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你就是人间四月天 “我的读书感言 林徽因篇”

微不足道

<p>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是美,音表声誉。“徽音”,即美好的德行之意。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本想改名“徽英”,后来还是定名“徽因”。</p><p> </p><p><br></p> <p>  林徽因这位出身名门,风华绝代生在杭州的闽籍才女,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期都是和优秀的男性在一起:少年时随父亲游历,青年时和夫君一道求学;经历了繁华与优喔、贫因与疾病,收获了亲情与婚姻;江南山水的滋养,西方文化的熏陶,使她不仅充满东方美人的神韵,亦有西方名媛的优雅,一步一步,走得铿锵,因而大度、宽容、宁静,且具备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有一种不怕红颜褪尽,可以穿越岁月的圣洁之美。在被众多爱慕者环拥中饱含着说不尽的从容淡定,清秀的眉宇间又透着一股迷人的亲和力。她作为中国最早的女建筑师,与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同时她的文学创作也融汇中西而极具成果,她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并在“诗刊”上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了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后,又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一代才女”的美誉就不胫而走,世称“旷世才情,风化绝代”,身上所透出的才气、美质与她的作品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具有说不尽的落落大方和,为当世所仰叹。</p> <p>  林徽因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总是充满了生命的灵动和真情实感,比如她的诗歌《莲灯》:</p><p>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掣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p><p> 林徽因曾发表评论文章称“作品最主要处是诚实……毫不能用空洞虚假来支持着伤感的‘情节’!”这话振聋发聩,对于今天的一些“假大空”的所谓文学作品,简直就是一针见血。</p><p> 本文将其文创选择一、二,谈点感想,与各位徜徉在充满文艺色彩的那段岁月,品味那一段鲜活的过往,享受几撷清新:</p> <p>  关于林徽音(1899~1982),很少有人提及,先生是苏州人氏,他和林徽因一样,都是跨界到文坛来玩票的。他在银行工作,主业其实是金融。另外,林徽因是京派作家,而他是海派作家,主要作品是小说和散文。小说主要有小说集《蔷薇》、《舞》、《西泠的黄昏》,中篇小说《花厅夫人》及散文集《夜步抄》、《阑珊吟》等。但其小说质量在海派文学中得到的评价不算太高,倒是其散文颇能反映近代上海特有的地方文化,具有较为丰富的考察意义,所以文坛相对更多的关注林徽音的散文。</p><p> 再弱弱的说一句,林徽因首次署名“林徽因”是1935年3月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5卷3期发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但她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和《九十九度中》却仍署名“林徽音”,只是在1936年以后,才被以“林徽因”所替代。</p> <p> 与林徽因同期出众的女性很多,如肖红、张爱玲、潘玉良、关紫兰、胡蝶、唐瑛……,但无一人比林徽因全面,她被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出众的才、倾城的貌,一生成就显著,文学、书画、建筑设计……但最令国人敬佩的,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她充分领会政府要求,将国旗上的五颗金星,嵌入国徽,从而将国旗和国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国徽图案底部设计有金色齿轮,金色嘉禾围绕装饰。金色齿轮代表工业工人,金色 嘉禾代表农业农民,红绶穿瑗成结,象征国家民族大团结。这新一版的国徽设计,将其对建筑和艺术的领悟,感性而又理性的可贵人性,体现的淋漓尽致。</p><p><br></p><p><br></p><p></p> <p>  很多人知道林徽因,是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诞生于1934年,被诗歌界誉为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开始的。当年诗界认为这首诗完整体现了新诗的诗美原则,其词语的跳跃和词律的和谐,几乎趋于极致。