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无锡,自古以来经济就较为发达。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在无锡南门外创办了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一一业勤纱厂,随后,以纺织、缫丝、粮食加工业为主体的众多企业诞生,并得到快速发展,无锡成为全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在这过程中,无锡近代工业发展史中众多的“第一”“之最”,展示了无锡民族工商业企业家的创业历程,值得人们永远铭记。</h1>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全国第一家商办纱厂、无锡第一家机器工厂--业勤纱厂</b></p> <h1> 由杨宗濂、杨宗瀚兄弟集资24万两在无锡东门外兴隆桥河道畔购地40余亩,于1895年秋筹建,1897年春竣工投产,采用“公厂”(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厂房由西人依斯登设计绘图,订购英国杜白生厂生产的纱锭10192锭,开工时有职工1100人,产品商标为“四海升平”,主要销往苏南农村供农民编织土布所用。该厂的创立,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h1> <div><br></div><h1> 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创办的业勤纱厂</h1> <div><br></div><h1> 业勤纱厂界石</h1> <div><br></div><h1> 业勤纱厂纺机车头板(1895年生产,现收藏南京博物院)</h1>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2、创办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纺织厂--申新三厂</b></p> <h1> 由荣宗敬、荣德生集资150万元在西门太保墩购地122亩,于1919年筹建,1921年投产。建厂初期有职工3000余人,美制纱锭20600枚、英制纱锭30400枚。1921年5月又辟建布厂,共有布机500台,纺部还附设轧花厂,有轧花机80台、电机3200千瓦。产品商标为“人钟”“四平莲”“好做”“美女”“握手”。1931年,该厂已有纱绽65800枚、布机1478台。</h1> <div><br></div><h1> 1919年荣宗敬、荣德生创办的申新三厂</h1> <div><br></div><h1> 经济部发放的申新三厂工厂登记证</h1> <div><br></div><h1> 申新三厂早年购买的厂基地契</h1> <div><br></div><h1> 申新三厂开车生产,《锡报》1922年2月1日专门作了报道》。</h1>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3、全国第一家纺、织、染全能工厂--丽新纺织厂</b></p> <h1> 1920年,唐骧廷、程敬堂等人筹资50万元,在通惠路惠商桥西南堍筹建无锡丽新纺织印染整理股份有限公司,分织造、漂染、整理三个部门,拥有织机400台、纱线机3台、轧光机3台和全套漂染整理设备。产品商标为“长胜王”“九美图”和“鸳鸯”“鲤星”,其后逐年添置布机、上光机、自纺设备、染色设备、印花设备,使其成为无锡第一家集自纺、自织、自染、自整理的精粗纺联合工厂。</h1> <div><br></div><h1> 1920年唐骧廷、程敬堂创办的丽新纺织厂</h1> <div><br></div><h1> 丽新纺织厂正式建成,《无锡新报》1922年11月20日专门作了报道。</h1> <div><br></div><h1> 丽新纺织厂1930年从英国进口的捻线机</h1>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4、全国最早生产粗纺和精纺呢绒的全能工厂、无锡第一家毛纺织染厂--协新毛纺织染厂</b></p> <h1> 1934年,无锡丽新纺织厂的总经理唐骧廷、协理程敬堂、厂长唐君远等发起创办协新毛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集资20万元,向英商购买精梳毛纺1800锭、粗梳毛纺400锭、织呢机40台及染整机全套,并进口羊毛原料。厂址设在五河浜。到1935年秋冬陆续投产,为无锡第一家集自纺、自织、自染、自整理的精粗纺联合工厂。</h1> <div><br></div><h1> 1934年唐骧廷、程敬堂创办的协新毛纺织染厂</h1> <div><br></div><h1> 唐骧廷等人筹建协新毛纺织染厂,《锡报》1935年2月8日专门作了报道。</h1> <div><br></div><h1> 上世纪30年代协新毛纺织染厂引进的毛涤复洗机</h1>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5、全国第一家民族资本苎麻纺织厂--天元麻毛棉纺织厂</b></p> <h1> 1946年,荣德生等筹资200亿元(旧币),在无锡西门外夹城里宋巷购地97.92亩,筹建天元麻毛棉纺织厂。