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li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u>本文选自微信公众账号“科普中国”</u></b></li></ul><p><br></p><p>收到3000元退回3000元这么看是不是没毛病?但市民杨女士就碰上了这么件“怪”事儿<b>不仅到手的钱没了还倒贴!</b></p><p><b>案件回顾</b></p><p><br></p><p>近日,市民杨女士在网上发布了一条房屋出租信息,几天后张某主动联系她,称自己刚调来南京工作,打算将这套房子租下来,并当即通过<b>微信“亲属卡”</b>转了3000元作为押金(亲属卡限额3000元)。</p><p><br></p><p>然而,没过多久张某就“反悔”了,以亲属卡不好用为由,让杨女士<b>退还</b>押金。杨女士随即按张某所说的步骤进行操作,向其<b>赠予了一张额度为3000元的“亲属卡”</b>。</p><p><br></p><p>令杨女士没想到的是,“亲属卡”刚赠完,手机上就陆续出现了<b>多条消费提醒</b>,再联系张某时发现自己已被<b>拉黑</b>,随即报警。</p><p><br></p><p><br></p> 整个案件最关键的点就在于<strong>“亲属卡”</strong> 为什么不法分子不使用转账、红包等方式偏偏要用这个功能?他们又是如何通过这个功能行骗的?<h3><strong>什么是“亲属卡”</strong></h3></br><h3>“亲属卡”是微信上线的一个功能,具有<strong>“代付”</strong>性质,最高每月3000元。简单来说就是<strong>他人消费,开通者买单</strong>。</h3></br><h3> <h3>图片来自于微信官方说明</h3></br><h3>▼</h3></br> ▼<h3><strong>不法分子怎样通过“亲属卡”行骗?</strong></h3></br><h3>1</h3></br><h3><strong>混淆概念</strong></h3></br><h3>案件中的杨女士就是听信了张某的一面之词,以为自己收到的是<strong>3000元押金</strong>,实际上只是一张<strong>额度为3000元的“亲属卡”</strong>。但在她的理解里,自己已经收到了款项。<br></br></h3></br><h3>收到“亲属卡”的页面<br></br></h3></br><h3>▼</h3></br> <h3>2</h3></br><h3><strong>自行解绑</strong></h3></br><h3>杨女士领取“亲属卡”后,不法分子为了减少风险,会<strong>立即进行解绑</strong>,此时杨女士就算消费,张某也<strong>不需要对其进行“代付”</strong>。</h3></br><h3>对方解绑后你收到的页面提示<br></br></h3></br><h3>▼</h3></br> <h3>3</h3></br><h3><strong>要求退款</strong></h3></br><h3>不法分子随后会以各种理由<strong>提出退款</strong>,并要求钱款“原路返回”,于是杨女士在张某的指引下,也<strong>为对方开通了“亲属卡”</strong>。</h3></br><h3>不同的是,之前杨女士接受“亲属卡”后并无消费,所以对于不法分子来说<strong>钱款分文未少</strong>,更不存在支出了3000元的说法。但是当杨女士成了代付方后,张某立即利用“亲属卡”功能<strong>多次消费</strong>,刷爆额度,使得杨女士损失了2980元。</h3></br>▼<h3><strong>如何设置和检查“亲属卡”?</strong></h3></br><h3><strong>操作步骤:</strong>打开微信【我】——【钱包】——选择【亲属卡】——点击【赠送亲属卡】——选择赠予类别和人即可。</h3></br> 发送“亲属卡”给他人相当于<strong>默认替对方的消费买单</strong><br></br><strong>务必谨慎开通</strong>不仅如此以下这些手机功能功能也要谨慎开启 <h3><strong>一</strong></h3></br><h3><strong>支付宝、微信【免密支付】</strong></h3></br>手机对着收款机只听“嘀”的一声,就结束了整个付款流程,但生活中因免密支付被盗刷的事件时有发生。<strong>及时关闭不需要的自动扣费、解绑使用频率较低的免密支付是关键</strong>。目前,大家使用频率较高的自动扣费和免密支付,大多是通过微信支付或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来扣费的。