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美篇精选)</font></h3> 总策划:阚士英 刘川平<br>执 笔:刘川平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1)</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神秘的墨脱</font></b></div></h1> 还是这轮亮月,如今则挂在祖国西藏墨脱边境的天空上…… 高原高 高原美 <br>你的风光让人醉 <br>雪域高原如此的雄伟 <br>江河湖泊还有那圣水 <br><br>青棵酒 酥油茶 <br>尝了一口百年醉 <br>格桑花开香飘千万里 <br>冰川下藏了多少神奇<br>…… 这是西藏墨脱境内的南迦巴瓦峰,因其山峰高达海拔7782米,而成为西藏的第一高峰。在这千年不化的冰川下,的确藏着无数传奇。<br><br>西藏是神秘的,对于许多信奉藏传佛教的人来说,西藏东南边陲的墨脱就更加神秘了。<br><br>墨脱是林芝市的一个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处雅鲁藏布江下游,喜马拉雅东段与岗日嘎布山脉南坡,东邻察隅县,南与印度交界。该县总面积为3.4万平方公里,我国实际控制面积为1.2万平方公里,其余地区被印度控制。 <font color="#ff8a00">(莲花秘境墨脱县城远景)</font> 墨脱的藏语叫“白玛岗”,意思为“花朵”,也称“隐藏的莲花”。在藏传佛经中,“白玛岗”为“隐密的、刻划而成的莲花圣地”。 <font color="#ff8a00">(墨脱果果糖大拐弯)</font> 从空中俯视墨脱,就能发现宛如一朵巨大的莲花,花心就是墨脱县城,周围的群山则是一爿爿花瓣。藏经这样描述:“佛之净土白玛岗”,“圣地之中最殊胜”。历史上许多佛教信徒,都把一生能去一次白玛岗视为最大幸事。在他们心中,墨脱至今仍是不可企及的极乐世界。 <font color="#ff8a00">(太阳照耀出金色的南迦巴瓦峰)</font> 墨脱县的地势北高南低,境内的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垒峰,是东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山峰。<br><br>南迦巴瓦峰高达海拔7782米,从山底巴昔卡到该山峰顶,海拔高差竟有7000余米。由于地貌理想,气候优越,现为我国具有最完整垂直植被带谱的唯一山地。因此,被生物学家誉为“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和“山地生物资源的基因库”。 <font color="#ff8a00">(被誉为西藏高山之父的南迦巴瓦峰,山顶上出现了旗云)</font> 南迦巴瓦的藏语解释有多种,一是“雷电如火燃烧”,二是“直刺天空的长矛”,三是“天山掉下来的石头”。后一个名字来源于《格萨尔王传》中的“门岭一战”,在此将南迦巴瓦峰描绘为“状若长矛,直刺苍穹”。<br><br>相传,因南迦巴瓦主峰直插云霄,天上众神常到此相聚煨桑。什么叫煨桑?就是人们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以此祭典天地诸神。<br><br>在藏历新年大年初一,人们都要早起,第一件事是煨桑祭神,并以第一个煨桑者为荣。另外,在煨桑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也会十分高兴。信徒们将此作为一种祈福形式,希望众神降福于敬奉它的人们。 <font color="#ff8a00">(煨桑祭神是西藏传统习俗之一)</font> 据说,南迦巴瓦峰上那高空中的大风造成的旗云,就是众神燃起的桑烟。还说山顶上有神宫和通天之路,因此居住在大峡谷地区的人,对这座陡峭险峻的山峰,都无比推崇和敬畏。 <font color="#ff8a00">(南迦巴瓦山峰神奇的旗云)</font> 另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上天派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垒镇守东南。弟弟加拉白垒勤奋好学,武功高强,个子也越长越高大。哥哥南迦巴瓦心生嫉妒,便把弟弟杀害,还将他的头颅丢到米林县化成德拉山,这也是加拉白垒成为一座无头山的原因。<br><br>上天惩罚南迦巴瓦,罚他陪着被他杀害的弟弟永远守护在雅鲁藏布江边。大概自知罪孽深重,南迦巴瓦才常年云遮雾罩不敢见人,所以有人也叫它“羞女峰”,民间则有“十人九不遇”之说。“想看见南迦巴瓦的真颜,是需要缘份、运气和神灵眷顾的!” <font color="#ff8a00">(南迦巴瓦峰直刺苍穹的雄姿)</font> 然而,从科学角度解释,南迦巴瓦峰因受雅鲁藏布江充沛水汽影响,才常年云遮雾掩不轻易露面。但如果遇上晴天,就会看到巨大的三角形山体,就象一柄锋利长矛,直刺蓝天,气势壮观。 <font color="#ff8a00">(西藏米林县与墨脱县交界处的大峡谷)</font> 墨脱县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阿萨姆平原前,流经我国境内的最后一个县,也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体段。在西藏高原中,她是海拔最低,气候最温和,雨量最充沛,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font color="#ff8a00">(墨脱雅鲁藏布大峡谷)</font> 八十年代期间,有一位美国人千辛万苦的来到墨脱,但他被我方抓获,欲将其押出县境。这位美国人好一番解释,通过翻译才知,他认打认罚,只希望县里给他出一个证明,表明他是第一个到达中国墨脱的美国人!<br><br>这件事说明,在2013年10月31日墨脱正式通公路之前,这里因三面环绕喜马拉雅山,还有依山奔流的雅鲁藏布江,加上气候恶劣,沿途随时塌方和蛇虫叮咬等危险,要到达“与世隔绝”的雪域孤岛,真有“难于上青天”之感。所以,凡是到达墨脱的人,都以此为荣。