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通知 <p> 2020年7月21日——7月22日上午,我们东明县第一实验小学课题组的老师们根据县教育局的安排,有幸参加了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徐云鸿主任精心组织的山东省小学数学“教研大讲堂”——基于数学文化的“数与代数”专题教学研讨会线上会议。</p> 会议主题 <p> 本次会议既有执教老师精彩的课例展示,又有专家团队对教材的深度剖析、对“数学文化”有效引进课堂“教学设计”的精细解读。这对于正迷茫于“数学文化教研”的我们来讲可谓是一场味道十足的精神盛宴。它让我们对“数学文化是什么?数学文化在哪里?怎样进行数学文化教学?数学文化教学效果怎么样?等”诸多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感悟,真的是收获颇多,感触至深,受益匪浅。</p> 7月21日上午 <p> 7月21日上午,由梁娟老师、安娜老师、耿倩倩老师执教的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三节相关课例。精彩的课例上出了数学的味道,上出了数学文化的内在之美。有内涵、有深邃、重算理、不粗暴,把数学文化线与知识探究线完美融合,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文化知识的探究过程,进而使他们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并达到为之着迷的境界。</p> 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 <p> 梁娟老师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一课中,梁老师引导学生借助点子图,自主探索口算的算理、算法。在交流算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在总结提炼算法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从中凸显了数学的本质。课中播放《中国计算能力为什么这么强》的微视频,融入“九九乘法口诀与十进制计数法关联”的相关数学史,在了解数学文化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对口算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进而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p> 教学设想 <p> 当然,成功课例的背后也必然浸润了执教者及团队无比艰辛的打磨过程,他们从发挥团队的力量,分析教材,了解学情,精研思路启航,经过多次研磨,发现问题,再研磨,再出发……这样不断调整,不断创新,直到让数学文化的融入点恰到好处,大家满意为之,这种锲而不舍的教研精神令我们佩服,为我们指明了教研的方向,树立了标杆。</p>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设想 <p> 安娜老师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不进位)》和耿倩倩老师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两节课,依据知识的逻辑顺序,历史顺序,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在众多史材料中,本着趣味性、科学性、可学性、有效性、新颖性原则,对课外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取舍,变把数学文化最初的附加式为融入式教学,把数学知识与文化知识进行完美融合,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凸显了数学本质,高效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p> <p> 课后,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郑玲玲老师对数学文化的的重要性(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从基于数学文化的教材分析;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设计;基于数学史的教育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度剖析和精细解读。向我们清晰展示了课例背后的思考过程及理论依据,为我们如何备课,如何设计,从什么样视角融入数学文化给予了方法上的指导和技术上的引领,可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导师。</p>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 <p> 耿倩倩老师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进位),纵观整节课:变常规的复习导入环节为情景导入法直接进入主题,从中提炼算式进入算理的探究过程,这样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刚学过的铺地锦成竖式的方法,解决32×29,这就为学生的独立探究拓展了空间。课中,老师适时提问核心问题:铺地锦与竖式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对比异同,打通算理,梳理算法,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看似不同,实则相同的道理。这样的设计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加深了他们的印象。融知识与文化为体的,真的是至善至美的好办法。</p> 教学设想 <p> 课后,魏会老师和丁莉老师代表她们研究团队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度剖析和解读。课前他们对教学内容、学情、目标、课内外资源的收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教学设计历经多次打磨和调整,细心斟酌每一处衔接点和数学文化的融入方法,最终确定了合理的、令人满意的、能高效达成目标的教学设计。期间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值得称赞,也是我们的缺失和值得学习的地方。</p> 2020.7.22上午 <p> 22日上午,我们认真聆听了来自于华静老师的“基于数学文化的教材分析框架研究”;贺言霞老师的基于数学文化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分析;毕欣荣老师的基于数学文化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课外教学资源收集及修订建议。三节精彩的报告让我们大开眼界,从中不仅领略了各位专家的风采,而且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流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备受鼓舞,意味悠长。</p> 基于数学文化的教材分析框架研究 <p> 首先于华静老师从“研究的缘起,问题的提出,她们的探索,反馈的效果”四方面向我们精辟阐述了她在徐云鸿主任高端引领下的教研历程,从中我们学到的不光是知识,还有从中折射出的一个人的成长源于“任务的驱动”“自发的努力”“学习的平台”等的深刻道理。</p> 单元分析 <p> 贺言霞老师从“数学文化的类型”“数学文化的运用水平”“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功能”“数学文化的呈现方式”“数学文化的呈现位置”五方面向我们做了全面诠释和精细指导,为我们一线教师如何从“数学文化”的视角使用教材、处理教材指明了方向,可使我们在数学文化的研究上少走弯路,可有“雪中送碳”“雨中送伞”的功效。