1947年10月建成投产,分设棉纺和麻毛两个车间,主要设备有英国制造的亚麻纺机2440锭、麻织机70台、纱锭1万枚,产品商标为“双熊猫”,产品主要为麻胶布、毛布、西装衬布和本色绒线等,首创了我国苎麻纺织事业。</h1> <div><br></div><h1> 1947年荣德生创办的天元麻毛棉纺织厂</h1> <div><br></div><h1> 1947年2月25日,经济部颁发的天元麻毛棉纺织厂执照。</h1> <div><br></div><h1> 天元麻毛棉纺织厂投产,《人报》1947年4月17日专门作了报道。</h1>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6、全国第一家电力织机全能厂--庆丰纺织厂</b></p> <h1> 庆丰纺织厂由唐保谦、蔡缄三于1920年开始集资创办,厂址设在周山浜,最初资本为100万元,实收原始资本80万元,订购纱锭14800枚、布机250台、蒸汽动力650匹马力。1922年7月开始投产。产品商标为“双鱼”“牧童”。庆丰厂在开办之初主要是纺棉纱,而后逐步发展布机、扩充漂染整理,再进一步添印花设备,拓展成为电力织机全能厂。</h1> <div><br></div><h1> 1920年唐保谦、蔡缄三创办的庆丰纺织厂</h1> <div><br></div><h1> 庆丰纺织厂建成投产,《锡报1922年6月7日专门作了报道。</h1> <div><br></div><h1> 经济部换发的庆丰纺织厂营业执照</h1>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7、全国第一家碳酸镁生产企业--中国第一制镁厂</b></p> <h1> 1919年,陈栩园投资3万元,在惠商桥筹组中国第一制镁厂,这是无锡无机化工原料业的开始。该厂有职工31人,拥有制镁机、磨粉机各1台及锅炉、水汀、抽水机等,年产“无敌”牌碳酸镁750吨,主要供应上海市家庭工业社使用。制镁原料为苦卤与纯碱。苦卤来自松江盐场,纯碱用卜内门公司制品。初创时期,年用碱100吨、苦卤600吨。</h1>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8、全国第一家碳酸钙生产企业、民国时期无锡化工行业最大企业--允利化学工业公司</b></p> <h1> 1932年,薛明剑将地处北桥附近的允利第一石灰厂改组为允利化学工业公司,共投资8万元,有职工130人,主要生产碳酸钙产品,同时也生产碳酸镁、液体烧碱等产品,年产值20万元左右。后与专业生产“无敌”牌牙粉的家庭工业社合作,为牙粉生产提供原料。这是全国第一家碳酸钙生产企业,也是民国时期无锡化工行业中最大的企业。</h1> <div><br></div><h1> 1933年薛明剑创办的无锡允利化学工业公司</h1> <div><br></div><h1> 薛明剑创办允利化工厂,《人报》1933年4月6日专门作了报道。</h1> <p><br></p><h1> 允利化工厂与家庭工业社合作生产碳酸镁、碳酸钙,《人报》1934年11月18日专门作了报道。</h1>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9、全国最早研制成功并推广应用立缫车的企业--永泰丝厂</b></p> <h1> 上世纪20年代,日本以拥有先进的立缫车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国际生丝市场上处于明显的竞争优势。1929年,永泰缫丝厂组织力量研制立缫车,终于自行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多绪立缫机——“永泰”式立缫车,随后在无锡大部分丝厂加以推广。立缫车的广泛采用,是缫丝行业的一个重要转折,全行业面貌焕然一新,生丝产量、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缫丝行业进入历史上的全盛时期。</h1> <div><br></div><h1> 1926年由薛南溟、周舜卿在上海创办的永泰缫丝厂迁至无锡</h1> <div><br></div><h1> 1929年前无锡缫丝厂使用的旧式坐缫车</h1> <div><br></div><h1> 1930年无锡永泰丝厂试制成功的全国最早的立缫车</h1>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10、创办时关内规模最大的油厂--恒德油厂</b></p> <h1> 恒德油厂由浦文汀投资10万元创办,于1919年8月建成投产。工厂地处东新路西村里,邻近火车货站,过驳储运极为便利。初创时有职工60余人,日榨大豆6万斤。后逐年增添改造机器设备,扩建厂房,到20年代末,恒德油厂完成了全部机器设备的更新改造,192台榨机全部开足,年最高投料量140万石,号称“关内第一大油厂”。</h1> <div><br></div><h1> 恒德油厂榨油车间景象</h1> <div><br></div><h1> 恒德油厂生产的油饼<br></h1>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11、全省第一家机器缫丝厂--裕昌丝厂</b></p> <h1> 1904年2月,周舜卿投资纹银8万两,装置意大利式缫丝车96台(除引擎购自洋行外,其余部件均是周舜卿指示工匠自行配制),在家乡周新镇开办了全省第一家机器缫丝厂——裕昌丝厂。