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少时对“魏晋风度”艳羡极了,“审美的自觉”与“人性的自觉”简直就是呼之欲出的青春色彩,文学史上的魏晋,刀光剑影只不过是遥远的幕景和陪衬,我们高谈阔论的是“人本主义”。</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头看,其实标榜“七贤”的自由正是因为时代的不自由,塑造楷模向来不是为了楷模自身,而是因为政治或政策需要。“塑造”本身就要加工,而加工是不是可以造假?不想作答,天知地知吧!</p><p class="ql-block"> 简单举例,你知道那个堪比祖冲之的王蕃?不过是喝了个酒,醉的快,醒的大概也快,前后举止不太一致,结果一顿饭没结束,这位不到四十岁的科学天才就人头落地了。</p><p class="ql-block"> 战战兢兢之间,你我或许就都明白魏晋的自由实在不值得我们宣扬,实在不是鲁迅所说“七人中差不多都反抗旧礼教”。譬如山涛是个背景极深官也做得很不错的高级政客,王戎又是个李子核上都要戳个洞的财奴。</p><p class="ql-block"> 嵇康倒真是个大师,身形相貌和艺术水准都是一等一得厉害,但没办法得是他太太是曹操曹孟德的曾孙女,嵇康时代已经是司马家的天下,嵇康就是站错队了!虽然他也无从选择。——故事情节是不是有点像那位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李义山?但嵇康远远比李义山要阳刚,当然也因为那个时代阳气十足,十足的血雨腥风,十足的几乎缺失了女性的踪影。</p><p class="ql-block"> 嵇康是想在“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远离政治的,所以他不愿意做官,后来据说因为好友吕安给他的信里有对当朝不满,“吕安对朝廷不满,嵇康是吕安朋友,信是嵇康收的”,结论:嵇康也对朝廷不满。于是被抓了,不知道司马昭有没有想对他“斩立决”,但那三千为之请愿的太学生却加速了嵇康死亡——一个拒不合作又极具煽动性得人才,不杀,司马昭怎么睡得着呢?古往今来,学生离逻辑真相最近,却也貌似是最容易被各种忽悠的一个群体,例子太多了,略去。</p><p class="ql-block"> 反正,“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无益于今,有败于俗”就是嵇康不得不死的官方理由。</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学术一定要和政治结盟,士人才可以善终,可是士人得以善终的时候,学术可能就夭折了,所以我始终觉得阮籍、向秀、刘伶等人,当途而哭得背后有更深切得悲哀,后人高调谈论他们的不合作态度却忘了他们心底莫大的隐痛!不过后代读书人连“当途而哭”的勇气都没有了,针砭时弊都成了老百姓街头巷议!</p><p class="ql-block">(太多杂七杂八的思绪,掐断,结尾)</p><p class="ql-block"> 人生一世,所作所行与环境有密切关系,且人生一路不是一路拾取,而是随时放下,总要放下一些东西才能在另一种意义上走得更远一些,这是环境所致也是大道盈亏至理。奈何魏晋时人,放下竟也不可得!</p><p class="ql-block"> 当然,大多数人还是喜欢魏晋的,包括我,与其说喜欢那份虚拟的自由,不如说喜欢那份纯粹的姿态,木心说“艺术与人生的一元论”,大概可以说知行合一吧,后来人,这一点几乎做不到了,因为什么都在量化。</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