</p> 课外资源收集与教材修改建议 <p> 毕欣荣老师基于数学文化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给我们提出了课外数学资源收集及教材的修订建议。她建议我们可从六方面去收集资料,即“数学史”“数学与生活”“数学与人文”“数学与科技”“数学美”“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教材的修订,她提出了可从“数学文化载体类型”“数学文化运用水平”“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功能”“数学文化的呈现方式”“数学文化的呈现位置”的视角考虑。她们这些可贵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讲都是宝贵的资源,使我们在数学文化的教学中不再迷茫。</p> 徐云鸿主任做专题报告 <p> 最后,我们数学界权威人物徐云鸿教授为教师的教研和成长指明了方向,并给予老师们劝勉和期望。她指出:名师的发展既需要内部动力,也需要外部动力。特别强调了“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指出名师共同体的打造策略:着力于制度的设计,平台的明确,要求的严格,活动形式的灵活。因为是被打造,所以,经常有“被逼着”“被发展”的感觉,但最终是幸福的。我们相信,这一定是真理!</p> <p> 就像徐教授所讲,山东省小学数学“教研大讲堂”是齐鲁教师们展示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分享的平台,成长的平台。你若讲述,就是小学数学的“山东故事”</p><p> </p> 东明一实小老师的收获与反思 <p> 相信,我们东明一实小的老师们,一定会珍惜平台,不负众望,争做研究型教师,为从优秀走向卓越而不懈奋斗。</p><p> 瞧!我们的老师在两位校长的带领下认真聆听着、感悟着、反思着……</p> <p> 文化渗透,让数学课堂“韵”味十足 有幸参加山东省小学数学教研大讲堂基于数学文化的“数与代数”专题教学研讨会,聆听了济南团队、临沂团队、威海团队为我们呈现的学科知识与数学文化相结合的新视角的数学课堂,相比以往普通的课堂,因有数学文化的融入,显得扎实厚重,韵味十足。首先,文化渗透,使课堂充满“智”味。这样的课堂内容丰富、新颖、有趣,但更突出学习过程,抓知识本质,明晰算理算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其次,文化渗透,使课堂充满“趣”味。再如安娜老师和耿倩倩老师课堂上也融入了铺地锦、画线法、叠果法、视窗法等,课后访谈中孩子们谈学习体会,说数学有趣好玩、还好看。这就是数学的趣味和魅力,让学生喜欢,让学生爱上数学。最后,文化渗透,使课堂充满“文化”味。数学文化的类型包括数学史、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科技、数学与人文艺术,这些内容通过附加、融合、复制等形式进入数学课堂,可以为学习提供情境,拓展数学思维与方法,体认数学文化……</p> <p>基于数学文化的“数与代数”专题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p><p> 本次研讨会议主题:基于数学文化的“数与代数”专题研讨会,一天半的学习,让我感知了信息时代网络教研的优越性,直观、便捷、清晰、无干扰,如同身临其境,收获满满。精彩的课例展示,深入浅出地把探究知识与数学文化交织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感知数学文化的魅力。让我对数学文化引进教学的重要意义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专家们基于课例背后的思考及对数学文化的深度剖析,加深了我对数学文化教材分析框架的认识,从而对数学文化有了新的定位,对数学文化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有了更为深度的理解。深刻认识到,把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已是势在必行!</p><p> 徐云鸿主任的“做研究型教师,从优秀到卓越”的专题报告,高屋建瓴地对三个教研团队的成果给予了精细分析和高度评价。给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教研指明了方向,感知到“机遇”“平台”“团队”“内力”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性。我们一实小未来的教研路上,一定加强团队建设,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和老师们共同努力,共助成长,一起加油!</p><p><br></p><p><br></p> <p>山东省小学数学教研大讲堂基于数学文化的“数与代数”专题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p><p> 2020年7月21日,山东省小学数学教研大讲堂基于数学文化的“数与代数”专题教学研讨会拉开大幕,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数学文化的大门。来自威海的梁娟老师,来自临沂的安娜老师以及来自济南的耿倩倩老师的课堂展示:从教材出发,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多次对比学生的学习单,直击乘法计算的本质;借助点子图,数形结合更直观地帮助学生明确算理。数学文化的拓展更是有重要的价值:好玩、有趣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联不同的数学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背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数学文化素养。徐云鸿教授关于《做研究型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报告,给我们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道路,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将优秀的数学文化融入到课堂中,踏实工作,致力研究,与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成长,让数学文化绽放新的魅力和风采,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p> <p><br></p><p> </p> <p> 今天有幸观摩了耿倩倩老师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一课,简直如沐春风,受益匪浅。</p><p> 计算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本节课计算教学能有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法,将抽象、枯燥的课堂变得兴趣盎然。</p><p> 课堂一开始,耿老师出示青岛美丽的街景,让孩子们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提出数学问题,既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又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p><p> 本节课侧重铺地锦和竖式两种计算方法的对比,深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算理,借助点子图与铺地锦和竖式的一一对应分析,让学生理解先分后合的算理,并在计算中形成清晰的图像。