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如果有人问,三汇古镇如今还保存着什么值得一去看的去处,我会毫不犹豫的说,白塔,对,就是白塔。其实已有些破旧不堪的白塔,也没什么好看的。不过,在无聊时到是可以约上几个朋友漫步而去追溯一潘波涛上的景致……</p><p>三汇镇原来有许多像样的古迹可以一看,但是由于文化意识淡薄,保护不力,年久失修,早已随着历史的洪流灰飞烟灭,仅存的几处古迹,已破烂不堪,面目全非惨不人睹。稍微值得宽心的紫云宫(王爷庙)也摇摇欲坠凋零得不成样子,独自在风雨中述说着苍凉的一生。</p> <p>可能是长期在外飘泊 的缘故,日子愈久,那种思乡之情愈发的浓烈,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关心得越来越仔细,真是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p><p>三汇镇临江而设,远在宋朝就有了行政编制,有着千年的古镇并不多见。它是集水之灵动与山的柔情于一体,就有了秀美的容颜。这里的男人们勤劳挺拔,女人妩媚火辣,悠然自在的喝着三江水冲泡的清茶和咂酒罐,摆着龙门阵。在这里狂奔的时光之马也会收起扬蹄,饮一口三江的清流。</p><p>如果你累了,就选择在此地栖息或盘桓几日,喝喝咂酒,咀嚼脆香的盐锅盔,如果兴趣盎然,也可去向阳门前的石梯拾级而上,去摸一把古镇的胎记。</p><p>巴河与州河像两条粗壮的血管,在这里汇聚一处,注入了渠江的大动脉。</p><p><br></p> <p> 思绪穿越时空回到清朝道光年间,一名云游四方的和尚手托钵盂来到三汇古镇,此时他一脸疲惫的倦容,却不失出家人的气质,穿着破旧的袈裟,芒鞋也烂了……原本只是路过,化完缘就隐归山林,吃斋念佛,普渡众生。他万万没想到,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居然如此的山青水秀,让人留连忘返。这个意外的世外桃源之地,的确使他惊喜不已,于是他决定留下来,筑塔弘扬佛法,教化愚昧普渡众生,如比想着,浑身顿时轻盈起来。</p> <p>不管什么宗教信仰,无外乎都是一个道理,从善,放下,随缘。我国寺院众多,门派森严,师傅们常常谈经论道于高山流水与暮鼓晨钟之间,将佛法慈悲与知慧播撒于华夏神州。</p><p>十多年前,我有幸在莆田广化寺结识了一名扫地僧,与其说是结识,倒不如是因佛结缘,他年龄不大,但他口里说出来的话很有哲理,无不令我茅塞顿开。自此较长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去寺院聆听那些跳出红尘的教化,心里许多的恩怨情绪,纠结与彷徨此刻间均化为乌有,一身轻松。</p> <p>我们先不去管塔的优美传说,有点历史的东西谁没点故事呢?</p><p>但凡建塔之地都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自然风景优美。杭州的雷峰塔即使倒掉的时候也是美的八景之一,雷峰夕照。西安的大小雁塔更是冠绝于天下,美不胜收。塔成了中国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高耸入云的塔身,自带光芒。塔成了一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造一座城,几乎都要造一座塔。塔好像成为了人们心中某种精神寄托。</p> <p>可以想象那个云游的和尚,为了修建这座塔是下了多么大的决心和毅力。没钱可以去化缘,设坛做法事募捐,从善入流的三汇古镇人,慷慨解囊,硬是将一座浑身透白的塔,矗立在了距离三汇古镇1、5公里处的渠江岸边的石叽上。《渠县志》三汇白塔序赞之:</p><p>"前拥牛山之秀,后接龙岗之奇。相阴阳于山巅,度方位于河畔"。</p><p>"上出丹霄作两河中流之砥柱;下临翠浪注干载层出之文澜"。塔南北各有一桥飞架东西,如双龙卧波。可以看出这赞词,是后人们赞美之词,清道光时期还没有这个实力修一座横跨渠江大桥的。</p><p><br></p> <p>白塔远看的确像把直刺苍穹的宝剑。到目前为止白塔仅去过两次,第一次那时我还是年少懵懂少年,与几个小伙伴们一同前往,那时的白塔还保存得不错,铜铃还在,风来时还能听到"叮当叮当"的风铃脆响声,旋转木楼上面还悬挂着些。站在白塔门口观迎面奔流而来的渠江之水,冲向眼帘,使我突然想起李白著名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慨。</p> <p>尽管那时我没有吟上一首诗而遗憾,那碧波荡漾的渠江之水却镌刻在我记忆的深处。最近一次是前年春节,又一次漫步来到到了白塔,由于返乡过春节的人很多,只看了个大概,其实不看也知道它的状况……</p><p>白塔还是那个白塔,还是那么高大,浑身还是那么通透的白色,”文峯塔"三字还是那么醒目,塔内木楼梯的木头几乎没有了。记得上次去,白塔內还是有画的,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塔内四周也变成白茫茫的一片了,塔顶的四个铜铃也无踪影了,不知是被盗了还是被收藏了……</p><p>总之能拿走的全拿走了,掏空了內脏的白塔仿佛就是一具空壳的僵尸,在日照下也还能闪闪发光。此刻的我暗然神伤,诗兴全无,游兴素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