</p><p> 在林徽因创作的诗中,这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传诵甚广,特别是在春暖花开的四月,人们都会因这首诗想起林徽因,或因林徽因而捧读这首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几乎就是林微因的代名词。</p><p> 诗人多是感性的,起码在作诗时是如此。其时将内心的感慨与激情,化作文字、泄于纸上,所以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其诗作浸透着作者的情绪,读来如泣如诉同喜同乐。感情是可以传染的,经历过的人往往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情真意切,读到情深处,哭便哭,笑便笑。这就是诗歌能美到慑人心魄的原因。</p><p><br></p> <p>  林徽因认为四月是“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是爱,是暖,是希望!”</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确实是这样,四月、春暖花开,万物复甦,这个季节,不迟不早。没有刚入春时的料峭之寒,也没有初夏时的风雨浮躁。温和而不疏淡,热烈但不拘束。放眼望去:新绿、嫩绿、翠绿、碧绿……秀色满园;还有那或一簇、或成片、或搖曳、或散发着清香的红色、黄色、紫色、粉色……斑斓绚丽,惊艳着我们的目光,一切都是如此美丽!</p><p><br></p> <p>《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首先是写出春风轻灵、春光明媚、春色多变等四月天的季候特征;二至四节则分别以四月天中各种不同的具象来比喻生活中的各种画面;最后诗人直抒情意,概言“你”就是“爱”,就是“暖”,就是“希望”。全诗表现出轻盈优雅之美,加之其中国诗歌传统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结合,确实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林徽因作为后期新月诗派的一位诗人,在诗歌格律化既追求音乐美和建筑美,又不拘泥于固定的诗格、音尺以及每行的字数,所以清莹温婉、和悦流畅,诗中流露出来的是轻巧、自在、活泼的韵味,使读者在感受到,细致独到的艺术动力时,领悟到其独特的风格。</span></p><p><br></p> <p>  《笑》,也是林徽因的代表作之一。</p><p> 林徽因在这首诗中用多彩的笔触从各角度刻画了美女笑的神态,展现了笑的美好。在露珠与花影间,阳光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轻歌和柔波中,纯粹的美丽尽现眼前。全诗形象鲜明,色彩浓艳,借助少女高雅端庄的笑表现了理想化的美。这首诗也是新月诗派格律诗的优秀作品之一,格式工整,韵律和谐,有流动感,富有浪漫主义情调和唯美精神的意境。</p><p><br></p><p><br></p> <p>  梁启超、胡适、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费正清、沈从文、张奚若……,从这张熠熠生辉的名单里回望至今,林徽因始终没有被淹没其中,我们分明看到她穿越浮华,逆着时光,与他们一一保持着或父、或兄、或亲、或友,袅袅婷婷、温暖前行,成为人们心中的美景。你是爱、是暖、才气女子、诗意灵魂,是人间的四月天!</p> <p>  好比这树丁香,</p><p> 几枝山红杏,</p><p> 相信我的心里留着有一串话,</p><p> 绕着许多叶子,</p><p> 青青的沉静,</p><p> 风露日夜,</p><p> 只盼五月来开开花!</p><p> 如果你是五月,</p><p> 八月里为我吹开</p><p> 蓝空上霞彩,</p><p> 那样子来了春天,</p><p> 忘掉腼腆, </p><p> 我定要转过脸来,</p><p> 把一串疯话全说在你的面前!</p><p> 这首《一串疯话》是林徽因在1948年2月22日写的,也可以说是梁思成先生最喜欢的一首诗。正是这首诗,14年后梁先生亲手抄录送给林洙,尤其是那句“忘掉腼腆,我定要转过脸来”,让两个试图掩饰感情的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成为牵起彼此姻缘的红线。</p><p> 林徽因只在这首诗里正面写到过爱情,诗性地剖析了青春期的女性体验和享受爱情的心理过程。然而,实际上,她又把个人的生命体验,转化成了公众的爱情话语乃至诗性格言,把个人情怀的真实述诉,转化成了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概括。</p><p> 这首诗的节奏,那好像急不择言、颠三倒四的语言结构,不可抑制的感情的回环跌宕,通过语言、意象的错落有致的颠倒安排,绝好地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那样的纯真,那样的炽热,那样的缠绵悱恻,那样的如痴如狂!真是使人回肠荡气的“一串疯话”!</p><p><br></p> <p>《别丢掉》:</p><p>别丢掉</p><p>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p><p>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p><p>在黑夜,在松林,</p><p>叹息似的渺茫,</p><p>你仍要保存着那真!