</p><p> 耿老师教态自然大方,教师素养和课堂的人文性非常值得我去学习,整堂课学生有充分的思考,训练,讨论时间,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对重难点精讲点拨,教师非常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倾听习惯也非常好。</p><p> 总之,这两天的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通过这次学习,我可以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逐步实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希望自己和学生能够共同努力!</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学习心得(东明一小闫香丽)</span></p><p> 通过本次学习,我发现自己对数学文化了解的还远远不够,自己的数学文化素养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次学习也收获了很多。首先,知道了如何基于数学文化进行单元教学整体备课。平时的教学中也进行单元备课,但备课都是肤浅的,而且是不全面的。真正的单元备课要做到三点:1.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单元学科知识的把握和单元数学文化内容的整体把握。1.抓住核心要素,整体把握单元学科知识。梳理内容结构,弄清知识本源,准确把握知识逻辑,理清知识内在关系,紧扣课标要求。2.理清文化线索,整体把握单元数学文化内容。2.确立多维单元教学目标。包括指向学科知识的学习目标和指向核心素养和数学文化素养的学习目标。3.系统规划单元教学活动。单元数学文化的整体架构,单元课时安排,单元学习活动规划。其次,学习了计算教学时算理和算法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落实。原来计算教学中,只注重算法不关注算理,简单粗暴。梁老师利用点子图,让学生主动探究算理,把抽象的思维过程直观地呈现在点子图中,数形结合。明晰了算法后,追问添0的道理,把算理和算法进行了沟联,算理和算法交融在一起。梁老师通过算理的经验积累——算法的归纳——法与理的沟通,完成了计算教学。我要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反复观看学习视频,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参加基于数学文化的“数与代数”专题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东明一小端木彦荣)</span></p><p>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基于数学文化的‘数与代数’专题研讨会”,会上三位老师带来了精彩的有关数学文化的研究课例。每节课都明晰算理,夯实算法。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都适时的引入了相关的数学文化,使学生们了解了现在竖式计算的前世今生以及乘法的多样化,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来数学的计算课还可以这样上,我想这大约就是数学文化融入课堂的魅力之所在吧!威海的华静美老师分享了她们团队研究的《基于数学文化的教材分析框架与改进的研究》成果,让我明白了数学文化类型分为数学史、数学与生活、数学与人文艺术、数学与科学;数学文化的运用水平可以分为附加式、复制式、融入式;数学文化的功能可以分为提供学习情景、拓展数学思维方式和方法、体认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呈现方式有文字式、图片式、图文结合式。华老师的分享犹如把我带入一个神奇的境界,前些日子我一直再为如何使数学课不再枯燥无味,如何让孩子们喜欢数学而烦恼,听着听着有了“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我明白了努力的方向,切实感受到了数学文化走进课堂的魅力。最后徐云鸿教授做了一个关于《做研究型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报告。给我们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道路,以华静美老师、郑玲玲老师为榜样,踏实工作,致力研究,与共同体成员们一起进步一起成长</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何为HPM视角(东明一小闫慧敏)</span></p><p> 这两天进行网络+教研,在参加数学文化“数与代数"专题研讨会中,听得最多的是“HPM”视角,什么是“HPM”视角,“HPM”视角引起了我的好奇,课下我查找了一些资料。HPM意指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它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出现始于1972年。在这一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成立了数学史与数学教学关系国际研究小组(InternationalStudyGroupontheRelationsbetweenHistoryandPedagogyofMathematics,简称HPM),通常也把这一研究领域本身称为HPM。HPM是数学史与数学教学关系国研究小组的简称,HPM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数学历史的运用,提高数学教育的水平。HPM关注的内容包括: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多元文化的数学、数学史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数学史与发生教学法、数学史与学生的困难、数学原始文本在教学中的应用等等。数学家们认为高等数学的绝大部分知识在19世纪以前都已经建立起来了,因此,数学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而通常的教材只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并不去理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文化背景,所以荷兰大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1905~1990)说教材“把火热的发明变成了冷冰冰的美丽”。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科斯特勒(A.Koestler)也说数学教学“将人类的探索过程归结到一堆干巴巴的定理”。所以,数学文化的探究势在必行,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这次培训,以后也要学会用视角重新构建我们的教材</p> 我们的愿景 <p> 成功的课例、精彩的报告及老师们的学习热情,足以证实,“数学文化”的研究这一有意义的重大课题阶段性成果已非常显著,我们深知成绩的取得源于专家们锲而不舍的精神及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也从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与“平台的搭建”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未来数学文化的教研路上,我们东明一实小的老师们也一定谨记我们亲爱的、敬爱的、忠于教育事业、严谨治学的徐云鸿主任的劝勉:对教育事业要抱以“开放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富有责任感”,紧跟专家团队的研究步伐,和他们一道乘风破浪、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