<div><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2)</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生死墨脱路</font></b></div></h1> <font color="#ff8a00">(俯瞰墨脱边境地区的大山)</font> 过去进出墨脱的道路十分艰险,经常发生人畜伤亡事故。人们都说,要去墨脱,就要过“生死关”,“生死墨脱路”由此而来。<br><br>“天无三尺晴,地无三尺平。”这是老百姓对墨脱气候和地理描述的口头禅。<br><br>2013年,墨脱县结束了不能长年通车、一年有半年与世隔绝的历史,但乡村路、边防巡逻路依然艰险和不通车。 <font color="#ff8a00">(墨脱大山,云雾缭绕)</font> 从地图上看,墨脱距国境线的直线距离至少120公里,相当于日喀则、南宁、佳木斯到边界的距离。墨脱县的公路北起波密县扎木镇,南至墨脱县城,全长142公里,但却要翻越嘎龙拉山,穿越地质复杂的嘎龙芷布、金珠芷布河谷。沿线山高沟深,年降雨量大,经常发生泥石流、山洪滑坡和雪崩等自然灾害。 <font color="#ff8a00">(墨脱温差特别大。山上是冬天,山下是夏天)</font> 从南迦巴瓦峰到墨脱县城直线距离不过40公里,从山顶到雅鲁藏布江面的海拔,急速下降的平均落差约5000米,气候也从冬天一下子变成夏天。而从墨脱县城去各巡逻点哨所的路,比以往进出墨脱的路更加艰险。这些路,有的地方,根本就不能叫路,除了边防部队官兵外,很少有人涉足,也不为外界所知。 <font color="#ff8a00">(墨脱山高路险,横切山腰的那道“划痕”,就是边防官兵走的巡逻小路)</font> 一位曾经去过墨脱某边防连地东前哨的记者,深有感触地说:“从墨脱到地东,越走越哆嗦”。啥意思呢?越往里面走,就越让人感到恐惧和绝望。记者说,去地东前哨的路只有一人宽,一边是深渊,一边有山石随时滚落。小路泥泞湿滑,稍不留神,就有摔死山谷的危险。 <font color="#ff8a00">(这就是墨脱边防官兵必经的“在刀背山上行走的”巡逻路)</font> “蜿蜒盘旋在峡谷山间、丛林沼泽里的巡逻路像是抹了油,即使常年行走在这条路上的边防官兵,他们也必须手脚并用才能前行。”记者回忆时,依然心惊胆战:“另外,还有可怕的毒蛇,讨厌的蚊虫、可恨的蚂蟥和毒蜂来袭扰。”<br><br>蚂蟥又叫水蛭,以吸食动物血液为生。如果你有皮肤裸露,蚂蟥就会爬到此处吸食你的鲜血。 <font color="#ff8a00">(一位战士的手腕被蚂蟥咬了,他摘下蚂蟥后,留下一摊鲜血。他手腕上还有多处伤疤,都是外出巡逻被蚂蟥咬的)</font> 记者回忆说,当他看见一位战士手臂上有条蚂蟥正在吸血,吓得他喊叫了一声。可没想到,战士用手指一摘,一下子就把蚂蟥弄下来了。<br><br>见到战士手臂上有鲜血,记者心疼:“你不怕吗?”战士不在乎地回答:“习惯了。”然后叫卫生员给他抹了点药就完事。 <font color="#ff8a00">(在闷热潮湿的原始森林中爬山涉水巡逻,是墨脱边防官兵上岗执勤的必修课)</font> “难道蚂蟥咬你不疼吗?”记者又问。<br><br><div>“不痛。蚂蟥的吸盘有麻醉作用,当时感觉不到痛。蚂蟥还会释放一种物质来阻止血液凝固,这样它就能一直吃你的血了。”</div> <font color="#ff8a00">(墨脱边防官兵就是在这样的原始丛林、沼泽和雪地里行走巡逻的。他们的脸和手脚,已经伤的不成样子了)</font> 为了保护我们的边防官兵,墨脱部队除了每人多发一套野战作训服,还针对西南密林蛇虫毒蜂多的特性,另外给战士们发放有经过药物处理的绑腿和蜂罩等防护用品。<br><br>“即使扎着绑腿和戴着防蜂面罩,在墨脱这个地方,还是难免遭受毒蛇、蚂蟥和毒蜂的攻击。因为这里的蛇虫毒蜂实在太多了!” “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涉冰河、攀悬崖、战滑坡、御毒虫,在原始密林中穿行,我们还是花了10多个小时才抵达地东前哨。光走这一趟路,就能体会到墨脱边防官兵有多么的辛苦和不易。”记者又说:“另外有人还要在哨所孤独坚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有人甚至在此呆了十来年。这样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孤独寂寞难以诉说,枯燥乏味难以形容。” <font color="#ff8a00">(再苦再累,战士也忘不了,每到一个哨点,他们都要写上“中国”二字,以此宣誓“这里是中国”)</font> 战士们的眼睛被毒蜂蛰了,脸上的皮肤被紫外线毁了,手腕被蚂蟥咬伤了,这些都是战士们司空见惯的小事。如果睏了,大伙就挤在一起,往地上一躺,在野外睡上一觉。第二天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走他们的巡逻路。 <font color="#ff8a00">(黑脱边防营的副营长杨祥国)</font> 这位老边防叫杨祥国,他是黑脱边防营的副营长。他从重庆来到西藏,他在山南当兵,在墨脱成长,一晃呆了十多年。<br><br>作为儿子,杨祥国没能孝敬父母。作为丈夫,他没有好好的关心妻子,甚至孩子都两三岁了,他还没有陪妻子去照过一张婚纱像。作为父亲,他没有带孩子好好玩过。难道你能说他不孝吗?难道你能说他不爱自己的妻子吗?难道你能说他不是好爸爸吗?不是的,他是把整个青春和热血都洒在祖国西藏的边防事业上了。<br><br>在中印边防前哨,杨祥国带领战友苦练杀敌本领,他有很好的军事才能,他是我军边防部队的英雄,在他驻守边关的十多个年头里,不知参加过多少次外出巡逻。在他身上,已经留下了41处伤疤。而每一道伤疤背后,都有他一次又一次遭遇生命危险的惊骇故事。<br><br>我们的西藏边防军人,除了克服各种困难,还要无惧牺牲,他们站在高高的世界屋脊上,胸怀也格外的宽广。他们豪情满怀地说:“海拔再高,绝不辱使命。氧气再少,绝不缺精神。危险再多,绝不能退缩!”<br><br>条件艰苦没有啥,那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但中印边境上的冲突,却是历史原因和印军扩张野心所人为。<br><br>印军不断在中印边境地区挑衅闹事,辱骂动手,时有发生。几十年来,中印边界就从未消停过。而我们的边防官兵,要忍受高原缺氧,要冒着生命危险,要以战斗的姿态,去迎接边界上随时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纷争。 以上图片中的军人,都是在西藏墨脱长期战斗的边防官兵,看到他们脸上的皮肤损毁,看到他们手脚被蚂蟥和毒蜂咬伤,我们哪个人不心疼?