开办时年产白厂丝500担,产品商标为“锡山牌”“金鱼牌”,其生产的优质丝主销法国。后来丝车添至330台,生产规模逐步扩大。</h1> <div><br></div><h1> 1904年周舜卿创办的裕昌缫丝厂</h1> <h1> 裕昌缫丝厂厂房</h1> <div><br></div><h1> 裕昌缫丝厂“锡山”牌商标</h1>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2、全省第一家染织厂--亨吉利染织厂</b></p> <h1> 1900年,袁辅臣、刘子静得到经营纱号的匡仲谋的投资支持,创办了全省第一家染织厂——亨吉利染织厂。该厂占地近20亩,拥有手拉织机180台,生产色织布统称“厂布”,工厂自产自销。后因匡仲谋扩建匡村中学需利用厂基,于1918年闭歇。</h1>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13、全省第一家电解烧碱厂--万泰电化厂股份有限公司</b></p> <h1> 1942年,上海仁泰三米行经理舒占元与无锡童万泰米行经理童轶群,集资20万元,在锡创办江苏省内第一家电解烧碱厂——万泰电化漂粉股份有限公司。经过一年左右筹备,于次年春开工投产,拥有电解槽7个,职工22人,月产“白象牌”烧碱20吨、漂白粉50多吨。</h1>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4、无锡第一家机器面粉厂--保兴面粉厂</b></p> <h1> 1901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集资3.9万元在西门外太保墩创办保兴面粉厂(后改名茂新),1902年3月,保兴面粉厂建成投产,这是无锡第一家机器面粉厂,也是无锡第二家近代机器工厂。创办时生产规模较小,仅有4台法国石磨、3道麦筛和2道粉筛,1台60匹马力引擎,工人30多人,日产面粉300包。</h1> <div><br></div><h1> 1901年荣宗敬、荣德生创办的保兴面粉厂</h1> <div><br></div><h1> 茂新面粉厂早期使用的法国进口炼石石磨,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h1>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15、无锡第一家榨油饼厂--润丰油厂</b></p> <h1> 1913年,业勤纱厂厂主杨翰西与天津华新纱厂王正新合资创办了机器榨油工场。此工场设在业勤纱厂内,设备有小型轧豆机、石磨各一台,卧式小铁车10余部,生产规模很小。次年,另建厂房,扩大经营规模,生产能力增加到日加工黄豆200石,生产“润”字豆饼,销路远至京沪沿线及闽、粤、台湾,这是无锡第一家机榨油饼厂。次年,王正新将厂租给唐保谦、陈肇卿等经营,改名润丰油厂。</h1> <div><br></div><h1> 1913年杨翰西创办的润丰榨油厂</h1> <div><br></div><h1> 《农政全书》所绘榨油示意图</h1> <div><br></div><h1> 润丰榨油厂广告</h1>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16、无锡第一家电力机器碾米厂--邹成泰机器碾米厂</b></p> <h1> 1910年,经营传统臼坊的邹成泰向上海新昌机器厂购进铁辊碾米机6台,另购80匹马力水汀引擎作为动力,创办无锡第一家电力机器碾米厂——邹成泰机器碾米厂,年产米8.5万石。除供应本地外,还运往上海销售。</h1> <div><br></div><h1> 邹成泰碾米厂车间景象</h1> <div><br></div><h1> 旧式电力机械碾米机</h1>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17、无锡第一家织绸厂--丝织绸厂</b></p> <h1> 1928年,丁杏初在无锡集资1万元,经一年筹备,于翌年10月5日在无锡棉花巷开办无锡第一家织绸厂——无锡丝织绸厂,有圈丝电力织机1台、人力铁机10台、2匹马达1台,职员4人,工人55人,其原料采用无锡本地白厂丝及梅村产的优质香山丝,年用丝36担,所织之绸,光泽鲜艳,质地坚韧耐久。工厂还在西门外棉花巷69号开设门市部,但营业无甚发展。</h1>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18、无锡第一家电力公司--耀明电灯公司</b></p> <h1> 1909年,孙鹤卿、薛南溟等集资6万元,选址北门外太平巷东侧,占地6亩余,创办耀明电灯厂。经清政府批准,在无锡县城“附廓十里”内售电。1910年8月,向禅臣洋行购买的2台50千瓦直流发电机装竣发电,向城区近3000盏16支光(瓦)电灯送电,揭开了无锡电力工业的帷幕,使无锡成为国内最早创办电力公司的县城之一。</h1> <div><br></div><h1> 1909年孙鹤卿、薛南溟创办的耀明电灯公司</h1> <div><br></div><h1> 耀明电灯公司扩充营业范围核准备案,《无锡新报》1923年12月6日专门作了报道。