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7月21日,我们莒南小数人在县教体局孙主任的带领下,再次相约云端畅享精神盛宴,借此机会好好给自己洗脑充电。下面是我一天来跟随名师的脚步,草草做了些记录。可以随时拿来翻阅,温故而知新。</p> <p> 威海市团队梁娟校长执教的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p> <p>临沂朴园安娜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不进位)》</p> <p>济南耿倩倩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p> <p>跟随这三位老师和团队设计意图,我也做了些思考。</p> <p>我的思考:</p><ol><li>为什么要借助点子图探究算理算法?</li><li>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是如何沟通的?</li><li>数学文化的融入有哪些价值?</li></ol><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为什么要借助点子图探究算理算法?</span></p> <p>以安娜老师的一节课为例进行分析。</p> <p>安娜老师以建党节学校门口摆花,引入教学。</p><p>提出问题的关键:“为什么要用乘法来解决?”</p><p>安老师把实物转化成小圆点,利用点子图解释为什么用乘法的道理,就是求12个14是多少的问题。</p><p>理由简单易懂!👍</p> <p>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往往是忽略孩子的学习过程的,在点子图上分一分,圈一圈不仅能帮助孩子理解算理算法,还比较形象的打开孩子的思维。</p> <p> 孩子通过动手分一分、圈一圈,把14×12用三种不同的形式进行理解。</p><p>S1:把点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3行进行理解;即:14×3=42 (盆) 42×4=168(盆)。</p><p>S2:把点子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有4行,另一份8行,然后再合起来;即:14×4=56(盆)14×8=112(盆)56+112=168(盆)。</p><p>S3:分成2份,其中一份有2行,另一份是10行;即:14×2=28(盆)14×10=140(盆)28+140=168(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是如何沟通的?</span></p> <p> 一副小小点子图,沟通了横式与竖式之间的联系,从电子图中找到计算的原型。虽然口算和竖式书写的形式不一样,但是想法完全相同。</p> <p> 老师通过问题的引领,三种竖式你更喜欢哪一种?</p><p>老师通过每两个竖式之间找联系,在找不同,然后把目光聚焦到相对规范的竖式,然后优化竖式,竖式计算第2层中的140的0能去掉吗?</p><p>引导学生关注到数位,只要4在十位上,就表示14个十,数学上规定这个各位的0可以不写。强调4一定要写在十位上。</p><p><br></p> <p> 通过知识的梳理,再次与点子图进行对比,寻找竖式中的原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数学文化的融入有哪些价值?</span></p> <p> 数学文化的加入使得这种原本枯燥的算理课,增添了课堂的色彩!使得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了解了古人对于竖式的书写形式,人类智慧文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p><p>这节课的使我同样学到了新知“铺地锦”的方法。“有趣”就是“麻烦”!</p> <p>困惑:</p><p> 本节课介绍的“台湾视窗法”在新课上的引入,会不会干扰了部分学生接受新知的能力?</p><p>数学文化的植入确实能给课增添色彩,能让不同程度的孩子吸收不同层次的知识,选择课题的类型很关键!</p><p><br></p><p><br></p> <p> 学而不厌,思而不殆。及时的教研活动与精彩分享,让我收获颇多,认真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通过专家的精彩分享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魅力,对创新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也为今后的教学和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