但从他们坚毅的笑脸上,又感到一种无限的宽心与由衷的尊敬。<div><br></div><div>正是有了他们在边境上的挺身守护,我们的祖国才有了太平。正是有了他们在边境上的无私付出,我们的生活才能幸福安宁。<br><br>请你再认真仔细的瞧瞧这张图片吧,右下角的两张照片是不是一个人呢?不错,他就是西藏墨脱某边防部队的中校屈怡。左面那张照片是他执勤前在军营里拍摄的,可当他在中印边界上面对面的与印军折腾25天后,他就成了后面这张照上的模样了。<br><br>我们再看看上图右上角的那位中校曹玉斌,前面一张没有戴军帽的照片是他执勤前拍摄的,可当他执勤25天后,就变成了后面那张照片里的“老头儿”了。<br></div> 从以上四张照片的对比中,我们就知道西藏边防军人可不只是“辛苦”二字就能形容的,而用“战场严考”和“折磨摧残”来形容都一点儿不为过。因为在中印边界上,两军“对峙”,双方“冲突”, 相互“肉搏”,已成常态,其背后的故事,是“痛苦”、“惨烈”的,而且大多不为人知。 <font color="#ff8a00">(中印两军在中印边界对峙的视频截图)</font> 近年来,由于印军张牙舞爪,中印边境两军“对峙”愈演愈烈,其人数与规模也不断攀升。2020年上半年,中印边境多次冲突,且规模已达双方出动一个营的兵力。表面没有“擦枪走火”,但“肉搏战”中,双方都有数十人死亡,从而创下了自1967年以来发生冲突的“新高”,这无疑给“生死墨脱路”又添一难。<div><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3)</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墨脱新英雄</font></b></div></h1> 战士梁昆炜还不到20岁,经过近两年西藏边防前哨生活的洗礼,他已经变得成熟了。想到还有两个月就满服役期,想到很快就能退役回家与亲人相见,他心里格外的高兴。但是,连队突然接到上级下达的特殊任务,老兵退役时间往后推迟了三个月。 <font color="#ff8a00">(每次巡逻到达终点,墨脱边防官兵都要展开国旗向祖国和人民宣誓。前排右一为梁昆炜)</font> 有人问梁昆炜:“看你一点儿也不急,难道你不想家?”<br><br><div>梁昆炜说,他哪儿不想?他恨不得插上翅膀,从高原飞回老家,立马与亲人团聚,但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所以他不仅不能急,他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他要把上级交给的任务完成好。</div> <font color="#ff8a00">(这也是墨脱边防官兵的巡逻路。战士腰系保险绳,一头让战友拉着做保护,他才能慢慢爬过陡峭的崖壁)</font> 梁昆炜入伍后,除了站岗放哨和参加军政学习,他还要完成连里交给的其它任务,并与战友们一起外出走过了10次巡逻路。<br><br>墨脱边防官兵的巡逻路非常艰苦和异常危险,在海拔高差将近4000米的环境中,他们要穿越荆棘密布、温度高达35度、猛兽毒虫肆虐的原始森林,还要翻过零下10多度、海拔高达4300多米的大雪山,并要趟过危机四伏的沼泽地。他们的每一次外出巡逻,都是一次“生死”大考。通常情况下,巡逻一个来回需要四天,但遇上暴风雨雪和塌方,或者发生什么意外,巡逻队员在外的野营时间长短就无法确定了。<br><br>梁昆炜在新兵时就很勇敢,第一次参加巡逻,他们来到达卢公河岸,其他新兵看到老兵溜索过河的情景吓得脸发白,但他却站出来说“我先上!”说完就跳起身,双手抓住滑轮,溜向对岸。在他的带动下,新战士都鼓起勇气,战胜胆怯,全部安全抵达。 <font color="#ff8a00">(过溜索桥,只是检验墨脱边防官兵胆量和技能的一个小考场)</font> 除了平时向老兵学习,梁昆炜在巡逻中还注意总结经验。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梁昆炜跟随连指导员巡逻,他不光热心的告诉指导员如何通过毒蜂区,还在进入毒蜂区时做示范给指导员看。<div><br></div><div>梁昆炜摘下两片芭蕉叶,一边挥舞芭蕉叶,一边快速跑过毒蜂区。指导员问梁昆炜,为什么要跑那么快?他笑着说,到了毒蜂区不跑快点?还能慢吞吞的让它蛰?他说这叫出其不意。</div> <font color="#ff8a00">(在巡逻路上,一名战士被毒蜂蛰了,眼睛肿的都睁不开眼了)</font> 这年冬季,哨所附近发生了一场森林火灾。当梁昆炜与战友们扑灭大火后,他白净的脸庞变得灰头土面,一身迷彩服也被炭黑弄脏。平时战友们叫梁昆炜“高大帅”,可今儿他却黑不溜秋。于是有人跟他开玩笑:“梁昆炜,你咋成了‘高大黑’呢?”梁昆炜不以为然,说他是为人民服务所致,他这才是真正的“高大帅”。<br><br>在军事训练中,梁昆炜总是高标准严要求。为适应高原环境,他把体能训练作为突破口。<br><br>一有时间,他就来到连队模拟巡逻路的障碍场,进行跨独木桥、闯塌方区、滑溜索、翻刀背山、攀悬崖、滚雪坡等训练。他还背着30公斤重的沙袋做下蹲,穿着5公斤重的沙背心做引体向上。他还把头埋在水里,一次次的做抗缺氧训练。<br><br>有一天,连队组织30公里极限越野,与他一同入伍的战友都是在老兵帮助下才到了终点,可他不用外援,全靠自个努力到达终点。 <font color="#ff8a00">(墨脱边防官兵在山涧巡逻。由于全副武装和带野营吃住用品,不少战士都要背着30多公斤重的行装巡逻)</font> 有一回,俄罗斯举办一个军事比武,在上级组织的选拔赛中,梁昆炜取得了攀登、射击、武装越野三个单项第一的好成绩。就在他成为候选人之一时,上级又赋予他们连一项重要备战执勤任务。面对远方的荣耀与本职工作的矛盾,梁昆炜把心态调整的很平稳,他说:“作为军人,诗与远方不仅体现在风光旖旎的前方,更体现在出色完成好任务的工作岗位上。” <font color="#ff8a00">(通过沼泽地,也是墨脱边防官兵必经的巡逻路)</font> 就在梁昆炜延期退役后的第20天,他接到了执行武装巡逻的任务,这是他第11次参加外出巡逻。<br><br>从连队到目的地大约有50公里的距离,可是要经过3条平均流速8米/秒的河流,还有3处深达数百米的山涧,以及5处悬崖峭壁,而这些地方都被称为“老虎嘴”或“鬼门关”。 <font color="#ff8a00">(图为梁昆炜与战友们一起通过用独木板搭在崖壁上的“悬空路”)</font> “悬空路”是战士们凿洞塞木支撑,搭上木板修成的巡逻路。