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园花事(十)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两厌是蝇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洒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暑”,炎热。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节气正值“三伏”,雨热同期,“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暑期, 三伏天,闷热难耐,任何兴趣都调动不起情绪,只顾想着避暑。小时候没有电扇,获取凉意的工具只有老太太们三伏不离手的芭蕉蒲扇,小孩子宁愿挨热也不会去扇,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乘凉,不过还是觉得纳凉感觉准确些,但老家的人都叫“凉快着”,比如到树林凉快着,到房北树荫下凉快着,到房顶凉快着,……,因此有了“哪宽敞哪凉快着去”的说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暑近二伏。中午是最热的点,热得人喘不过气来。小时候,家乡的平房都没有后窗,空气不流通,一点风都没有,真的很难熬,我最喜欢去村外的树林,找一处地势高凑的树荫,虽然两边都是玉米地或花生大豆田,多少还有些丝风,找片干净的沙地,脱掉鞋,挖个小坑,把脚放进去挨着潮土降温,躺着听知了嘶哑的喊唱,虽然也被蒺藜狗子扎脚,蚂蚁也会爬上身打牙祭,但毕竟还是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的待会儿,这应该叫乘凉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实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晚上,黑咕隆咚的,叫纳凉最合适。那时候没有电扇和电视,也没有蚊香和驱蚊液,睡觉防蚊的设施是棉线织的蚊帐,厚而密,把老式木格窗摘掉也睡不着,大人给孩子用大盆晒的水洗个澡,是最温馨的享受,后来有了黑色塑料的晒水袋,洗澡的机会多了些,然而最普遍的避暑还是屋外纳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般各家晚上不在大灶做饭,怕炕更热,那时候虽然没有煤气天热气,家家有用铁皮桶做的简易灶,或几块砖架起的冷灶锅,主妇们早早的做好水粥或凉面,在院里摆上饭桌,天黑前就结束晚饭,可以不必开灯,减少蚊子来袭,吃完就是纳凉的时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纳凉是按类别进行的,首先是妇孺小孩一拨,天一擦黑,关系好的分别齐聚在房后的树下,小孩铺上凉席或毯子,躺在上面,大人搬出用麦秸编的墩子,大人的手里握着蒲扇,不停的扇着,既给自己赶蚊子,也给孩子轰蚊子,不时还用手在孩子的身上摩挲一下,怕有乘虚而入的蚊子叮上,有时候也找一些潮湿的柴草点燃熏蚊子,但也呛人。大人们随性的唠着嗑,从哪家的小子说上媳妇了,到哪家姑娘婆家是谁家的亲戚;从亲戚里的三婆四姑咋样了,到邻居家的媳妇小姑又干架了;从我们年轻时咋做媳妇了,现在年轻的不懂事了。一会的功夫,时间就退回去几十年、上百年,历史在不断的传颂。小孩子们听不进这些,就偷偷的互相逗玩,累了就慢慢睡着,家长就偷偷的抱进屋,放在蚊帐里,回去继续聊。这要进行到半夜,要互相陪着,半路退出,可能影响别人的情绪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男人们和大些的孩子的纳凉是在房顶上,地震后,家乡的房子都成了平顶的,可以做场院,晚上男人带上一包春耕烟,躺在屋顶上,也是一种享受,房顶还有白天晒的温度,躺上去很舒服,可以消除一天的困劳。男人们一般都在自己家房上,也有互相凑一起唠嗑的,主要唠今年年景好不好了,今年的年景不收麦子了,花生长的秧子挺大,结荚少了。也唠唠外面听来的奇闻异事、小道消息,唠累了,就躺着眯着或小睡一会,一直到半夜凉风下来,才回屋。我是不敢在屋顶睡的,屋顶不是纯平的,有滚水,而且边上无栏,总感觉睡着了会不会滚下去,也怕睡糊涂了走下去,不过也没记得有房顶纳凉掉下去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不“本分”的还是半大小子,最不入群,最大的乐趣是打听着今晚哪村有电影,跑几里地去看,或到生产队的瓜地里偷个瓜,河塘里洗个澡,是最不让家长省心,也是最被家长忽略的一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都有了电扇空调,都有了彩电冰箱,尤其现在人人都有了智能机微信,纳凉的场景就很少见了,最多就是几个七老八十的老头老太太还能凑一起,缺乏了那种邻里的沟通和交流。真想往小时候纳凉的温馨,那不停的芭蕉扇和流传好几辈的传说、故事,还有那种露天睡觉的踏实感觉。现代的生活呀,电视空调疏远了邻里,荒废了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纳凉;微信网络疏远了亲情,荒废了静静的唠嗑、常见面的看看;轿车交通疏远了乡情,荒废了拜年的硬饭、陪老人回味过去延续传承的情景。我们的曾经,那些朴素的烟火气,还能记起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