</p><p>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p><p>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p><p>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p><p>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p><p>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p><p> 这首诗写于1932年,发表于1936年3月15日的《大公报·文艺》,是为怀念与吊唁徐志摩而写的。</p><p> 诗的总体情感基调清冷哀怨,在表达一种深入内心的情感的同时,表现出对这份情感的特殊理解与珍视,既显现自己特殊的情感经历的影子,又传达出一种无奈与伤感。</p><p> 一旦我们的心灵与诗人一起融入诗的意境中,就会不由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其中悠长淡远的氛围。与这首诗风格类似的还有《旅途中》、《去春》、《八月的忧愁》等。在这些诗中,诗人通过营造小山庙门、小桥流水、笠帽草鞋、红白曲径、园门丁香,水塘白鸭、山岗村庄、田垄土墙等充满古朴、清幽、静雅情趣的意象,流露出其自身对自然景致的迷醉与悟感,使诗歌映现出反璞归真的诗情画意。可以说,林徽因抒写自然美的诗作相比较其他作家而言呈现出了一种本真而从容的别样风味。</p><p>我想,林徽因诗作中体现出的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不仅源于她敏感而追求本真的性格,也受到特殊客观原因的影响。大家知道,林徽因短暂的生命一直受到久治不愈的肺病的侵噬,这使得她在内心里对生命,对自然都萌生出一种健康人无法体味的崇敬和向往,也使得她比一般人更珍视世间无数美好的事物。在这个意义上说,林徽因自身客观因素是形成她独特审美追求的重要原因之一。</p> <p>  《九十九度中》,是林徽因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早期运用现代派手法的名篇。首先需要说明,九十九度是华氏温度,若换算成摄氏温度,准确的是37.22度。</p><p> 华氏九十九度的一天,虽是小说中的一个情节,却是人生的一个缩影,作者借助挑夫流动的脚步,将貌似互不往来的社会各阶层不同的生活场景连缀在一起:贫穷与奢侈、忙碌与消遣、婚礼的喜庆与新娘内心的凄凉、表面上融洽和暗地里的虚伪、气温的闷热与世态的炎凉,将这山丘貌似互不往来的社会各阶层不同的生活场景连缀在一起。从中截取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片段,且让这些片段带着生活本身的空间广延性与时间连续性,展示了1930年代中国都市生活的样态。以其相当的整体性具备了现代中篇小说的格局,同时处处体现出悲悯的情感和对底层的人道主义关怀。</p><p><br></p><p> </p> <p> <b>《九十九度中》经典语录</b></p><p> 一.来往汽车的喇叭,像被打的狗,呜呜叫号。</p><p> 二. 女人谁又不爱?难道你在街上真闭上眼不瞧那过路的漂亮的!</p><p> 三.“新郎新妇——三鞠躬”——“..三鞠躬”。阿淑在迷惘里弯腰伸直,伸直弯腰。昨晚上她哭,她妈也哭,将一串经验上得来的教训,拿出来赠给她——什么对老人要忍耐点,对小的要和气,什么事都要让着点——好像生活就是靠容忍和让步支持着!</p><p> 四 .她焦心的不是在公婆妯娌间的委曲求全。这几年对婚姻问题谁都讨论得热闹,她就不懂那些讨论的道理遇到实际时怎么就不发生关系。她这结婚的实际,并没有因为她多留心报纸上,新文学上,所讨论的婚姻问题,家庭问题,恋爱问题,而减少了问题。</p><p> 五.七十年的穿插,已经卷在历史的章页里,在今天的院里能呈露出多少,谁也不敢说,事实是今天,将有很多打扮得极体面的男女来庆祝,庆祝能够维持这样长久寿命的女人,并且为这一庆祝,饭庄里已将许多生物的寿命裁削了,拿它们的肌肉来补充这庆祝者的肠胃。</p><p> 六.在这旧式家庭里,阿淑算是已经超出应该结婚的年龄很多了。她知道。父母那急着要她出嫁的神情使她太难堪!他们天天在替他选择合适的人家——其实哪里是选择!反对她尽管反对,那只是消极的无奈何的抵抗,她自己明知道是绝对没有机会选择,乃至于接触比较合适,理想的人物!她挣扎了三年,三年的时间不算短,在她父亲看去那更是不可信的长久。6.在这旧式家庭里,阿淑算是已经超出应该结婚的年龄很多了。她知道。父母那急着要她出嫁的神情使她太难堪!他们天天在替他选择合适的人家——其实哪里是选择!反对她尽管反对,那只是消极的无奈何的抵抗,她自己明知道是绝对没有机会选择,乃至于接触比较合适,理想的人物!她挣扎了三年,三年的时间不算短,在她父亲看去那更是不可信的长久。</p> <p>  读林徽因的作品,感叹于她的人物描写虽是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如描写《窘》里面的十六岁的少女芝:“穿着白色短裙子,走起路来欢快的蹦跳,微尖的下颏,略歪着头笑,露出那一排小牙。”,“……她的眼睛还是完全的孩子气,闪亮,闪亮的,说不出来还是灵敏,还是秀媚。”合上书页,女孩就仿如站在眼前。</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  “窘”,是林徽因小说的处女作。整篇小说以时间为序,以维杉的情感变化为主,描写了在作者心中的主人公当时的情感变化过程。</p><p> 小说的前面部分写维杉因为放暑假无聊,来到了少朗的家里(维杉三十四岁就已经是教授了,说明他有才,无聊来到少朗家还聊了很久,说明和少朗关系不一般)。