<h3><strong>支付宝操作方法</strong></h3></br>登录支付宝——点击【我的】——右上角【设置】——【支付设置】——【免密支付/自动扣款】。下方可以查看与免密支付签约的其他软件,点击即可选择是否需要关闭。 ▼<h3><strong>微信操作方法</strong></h3></br>登录微信——点击底部菜单【我】——【支付】——点击右上角的【···】——【自动扣费】,其中会列明所有自动扣费的服务,如不需要可选择关闭服务即可。 ▼<h3><strong>二</strong></h3></br><h3><strong>USB调试</strong></h3></br>大多数安卓手机都有USB调试功能,这相当于给手机开放了一个接口,很多刷机达人能够利用这个接口体验到更多的功能。不过,开启了USB调试功能,意味着手机自身的“保护性”便相对差了一些,存在着隐蔽的风险,<strong>手机绑定的账号信息等很容易被各种应用随意调用</strong>。<strong>操作如下:</strong>点击设置——系统——关于本机——连续6次以上点击版本号——进入开发者模式——返回系统页面——开发者人员选项——USB调试,选择“关闭”即可。 ▼<h3><strong>三</strong></h3></br><h3><strong>附近的人</strong></h3></br>微信“所在位置”功能可以跟朋友分享你在哪儿,但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隐私,建议大家发朋友圈时慎重显示位置信息。<strong>微信“附近的人”也可定位到你的位置</strong>,建议关闭此功能。<strong>操作如下:</strong>打开微信【设置】——【通用】——【发现页管理】——【附近的人】,点击即可关闭。 ▼<h3><strong>四</strong></h3></br><h3><strong>允许陌生人查看十条朋友圈</strong></h3></br>一旦开启了这项功能,即使不是微信好友,<strong>陌生人也可以查看你的相册</strong>,瞬间暴露隐私。<strong>操作如下:</strong>打开微信【设置】——【隐私】——【允许陌生人查看十条朋友圈】,点击即可关闭。 ▼<h3><strong>五</strong></h3></br><h3><strong>敏感权限</strong></h3></br>用户安装应用时会被要求允许软件读取相关权限,<strong>通讯录、短信通话记录等敏感权限应尽量关闭</strong>。 ▼<h3><strong>六</strong></h3></br><h3><strong>自动登录</strong></h3></br>登陆支付软件时,<strong>取消“记住用户名”、“7天内免登录”等设置</strong>。一旦手机遗失或落入他人手中,后果不堪设想。同时<strong>尽量避免“一码走天下”</strong>,使用数字、字母、符号组合的密码。▼<h3><strong>七</strong></h3></br><h3><strong>公共场所的WiFi</strong></h3></br>在公共场所时,如果WiFi一直处于打开状态,手机会不断向周边进行搜寻,一旦遇到无需密码的热点就会自动进行连接,<strong>存在被钓鱼的风险</strong>。▼<h3><strong>八</strong></h3></br><h3><strong>蓝牙</strong></h3></br><strong>一些病毒会伪装成文件形式</strong>通过蓝牙强制传播,造成手机通讯录、照片、信息等功能异常。甚至会<strong>被强制安装流氓软件</strong>,读取用户隐私信息。不使用蓝牙时应<strong>及时关闭</strong>。同时,在连接蓝牙时设置密码,拒绝一切陌生文件传输。<h3> <h3>文章及图片来源:南京公安(ID:NJgongan)</h3></br><h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支持我们请<strong><strong>分享</strong></strong> 评论 点赞 在看☟<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br></br></h3></br> <h3>公众号ID:Science_China</h3></br><h3><strong>公众科普 科学传播</strong></h3></br><h3><strong>中国科协官方微信 国家科普平台</strong></h3></br><h3>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XYgrFPnSDoY3_odfTMAH_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