</h1> <div><br></div><h1> 耀明公司加强整顿、筹划发展的计划,《无锡新报》1923年6月7日专门作了报道。<br></h1>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9、无锡第一家机器制造厂、第一家生产内燃机的企业--协记机器厂</b></p> <h1> 1909年,朱晋良从上海购买1套小型发电设备、 1台6尺车床,雇技师、工人各1名,在棉花巷创办协记机器厂,专门为城内的工厂、作坊加工机械零件。后又迁址工运桥堍,租地12亩,添置加工设备,增雇工人、学徒至40多人,厂名改为协记机器制造翻砂铜铁厂,业务由修理发展到铸造铜铁件,制造机器引擎、小口径水泵、修配轮船等。1916年,仿造成功热罐式重型小马力火油机,这是无锡制造的第一台内燃机。</h1>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20、无锡第一家翻砂工厂--渭鑫泰翻砂工场</b></p> <h1> 由渭鑫机器厂与苏州工匠沈聚宝合伙于1915年开设,厂址在光复门外寿康里,主要为渭鑫机器厂翻铸铁件。生产手段比较落后,铁的结构成分靠眼测,造型靠手工实样压型,型砂采用成本比较低的红泥,浇铸炉子采用旧式的铲炉,仅招雇几名辅助工。因此,一直未有大的发展。</h1>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21、无锡第一家纺织机械厂--协勤机器厂</b></p> <h1> 1913年,业勤、广勤纱厂工头冯勤泉、张彦卿等集资6000元,创办协勤机器厂,有生产设备车床2台、钻床1台,职工10人左右,生产业务主要为纺织工厂修配机器。企业创办后,得到业勤、广勤两纱厂的支持,生产较为正常,利润达50%。不久,又增添车床2台,工人达20多人。</h1> <div><br></div><h1> 协勤机器厂经理病故,各董事商议停止营业,《无锡新报》1922年9月4日专门作了报道。</h1>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22、无锡第一家石油加工厂--兆丰炼油厂</b></p> <h1> 1932年,华士达等集资在西门外筹建兆丰炼油厂,用柴油桶代替蒸馏釜、皂化釜,用陶瓷缸作储油罐蒸馏轻质柴油,生产照明用煤油及少量润滑油。因制取的煤油比进口煤油便宜,颇受欢迎,产品畅销苏、锡、常地区。</h1>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23、无锡第一家机器造纸工厂--利用造纸厂</b></p> <h1> 1925年3月,陈栩园与其弟陈蓉轩等人投资2.19万元,在惠商桥堍创办无锡利用造纸厂,建厂时职工35人,以机器打浆、手工抄纸的方式生产。次年,该厂安装了787圆网纸机1台及切纸机、打浆机、抽水机等,开始批量生产机制纸,产品有连史纸、毛边纸、灰报纸等10余种,商标为“利用”牌,年产量约6000令。</h1> <div><br></div><h1> 利用造纸厂包纱纸、香烟纸深受用户欢迎,《人报》1934年12月30日专门作了报道。</h1> <div><br></div><h1> 在抗战中被迫停产的利用造纸厂准备扩股复业,《锡报》1947年12月4日专门作了报道。</h1>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24、无锡第一家水泥生产企业--太湖水泥厂</b></p> <h1> 1921年,薛南溟的长子薛育津集资150万元,在锡筹建太湖水泥厂,从德国汉堡购进2套旋窑设备,次年试产,日产能力2000筒(每筒375磅)。后因资金短绌和市场竞争的压力而停办,2套从德国进口的旋窑设备转售给南京中国水泥厂。</h1> <div><br></div><h1> 太湖水泥厂筹备工作进行中,《新无锡报》1922年7月23日专门作了报道。</h1> <div><br></div><h1> 太湖水泥厂开始营建厂房,《新无锡报》1922年12月16日专门作了报道。</h1> <div><br></div><h1> 太湖水泥厂预计明春三月可出货,《新无锡报》1923年11月22日专门作了报道。</h1>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25、无锡第一家机制砖瓦厂--炽昌砖瓦厂</b></p> <h1> 1915年3月,袁兆祥在周新镇独资创办炽昌砖瓦厂,有工人30名、轨瓦机1具,原料用本地黄白泥。这是无锡第一家机制砖瓦厂,年产机制青红砖瓦约80万块、火砖2万块,行销于上海一带。</h1> <div><br></div><h1> 炽昌砖瓦厂营业状况良好,《新无锡报》1922年9月18日专门作了报道。</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无锡工业企业发展亲历记》一书以“三亲”(亲历、亲闻、亲见)史料为载体,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反映无锡市工业企业解放以来70年的发展变迁历程,文稿均为历史当事人、见证人、知情人的口述或文字记载史料,全书总计七册,420余篇文稿,220余万字,2200余张照片,是我市工业企业发展史中极为珍贵的史料。敬请期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