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还是疏,已到了最后关头

闲看闲书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中国长江中下游正处新一轮强降雨阶段,防汛形势严峻。安徽19日凌晨炸破滁河大堤疏洪。(图取自中国青年报微博weibo.com)</span></p> <p>俗话水火无情。火的厉害眼下还没看到,水的惊悚已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p><p><br></p><p>每天在新闻和自媒体上看到的南方洪灾,让我非常揪心,无比担忧。我总觉得,尽管眼下的洪灾已经很恐怖了,但直觉更大的洪灾还在继续酝酿,其蓄势待发的情态已经让我有些不敢想象。</p><p><br></p><p>本来,自然界有洪灾是很正常的,就看我们怎么面对它,或者治理它。举目古今中外,无外乎两条路:堵,还是疏。</p><p><br></p><p>堵者,拦河筑坝也。</p><p><br></p><p>疏者,与之和谐共处也。</p><p><br></p><p>前者是否有效,尤其是在大洪水来临之际,眼下的抗洪抢险已经做出了回答。今早看新闻,得知安徽省滁河水位暴涨,为舒缓防洪压力,当局十九日已爆破滁河大堤泄洪,让洪水流入荒草二㘧、荒草三㘧蓄滞洪区,计划让水位下降约七十公分。泄洪区是否都是“荒草”,我不得而知。不过,自媒体上一些不同地方为防洪出现的一些扶老携幼撤离泄洪区的视频,看得我实在是很心酸。由此看来,单纯的堵,在小洪灾面前也许是有用的,但在大洪灾来临之际,显然无能为力。</p><p><br></p><p>那么疏呢?疏就是疏导,就是不要人为地与洪水对抗,平时给洪水留足充分的栖息地,洪水来临时,让它有个恰当的去处。而这样的栖息地,或者让洪水撒欢的地方,正是人与洪水和谐相处的一种良好的生态机制。</p><p><br></p><p>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祖先的大智慧之一,但今天已经被有些人忘得一干二净了。</p><p><br></p><p>小文随想洪灾的治理,主张疏重于堵。</p><p><br></p><p>其实,社会的治理,也是这个道理!</p><p> </p><p><br></p><p><br></p><p> </p><p>2020、7、21上午随笔于遵义市寓所</p><p> </p><p><br></p><p><br></p><p><br></p><p>作者简介:王明析,已退休,定居遵义市,闲时写作。主编出版过多部地方文史图书。出版有读书随笔《忧郁的告白》《纸上的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