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里笠帽桥 良渚古城吗?

烂笔头

笠帽桥,有人说叫爵帽桥。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有一位姓吴的村民说,他见过桥横梁上“笠帽桥”这三个字,可见,“爵帽桥”应为“笠帽桥”。而它的建造年代也无从考证。此桥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除。<br> 我小时候去祖籍地长田塍必经笠帽桥。这是一个比较高大的平桥,桥下虽然叫笠帽桥港,但水面宽阔。这位姓吴的村民说,笠帽桥港,水面比当时崇德县城的运河还要宽。<br>  笠帽桥西南附近有沈家门,还有金家浜,章家塔,郭家木桥,赵郭里。<br>  传说这块地方,古时候人家密集。村民们记得,以前在这里开挖或者疏通拓宽笠帽桥附近另外几条河道时发现,这一带的河道两边都有石帮岸,到处有“桥渡”,都是又长又宽的条石砌成的台阶,还有许多都是乳白色的花岗石。同时,在平整土地时,还发现了多处坚硬无比的红色土壤,多处厚达几十公分的灰土。<br> 而在1995沪杭高速公路建设取土时,在郭家木桥则发现了良渚时期的玉琮、玉璧、玉挂件等玉器。光玉琮就多达五、六件,而闻名的新地里遗址仅仅发现了一件。就是在开挖高速公路的一个涵洞时,在堆土中甚至还发现了至少3个玉璧。就连有人经过施工中的涵洞时,自行车链条脱落,弯腰装链条时,也能在泥土里发现玉璧。 可以想见,郭家木桥是何等规模的良渚文化墓葬群,而且等级之高,绝对远远超出新地里遗址。有人猜测,目前,肇昌桥这段高速公路的底下,还有不知多少良渚玉器被埋着。 而早在此前,也在这里,出土过宋代的粉盒、宋代的韩瓶等比较少见的文物。<div>  在平整土地中,村民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古井。这些古井的井壁都用青砖叠着,青砖之间还有榫卯相连接,做工是何等的精致考究。<br>  在古代,有井的地方必有人家,即便是现代也如此。但是,这里河道密布,为什么还开挖这么多水井。<br></div> 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镇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br>  村民说,老底子笠帽桥附近一带到处是河港,而且河港弯弯曲曲,到处有洋潭。这也符合良渚时期先民们依水而居的特点。而附近发现的许多良渚玉器已经得到充分的证实。<br>  笠帽桥港极其附近的其它几条河港,都有石帮岸、“桥渡”被发现,以及烧土层、灰土层等,这些迹象表明,老底子这里会不会是一个良渚后期的一个原始部落?而且具有了相当的规模,甚至是一座良渚古城或者古国。<br> 打井修渠、种植水稻、灌溉农田,是良渚文化诸氏部落在河姆渡、马家浜、崧泽文化之后发展农业的其中一个重要成就。在吴县、昆山、无锡、江阴、嘉善等地,都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水井。有的水井还设有木井圈,有的水井的井壁是用木筑的。修筑井壁的技术除继承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的特点外还有所提高。<br>  而笠帽桥附近发现的水井,其井壁的建造技术比其它良渚遗址发现的古井井壁不知先进了多少。<br> 良渚文化最早出现在历史课本时,分量还没有河姆渡文化的重。随着新的历史遗存的发现,良渚文化逐渐升级为良渚文明、良渚古国。良渚文化申遗已经成功,良渚古国的确立,最大的意义就是将华夏文明可考证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5000年华夏文明的说明得到了实证。<br> 说到良渚古国属于历史记载的哪个朝代,根据考古发掘,良渚古国距今5300-4500年左右,与古埃及同期,比历史记载的夏朝要早,如果对应朝代的话,与《竹书记年》中的虞朝接近。但是在当下夏朝都没有实证资料的情况下,虞朝更接近于传说。究竟良渚古国属于虞朝,还是就是虞朝都无法证实。<br> <div>  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80年代,人们发现良渚遗址,并出土了一些陶器和石器,人们一直把良渚文化认为是新石器文化的一个遗址,也就是为什么那是历史教材中它与河姆渡文化并列排放的原因。到70、80年代,人们在良渚遗址以及周边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玉琮、玉璧等,随后又发现了祭坛、宫殿。2007年,考古学家又在宫殿区四周发现了城墙。宫殿、城墙的发现,可以确定良渚文化是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城邦制国家,称之为良渚文明、良渚古国都不为过。<br>  而笠帽桥这一带的河道两边都有石帮岸,到处有“桥渡”,都是又长又宽的条石砌成的台阶,还有许多都是乳白色的花岗石以及许多的古井。根据当地村民的讲述,这块区域超过1个平方公里,范围之大是目前良渚文化遗址所没有的。从这样大的规模来看,说它是良渚古城乃至古国也未尝不可。只不过民间没有传说这里曾有城墙、宫殿。</div><div> 也许是年代实在是太久了,连先前的人们都不记得了。否则的话更具说服力了。</div><div><br> “趣历史”《良渚文化为什么没有出现在任何古文献中?它是怎么消失的》一文记载:<br> 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学家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的地层剖面都有一个明显的文化断层,说明它们消失于同一时期。在文化断层上面,留下了一层厚厚的淤泥堆积。<br> 通过考古学和历史文献相对照,专家们发现在夏朝前期,全球都经历了一场大范围的气候突变,引发了史前大洪水。这场自然灾害持续百年,淹没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良渚人构筑的巨大堤坝,最终也没有能够挽救他们的王国。<br> <br></div> 那么,成千上万的良渚人都去往何方了?<br> 许多考古学家认为,浙江良渚文化在被史前大洪水毁灭以后,良渚人分为两支向外迁徙。<div>  其中一支迁往北方,与当时的华夏部落联盟,也就是龙山文化族群发生冲突。在战败后,良渚文化被龙山文化吸收和融合。我们经常能在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良渚文化的玉器。例如江苏北部的青墩遗址和花厅遗址,都出土过良渚人的祭祀礼器——玉琮。<br>  另外一支良渚人,向地势更高的长江中上游迁徙,他们有的进入四川地区,给蜀人带来了先进文化,促使三星堆遗址开始爆发式发展。有的从长江中上游进入陕西黄土高原,与当地的华夏部落融合。比如在陕西神木的石峁遗址,他们的玉器技术也是突然爆发,良渚文化风格的玉器随处可见。<br><br></div><div> 笠帽桥一带的良渚部落也许就是在这次大灾难中消失的,时隔数千年后被人们所发现。<br></div> (上述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