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7月21和22日,山东省教育科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大讲堂,举行了为期一天半的“基于数学文化的“数与代数””为主题的山东省教研活动。我有幸再次参加这次活动,通过活动,再次对数学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p> <p> 本次活动围绕着数与代数中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进行的教学活动与数学文化的融合。本次活动展示了三节课和三个团队的研究成果,下面我就从三个团队的角度对我的学习收获进行总结。</p> 第一部分 威海团队 <p> 第一个出场的是来自威海的梁娟校长和她们的团队,梁校长带来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的研讨课。</p> <p> 梁老师借助点子图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进行了学习,通过点子图的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从而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的技巧,想乘法口诀和想计数单位两种口算技巧。</p> <p> 老师的一句“为什么我们的计算能力这么强”,把学生带入了对数学文化的探究的小视频之中,这个关于数学文化的小视频,激起了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真是一举多得!</p><p>关于数学文化的视频让本节课的学习达到了高超,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然后教师在回归课堂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p> <p> 威海团队的研究从研究背景出发,对数学文化做了介绍。</p> <p> 威海团队从单元知识内容,基于数学文化挖掘出两条单元知识文化线,即数学应用线和数学方法思维线。从而得出了推理和数形结合两种数学方法,</p> 第二部分 临沂团队 <p> 第二部分是由来自临沂团队带来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本节课是人教版的内容,来自临沂朴园小学的安娜老师进行的授课。临沂团队本次活动主要是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的讲解。</p> <p> 安娜老师的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实物直观和点子图,让学生学会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凸显竖式计算的优越性,简洁性,学生多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计算竖式的多样性,同时让学生能体会数学的简洁美。</p> <p> 学生的展示,安娜老师引出了“台湾的视窗法”,然后又介绍了铺地锦的方法,算筹法等许多古代的计算方法从从而让学生感受现代竖式产生的必要性和简洁性。</p> <p> 郑玲玲老师的报告基于数学文化,主要对文化视角下的教材和教学设计两个方面进行的阐述,突出数学文化对教学的重要性,也为我们揭开了数学史的神秘面纱。</p> 第三部分 济南团队 <p> 会议的第三部分是来自济南市营东街的耿倩倩老师的课和济南团队的汇报。</p> <p> 耿老师,首先创设美丽的街景生活情境,由情境窗串联出问题串,接着引导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沟通算理算法,并通过铺地锦和竖式的方法对比,体会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最后竖式演变史的融入,引领学生感悟数学精神,体会数学的简洁美。</p> <p> 丁莉和魏会老师基于数学文化的视角,从“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内外资源的舍取”和“我们的设计”五个方面,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的整体课例改进与打磨过程进行详细经验分享,为我们提供了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可借鉴性做法。</p> 第四部分 理论提升 <p> 7月22日上午,研讨会继续进行,由于华静等三位老师就基于数学文化的教材分析框架、基于新分析框架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教材分析以及基于数学文化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课外文化资源收集及教材修订建议作出详细报告。通过三位老师的报告,我对数学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就像有位老师说的那样,起码我一直想知道“数学文化是什么”,现在更关注与“数学文化会带给我们的课堂和学生们什么”,或许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吧!</p> 第五部分 做研究性教师 <p> 在活动的最后徐云鸿主任进行了总结。徐主任的主题是《做研究性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会议之初,徐老师介绍了几位老师的成长经历,旨在告诉我们,起点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抓紧机遇,努力的做研究才能成长。同时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中名师、名校、名家的引领作用,同时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指明方向:教师的发展,方法上是学习,要向大师学习;态度上是执着,要抓住一个点坚持做下去。反反复复的研究,不断的反思,静下心来定能成就一番作为。</p> <p> 会议最后徐老师对全省小学数学提出了要求,希望我们能把我们的数学教育“做好,做大,做强”!</p><p> 通过一天半的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数学教学不能割裂数学文化,数学文化能为我们带来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课堂资源,它的魅力在于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了解数学史,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熏陶学生的数学修养,能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之美,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总结能力。</p><p> 愿我们乘风破浪,在数学文化的海洋里寻求知识的宝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