每当来到这里,战友们都格外谨慎,相互提醒,相互帮扶,踩着只有一脚宽的木板,侧身贴壁,才能小心翼翼的勉强通过。<br><br>有的路段,完全是在百米左右高的绝壁上。最糟糕的是,还要经常遭遇暴雨、山洪、泥石流和雪崩等灾害。 <font color="#ff8a00">(上图山腰中横着的羊肠小道,你能看出有几位战士在勇敢通过?这也是墨脱边防官兵巡逻时必经的危险路)</font> 2017年9月20日下午,就在梁昆炜与战友们一起通过一段悬崖路时,山体突然塌方,梁昆炜被一块飞石击中后壮烈牺牲,他的人生历程瞬间在此凝固。<br><br>9月28日,西藏军区批准在边防巡逻途中遇难的战士梁昆炜为烈士,追记他为正式党员。11月2日,西藏林芝军分区党委为梁昆炜追记二等功。 <font color="#ff8a00">(翻过一道道雪山,也是墨脱边防官兵必经的巡逻路)</font> 梁昆炜没能等到退役,他就这样告别了战友。失去了优秀的伙伴,战友们都无比伤心和难过。<br><br>他才满19岁啊……<br>他才刚踏入人生历程,<br>他还没进入大学校园,<br>他还没尝到爱情甜美,<br>他还没好好周游世界,<br>他还没好好孝敬父母,<br>他为了守卫祖国边关,<br>把宝贵生命无私奉献。<br><br>如果他还在老家呆着,<br>他可能是父母的心肝,<br>他可能还沉迷于网络,<br>他可能还在大学读书,<br>他可能与女朋友拍拖,<br>他可能享受美好生活。<br>然而因为选择了军旅,<br>他把生命献给了高原。<br><br>梁昆炜是一名好战士,<br>他不畏艰险勇挑重担,<br>他是西藏边防的英雄,<br>他是墨脱军人的模范,<br>他是全军将士的榜样,<br>他是新时期可爱的人。 <font color="#ff8a00">(山口风大,空气稀薄,天寒地冻,冰雪路滑。但墨脱边防官兵的巡逻路,却是风雪无阻)</font> 在西藏的“墨脱生死路”上,我们现在无法改变恶劣的环境,我们将来也很难让它改变。但不会因为这里存有艰险,我们就放弃了对祖国边疆的守护。<br><br>祖国的需要,就是前进的号角,扎根墨脱边疆,坚守墨脱哨所,保卫祖国领土。这就是西藏墨脱边防官兵的神圣使命。<br><br>50多年来,林芝军分区驻守墨脱的边防官兵,在墨脱武装民兵的配合下,他们共同用汗水和鲜血,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的29位官兵,先后在这条险象环生的“墨脱生死路”上,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而更多的官兵,还在此一茬一茬的接力巡逻。<br><br>我们向他们敬礼,我们向他们致谢! “管他天寒地冻,管他是否缺氧,管他有多少危险,这里的每一寸国土,都有我们墨脱边防官兵守卫。”<br><br>在峡谷山涧行进,在原始森林中穿越,在高山雪峰上宣誓。墨脱的边防官兵总是这样豪情满怀:“旅途的风景靠眼光来发现,人生的风景靠自己来书写。” <font color="#ff8a00">(墨脱边防官兵不惧风雪,一颗红心,永戍边关)</font> 梁昆炜和他的战友们以优秀的品质,铸造了雪域边关的一道靓丽风景!<br><br>是的,梁昆炜成了墨脱的英雄,他用19岁的青春,谱写了灿烂人生。他是我们新时代优秀边防军人的代表,他是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好儿子,我们祝愿他在祖国的雪域高原,与雪山相伴,与圣水相依,跟随格桑花香飘万里…… 高原高 高原美 <br>你的风光让人醉 <br>雪域高原如此的雄伟 <br>江河湖泊还有那圣水 <br><br>青棵酒 酥油茶 <br>尝了一口百年醉 <br>格桑花开香飘千万里 <br>冰川下藏了多少神奇 <br><br>我心中的那个香巴拉 <br>想你恋你不知有多少回 <br>梦里和你有了约会 <br>盼你等你不后悔 <br><br>我眼前这个喜马拉雅 <br>手捧多彩哈达衣袂飘地 <br>热情锅庄相邀一曲 <br>留下相思总回味<br><div><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4)</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墨脱边境战</font></b></div></h1>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之后,作为山南边防重镇,墨脱的地位更为凸显。要守住“高原孤岛”,没有可靠的后勤保障不行。由于公路通车遥遥无期,我军千方百计想从空中解决后勤难题。 <font color="#ff8a00">(美国的黑鹰通用直升机性能优异,适合我军在西藏高原飞行)</font> 1983年,我国从全世界最好的10余种直升飞机中选中了美国的S-70“黑鹰”,并以每架700万美元的单价,按当时的外汇美元计算,大概花了10多亿元人民币,一共购买了24架美国直升飞机。那时能够安全出入墨脱高原地区,该直升机是唯一的交通运输工具。<br><br>大伙想一想,在八十年代初期,咱们国家才刚刚改革开放,那时科技落后,国家并不富裕。但如果不买美国的这种飞机,我们怎么为高原边防前哨提供后援?<br> <br>1985年,我国“百万大裁军”,驻守墨脱的部队虽然保留了,但后勤保障的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因为少量的“黑鹰”直升飞机,只是杯水车薪。<br><br>一位曾在墨脱服役过的退伍老兵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墨脱边防部队还是全靠人背肩扛和骡马保障运输。可对面的印军却狂着呢,印军直升飞机到处飞和四处降。虽然印度使用的是俄国米-17直升机,在性能上远不如咱们的“黑鹰”,但他们所处的海拔位置低,而咱们的“黑鹰”要飞越气候多变的高山峻岭,要实现全年365天或每日24小时随时起降,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的前哨供给,还是主要依靠人背马运。” <font color="#ff8a00">(印军先进的俄制米26重型直升机已经出现在中印边境的藏南地区)</font> 最近印度在藏南地区迅猛增兵,他们还把美国和俄罗斯最先进的战斗机和直升机全都弄到中印边境,同时又在中印边境北段的加勒万河谷地区蓄意挑衅,还越过实控线进行非法活动,并率先发起“肉搏”攻击,引发双方激烈肢体冲突,造成双方大量人员伤亡。<br><br>印军有“万国装备”之称。