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小讲堂】沟通从“心”开始​——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幸运草

<p>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则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臧一否,都会给孩子带来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不当的亲子沟通模式,是很多孩子难以承受的压力,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也令很多家长追悔莫及。换言之,家长希望孩子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家长就应该也要成为一个那样的人,或者至少为此而努力。短暂学期,暑假伊始,常态化防疫特殊时期,我们的家长朋友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身体健康、心态阳光,从而更好地调整状态享受亲子时光。这就要求家长朋友们首先要做到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稳定平和的情绪。亲子关系中,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p> 进入7月,好不容易上学的“小神兽”又回笼了。漫漫暑假又到了考验亲子关系的时候,家长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样使亲子沟通更有效呢?今天,请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尊重孩子,尊重自己,正向积极沟通</b></p> <p>  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家长因为孩子犯了错,批评指责的不足,家长在义愤填膺的同时,孩子也沮丧地低着头。</p> <p><b>纪伯伦说:</b></p><p><b>“你的孩子,</b></p><p><b>其实不是你的孩子,</b></p><p><b>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b></p><p><b>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b></p><p><b>却非因你而来,</b></p><p><b>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b></p><p> 在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概念中,儿童是社会人。父母只是生了他们,迟早有一天是要把他还回到社会中去的。若干年后,你一个人在家中忙碌,这时门被敲响,你希望站在门外的孩子长成什么样子,那么现在起就应该为他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孩子同样如此。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行为,是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孩子认为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为基础的。</p> <p>  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当的批评导致的羞耻感降低了一个人的社会适应性。羞耻倾向也会增加一个人出现其他心理问题的风险。与抑郁症的联系尤其强烈。</p> <p>  因此,父母从现在起把孩子当做“别人家”的孩子,才能真正学会平等尊重。因为,沟通的有效性往往不是取决于说者说的多么正确多么多内容,而是由听者听进去多少决定。只有真正尊重了孩子,其实也是尊重了自己,不再由自己为孩子的错误负责,正向积极地表达信息,才能使沟通更顺畅,更多的有效性,更少的攻击性,减少孩子的内外化问题行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降低焦虑,合理期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家庭教育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b></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焦虑情绪也是影响亲子沟通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span>美国的一项家庭研究表明,如果父亲或者母亲有焦虑症,孩子患有焦虑症是正常孩子的7倍。家长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假期给孩子报名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夏令营。但是实际上,孩子之间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言行,父母的关系,以及我们的教养方式,包括父母们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对孩子产生的一些积极的影响。只有善于自我调节的父母,才能教养出善于自我调节的孩子,而自我调节,在心理学上属于自我控制的一个方面,对孩子日后成功成才的影响,远胜于智商。家长学习了自我调节情绪,把焦虑降低在一个合理的程度,了解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预期。这种期望,孩子感受得到,也不会当做莫大的压力,才会是孩子前进的动力。</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正视孩子之间的差距。</span>如果期望孩子取得更好的成就,我们就越需要以积极的心情,阳光的心态去引导孩子,给孩子一个阳光的心态,孩子才能茁壮成长。父母坏情绪的传递永远比好情绪快,而且影响也更深更广。父母们焦虑的行为模式会带来哪些影响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把孩子的一些行为错误延伸到整个人。</span></p> <p>  这些错事有可能是Ta的学习行为习惯不好,比如说孩子学完习之后学习用具没有及时收拾,其实这仅仅是孩子的一个整理物品的能力,或者习惯没有做到位。但是家长们不仅会批评孩子这个行为习惯,而且会扩展到这个孩子本身就是拖拉的。当孩子接收到这样评价时候,孩子觉得自己整个人受到负面评价,Ta就更容易自暴自弃。Ta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价值。这在心理学中叫做“自证预言效应”。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都会有一个镜面效应,当父母给孩子贴上某一类标签的时候,孩子一定会朝着你所说的某一个方向去发展。</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过度关注学习成绩,让孩子感受到的是有条件接纳的爱。</span></p> <p>  孩子会逐渐形成一个内心信念就是:“只有学习成绩好的时候才会得到父母的爱。”如果这种期望是Ta能力范围内就还好,但是当一个孩子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父母心中的高度时,Ta对自己的未来是有担忧,甚至内疚、自责、自卑,会觉得自己不能够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慢慢从自责到自卑到最后的自暴自弃,这种教养方式也是青春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p><p> 正视孩子之间的“不一样”,别人家的孩子怎样优秀,你看我们家孩子学了那么久还没有学好…如果你生活在多子女家庭,你就更能明白“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每个孩子的发展速率是不一样的。尽管从综合方面看Ta和别的孩子差不多。但是从某一个单项上来说,确实是存在差异的。千万不要用自家孩子的短比“别人家孩子”的长。