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梅建伟

<p>夏日午后,独坐窗前,沏一壶香茶,捧一本闲书,耳闻窗外蝉鸣,甚是惬意。无意间抬头望向窗外,绿树成荫,骄阳透过密密层层的树叶,从层层叠叠的缝隙中射入一缕阳光,耀眼无比。一阵微风摇动树枝,树叶随之起舞,那一缕阳光也被带动,调皮的忽闪忽闪。树荫底几许顽童趴在地上探寻蚂蚁的奥妙,时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透过几株银杏,但见一座阁楼,楼角处的铃铛也偶尔发出清脆的声音。水中阁楼、柳树的倒影清晰可见,一只蜻蜓忽然飞向小溪轻点水面,画出数个同心圆,一圈一圈向外扩散,倒影即刻变得层层叠叠。好一幅美丽的图画。原来,家门口的风景也如此美丽。</p> <p>人真是奇怪,每天生活所在,并没觉得有多美,总是认为别处才有美景。你是否也有同感?</p> <p>每天傍晚都会绕信安湖两岸散步,从东岸出发绕景观桥到西岸,然后折回。漫步东岸,极目远眺西岸,对岸树木密密层层,丛林中隐约可见几座屋顶,夕阳悬于远处青山,望向水面,倒影朦朦胧胧,好一幅水墨画。心里由衷的感叹,西岸好美!来到西岸回看东岸,此时夕阳西下,华灯初上,东岸白墙黛瓦,屋檐下彩色灯带将古朴的楼阁装点的美轮美奂,岸边的古城墙和古城门,公园里各种树木都已经被灯光所装点,显得如此华丽。远眺天王塔、文昌阁也满身通亮,层次分明。再望向河岸,整个东岸都映在信安湖中,岸上岸下融为一体。此时,东岸好美!</p> <p>走在东岸看西岸,觉得西岸美,那是自然幽静的美。走在西岸看东岸,觉得东岸美,那是古朴华丽的美。人是不是都有这种心态,置身其中,不觉得美,总是看到对岸好美?比如,西湖的秀美,黄山的俊美……人人都向往观之,而天天生活在西湖边的人们并不觉得有多美,天天生活在黄山的原住民也不觉得有多俊。经常在水亭街景区看到大批的外地游客赞美衢州秀丽、奇观、古朴……可是,我们却总是想着到别的地方欣赏美景,也许这就是东岸看西岸,西岸看东岸的缘故吧。</p> <p>经常听身边的人说起,向往着农耕生活,寻一块土地种上各种时令蔬菜,围一圈篱笆养一群鸡鸭,拥有一方水塘放养各色鱼苗,约几位好友在庭院中喝茶闲聊,过一种世外桃源的陶渊明式生活。殊不知,农民种菜、养殖有多辛苦,踏着露水,顶着烈日,伴着夕阳,日未出人已经出,翻土、除草、浇水、施肥……日已落人才回,拖着一身疲惫回家。他们羡慕城市生活,白天不用晒太阳,晚上不用伴月亮。生活美、景色美、人文美、心灵美各有不同,就看我们站在什么角度欣赏。人就是奇怪,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儿童羡慕大人不用读书,可以自由的看电视玩手机;成年人羡慕儿童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男人羡慕女人,有人宠着她;女人羡慕男人,有人惯着他;哈哈哈,互相都觉得对方更好。也许,这就是站在此岸看彼岸的缘故喽!</p> <p>我家有个小院子,种了几株桂花树,围了几个小花坛种了些许红叶石楠和各色花草,自我感觉很美。可是,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认为,门前这方土地不如种点大蒜、蔬菜来的实惠,种树不如种点可以吃的果树。是呀,换个角度看,实用也是一种美。于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时,看到任何事物,都会从实用的角度思考。走在东岸,看到各种建筑,就会联想到这一间是理发店,那一间是书屋,街头原来是茶室,街尾有一间酒馆,过去弄堂口还有一家打铁铺……走在西岸,置身于茂密的树林,会不由自主的想,这棵树的树干可以做柜子,那棵树可以做书桌,树枝可以烧火,嫩草可以喂猪……当我们站在另一个角度欣赏时,就不再有实用主义了。古朴的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古城墙上的斑痕是古人留下的印记,四合院中格式木雕、砖雕是工匠的智慧,密密层层的树林是自然的产物。</p> <p>此时顿悟,教育不也是如此吗?当下的教育越来越功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身在其中,往往会从实用的角度看问题,课堂教学简单的理解为知识教学,课堂只关注知识而忽视了能力和素养,一堂课下来,总是看到不足,总感觉学生还是学的不够扎实,总是担心学生考试时是否会解题,于是各种刷题战术遍地开花。也许,我们可以站到对岸再回看教育,它是一件很美的事。一年级孩子们刚入学,学习习惯、校园生活习惯都还没有养成,老师们就非常急躁,总担心没有教育好。你是否发现,当一个月、两个月过去啦,再回看前面的教育,孩子们的变化有多大呀!这就是教育的美。</p> <p>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多么美好的事业啊!美在育人、美在塑造灵魂、美在为祖国培养建设者。既然如此美丽,教育人就得清晰自己的育人功能,教育首先是育人,培养人格高尚的社会人,教学首先是培能,培育学科基本素养和基本技能,要坚定的认识到能力和素养才是影响人一生的财富。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知识点时,如果单从知识教学的角度,教师只需要告知,或者让学生自己看书,也就学会了。但是,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没得到提升发展。教师可以创设情景,引领学生一起探索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合作、探究、交流过程中不仅学会知识还发展能力提升素养。所以,我们要把眼光放远一些,不用只看到眼前的考试,不能唯分数论,而是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策略,发展学生学科素养,这才是教育之美。</p> <p>有些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特别是老师家长,他们总是看到自己孩子的缺点,将自己孩子的不足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对比,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殊不知,别人看你的孩子这也好那也好。我们是否可以站到对岸去,回看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孩子,站到远处远眺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孩子,风景依然美丽。</p> <p>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欣赏美景如此,教育也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