这里有两句话十分有意思,第一句是少朗说的”难道你还没有忘记“这句话一语双关,即调侃维杉对之前吃西瓜这件事的回应,也调侃维杉过往的生活(但这篇小说中没又谈到维杉以前的经历,只说了句少朗对维杉以前的经历很了解)。而维杉则回应”谁的记性抵得了时间“,这句话看似有点怄气的样子,却也反应维杉的直爽,他想忘记,却也没有忘记过。从这开始引入了芝,并从维杉的角度对她做了第一次细节描写,也谈到了小辈们的学业问题,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两三天后,维杉又来了,这次就直接从观察,聊天上升到肢体接触了,维杉这次没有窘,相反的芝却害羞了。再到后来,下象棋,划船,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但是”维杉他自己,和他们中间至少有一道沟,——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间隔,——只是一个年龄的深沟,你搭多少座桥,沟是不会消灭的。“这估计也是他窘的一个重要原因吧。</p><p>一星期后的重逢,维杉看到芝哭了,究其原因是芝的一个好朋友走了,也不知道这是哭如果自己走了再也见不到想见的人了,还是哭自己想见的人走了,再也见不到了。</p><p> “窘”贯穿在全文维杉的感情中,当他的年龄与身份,芝和小孙的年龄和身份被提及时他会窘;芝和小孙两人很活络时他会窘;他对芝有出格举动时他会窘。因为他对芝动了感情,而他早至而立之年,芝还是豆蔻少女;他是芝父亲的好友,芝也有年龄相仿的异性好友小孙。</p><p> 所以他窘,他知道他的感情没有道理。</p><p> 在小说的末尾,他乘坐南下的火车,逃离了他无法面对的感情。</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  沈从文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期间,经常向林徽因约稿,所以她的很多作品都发表在这里,这也正是其创作的巅峰期。1934年9月5日,林徽因的那篇《窗子以外》的散文,对于书斋生活与外面世界隔绝的现实情况,表达了自己的忧虑。</p><p> 那时的林徽因和梁思成等人到全国各地考察古建筑,所路过之处,亲眼目睹了广大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现状,而他们在自己的圈子里却享受着“得天独厚的闲暇生活”,自叹跟老百姓总是隔着一层窗子。</p> <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窗子以外》的描写中处处借以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各阶层民众的生活,揭露了当时腐朽落后的现象,使读者在笑声中对散文中的人物予以否定。当然,林徽因笔下的讽刺大多以直讽为主,或调侃,或批判,极具现实主义。首先是对窗子以内的“你”的讽刺。 据资料显示,文章的主人公“你”是林徽因以自身为原形创作出来的,散文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读者对“你”的认识。正是这样,我们不难看出,“你”代表了林徽因一类的拥有文化知识又不断自省的学者。而散文中不断重复强调的“永远是窗子以外”,喻指当时知识分子脱节的创作,这引起了当时很多学者的共鸣。</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再弱弱的说一句,2017年全国高考二卷语文试题选择使用了巜窗子以外》的部分文字,要求说明“窗子”的含义。</span></p> <p>  王尔德是英国1 9世纪后半叶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是与肖伯纳齐名的才子,被世人誉为与安徒生并驾的童话作家。《夜莺与玫瑰》是其童话代表作,体现了其超脱的唯美主义意识。</p><p> 将《夜莺与玫瑰》引进中国的,除了周作人与陈伯吹,就是林徽因。她翻译的《夜莺与玫瑰》,在国内有多种版本刊行。</p> <p>  在流传至今的林徽因书法作品中,这幅扇面曝光度较高。林徽因摘取了元代著名书画名家吴镇的一首七言诗:《李成江村秋晚》的部分内容,以楷书书写在了扇面之上。整幅作品不仅字迹秀美,工整雅致,而且布局美观,充满灵气,一方面体现出了林徽因较为深厚的书法功力,另一方面彰显出来了林徽因极高的审美情趣。</p><p><br></p> <p>  林徽因设计夔龙纹对罐。</p> <p>  1 .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萍水相逢随即转身不是过错,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并非完美。在注定的因缘际遇里,我们真的是别无他法。</p><p> 2.正与生命里一切相同,我们爱得太是匆匆;好像只是昨天,你还在我的窗前!</p><p> 3.不是所有的过往都是美好,还有许多我们想要擦去却擦不去的残痕。有人说,疼痛的往事可以选择忘记,可纵算忘记了,并不意味着就真的不存在。既是省略不去的过程,就只好默默忍受,只当是年少不经世事所犯下的无知错误。</p><p> 4.我们都知道,姹紫嫣红的春光固然赏心悦目,却也抵不过四季流转,该开幕时总会开幕,该散场终要散场。但我们的心灵可以栽种一株菩提,四季常青。</p><p> 5.人的一生会遭遇无数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过便忘了的风景。有些人,则在你的心里生根抽芽。那些无法诠释的感觉,都是没来由的缘分,缘深缘浅,早有分晓。之后任你我如何修行,也无法更改初时的模样。</p><p> 6.