗牙齿,像双手一样牢牢抱住象鼻,大眼睛、大耳朵,背上驮着沉重的石塔。</b></p><p><b>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的前身就是六牙白象,释迦牟尼是乘着六牙白象入住母胎诞生的。六牙白象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它是菩萨的化身,代表慈悲,也表“六度”之意,六度指佛教修行的六种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b></p><p><b> 敦煌壁画中也有六牙白象的形象。云冈石窟景区以佛教经典为依据、以石窟造像为原型制作了这一组大象驮塔的造像,成为景区的一个奇观。</b></p> <p><b>  过了六牙白象,看到一棵假菩提树,很漂亮,金色的叶子,相传当年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b></p><p><b> 菩提树的两侧是环壁雕像,是皇帝皇后礼佛图,壁画中的帝、后在僧人引导下,缓缓前行,展现了北魏时期皇家礼佛的场景。</b></p> <p><b>  拱桥前有两尊观音菩萨像</b></p> <p><b>  过了拱桥即将进入灵岩寺。灵岩寺建在了一片6万平方米的湖面上,进寺庙要经过一座桥,出寺庙也要经过一座桥。它是仿北魏建筑风格而修建的。</b></p><p><b> 我上次来没有这建筑,包括前面看到的许多建筑,它们都是最近二三十年搞云冈石窟景区建设时建造的。出来旅游,由于每人的兴趣和知识结构不同,使得见到的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分析和判断,没人可交流。为什么要在山下新建一座灵岩寺?我的分析是,以前云冈石窟是佛教圣地,住着众多僧人,来朝拜的人都到石窟里烧香拜佛,现在总不能再继续这样了吧?那么既要保护文物,又要发挥宗教作用,就需要在石窟附近新建一座寺庙,同时新的景观景点也可以丰富游客来参观游玩的内容。</b></p><p><b> 最早的时候,还没有今天人们常见到的寺庙,最早的修行者是在天然的山洞中居住修行,山洞即是寺庙,后来修行者又在人工开凿的石窟中居住修行,起初窟中没有雕塑和壁画,后来慢慢的石窟中才出现了佛像和壁画,为的是便于修行者每天观看对照。云冈石窟当年住着许多僧人,当时的人把云冈石窟叫做石窟寺、灵岩寺。现在这座建在湖上的灵岩寺是借用了以前的名字,我看见里面有不少的僧人。</b></p><p><b> 现在的云冈石窟里不再有人居住了,它已成为了一个集建筑、宗教、艺术为一体的石窟艺术了,供学者研究,供游客参观。</b></p> <p><b>  这是新修建的灵岩寺的第一座建筑,是一座佛殿,也是它的山门。一般来说,寺庙都有山门,为什么叫山门呢?因为早期的寺庙大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后来人们习惯把佛寺的第一道门叫做山门。</b></p> <p><b> 寺中的佛塔,造形是仿石窟中的塔柱,北魏时期的风格。</b></p> <p><b> 千佛殿</b></p> <p><b>  千佛殿的特征是两侧的墙壁上有许多的佛龛。</b></p> <p><b> 大雄宝殿。大雄即是释迦牟尼、佛祖。</b></p> <p><b>  新修建的灵岩寺没什么特色,里面的东西很常见,不想多看,我匆匆而过。</b></p><p><b> 出了寺庙后,准备过这座石桥,接着再走几十米,然后登几十级台阶,就可以到达山崖跟前,就能看到崖壁上的石窟了。</b></p> <p><b>  站在桥上,回望灵岩寺。</b></p> <p><b> 经过一座小石牌坊</b></p> <p><b>  过了这个小门,石窟群在右手边,坐北朝南,一字排开,一个石窟挨着一个石窟,从东到西长约1公里左右。你将会看到整座山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洞窟,像是一座佛山,人有一种仿佛进入了佛的世界的感觉。</b></p><p><b> 所有的石窟全都对外开放,除了几个目前还在维修之中的洞窟,真是不错,但遗憾的是主要石窟里面不让照相,不过这完全可以理解。</b></p> <p><b>  首先见到的是1、2号窟。云冈石窟有主要洞窟45座,附属洞窟209座,共计254座洞窟,每个洞窟都有编号。云冈石窟开凿始于公元460年,主体工程在迁都洛阳之前已经完成,小窟龛的雕凿一直延续到公元525年。根据开凿时间,人们将石窟分为早、中、晚三期,每一时期的造像内容和艺术风格有所不同。</b></p><p><b> 1、2号窟不仅相邻,而且外观相同、形制布局相同、开凿时间相近、内容密切相关。</b></p><p><b> 从外观看,每一个洞窟都有两个洞,一上一下,其实下边的是门,供人进出,上面的是窗,供采光,要不然里面太黑了。</b></p> <p><b>  1、2号窟的形制都是塔庙窟,也叫中心塔柱窟。洞窟的平面呈方形,顶上是平的,中央有一座方塔与顶相接,四壁雕满佛龛。1号窟的塔身为二层,四面均开龛造像。</b></p> <p><b>  2号窟的塔身有数层,损毁严重。</b></p> <p><b> 2号窟的壁龛,佛头不见了。