</p><p> “别人家的孩子”,不是不能提,可以拿自己孩子的好,去比“别人家的孩子”略胜一筹,而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应该是虚拟的,不存在的,不能是指名道姓的。通过这种来自父母的肯定,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而言,会为Ta的内心赋能,让Ta内心更有力量,更有信心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控制孩子-“只有听我的才是对的”</span></p> <p>  父母总是认为自己走过的桥多过孩子走过的路,想方设法为孩子避免一些弯路,不让孩子受苦。但是忘了正确的决定都是从错误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做来的。这种信念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长成传统意义上“听话”的孩子,遇事犹豫再三没有主见,因为Ta的潜意识认为“没有爸爸妈妈我不行…”,另外一种就是叛逆。或许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很乖很听话,父母觉得挺好的,这只是因为孩子还没有形成完全的自我意识。等Ta有一天发现自己长得比妈妈高了,也许开始明争暗斗地与父母进行“权力之争”。</p><p> 既然沟通这么重要,亲子沟通有什么简单易行的方式方法吗?</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01有效沟通第一步-觉察自己的情绪</span></p> <p>  沟通前,先觉察自己是否带着不良情绪。很多时候我们情绪爆发不见得是当下的事件引发,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就积累了一些负面的情绪,孩子的行为可能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p> <p>  负面情绪从哪里来呢?有些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生气了。其实生气只是一种虚假的感受,只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深层的原因则是我们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可能是担心、害怕、也可能是恐惧。这些原始感受藏在水面以下不易被觉察,但是却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比如,当孩子做出危险行为时我们屡次禁止却不奏效,这时候父母们大都会表现得很生气,怒吼,训斥接连而来。但是实际上,生气只是衍生感受。真实的原始感受是对安全感这种需求未被满足的恐惧,仅此而已。一旦找到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并且设法满足他们,情绪一定会得到好转。</p> <p>  所以我们和孩子沟通前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任何负面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互动中,也就是在和孩子沟通时就事论事,不要上推到人的层面。把犯错的事和做事的人分开来,不要混为一谈。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无条件接纳。有研究表明 , “无条件接纳”的孩子即使成绩很糟,也不会在负面情绪滞留太久,更不会因此自卑或自我封闭。相比之下,“有条件接纳”的孩子,遭遇成绩糟糕的挫折后,情绪反应更激烈,不少孩子情绪低落,自卑心理频频出现。台湾亲子作家蔡颖卿说过一句话叫做: </p><p> 稳定的情绪应该在一种深切的自我期待和诚恳的自我反省中慢慢学习养成,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期待和反省,我们慢慢就能以平和的情绪去和孩子沟通和互动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02有效沟通第二步-积极暂停</span></p> <p>  决定你要做什么。可以深呼吸,也可以让自己转身离开现场,如果可以的话,您还可以说:“我现在很生气,不适合再谈下去,我需要平静一下。”如果您觉得这样做对您来说有点困难,也是正常的。因为人都有一种固化了的反应模式。情绪的表达也不例外,控制情绪也属于自我控制的一部分,这种克制冲动的能力需要不断地练习加以增强。斯坦福大学多年研究发现,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锻炼来增强(对自控力的详细解读和锻炼方法,请参阅《自控力》一书)。</p><p> 这个确实也挺难的,但是如果您真的想改变自己爱发脾气的习惯,就可以要求自己这么做,一次、两次、三次,慢慢的,您就能在情绪最激烈的时候停下来。停下来不是要把这个情绪压抑下去,而是用别的方式去表达,而不是图一时之快而伤害关系。</p><p> 至于如何自己排解,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方法,很多人说其实当时停下来,过一会好像就不会那么冲动了。对,我们的理智回来之后,就可以冷静分析,可以寻找解决办法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03有效沟通第三步-约定一种“无声的暗号</span></p> <p>  和孩子提前约定好一种只有亲子双方知道的“暗号”,可以是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个词语,甚至一样物品。如果有一方要发脾气了,可以互相提醒暂停,过一会再说。这样的默契,无声信号,本身也是一种情感的传递。</p><p> 约定是个很好的机制,无论是谁首先引发的,冲突一旦起来了,就不是单方面的问题,但是想要结束冲突,只要一个人退出就可以了,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之前有约定,一旦对方要发火了,我们有责任提醒对方说:“现在我们先暂停一下,冷静一会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p><p> 很多亲子之间的冲突,其实仔细想想都已经不是对与错的较量,而是情绪的较量。父母拼命想维护自己的权威,证明是孩子错了,最后把这种情绪上的较量升级为权力之争,甚至成为家长的“报复性惩罚”;“你这么做是错的,我要让你付出代价。” 要知道孩子也是很有自尊的,他也不想承认,即使嘴上说错了,因为心里的被压制往往让父母觉得态度不够诚恳和端正,想想这样的对峙和冲突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呢?孩子会在一次次重复的明争暗斗后慢慢内化一种逻辑:“只有力量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我掌握了力量,我就说了算”这样的信念易使一些本就冲动的孩子曲解了父母的爱。</p><p> 所以作为成人的父母,真的不要让自己的情绪肆意的生长和蔓延,让情绪控制我们无法思考,冲动行事而后又追悔莫及。</p> <p>  孩子倔脾气上来了,我们可以说:“现在不是对话的好时机,冷静了再来谈吧。”这也是在给孩子做一个情绪管理的好榜样。</p><p> 我们要发火了,孩子也可以说:“爸爸妈妈我们等一下再来讨论这个话题。”彼此的提示都是基于尊重的前提下提出的,都要好好遵守。</p><p> 您不能说:“我无法冷静,我冷静不下来!”冷静不下来也得冷静,因为您不冷静,等到您希望孩子冷静的时候,他也可以说无法冷静。在这个方面,孩子真的做的比我们好,只要我们足够尊重,孩子会非常慷慨的给我们这个机会。</p><p> 当然,做到能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们不断的觉察和反思,与刻意练习。 觉察自己情绪可以通过一些练习来进行,每天找一个比较安静不被打扰的时间,与自己的身体和感受来一次亲密约会,可以从觉察呼吸开始,什么都不想,就感受一吸一呼之间的气息在体内的游走,感受自己思绪的专注或者飘走了再拉回来,经常练每天都练,我们就会有变化,就会变得更加平和从容。</p> <p><b>  因为有爱,每句话要好好说……</b></p><p><b> 现在开口说爱,让爱远传……</b></p> <p>文章来源:转载</p>

孩子

情绪

父母

自己

家长

沟通

我们

亲子

冷静

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