我始终相信,身体不过是装饰,唯有灵魂可以自由带走,不需要给任何人交代。</p><p> 7.我们总是会被突如其来的缘分砸伤,把这些当做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题。有些缘分只 是南柯一梦,瞬间的消逝便成了萍踪过往。有些缘分却落地生根,扎进了你的生命中,从此 纠缠不清。</p><p> 8.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你错过了最好的人,而是你错过了那个最想要对你好的人。</p><p> 9.我从来不相信,一个人一辈子只会爱一个人。但是我相信,总有那么一段岁月,你会碰见一个想用一辈子去爱的那个人。</p><p> 10.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p><p> 11.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p><p> </p><p> 12.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对方已经云淡风轻,你却念念不忘。</p><p><br></p><p><br></p><p><br></p> <p>作者:达子</p><p>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0839735/answer/416408989</p><p>来源:知乎</p><p>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p><p><br></p><p>对于林徽因,我不去评价,只讲几个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各位看官自己体会!</p><p>第一件事:</p><p>林徽因生活在一个动乱的年代,日军侵略中国,她和丈夫梁思成一起逃往大后方,去西南联大任教。一位美国友人劝他们一家去美国避难,但是林徽因拒绝了。因为她觉得,越是在那种亡国灭种的危急情况下,越不能让文化的传承断掉,她和梁思成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时,儿子梁从诫问她:“日本人要是打过来,你们怎么办?”林徽因淡淡地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梁从诫急了,说道:“我在重庆上学,你们不管我啦?”林徽因说:“真要到了那一步,就顾不上你了。”后来,梁从诫回忆说:“我被母亲的凛然之气震动了。第一次忽然觉得她好像不再是妈妈,而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p><p>第二件事:</p><p>日本占领东三省后,日本学者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林徽因闻言就怒了:“我就要去找出来,省得他们目中无人以为中国好欺侮。”从1932年到1945年,林徽因和梁思成走遍大半个中国,考察测绘了数百处古建筑物,然后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1949年,北平解放前,中共领导找到两人索要了此书,并以此为蓝本确定了《全国文物保护目录》。梁思成在生活上几乎什么都不懂,林徽因一方面要承担繁重的工作,一方面又要照顾一大家子人。1947年,她积劳成疾,两个肺感染,一个肾被摘除。在这种情况下,建国后,她先后参与了设计国徽,抢救景泰蓝工艺和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工作!1950年,国徽挂上天安门后,女儿梁再冰流着泪感叹:“那红色中也有妈妈的一小滴血。”</p><p>第三件事:</p><p>1953年,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很多学者明知这样做是不对的,却不敢说话。林徽因当时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但是她托着病体跑到市委,满脸流泪地说道:“你们拆的是具有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个时候你们要盖的就是假古董!”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道:“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自煊说:“现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实际上,我认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p><p>第四件事:</p><p>清华大学的建筑系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一手创办的,梁思成还担任着建筑系的系主任。1946年,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结果落榜。梁再冰去求母亲帮忙,林徽因只是按照正常的程序,以一个家长的身份,申请查阅女儿的卷子,发现并无错判、漏判的情况。梁再冰对清华大学建筑系向往已久,她眼泪巴巴地望着母亲,希望母亲能稍稍为自己开一个后门——以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对建筑系的贡献来说,即便真开了这个后门,也没人会说什么。