就是说,哪个国家的武器好,他们就去买来装备自己的部队。所以印军使用的武器装备都很先进,这也是他们十分狂妄的原因之一。 <font color="#ff8a00">(图为印军从法国进口的性能优良的阵风战机,已经部署藏南)</font> 中印边境近来冲突极速升温,印度将一半的阵风战机都部署到了藏南地区,以加强对我军的核打击能力。<br><br>阵风战斗机是法国一型双发、三角翼、高机动性、多用途的第四代半战斗机。阵风战斗机真正的优势在于多用途作战能力。这款战斗机是世界上“功能最全面”的,不仅海空兼顾,而且空战和对地、对海攻击能力都十分强大,且具有核打击能力。<br><br>在近期的中印冲突之后,印度媒体不仅立即跟进报道,一方面说印方死亡了20多人,同时也说他们截取了我方通讯,监听到我方死亡达50多人的情报。<div><br></div><div>但在我国发表的声明中,却没有详述我方牺牲人员名单及数目。不过,当我看到了我方的年轻士兵,一排排的无声的躺在中印边界的土地上时,我真的非常愤怒与悲伤。我不明白,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大张旗鼓的宣传一下烈士们的英雄事迹?难道他们的鲜血就悄无声息的白流了吗?他们的英名为什么不让更多人知道?</div> <font color="#ff8a00">(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我军获得了大胜。图为被我军俘虏的大批印军官兵)</font> 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印军输得一塌糊涂,可是印度官方呢?他们从上到下反转历史,统一口径大做文章,竟然恬不知耻的宣传他们是胜利者。<br><br>但事实如何呢?我们来看一下1962年中印边境之战两国军队的历史战绩吧。<br><br>在西南方向,即西藏的藏南地区一带,我军出动了2个师(实际为4个团)。而在西北方向,即新疆与西藏交汇处的区域,我军出动了1个团,两线作战总计1.8万人。我军阵亡722人,受伤1697人。而印军出动了1个军部、1个师、4个旅部和21个步兵营,共计2.2万至3万人。印军阵亡1383至3250人,受伤548至1047人,失踪1696人,被俘3968人。可见,我军是绝对的胜利者。 <font color="#ff8a00">(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我军缴获印军大量武器弹药,但却全部归还给了印方)</font> 印度是败军,那为什么他们后来还敢狂妄自大?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有政府的怂恿和力挺,以及印度民众的疯狂崇拜与支持。<br><br>不说印军在政治上的地位有多高?也不说他们每年的国防开支有多大?更不说他们的武器装备是世界一流的,单从政治宣传和艺术表现力度上,印度的做法既大胆,又富有创意,其成效也特别显著,真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font color="#ff8a00">(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我军缴获了印军大量的大炮和弹药,但却全部归还给了印方)</font> 印度打仗不行,但政治宣传是一把好手。印度官方居然歪曲历史,到处宣传说:“是中国背叛了印度,印度突然受到中方袭击和入侵。”他们还找出理由说:“面对数倍的敌人,印军英勇抵抗,最后虽败犹荣”。 <font color="#ff8a00">(印度电影《Haqeeqat》(严峻的现实)广告。印度国防部组织拍摄的一部反映中印边境的战争巨片,1964年在印度上映后受到印度军民欢迎)</font> 不仅如此,印度还把官方意图,通过电影艺术表现手段,打造印军“银幕英雄”,向印度军民传播一个官方想要的“正能量”。 <font color="#ff8a00">(印度电影《严峻的现实》剧照。中国军队的“人海战术”,被印军主角用枪像割麦子一样扫倒)</font> 1962年中印边境战后的第二年,印度国防部组织拍摄了一部名为《Haqeeqat》(严峻的现实)的电影。故事描写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影片中塑造了两个印军英雄,以此鼓舞印军士气,激发民众“仇视中国”。 中印边境战争分为东段(即西藏山南墨脱等区域的中印边境)和西段(即新疆和西藏交汇区域的中印边境)两个战场。印度政府在他们的电影中设计了两个英雄人物,一个代表东线战场,另一个代表西线战场。东线英雄叫萨贝达•约金德•辛格,西线英雄叫夏坦•辛格。 <font color="#ff8a00">(印度电影《严峻的现实》剧照,中国军人被印军独胆英雄用枪一片片扫倒)</font> 电影中的印军东线英雄萨贝达•约金德•辛格,他指挥的一个排遭遇数十倍的我军和重火力攻击。虽然我军发动数次200人规模的进攻,但均被辛格这个排击退。当他的战友全部阵亡后,他还独自一人拿着机枪打死了我军50多名士兵。最后子弹打光,他又拿起刺刀杀死我军无数战士。这个家伙被俘后,更显英雄本色,拒绝我国军医治疗,终因伤重而死。 <font color="#ff8a00">(印度电影《严峻的现实》剧照。只剩下印军独胆英雄一个人了,可他还在坚持战斗)</font> 电影中的印军西线英雄夏坦•辛格,他是印军库曼团C连连长。当他们遭遇数倍我国士兵猛烈攻击时,他冷静指挥全连抵抗,打死了我军大量士兵,以至于我军士兵的尸体都填满了堑壕,直到最后全军覆灭。光是这个连队的勇敢战斗,就对我军造成了1000多人的伤亡。<br><br>为了叫座,印度政府还请当时的著名印度影星来主演这部电影,可见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量之大。据说这部电影上映后,在印度引起了轰动。印度举国上下一片叫好,对于他们的国防教育,无疑推波助澜。<br><br>然而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在中印边境战争中,我国是战胜国,我军也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但我们的报道却很少,公开嘉奖也不多,甚至连一部反映这场战争成果的电影也没有拍摄。在中印反击战中的英雄,大多不为人知,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欠缺。 <font color="#ff8a00">(战争片《英雄儿女》,1964年长影厂摄制。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图为该片剧照)</font> 过去的部队,一旦新兵入伍,或要搞什么活动和教育,师团首长都要让电影队组放映革命英雄主义的战争片来进行配合。我国的早期电影,有许多优秀之作,像《英雄儿女》、《烈火中永生》、《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上甘岭》、《奇袭》、《英雄虎胆》等,后来也有《闪闪的红星》、《小花》、《大决战》(辽沈、平津和淮海战役)等。通过电影形象化做教材,对广大指战员,特别是对新入伍的战士,进行阶段性的传统教育,这在过去的部队建设中,的确发挥过很好作用。 但近年来,崇洋媚外,娱乐至上,明星当道,金钱第一,把我们的正面英雄,尤其是革命军人的英雄形象,在电影里给“边缘化”了,致使正面英雄形象出现了“空白”。<br><br>难道我们新时期的军人只需要丰厚的物质待遇?而用不着提高思想觉悟和德道修养了吗?难道我国经济强大了,我们的人民就不需要用中华民族的英雄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来武装头脑了吗?这个问题值得注意,应该深思并加以研究。<br><br>我们支持国产电影多样化,我们也需要文艺天地百花齐放,但文艺百花园中绝对不能缺少铁血英雄的军中之“花”!<br><br>大长我军志气,大灭敌人威风。过去我们“人穷志不短”,如今我们为啥“人富却志短”了呢? <font color="#ff8a00">(印度电影《严峻的现实》剧照。印度士兵一人扫倒一大片中国军人,你看人家的军人牛不牛)</font> 在电影创作与宣传上,印度早已走到了我们的前面。他们的经济体量和科技整体水平并不如我国,但为什么印军却敢在中印边境与我军叫板?为什么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就把本来依附于咱们的锡金王国给吞食了呢?<br><br>在新冠疫情到来之前,我国的电影业可是“蒸蒸日上”的啊,我们的院线与票房号称直追世界之首,我们有能力投入几亿元资金去拍那些“瞎扯蛋”的“腐蚀大众”的所谓“高票房”、“高卖座”的娱乐电影,我们可以随便花几十亿在这里或在那里盖无数座摩天大楼,让少数有钱人独享“云天风光”,为什么我们就不好好的大投资,多拍几部超越60年代《英雄儿女》等传统教育的好电影来给后代看呢?如今,能够达到政治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好电影实在是太少了。因此,我们呼唤新时代的我军“银幕英雄”,我们要努力歌颂那些在边关一线“献身国防”的新时代楷模。 <font color="#ff8a00">(图为印度电影《严峻的现实》中,被丑化了的我军基层指挥员形象)</font> 再来瞧瞧印度政府拍摄的电影《严峻的现实》吧,看看他们是怎样丑化我军官兵形象的?为了丑化我军形象,他们专门找了一批越南人来出演我军官兵,不光安排他们像“人肉包子”一样的傻傻进攻,还诬蔑我军官兵对他们的印度美妞进行残酷折磨与严刑拷打。总之,他们采取一切手段来贬损我军形象,从而突出印军英雄是多么的机智、勇猛和伟岸。 <font color="#ff8a00">(印度电影《严峻的现实》中,准备前往中国境内进行雪耻复仇的印军特种兵正在接受命令)</font> 印度电影《严峻的现实》,是在中印边境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即1964年在印度上映。这部丑化我国我军形象,同时美化印度战争失败的电影,一经上映就赢得印度民众狂欢。它让印度大众感到,他们的军人是勇敢善战的,而中国军人则是一帮不会打仗的傻蛋!“只不过,因为中国人多势众,他们的人海战术简直太让人无法阻挡。要不是弹药打光,要是再增加几个师的兵力,他们一定会取得更大胜利。”“如果不是印度打了胜战,他们中国军队怎么会自个撤走呢?”可见,一部电影的影响有多大?有时,一部好的电影,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br><br>而事实呢?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第一阶段的克节郎,防守该地区的是印度王牌部队陆军第四师第7旅。该旅在二战时,就曾跟随英国第八集团军与隆美尔将军指挥的德军精锐作过战,可以说是打遍欧非亚的一支劲旅,人们称这个师为牛X的“红鹰师”。 <font color="#ff8a00">(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我解放军战士使用56式班用机枪对敌开火)</font> 但就是这么一个王牌师的第7旅,在我军藏字419部队第11师第32团的进攻下,仅坚持了30分钟,便“弹药罄尽”,以阵亡883人,旅长达尔维准将以下1065人被俘而告败。我解放军仅仅伤亡了388人。 <font color="#ff8a00">(印度电影《严峻的现实》剧照。印军独胆英雄)</font> 印度拍摄的电影《严峻的现实》歪曲事实,不仅大长印度军民志气,还激发了印度军人对中国军人的长期仇恨。在印度军人心中,一直装着“要为1962年中印之战雪耻复仇”的决心,这也是印军多次对我边境地区骚扰,以及对我边防官兵动武挑战的内因。<br><br>2018年,印度又拍摄了一部宣扬中印边境战争英雄的电影,片名叫《萨贝达•约金德•辛格》。其目的十分明确,他们就是要鼓动民众义愤填膺,他们就是要通过电影宣传印军英雄勇敢作战的精神,以此鼓励年轻官兵向他们的前辈学习,从而争做新时代的印度英雄军人。<br> <font color="#ff8a00">(电影《闪闪的红星》,八一厂摄制,1974年10月1日上映。李昂、李俊执导,祝新运、赵汝平、刘继忠主演。影片讲述了少年英雄潘冬子在艰苦环境中的成长故事。图为该片剧照)</font> 如果从国家或从外交角度出发,我们有些事情是可以忍辱负重的。但对于文艺和影视艺术创作,特别是军民融合的军事题材创作,我以为应该开放并迈大步子,切不可在题材和艺术创作的方式上有过多束缚。<br><br>我们要展开联想翅膀,发挥军地人才的作用,为艺术家提供必要的体验和创作条件,以展开创作空间和思路。只要是正面宣传我军英雄形象的作品,各级政府和军队的各个部门,都应该大开绿灯和高调支持。