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数学文化是什么?数学文化从哪里来?为什么要开展数学文化教学研究?如何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本次活动中威海团队、临沂团队、济南团队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p> <p>2020年7月21日-22日,山东省小学数学教研大讲堂—基于数学文化的“数与代数”专题教学研讨会,在“钉钉群”直播啦。本次会议安排如下:</p> <p>本次活动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三节研究课展示及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报告。7月21日上午由临沂市于科长主持,对上午的活动内容和展示的专家,进行简单介绍。并让老师们一边听一边思考三个问题。</p> <p>1.威海团队梁娟校长研究课——《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王晓萍老师报告——基于数学文化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教学设计及课例点评。</p> <p>梁娟校长执教《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语言和蔼可亲,教学富有启发性,教学设计精妙。借助点子图,利用数形结合,使学生明白“10个十是一百”“12个十是120”“6个百是600”。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想口诀”“想计数单位”的两种口算方法。教师把点子图应用到了极致,值得我们学习。最后的微视频,生动有趣的把数学文化渗透到了课堂之中。</p> <p>王晓萍老师报告——基于数学文化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教学设计及课例点评。更是让我们明白了这堂课为什么这样设计,每一个设计背后的意义。</p> <p>专家点评,更是让我们豁然开朗,一堂好的课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而不是照搬照套。</p> <p>2.临沂团队安娜老师研究课——《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郑玲玲老师报告——基于数学文化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p> <p>安娜老师执教《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以“七•一”节日开启本课,整堂课以“点子图”贯穿始终,放手学生,由学生自己“圈一圈”“写一写”“算一算”“想一想”,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良好探究能力。教师借助点子图,引导学生发现计算过程中,利用“先分后合”的方法,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算理。此外,课堂呈现了“倍乘法”“中国台湾的视窗法”“铺地锦法”等方法,很好的开拓了学生眼界,悄无声息的渗透了数学文化。</p> <p>郑玲玲老师报告——基于数学文化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为我们揭示了本堂课的数学文化来源及运用。</p> <p>3.济南团队耿倩倩老师研究课——《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丁莉和魏会老师报告——基于数学文化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p> <p>耿倩倩老师研究课——《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利用铺地锦和列竖式两种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p> <p>丁莉和魏会老师报告——基于数学文化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内外资源取舍,我们的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p> <p>第二部分:威海团队报告</p> <p>于华静老师报告——基于数学文化的教材分析框架与改进研究。详细讲述了教材分析框架的划分,资料的收集,遇到的问题及进行的修改等等。</p> <p>贺言霞老师报告——基于新分析框架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教材分析。让我们知道了本单位的数学史,数学与生活,数学与人文,数学与科技,以及数学美,数学思想方法,让我们不由感慨原来每道题原来承载了这么多的文化!</p> <p>毕欣荣老师报告——基于数学文化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课外文化资源收集及教材修订建议。让我们知道了,科技在不断发展,数学知识也需要不断补充完善。比如“你知道吗”可以补充“算筹乘法”等数学史内容,增加数学“活动类”题目等。</p> <p>第三部分:徐云鸿老师总结《做研究型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徐老师从威海、临沂和济南三个团队的成长历程讲述了怎样做一个研究型教师,如何从优秀走向卓越。告诉了我们,你若讲述,就是小学数学的“山东故事”!</p> <p>一天半的时间,我们学习着收获着,感谢山东省教研平台为我们提供的假期充电机会。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让我们一起为成为研究型教师加油努力,从优秀走向卓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