但是林徽因只对女儿说了五个字:“不能那样做。”</p><p>现在,人们谈论林徽因,总是八卦她的美貌,议论她的感情生活,却常常忽视了她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和文物保护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更看不到她一生奔忙,年纪轻轻就累垮了身体!林徽因说:“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这才是林徽因!</p> <p>  这是一篇多余的文章……</p> <p>  写到这里,想起了一些闲话,就是总有人认为林徽因的文学作品不如某某、某某某……,在建筑上又是沾了丈夫的光。作为后辈当然不敢妄议,但应该明朗的是,文学艺术是她跨界所为,也就是打卡而已。而建筑,则是她一生的挚爱与追求。对于她,不仅仅是项事业,更是与梁思成爱情的见证和根基。</p> <p>  林徽因和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研究卓有成就,她携一身病骨,在城乡间奔袭,一路探寻一路拾捡,为此足迹遍布神州;她不是一个只会雪月风花的柔情女子,她深谙民俗、熟悉人间眼火,以她非凡的魅力让人一见倾心,一眼难忘。</p><p> 她是公认的建筑学家,对事业的挚爱使得无法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沉浸在文字里与诗书成知己,但她心中有始终洋溢着对文学艺术的爱与追求。</p><p> 2006年,这座由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的纪念碑落于西湖花港观鱼公园。纪念碑以青铜作诗笺,将文字用线切割技术透雕于青铜诗笺上,形成一座空灵的诗碑,透过湖光水色,映出林徽因的倩影。像高1米67,据说这是她的真实身高。</p> <p>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自煊说:“现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实际上,我认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p><p>&nbsp;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走遍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古建筑物两百余个,获得了许多远溯唐宋的发现,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人的认识并加以保护,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梁思成夫妇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林徽因还写下了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部分篇章为其与梁思成合著。</p><p> 抗战期间颠沛流离,她的病情不断加剧,最终恶化为肺结核,这在当年属于不治之症。她病体支离,却还要陪着梁思成翻山越岭到处寻访古建筑。他们寻访到那些古桥、古堡、古寺、古楼、古塔,透过岁月的积尘,勘定其年月,揣摩其结构,计算其尺寸,然后绘图、照相、归档,他们的足迹刻印在中华大地诸多的历史和地理场所。</p><p> 1948年年底,解放军包围了北平。梁思成夫妇想到古城无数百年建筑可能毁于战火,日夜不眠,寝食不安。1949年初的一天,两位解放军拿着一张北平军用地图突然来到梁思成家,他们要求梁思成夫妇用红笔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被迫攻城时尽可能予以保护,这一举动让梁思成夫妇十分感动,随即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他们立即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这本书后来演变成《全国文物保护目录》。她协助丈夫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p><p> </p> <p>北平解放后,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担任《中国建筑史》课程并为研究生开《住宅概论》等专题课题。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和梁思成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夫妇二人共同执教于建筑系,为培养新中国早期的建筑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林徽因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精力,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所担负的工作和教学任务,而且还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她为《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介绍我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十余篇。