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8日早上七点半从安康出发,我们一行五人来到了旬阳,一下车,第一件事就是去旬中门口(第一考点)分发招生简章,大家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带着一种坚决完成任务的使命感展开了招生工作! </p> <p> 中午一点起,陆续有家长来咨询,接待了将近60位家长的咨询。</p> <p> 大家分发完招生简章,冒着雨去吃饭 。</p> <p> 晚上十点对工作进行复盘,五个人每人负责联系一部分家长,做到人盯人,点对点,进行答疑解惑。第一阶段与家长对接工作圆满完成,让一部分家长了解填报政策,坚定填报决心。</p> <p> 19日中午十点出发,我们分成两对,三人去往三十公里以外的旬阳二中(第二考点)门口分发招生简章,另外两人在第一考点分发招生简章并坚守阵地,太阳非常大,可是我们仍旧完成了分发工作,于十二点半回到驻地。</p> <p>19日早上七点开始,就有联系的家长陆续前来咨询,一直到晚上十点才告一段落,因为19日的解说,使大部分家长决定20号前来咨询处填报志愿。</p> <p> 20日一早,就有家长带学生前来填报志愿,经过专业分析与指导,家长和学生们都经过理性思考后,认真填报志愿。</p> <p> 20日晚十点,还有部分家长,前来咨询。</p> <p> 20日晚零点吃完晚饭回来,做了复盘整理了所有资料以后,大家对招生工作取得巨大突破而成就满满,这一阶段的不抛弃不放弃让大家斗志昂扬,于是大家合影留念(陈老师在晚上十一点要回家看看孩子,所以不在合影中)!</p> <p> 21日早上我们又陆续接待了7位成绩优异学生的志愿填报工作,到下午两点,准备启程回安康,到此我们的招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我们想要的成绩!</p> <p>晚上八点顺利抵达安康,安康中学高新分校我们回家啦!</p> <p> 附:一点感想——愿力所致,劈波斩浪!</p><p> 现在坐在从旬阳回安康的车上, 我抬头望着车顶的水滴,在过隧道灯光的照耀下,就像一片星空,也像我们在旬阳招生工作中,燃起的星星之火,欲出发前一天,胡东主任说“打开旬阳招生的城门,是一场攻坚战,但我做你们的后盾,有困难就有我在。”我们六个人的团体,在招生工作中,就像家人一样,拧成了一股绳,合作无间。</p><p> 回来的路上,所有人都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了,大家都进入了几天以来最安稳的睡眠,我翻开备忘录,想写点东西,一眼就看到了胡老师整理出来的学生信息,以及在我们困难时给出的有力决策话语,抬头往前看去,陈爱溢老师头歪在座位上,他眉头总算有一点点舒展,三天的时间,他不停汇总信息,分析情况,这一刻,是他最放松的时候吧,昨晚十点半,招生的房间里,家长还簇拥着陈老师,就像第一天一样,他站在人群中间,因为一天没有停留过的解说,他用手斜倚在一个桌边,然后认真的解说着,似乎没有过丝毫疲惫,你也许还发觉不了,他连中午饭都没吃,只吃了早餐,就像招生第二天,从旬中门口发完传单回来,十一点他正准备吃饭,一个家长打来电话,他一听就放下了还未打开的饭盒,投入到工作中,再吃饭就是下午五点了,陈老师开着玩笑说“我现在觉得就像踩在棉花上哈哈,”伴着他可爱的表情,我一瞬间有些心疼。记起他说一天手机上的通话量达到129通,思考间,他的电话铃又再次响起。</p><p> 张老师像个姐姐一样的照顾着我们每个人,出发前,我不小心得了重感冒,在这途中,她处处留心照顾,使得第二天的我就恢复了工作状态,她总是细心的整理着数据与发票,每一个学生情况,她都认真记录着,昨晚一点她还在整理着学生报名的记录单,她说自己虽然是语文老师,可是她喜欢计算,因为热爱,她就像我们的招生工作中的春风,仿佛看到彼此的笑脸,我们就都不累了。</p><p> 冯老师总是沉稳的同家长交流着,我记得一个家长因为忧虑每天都会来,他也悉心接待,每次都是一个多小时的解说,他也毫无怨言,记得第二天我们去旬阳二中发招生简章的时候,烈日下,他拿着一沓招生简章,第一个冲进人群中。</p><p> 舒老师紧随其后,在太阳下发了一个多小时的简章,并且悉心给每一位有疑问的家长做解说,舒老师给人的感觉是永远不累,做什么事都活力满满,招生的前几天走到哪里,一大袋的招生简章宣传册都是他背着,而且他亲和力很强,可以和不同年龄段的人愉悦地交流,他每次递出去的简章都会被人接受。还记得他去城关二中门口接人,烈日炎炎,他还要给家长沟通,给学生做工作,当我也赶去的时候,汗水都浸透了他的衣服,他仍旧条理清晰地解说着,遇到困难,也从未想过放弃。</p><p> 在车上,每个人都进入沉沉的睡眠中,可我的脑海里涌现着所有人认真工作,不怕苦不怕累的样子,一瞬间感动涌上心头,使我不得不提笔记录下来,我想给我的伙伴们说“这一次的招生,感谢每个人的认真与努力,面对困难时地不放弃,也感谢我们这个团体的亲密无间的合作,因为你们都是温暖而又有力量的人,所以我们才能够让自己所至的地方,变成劈波斩浪的起点。爱你们!胡东老师、陈爱溢老师、张汉筱老师、冯凛老师、舒俊霖老师”!</p><p> 作者:刘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