</b></p> <p><b>  3号窟的外立壁高25米,宽50米,洞窟与山同高,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洞窟。史书所记云冈10寺中的“灵岩寺”就是这里。“云冈10寺”就是云冈有10座寺庙,就是10座洞窟有僧人居住,有人住的洞窟叫寺庙,没人住的洞窟不叫寺庙。传说3号窟也是昙曜和尚的译经楼。</b></p><p><b> 这座宏大的洞窟分上下两层。下层有二个门四个明窗。上层有一个平台,平台两侧各有一座方形石塔。再往上有12个并列的长方形孔。</b></p><p><b> 它开凿于北魏时期,但当时的工程仅限于凿洞,并未完工,洞中现存的一组造像是唐代雕凿的。</b></p> <p><b> 游客从东门进入洞窟,要经过栈道进到里面。</b></p> <p><b> 里面空间巨大</b></p> <p><b>  主尊为阿弥陀佛,两侧为观世音与大势至菩萨,它们被称为西方三圣。如此巨大的造像,雕刻得十分精细。</b></p><p><b> 石窟开凿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而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大型石窟。云冈石窟的主体工程用了40年时间,可想而知是多么的不容易。需要有足够的技术、人力和资金支持。如果单从施工上讲,要经过这样几个步骤:</b></p><p><b> 斩山。就是将山坡削为立壁,以备开窟之用。斩山工程量巨大,所需人力相对较多,但工程单一。当然也有可能会利用峭壁。</b></p><p><b> 开窟。就是在斩山的基础上挖洞,这项工作会与斩山工程穿插进行。开凿时先挖出明窗,然后向里掘进,将废石从窗口运出。分层次向下掘进,直至地面,并凿出洞门。在壁面上划线确定造像的位置,并凿出粗坯。</b></p><p><b> 造像。在粗坯基础上,进行雕琢、打磨。反复调整。最终完成一尊造像或一龛,直至全窟的雕刻。</b></p><p><b> 上彩。在完成全部雕刻后,对像进行着色,是最后一个步骤。</b></p> <p><b>  不远处的木构大楼,是5、6号石窟前的木构建筑,它依附石窟,高四层,顶覆琉璃瓦,起着保护石窟的作用,为洞窟遮风挡雨。</b></p><p><b> 从这里开始到第20窟,是云冈石窟雕刻中内容最丰富、雕饰最华美、保存最完整的部分。</b></p><p><b> 里面不让拍照,手机也不行,偷偷拍了几张。</b></p> <p><b>  5号窟的形制属大象窟,意思是雕刻的佛像很大。窟内主要位置的大佛,与两侧壁雕的大佛共同构成三世佛。大乘佛教中有以时间计算的竖三世佛和以空间计算的横三世佛两种表述方法,这里是竖三世佛,即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四璧雕刻佛龛。</b></p><p><b> 好大的一尊佛像,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雕刻中最大的佛像。表情庄严慈祥,外披袈裟,裸露前胸,双腿盘坐,双手放于腿上,左手叠在右手上,拇指相对。</b></p><p><b> 佛教又称“象教”,通过艺术形象阐释佛教教义,使佛教经文变得通俗易懂便于接受。</b></p> <p><b>  西边这尊佛像,有弯弯的细眉,微微睁开双眼,嘴角上翘,脸庞圆润。</b></p> <p><b>  东边这尊佛像样子不好看</b></p> <p><b>  整座洞窟中佛龛密布,造像各异,古代的工匠真是了不起。</b></p> <p><b>  6号窟的木构大楼下面,在刚一进门的东西两侧墙壁上,有十八罗汉像。罗汉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行的最高果位,受佛陀嘱托,永住世间,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他们是不同时期的人物,在佛法修行方面有很高的造诣。</b></p> <p><b>  6号窟是一座塔庙窟。窟平面呈方形,平顶,洞窟中央有一座方形佛塔与窟顶相接。塔柱分上下两层,四面开龛造像。四周墙壁上分层布龛,左右对称。这里的雕刻十分精美,整个洞窟显得富丽堂皇。</b></p> <p><b>  塔柱下层的佛龛(南面,进门正对着)</b></p> <p><b> 塔柱下层的佛龛(西面)</b></p> <p><b>  塔柱下层的佛龛(北面)。龛中的两尊佛像,分别是早已灭度的古佛一一多宝佛,现在佛一一释迦牟尼佛。这种造像叫“二佛并坐”,在其它地方很少见,但在云冈石窟较多,有200多个。</b></p> <p><b>  塔柱下层的佛龛(东面)。仔细看,每座佛的坐姿各不相同,东面这尊的坐姿是“交脚”姿势,西面那尊的大腿和小腿均是直的,而南面那尊的坐姿叫“结跏趺坐”,这种姿势被认为最安稳,两腿盘起来,左脚搭在右腿上,右脚搭在左腿上。</b></p> <p><b>  6号窟也是寺庙,云冈10寺之一。后边是佛寺大殿,用北壁的盝形大龛来表示,北壁大龛是此窟的主要内容。</b></p> <p><b> 围绕塔柱建有回廊</b></p><p><b> </b></p><p><br></p> <p><b> 墙壁上的佛龛。