</p><p><br></p><p> 在林徽因的建筑论著中,她总是将建筑学家科学、严谨的精神和作家的浪漫、唯美的气质结合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周严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中国古建筑在艺术方面的高超成就。读她的论著,不枯燥、不艰涩,反而像在读一篇美文,愉悦享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除林徽因外,没有人能够将科学与文学融合得这样生动。</p><p><br></p><p> 1950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计划委员会委员,对首都城建总体规划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1951年,她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为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1952年,她参加中南海怀仁堂的内部装修设计,还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1953年,她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并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p><p><br></p><p> 林徽因还十分关心传统手工业的复兴,为濒临停业的景泰蓝、烧瓷等传统工艺品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式图案,并亲自参加试制。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目睹明清古城被野蛮拆毁,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抚砖痛哭,惋惜不已。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当时负责解释拆除工作。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不久,在文化部举办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也与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她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回忆说:“她(指林徽因)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声,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p> <p class="ql-block">  1926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参加宾大建筑专业学生组织的“印象派之舞”活动留影。宾夕法尼亚大学宣布将于2024年5月18日向林徽因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正好是先生入学一百周年。林徽因是1918~1941年间曾就读宾大建筑学专业的23名中国留学生里,唯一一位完成学业但未被授予宾大建筑学位的学生——只因她是女性。</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68, 68, 68);"> 因为林徽因思想独立、双脚自由,称</span>她为民国时期才艺最全面、活得最不亏、最漂亮的女人,确实是名至实归。</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如果喜欢林徽因,就该去了解她。如果你不喜欢林徽因,也请别轻易否决她。因为我们可以不需要所谓“民族脊梁”、砖家教兽、明星大咖……,每每看到那些层出不穷且有攀附之势的新造古跡,就会想起“林徽因”这样的学者专家,时代在呼唤“林徽因”!</span></p><p> 谢谢你的浏览,谢谢你的鼓励。让我们再呤诵林徽因的一首诗:</p><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雨后天</b></h1><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爱这雨后天,</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平原的青草一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风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吹远了香草,落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吹远了一缕云,象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象烟。</p><p><br></p><p>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