<div><br></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只有军地共同合力,我们的文艺百花园中,才可能有更多更好的优秀军事题材之“花”绽放。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太大太多了,我们呼唤人民要振作精神,决不能让外国侵略者再把咱们当成了“东亚病夫”。过去我党我军由小变大靠什么?就是有一个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没有这个精神支柱,就没有前仆后继,就不可能取得如今的成果。</h3> <font color="#ff8a00">(图为二战侵华日军爬上我长城拍照炫耀)</font> 否则,我们的人民,特别是下一代青少年,如果没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滋养,在他们心中从小就没有树立勇敢必胜的信念,将来遇上外敌入侵,他们就很难挺身在前线作战。如果对他们缺少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他们将来就会缺少革命理想主义情怀,他们就不可能成为我中华新一代的英雄。 <font color="#ff8a00">(《日清战争从军写真贴》上刊登的旅顺大屠杀,当年抓捕的中国百姓)</font> 一个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也是只能让别人宰割的民族。<br><br>二战日军侵略我国时,他们才几千人的军队,为什么几天之内就把我东三省的十多万军队摆平了呢?<br><br>八国联军才来多少人?我们那么多的清兵干什么去了?落后挨打?没错,我们缺少洋枪洋炮,但我们更缺的是英雄……<br><br>过去我们的共产党有啥装备?小米加步枪,不是也打赢了国民党的飞机大炮了吗?靠的是啥?靠的是“头可断,血可流,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是打不垮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江雪琴之语。 <font color="#ff8a00">(电影《烈火中永生》,北影厂摄制,1965年上映,水华执导,赵丹、于蓝、张平、项堃等主演。该片改编自小说《红岩》,讲述在重庆解放前夕,江姐在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去华蓥山区参加农村武装斗争。由于甫志高的出卖,她和许云峰被捕,他们在狱中保守党组织秘密,同敌人展开了顽强斗争)</font> 我们看看当亡国奴是一个什么样下场?当年日军占领旅顺后,他们所遇见的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被杀死。看看这些日军“功劳薄”的照片吧,几乎每条街上都堆满了惨遭杀害的中国百姓尸体。可以说,整个旅顺大小道路,尸体堆积如山。<div><br></div><div>血流成河,就是亡国奴的下场。</div> <font color="#ff8a00">(《日清战争从军写真贴》上刊登的旅顺大屠杀时抓捕的中国百姓》)</font> 旅顺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被血水渗透,遍地皆是可怕的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较窄的胡同完全被尸体堵塞。 <font color="#ff8a00">(旅顺大屠杀时日军暴行自供状。短短四天见人就杀,两万百姓惨死街头)</font>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耻辱绝不能忘。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br><br>作为电影人,作为一个老兵,当我看到印度官方拍摄有《严峻的现实》的电影后,除了愤慨,我也有一种无地自容之感。<br><br>此时想起我20多岁时,我在部队写了一个《挺进大西南》的电影剧本,讲述我205师在西南剿匪的一段真实故事。当时有人看后说我太理想主义了。 <div><font color="#ff8a00">(电影《小花》,北影厂摄制,1979年上映,张铮执导,唐国强、陈冲、刘晓庆等主演。该片取材小说《桐柏英雄》,讲述1930年桐柏山区一户穷苦人家被迫卖女收养红军留下的女婴,他们给这个女婴取名也叫小花。十几年后,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失散的亲人们终于重逢,共同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之歌。图为《小花》剧照)</font><br></div> 难道理想主义不好吗?在我心目中,我们的英雄应该是完美的,应该高大上。当然完美并不等于神,他也是人,他有个性,有七情六欲,也有缺点,但他总比一般人要突出和优秀。英雄人物不高端,不大气,不上档次,谁会崇拜?如果是女英雄,她不仅心灵美,形象也要美,气质也要好,那才让人更喜欢。<div><br></div><div>美国现在对我们不好,但美国的科技先进,美国电影也拍得一流,他们的“铁血男儿”总有“美丽女郎”相伴,套路虽老,但却能够巧妙的把“美国英雄”和“美国精神”输送到了全世界。<br><br>我们应该承认,影视文化的侵略,更加的可怕,因为它的响影面更大,它还能深入人的心灵,颠覆你的认知,改变你的思想,更换你的价值观念,且与政治、经济和军事侵略相辅相成。<br><br>再回头说我们中国哨所里的边防官兵,如果他们没有革命理想,如果他们没有英雄主义情怀,那我们的艰苦边疆,是没有人愿意在那儿长期坚守的。即使给大钱请雇佣军,恐怕人家也很难帮我们忠心耿耿的守护。<br><br>有人说,我军当年都打败印军了,干吗又从藏南撤军呢?我也曾为失去那么大一片富饶土地而惋惜,那片国土可是相当于我国的一个省的面积了。</div> <font color="#ff8a00">(1961年毛泽东在庐山)</font> 但大伙或许不知,当年做出撤军决定的毛泽东考虑问题还是全面的,英明的,可以说是高瞻远瞩。<br><br>为什么?那时我国一贫如洗,又面对美帝、苏修、台海等各方势力的围堵,国内急需稳定和发展。而那场印度挑起的战争,本来就不是我们愿意打的,但又不得不打。可那里气候恶劣,山高雪大,没有交通,边防薄弱,管理和后勤补给等等都鞭长莫及。 <font color="#ff8a00">(我方控制的阿克赛钦到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距离示意图)</font> 从战略上考虑,我们更需要保住中印西段的阿克赛钦。虽然那里气候更加恶劣,环境条件更加糟糕,但战略意义极为重要。它就像一把利剑,高高的悬挂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头上。从我方控制的阿克赛钦到印度首都新德里,直线距离仅有400公里,而且我们可以从山上往下俯冲。在那个军事科技并不发达的年月,对于印度来说,这可是致命的战略要地。<br><br>而藏南地区的中印东段战场呢?如果不撤军,我们难以长期坚守。一旦入冬,西藏这边大雪封山,我们的部队就没有后援。在那里放多少个师,也是一支孤军,谁干那种等死送命的事?另外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在应对美帝、苏修和放在台海等问题上。 <font color="#ff8a00">(印军阅兵式)</font> 60多年过去了,在以美国为首的列强操纵下,印度再次高扬民族主义大旗,高唱印度英雄赞歌,他们再次对我边境发动了巨大挑战,从而引发冲突大升级。 <font color="#ff8a00">(印军大量增兵中印边境,摆出欲与我军大干一场的姿态)</font> 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漫延,各国之间竞争矛盾加剧,世界秩序也发生了混乱,仇视中国几十年的印度,终于按捺不住扩张复仇的野心,而让中印冲突急速升温,并发展到严重影响两国政治经济层面。<br><br>从一些印度人砸中国电视,抵制“中国制造”,到印度禁用微信等59款中国应用,包括扛着“民族主义”大旗的莫迪,也于7月1日关闭了他的微博账号。又于7月3日,在印度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和陆军参谋长马诺杰•纳拉瓦内的陪同下,亲自访中印边境屯有重兵的列城。他一边听取印军汇报,一边慰问中印冲突受伤“英雄”,公然向我抗议示威。 <font color="#ff8a00">(图为莫迪突然访问中印边境列城)</font> 中印边境局势紧张,似乎箭在弦上。但是我方呢?依然“保持冷静”,依然表现出强大的“自我克制能力”,依然“高瞻远瞩”的“冷处理”。<div><br></div><div>即使我方在不久前的中印冲突中,也牺牲了不少年轻士兵,但我们却强忍悲泪,还是像1962年开始时的心态,不想与印军开战。我们仍然想把精力放在对付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小日本,还有台湾和南海的走狗上,我们还要关注朝鲜半岛局势和危机。但是我们想和平,想与印方搁置争议,恐怕也是“一厢情愿”的事了。因为印方已在中印边境屯兵多达十万,并把他们的“万国”武器搬到了中印边境,他们还四处购买最先进的武器和最牛X的装备,其居心叵测。</div> <font color="#ff8a00">(图为我军在高原一线展开了一系列的集团军合成实弹演练)</font> 如果印度对我国发动战争,我们当然不会跪地求饶,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决不答应,我们的军队也咽下这口气的。我们只能再来一场真枪实弹的“对印自卫还击战”了,我们也只能在战争中“好好的锻炼成长”。<div><br></div><div>我们并不好战,但我们决不坐以待毙!这一次要打,就不能再像1962年那样,把已经收复的国土再次拱手相让,我们也不应再把他们的“万国”武器全都退还给他了……<br></div> <font color="#ff8a00">(图为我海军航母、核潜艇等大批舰船在南海实弹演练)</font> 形势严峻,国难当头,匹夫有责。<br><br>在战争来临之际,我们的信念必须坚定和有力,我们的党一定要好好爱人民,我们的国家一定要一致对外,我们的人民一定要齐心协力,我们的军队一定要打出胜仗,我们的战士一定要勇敢杀敌,我们要打出一场震惊世界的正义之战。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br>尽管我们的军事科技不是世界一流,<br>但我们的武器装备也不是那么落后。<br>只要我们认真研判准确把握好战机,<br>我们这一代人就不会丢失一寸领土!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感谢刘子祺演唱《相约高原》)</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感谢有关本文的图片摄影和制作者)</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感谢参与和支持《中国哨所》的全体朋友)</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r></font></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作者简介</font></b></h1> 刘川平,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总站《战士与电影》主编,著名影视编导,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制片委员会委员,北京影视艺术学会会员,中国第四届山花奖民俗影像金奖、日本第28届东京TVF国际影像节优秀作品奖获得者。2004年中国十大数码先锋人物之一。2011年,应邀出席法国第6届“迈向开放的文明”国际研讨会并发表演讲,同期在巴黎成功举办个人纪录片电影展。<br><br>代表作品有:影视剧《王震将军——最后的使命》、《三月》、《天怨》、《男女之间》、《一路风尘》、《兰花儿》等。纪录片《将军情》、《客家情》、《西南风情》、《中国彝人风情》、《川江号子》、《川剧与变脸》、《环铁边》、《人熊共居》、《回家过年》、《老李与鸭鸭》等。影视著作有《DV玩家技艺》、《论电影文学剧本的文学句式》。 <font color="#ff8a00">(纪录片《川剧与变脸》广告。编导 刘川平 解说 杨秋君)</font> <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