有数层,每一层的内容题材不同。</b></p> <p><b> 墙壁上的佛龛</b></p> <p><b>  这座洞窟的一个特点是用连环画讲述了佛祖一生的故事,它们分布在中心塔柱四周及墙壁上和明窗上。</b></p> <p><b>  再往前走,就是昙曜五窟了。</b></p> <p><b>  16~20号窟开凿于460~465年,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由北魏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它们形制相同,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窟内以三世佛为主,主像雕饰奇伟,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帝佛一体”,是北魏皇权的展示,体现了皇家的威严。</b></p><p><b> 16号窟主像是释迦立佛,高13.5米,身穿袈裟,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b></p><p><b> 在跟前照,只照到了上半身。</b></p> <p><b>  17号窟主像是交脚弥勒菩萨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有一座佛像,共同构成三世佛的造像题材。整体风化损毁严重。</b></p> <p><b>  18号窟主像高15.5米,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朴实,身披千佛袈裟。所谓千佛袈裟,是袈裟上雕满了小佛像,排列整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b></p> <p><b>  18号窟依然以三世佛为造像主题,北、东、西璧各雕一尊立佛,构成三世佛内容。</b></p> <p><b> 大佛周围雕有十大弟子像</b></p> <p><b>  19号窟主像结跏跌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已崩毁了。</b></p><p><b></b></p> <p><b>  细看,大佛右手臂下有一座小型方柱,上接手臂,下连腿部,起支撑手臂的作用,柱上还雕刻了佛龛,非常巧妙。</b></p> <p><b>  16、17、18、19号窟外观</b></p> <p><b>  20号窟与前面4个窟不一样,没有前立壁,大佛坐在露天。据说最早是有前立壁的,但在石窟开凿不久后坍塌了,于是形成了今天“露天大佛”的样子。</b></p><p><b> 1500多年来,大佛巍然端坐于山间,成为中国雕塑史上最具特色的宗教造像,也是云冈的一座标志性佛教造像。</b></p> <p><b>  露天大佛以西的洞窟都不大,地面比东部高,西高东低。</b></p> <p><b>  公元494年,北魏王朝迁都洛阳,云冈皇家造像工程宣告结束。西部山崖成为民间造像的乐土。这里有大小石窟100多座,状如蜂巢,是云冈洞窟雕刻数量最多的区域。因财力所限,洞窟的规模相对缩小。</b></p> <p><b>  灵岩寺中的佛塔很像这座塔柱。其实,所有塔庙窟中塔柱的顶上都雕有须弥山,只是年月久了看不大清楚了。须弥山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后佛教引用,在佛教观念中它是诸山之王、世界中心,为佛教宇宙观。</b></p> <p><b>  晚期的雕饰更加精美,法像清秀脱俗。</b></p> <p><b>  景区里还建有一座云冈博物馆。馆内有4个展厅,介绍鲜卑族的兴衰历程,云冈石窟的开凿过程,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文物,等等。</b></p> <p><b>  鲜卑族象历史上某些曾经存在过的少教民族一样,已经融入了汉族或其它民族,北魏王朝对统一、融合北方各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没有北魏就没有后来的隋唐。</b></p> <p><b>  历史上,大同叫平城,曾经是北魏的都城,当时人口达到了百万,南来北往什么地方的人都有,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按现在说法是国际性大都市。</b></p> <p><b>  这个佛头是真的,不是假的,是原来石窟里的,可能是被人盗走后又弄回来了,对不上身子,就放博物馆里了。</b></p> <p><b>  半天时间游完了云冈石窟景区。7~12号窟因维修没有看到,它们也是主要的洞窟,非常值得一看,下次有机会再补上。中国有三大石窟,除了大同云冈石窟,还有洛阳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如果加上天水麦积山石窟,就是四大石窟,麦积山石窟一次还没去过,以后一定要去看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