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行走】绿色的“蓝屋”

薇薇安的下午茶

<p>  每周一次,在这个城市行走,与邬达克邂逅,体味老房子的魅力。其中,对那幢神秘的“绿房子”的向往,久矣!或者说,邬达克留在这个城市的印记中,我最在乎的,确乎就是这幢绿色的“蓝屋”。</p> <p>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籍女作家程乃珊的小说《蓝屋》风靡一时,甚至被拍成了电视剧,也获得了各种奖项。但及至现今,方知道书中的“蓝屋”其实确实存在,就是邬达克设计的“绿房子”。也终于得知,程乃珊与“绿房子”的深厚渊源——其先生乃原屋主、颜料大王吴同文的外孙!</p><p> “绿房子”,现在是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所在地,是不对外开放的“神秘老建筑”。也是儿时的伙伴给力,牵上了线,使我们夙愿得偿!</p> <p>  今早,新闻里宣布:历时42天的超长“梅雨季”终于落幕。告别漫长的雨季,心情果然晴朗几许,于是,顶着毒辣辣的大太阳,锁定目标——铜仁路、北京路口的“绿房子”,兴奋地直奔而去。</p><p> “绿房子”,是邬达克留给上海的最后一件作品,也是最为珍贵的礼物之一。这幢建于1938年的现代风格私家别墅,由于墙面贴满了绿色小条型马赛克,所以被称为“绿房子”。站在对马路远远观望,在喧嚣的闹市中,仿若处子般沉静、脱俗。</p><p> 在朋友的陪同介绍下,我们花了整整一个小时,逛遍了房子的每个角落,窥见了很多外人不知的细节……且听我细细道来:</p> <p>  其一:三座楼梯</p><p> 邬达克在设计时,不仅充分考虑到了便捷性,更是考虑到了主人家的私密性。宽大的室外旋转楼梯,铺设有褚色的拼块大理石,在绿色的外墙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自底层盘旋而上直到二楼平台,宾客可以由此进入阳光通透的二楼餐厅用餐;室内也是一座旋转楼梯,直达四楼,只有通过这座楼梯,才能达到三、四楼主人的私人居住部分。而楼梯旁的墙面,使用的是海底的洞石,天然的孔洞、美丽的纹理,低调地彰显着材质的贵重;第三座楼梯,是在别墅另一侧的铁制暗梯,专供佣人工作时使用。</p> <p>  其二:本埠首部私宅电梯</p><p> 自铜仁路、北京路转弯处进入大门,是一条宽敞的汽车通道,直接通向别墅内侧。进门的右侧,是上海私人住宅中第一部、且现在依旧能够使用的电梯,地面的暖色大理石,缀以深绿小方石,拼成菱形格;而柚木顶部,则镶嵌着邬达克的标志性LOGO。</p> <p>  其三:隐秘的保险库</p><p> 沿着别墅内敞亮的大理石楼梯拾级而上,二楼左侧是书房。而它的奥秘之处在于:墙壁的壁龛后面,是暗室型的小保险库。因为完全嵌入墙中,所以很久都没有人发现这个秘密。</p> <p>  其四:宽敞到可以跳舞的内收进式露台</p><p>从花园的另一头看,整幢“绿房子”就像一艘巨轮,而每一层的平展式露台,则是轮船上的甲板,赏景、休憩两相适宜。由于是层层收进式,所以每一层的房间都能尽收阳光,敞亮得很。</p><p> 题外话:前些日子蒋闺蜜说要在郊区建房,我是千叮咛万嘱咐,说露台一定要大呀,咱们老了喝茶望夕阳就指着它了!原来,人家邬达克早在一个世纪前就有此觉悟了……算了,咱跟大师根本没有可比性的!</p> <p>  其五:能够望见外滩的圆形阳光房</p><p> 四楼主要是主人的卧室、起居室和两间孩子的居室。主人的卧室,连接着四周通透的圆形阳光房,据说当时周围很少高房子,所以在这里是可以依稀看见外滩风光的。阳光房的顶棚是由海蓝色的玻璃制成,现在只剩四块,其余的只好用普通白色玻璃遮阳了。但后来发现,原先的海蓝色玻璃非常奇特,不仅不透光、而且还丝毫没有灼热感,夏季也不会觉得困扰。阳光房与主卧的连接处,是一排可以向两边完全打开的玻璃门,这使房间的面积得以延伸,没有逼仄感。</p> <p>  其六:圆角,家的温馨</p><p> 观外形,无疑,别墅底座是圆角,别墅左角是圆形阳光房,露台边角也是圆的……</p><p> 瞧室内,圆形的廊柱、楼梯顶部的圆弧、走廊及房间的圆弧……</p><p> 整幢楼,太多的圆弧、太多的圆角,在前面或顶部暖色块油漆的映衬下,表达出的是满满的暖意,是温馨,是归家的渴盼。</p> <p>  逛完整幢别墅,接待的朋友赠送了两本关于“绿房子”的书籍,真是意外的惊喜了!</p><p> 出门打车,女司机说经常从这里经过,但却第一次听说这幢房子的典故。是呀,虽然生于斯长于斯,但如果不用心,那么,我们对于这个城市,或许永远都是个“陌生人”!</p><p> 热爱上海,那就连同她的昨天、连同她的犄角旮旯,一起去爱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