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前几日在抖音上看到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位五六岁的小男孩正骑着儿童自行车,被旁边的一个仿佛年纪的小男孩猛然推倒在地。正在两个孩子理论之际,骑车男孩的父亲从后面冲过来,猛然一巴掌将“肇事”的小男孩打倒在地。两个孩子被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得不知所措。这个父亲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呢?我特意翻看了视频后面的评论,出乎意料的倒向这位父亲这一边,不是指责,而是赞同这位爸爸的举动,认为就应该这样处理,一来体现爸爸对孩子的保护,二来可以对“熊孩子”的恶意行为以训示。</p><p> 其实大家应该都很明白,从道德角度来讲,这位爸爸的行为是欠妥的,也容易引起更多的纠纷,更易造成更为严重的伤害。毕竟这是孩子之间的矛盾,如果掺杂进成人之间的恩怨,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持赞成观点呢?我想,无外乎就是这样的熊孩子真的不少,大家对“熊孩子”背后家庭教育缺失的愤恨。纵观当下,因孩子之间的矛盾引发的纠纷真的屡见不鲜,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和教育孩子,才能尽可能的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在此,我想提几点个人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p><p> 一是尽量远离这样行为习惯不良的“熊孩子”。有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确实存在漠视放任和三观不正的情况,这是很难通过外力的干预所能改变的。因此,我们只能选择尽可能的避免与这样的孩子接触。可能有的家长会说:“孩子年龄还小,他们不会选择朋友啊!”是的,正因为孩子缺乏判断能力,我们成人才更应该及早介入,才更需要帮助孩子明确择友标准,帮助孩子选择可交之人。有些人有这样的错误观点,认为能够结交三教九流,说明一个人的能力强。那是相对成人而言的,不谙世事的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把控力和辩识力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应该也是一个很好的诠释。</p><p> 二是教给孩子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儿童的世界,自有儿童的处事规则。有几个孩子在公园里一起踢足球,爸爸看到自己儿子踢的不好急得直哭,于是就亲自出马帮儿子把球踢进了球门。本以为儿子会很高兴,没想到儿子更不开心了。孩子需要的不是越俎代庖,而是方法指导。在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父母不能做甩手掌柜,要用心观察,发现孩子哪些言行值得肯定强化,哪些言行需要加以改正或者克制,以避免对自己或者他人造成伤害。当发现群体中有不良行为或者危险行为存在的时候,我们要及时提醒孩子,并在征求孩子意见的前提下及时规避。</p><p> 三是理性干预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孩子年龄小,行为判断力和自控力都相对较差,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如果真的遇到类似于上述案例中发生的不理智行为,我们一定要理性的干预孩子之间的矛盾,不能针尖对麦芒,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要尽可能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体会对方的心理感受,为孩子做一个宽容他人的榜样,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如果确实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要勇于承担责任;如果造成严重后果,要尽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后避免接触即可。</p><p>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家长的职责不是替孩子扫除障碍,而是指导孩子如何跨越障碍,如何正确的为人处事。有句话叫“你替孩子走的路,最终都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坑”,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p><p> </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