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恩存笔墨践行——《🌸问道修源》作品欣赏

《中国画*品逸》

<p>编辑/逄梅</p><p>绘画/徐恩存</p><p>文/郑亚林</p><p>图片剪辑/朱少安</p><p>出品《国画*品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极目山川望尽水 一管银毫耀华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 -----郑亚林</p> <p class="ql-block">  饮酒作画,喻义赋诗,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专属;于是,对于画作、画理的探讨和研究,也就成了一个真正的艺术评论家、画家所必须面对的事情,更是一个文人艺术家艺术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著书立说、谈古论今;把其独特的艺术思维和创作理念付诸实践,诠释、回馈、引导、进而授业于艺术从业者,促进绘画艺术承前启后的良性循环,这就是他们的本分。 </p><p class="ql-block">也许,记忆就是这样不可琢磨,有时稍纵即逝,有时又存储永恒。尤其那些发生在不寻常之际,亟待甘露“醒命”的关头,即便是距今遥远……再遥远,只要头脑清醒,对那事的记忆便是永恒。或是欣幸与鼓舞,或是沮丧与颓唐,任凭哪一种,总能伴你一生……。闲暇之余,独自享阅恩师每天如约发来的——那一张张用最美色彩“点缀”而成的图片,尽情吸允着那从前不曾关注过的浓浓秋意,虽身置图外,却心于画中。我不禁自然惊诧于对秋概念的重新定位和对秋色触景生情的理解了。这种“纯”自觉的行为,是源于传播者的人格界定和艺理认知;对接受者不失是一种绝佳的意识升华与艺术顿悟!是画面?是成熟?是希望?是欣慰?是期待?是满足?也许一切尽在不言中……。也许作为画者,在捏笔之初就要明白无言胜有言的哲理表达,深知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己任,由此不难想象,那定是恩师给予我的作画参料,静观、静想,定有茅塞顿开之启示;一旦读懂,必能按图索骥。</p><p class="ql-block">在有心人看来,世间无小事,处处皆大事。正是有这种正能量处事思维的存在,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从多方位、不同层次了解一个人的发端与品行。拿作品说话,用德行说话,对于品评一个艺术家来说是毫无疑问的。没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个人品行,没有容纳万物的心胸,是创造不出发自内心、源于生活、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的。正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画之无境,意之无趣”。画品依人品,读画如阅人,这话若放在我恩师身上,委实不是虚话。</p><p class="ql-block">经历坎坷,让我处处敏感,身体不济更是屡陷疲惫,在从与师父相遇的那天起,便注定了这场人生的邂逅定是天道之缘。情义自有,又岂在朝朝暮暮?对于恩师,我似乎总有很多话要说,在我闯鬼门关的那一刻,师父发来了信息,竭力抚慰我日渐困顿的烦心。他是这样写的:“以书画养生,寄情笔墨与大自然。静观万象,视生命为过客,我们乃行路者,一切都如行云流水、从容自然。超然脱俗,视俗世为过眼烟云,不计功利得失,居高临下,在瞬间与永恒中确立生存价值”,这是恩师对我的箴言。他让我阴霾意识在踏上“生死界碑”的那一刻,蔑视了觊觎我生命的所有鬼鬼祟祟。无论对生命的诠释,还是对弱者的呵护,那里面似乎都有他的责任和义务。在我的脑海里,师父做事甚少张扬,更无轰轰烈烈之势,总是低调中行船,置名利于画外,积博学于心海。他的言谈举止,沉浑而秉威,谦逊而慈爱,大多熟知他的人,都了解他在彼此交往中所表现的淡利与宽仁。千百年来,君子之间的人际交往一直被众人推崇为理想的交友模式。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例,可称君子之交的知己之遇,清之若水,义深而情长。