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劳而获”的育子经历——电影课有感

心灵家园-王金霞

<p>对于电影课的作业,内心回想了一下经历,还是很有感触的。</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觉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哪些事情是可以不劳而获的?</span></p><p>目前来说,是否可以不劳而获,不是看家规,而是看环境:</p><p>如果单独在奶奶家,基本所有都可以不劳而获,甚至吃什么还得听他的;如果跟着爸爸,吃喝玩乐是可以不劳而获;如果跟着妈妈,基本只有“发呆”和买书是可以不劳而获。其他基本都需要通过努力来换取(有时候也会忘记,过后想起来再补上)。</p><p>——觉察每次买书不是看他是否需要,而是我想给买,满足自己的内心。买书就有安全感,哪怕孩子不看也安全</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觉察生活中哪些事情不用孩子张口,父母就学会察言观色,满足需求。</span></p><p><br></p><p>1、在孩子5周岁之前,当娘的我对于孩子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无条件付出的。也没有意识孩子说孩子想要什么是需要通过努力来获得的。</p><p><br></p><p>2、在去了学堂之后,孩子才逐渐地自立起来,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完成老师分配的工作:洗碗、打扫卫生等。而我也在学习中才逐渐懂得了“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干”的这个理念。同时当看到孩子做了这些事情之后才发觉自己的孩子原来可以这么能干。那一年中,孩子的带班老师在他身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带着孩子学习了很多之前从没有做过的事情。最让我欣慰的事情是,孩子终于可以不用像之前,即使上幼儿园了,奶奶和爸爸还帮忙穿衣服了(所以,那个时候其实是已经很满足了)。但是往往周末回家后也还是会被“剥夺”做自己事情的权利。那时其实即使在学堂,对于“通过努力获得吃饭的资格”也还是没有很大的感触。</p><p><br></p><p>3、真正有了“孩子不可以不劳而获”这个思维和意识是从去年开始的,也是在王老师的不断“敲打和引导”之下,在自己带孩子的过程中,才开始有意培养孩子做饭、做更多事情的能力。但是在落实中,刚开始还是认为正常的“吃喝拉撒睡”是不需要的吧,因为我觉得作为母亲,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吧!只有在孩子提出其他要求时,才会有这样的意识,要求他做一些什么事情来换取,但是现在想来也就是意思一下地走个形式,随便地干点啥就通过了。虽然没有落实到家规中,但是已经有意识强硬地让孩子做事情。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因为没有严格的家规制度,孩子往往还是不愿意做的,都是因为我的强硬要求而已,也因为没有和孩子讲清楚原因,孩子也是做的挺有情绪。</p><p><br></p><p>4、真正落到实处应该是从疫情开始,因为自己不断学习“我的家里不养闲人,我的孩子就不可以不劳而获”之类的内容,感触最深的那节课应该是在3学份,王老师讲的“怎样提高孩子教育的效果”一文中提到,我们现在护着的孩子如果让他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日后他会觉得所有都是理所当然。当有一天,他想要什么却没有的时候,用极端方式获取后,自然会有社会用法律手段教育他。之后开始不断地告诉他,“吃饭睡觉学习...一切自己想要的都是需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取”。至此,终于可以把基本日常和努力挂钩进行。现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施具体的家规和制度,最起码,“无论任何需求,都需要通过干活来获取”这一点上他自己也形成了习惯,再也没有那么理所当然了。同时,在我和孩子的影响下,爸爸也从之前替孩子想冷热、无条件付出、看孩子脸色就补偿等等方式过度到现在,孩子提个什么要求,也学会问“凭什么给你了?你想咋获得了?”之类的问题,在一些问题上也会用“换取”的方式来带动孩子对干活的积极性。有时候想给孩子买个什么的时候,也会觉察到他犯规了,会问我可不可以。在提醒后,会提醒孩子你该做点啥吧,不断要求孩子有“不可以不劳而获”的意识。</p> <p>5、最近正在做的事情就是:</p><p>(1)通过参与到做饭中,才有资格吃饭</p><p>(2)因为我们在姥姥家吃喝住都没有付费,是需要付出劳动来获取吃饭和住的资格: 每顿饭后洗碗、打扫卫生</p> <p>(3)想看书是需要运动后才可以进行</p><p>今天家里来了个小客人,他想和哥哥一起玩,就通过教会哥哥洗碗,才可以获得一起玩的资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