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得道的秘诀 <p> 在为我赴疆饯行的酒席上,一位朋友用阳新方言极其形象地讲述着他曾有的一次经历。</p><p> </p><p> 一九七六年,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英明决策,一举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p><p> </p><p> 此后这“四人帮”是死是活,朋友深为担忧而又充满好奇。一天,他鼓足勇气,敲开了村里的那位德高望重的儒者之家。</p><p> </p><p> “老人家,这“四人帮”的成员是不是都死了呢?”他一脸的期待。</p><p> </p><p> “当然。”儒者回答肯定,毋容置疑。</p><p> </p><p> “您是怎么知道的呀?”朋友满脸狐疑,充满敬意。</p><p> </p><p> 儒者神密一笑,故作高深地说:“你这鬼崽!书读到哪里去了?你想,粉碎四人帮,都粉碎了,何能不死啊?”他特意加重“粉碎”二字的音量。</p><p> </p><p> 片刻沉默之后,全场喷饭,继而是开怀捧腹。至今还让我时时想起,琢磨玩味。</p><p> </p><p> 我想, 这大概就是让人讨厌的自以为是吧。不懂装懂,信口开河,可笑而又可悲的自以为是。在这浮躁虚夸之风日盛的社会里,想必它不是个案。那么,语文教学这复杂的行当里又如何能够杜绝如此,引以为戒呢。</p><p> </p><p> 一篇课文的教学,从哪里开始,往哪里发展,到哪里结束,这么常规的问题,相信不是很多人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的。</p><p> </p><p> 一篇课文,哪些知识当教,哪些知识当不教,哪些知识前面教,哪些知识后面教。这么重要的问题,相信很多人是没有放在心上的。</p><p> </p><p> 大家知道,一篇课文,哪怕是一篇极为短小的课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也是全部具备的啊。你不可能将每篇课文都面面俱到,毫无遗漏吧。如果那样,你不仅每天做着重复无用的劳动,还让你的学生无趣而厌学,划得来吗?</p><p> </p><p> 所以,面对一篇课文,你必须确定,哪些是当教的,哪些是不当教的,哪些是前面已经教过了的,哪些是应该留待以后再教的。在正确做出取舍之后,再确定内容的轻重、主次、先后,然后将其合理地安排到具体的课时中。这样,一条有序的、科学的、梯度的教学结构才能够形成。</p><p> </p><p> 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也必须要按照以下三个阶段去进行。</p><p> 一、自学阶段。自学阶段不同于预习,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式的学生独立学习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训练学生眼脑手并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最终“学会”学习。</p><p> </p><p>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学目的,结合教材的特点交待自学内容,以练习题、思考题的方式设计自学提纲。</p><p> </p><p> 要组织学生读课文、看注释、标段落、找主干,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文章脉络、总结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色。</p><p><br></p><p> 鼓励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着去分析和解决问题。</p><p> </p><p> 二、教读阶段。教读是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按整体把握——局部品析——课外迁移的学习过程,深入紧剖析课文的内容与形式,逐步理解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p><p> </p><p> 这一阶段,目标要单一,重点要突出。切不可面面俱到,贪大求多。提倡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反复训练,一课一得。</p><p> </p><p> 以初中教材《变色龙》为例,你只要抓住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这是谁家的狗”这句话,奥楚蔑洛夫那趋炎附势的奴性,丑恶卑污的灵魂,就昭然若揭了。作品的典型意义和艺术特色也就自然凸现了。</p><p> </p><p> 三、练习阶段。练习是自学、教读后的必然延伸,是加强实践和检测效果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符合语文学科学习的规律,也体现了讲练结合的教学原则。</p><p> </p><p> 要精心设计,度量适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又要注重读写能力的实用性。切不可盲目跟风,难易失控。</p><p> </p><p> 一篇课文的三个教学阶段,反应了学生认知过程的连续性,也是学生学习、理解、应用知识的一个不断渗透的,有效转化的过程,还突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