而在当今更注重人际关系的经济社会,能显现这种交往,甚是难能可贵;同时也和那种不择手段,在名利追逐中相互利用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有感于此,对于在专业领域一直辛勤耕耘和付出的恩师徐恩存先生,在我决定分享其作品之前,一直觉得有为他写几句话的冲动,之所以迟迟没有动笔,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则学生资历、学识欠佳,文辞表达力不能及;二则面对大家、名家,不敢断然下笔。徐恩存老师是艺术界名副其实的大家、名家、老前辈,也是我人生、艺路上的恩师,有着相当高的资历和声望,许多绘画大家的品评文章,皆出自他手。他亦理亦画,是理论付诸于绘画实践的践行者。他的作品沉健而雄浑,大气而深邃。置身于他的画作,就仿佛身心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让你在喧嚣之余独享幽静与孤独的乐趣。我爱我的老师,也爱他的艺术,我一次次品读他的画作,试图从画艺、与画技的角度探求老师创作的妙诀,去丰富我的绘画实践,但每次都让我无功而返。我竟不知从何处着手,去寻求那令我神往的灵丹妙药。当我尝试着远离世间尘嚣,独自沉浸绘事这片乐土,看淡一切;以清净无为之举,再次审视恩师作品的时候,我才真正懂得了——那山那水,那草那木,分明是你内心深处的灵魂与艺术激情相互碰撞的杰作。没有思想和艺术高度的人又怎能彻底读懂?你博大的胸怀与宽厚仁慈的善举,加之你丰厚、广博的艺理积淀,促成了你绘画创作的灵感,也成就了众多酷爱绘画艺术的文人墨客。你为人处世低调、谦卑、随和,这种境界并非寻常人所具备。与你在一起,那便是同事,朋友,艺友,是关爱,更是呵护。面对你的作品,那便更是多了一份来自对你人品与博爱的仰视…… </p><p class="ql-block">当许多人忙于市场的应酬炒作,追名逐利之风盛极一时的时候,越是需要一种内心的沉寂与绘画的唯美精神并存。它表明了艺术的繁荣是一种正在走向程序化的庸俗,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美学法则日行渐远。艺术追求和精神向往并没有保持一致,功利性占据了多半位置。而真正的艺术家,无论审美趋向还是绘画风格,都是自律中的孤独,苦闷、彷徨与矛盾中的创作,是创作中的匠心独具,曲高和寡觅知音就是艺术的高境界。先生的作品,将人与自然融合与一体,寄心于高山林木之体,托情于瀑布激流之势。他说画画就是端心情,求心静,自己画画也不是画画,而是意欲表达一种态度和心境。这些却是我多年的求索和寻觅所不能得到的见解,师父一向喜欢用墨写情,高山长河,苍松古木,闲亭农庄;一派山涧幽情,沉宁而又庄重,古朴又不失典雅,与师父的性格如自一处。</p><p class="ql-block">近来恩师经常发些田园、密林、山川、苍穹之图予我,从中不难悟出师父授之于我的寓意:总有一个别致的“秋天”如约而至;总有一种被欣赏的色调非我莫属。或秋、或景、或果、或意,在师父眼里已经被赋予了它们特殊的涵义,那色,那树,那山,那水,那一草一木……,都将被作为一个期盼而存在。因为那是一种有分量的成熟;一种真正理解孤独、向往孤独,而又享受孤独,出淤泥而洁身自爱的强者之举; 一个文学、艺术的强者,在当今喧嚣的世间能真正保持自我,理应得到读者的尊敬和爱戴。人生路上无常师,而当今,我却择一师而从之,何也?道之所存,众之所趋;仁者所俱,艺必有昭。他是长者,是朋友,更是慈父;在艺术上,是恩师,是同事,是知己;更是旗帜。《庄子*山木》中有这样的名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师父择其一语:“君子之交淡如水”,为其人生口头禅。多么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又是多么虔诚的交友“路”? 徳不孤,必有邻,这就是作为画家、艺术评论家的恩师淡泊名利的人生写照,我有幸走进了他的世界……。</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中国画)作者:徐恩存 纸本设色</p> <p>本文作者簡介:郑亚林 ,山东人,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美术学中国画写意花鸟方向硕士研究生,文学硕士学位,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扬州八怪书画院特聘画家,香港书画院高级画家。</p> <p>【特此声明】链接中的文字、繪畫均為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侵權。如有发现剽竊、抄錄并用作他处,本编辑部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