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0年5月10日21:46时,我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消息:“今天是母亲节,今天88(虚岁)岁的老父亲去天堂给母亲过节了!</p><p class="ql-block">老爸,因为疫情影响一切从简,等下次去看你,给你带去木糖醇的萨琪玛还有你以前用的痒痒挠儿哈。虽然照顾你累得手脚无闲,但你真的走了,女儿的心真的很疼。人前我是大姐、是妈妈不能哭,只能在没人的时候默默的流泪。</p><p class="ql-block">老爸,今天开始你又和妈妈相伴了,不会孤单也不会害怕,妈妈可比你坚强哟!</p><p class="ql-block">老爸,你这一走,把你的儿女推到了老人的行列,我们27年前没有妈妈喊,今天又没了爸爸叫,我们真成老人了。</p><p class="ql-block">老爸,这一别便是永远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爸爸走后,我陷入了无尽的悲哀之中。年愈花甲,深谙人固有一死之道理,何况老爸已是耄耋之年,马上就过87周岁生日,还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瘫痪在床一年多,即使故去也在预料之中,但我就是顺不过来这个劲儿,每每想起,便咽哽泪流不能自已。</p><p class="ql-block">当看到表妹陈晓瑛写的《最好的告别》后,我的心稍稍平静。都是因为疫情让老爸悄无声息的走了。没有任何仪式,没有悼词,甚至连遗像都没有,疫情期间不可有人员聚集,只有20几个儿孙辈的亲朋将老爸送到殡仪馆。匆匆火化、赶在中午12点前落葬。太快太急,这倒是符合老爸的性格,但总恍惚觉得爸爸没走,那么多人都没给他送行呢!我倒不是喜欢排场,但如此低调安静的火化安葬,在中国东北的小城,会让人感觉逝者人缘太差。</p><p class="ql-block">妈妈的生前好友、同事宋立学阿姨,一位85岁的老太太,在女儿的搀扶下早早等在公墓门口,她要亲自送一下她口中的“老乐头”,同时也看看她的好友我的妈妈。宋姨一直关注着我们姊妹,关心着我爸爸的身体,爸爸病重期间多次打电话询问。我本不想告诉她爸爸去世了,但她从爸爸的干儿子那里得到了消息。这是给爸爸送行者中唯一一位长辈。</p> <p>下面是表妹写的追思文章</p> <p>我的父母1952年相识于原辽东省辽阳师范学校音乐班,1954年订婚,1956年结婚。</p> <p>父母的结婚证</p> <p>父母1954年毕业后都做了教师,妈妈在盖县一中,爸爸在山城镇荣誉复员军人学校。</p><p><br></p> <p>26岁的妈妈</p> <p>妈妈沈蔼如,1935年2月13日生于盖县。小时候家中比较富裕,受过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时期活泼开朗,但言语不多,为人和善。从她的日记里看到,妈妈始终求上进,一心想报效祖国。可身体一直比较柔弱,22岁时做过手术(从日记里知道的,不知是什么病),生妹妹后又得过浸润性肺结核,生弟弟时产后大出血,三十几岁得过肾炎,经常感冒,常年鼻炎,以致44岁时得了鼻咽癌。</p> <p>妈妈的毕业证</p> <p>妈妈弹琴,爸爸唱歌。琴瑟和谐的夫妻。</p> <p>在妈妈的日记里记载着妈妈对工作的不懈努力,对爸爸的爱恋,也有对自己早婚早育的懊悔,对家中琐事的无奈……其实在那个年代,22岁结婚不算早,力不从心是因为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除了带孩子还得上班、照顾老人、做所有家务,爸爸什么也不管,只知道工作,如若有人帮一把或是全职在家带孩子也不会那么累。妈妈有一篇1959年的日记中曾写过,她有一天早上做饭,炉子就是上不来火,都八点了水还没烧开,这也难怪妈妈心烦上火。妈妈就是这样,从1954年工作开始到1979年患癌症这25年时间里,几乎天天从早忙到晚,没有停歇。</p> <p>爸爸妈妈和一岁半的我</p> <p>患癌 11年的妈妈在教外孙女识五线谱</p> <p>患癌八年的妈妈抱着外孙</p> <p>患癌12年的妈妈抱着孙子。</p> <p>在我的眼里,妈妈知识面很广,我学习中遇到困难向她问个典故,字词都能立马得到解答。看人也比较准,不会被花言巧语所蒙蔽。她肚子里有好多成语、俗语、歇后语,传给我们不少真理。</p> <p>身体舒服时就弹钢琴</p> <p class="ql-block">妈妈的一生比较短暂,走的时候差七天58周岁。这短暂的一生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盖县一中,复县中学,复县第三中学,新金县第三中学,新金县第十一中学,新金县东方红学校,新金二中和新金第三十八中学。先后担任过少先队中队辅导员,带过学校宣传队,教授音乐、植物、地理等课业,曾被评为优秀辅导员、先进工作者。妈妈团结同事,关爱学生,深受广大师生的尊敬,以至在她去世多年后,每每提及沈老师,还是赞许声声,惋惜连连。学生王宏伟曾感叹:沈老师是最具教师范儿的老师,无论是形象还是师德师风和学识水平。</p> <p>这是妈妈去世前一年。妈妈经常拿起这张照片说:我像抱窝的老母鸡护着三只小鸡。</p> <p>从教30年荣誉证</p> <p>妈妈在患癌症的14年中,以顽强的毅力克服放疗、化疗带来的痛苦和后遗症。从开始的恶心难受,到后来吞咽困难,喝水呛咳,再到舌神经受损,语言不清,身体抵抗力下降,经常肺感染住院,临终前半年时间里每个月都要住院,有时刚出院3、5天就又住院,每次妈妈都从容淡定,面无愁容,她从不呻吟,从不抱怨,不能说话便用笔写,不让负面情绪影响到身边人。临终前的10来天经常昏睡,一旦醒来就示意我们拿纸笔,她要说话,断断续续的给爸爸和我们姐弟三人都写下了殷切的嘱咐。</p> <p>这是91 、92年妈妈的部分出院证明</p> <p>下面是妈妈躺在病床上写给爸爸的</p> <p>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了,今后办事说话要三思后行,哪怕做一思也好哇,免得办完事就后悔。说话尽量别提高八度,做事不要速战速决。</p> <p>不要骨灰吧,只要大家心祭就可以了。我觉得今天恐怕过不去,气太短,心脏也快衰竭了。打电报吧。</p> <p>你要注意保养身体,首先得从保养精神做起,我走了对你也有一定的解脱作用,十几年拖累大家,你们不容易我也不好受,想我时常看看我的本子,要多想我的缺点毛病,这样也能好些。</p><p>给静如打电报地址盘山甜水辽河石油学校,要加急。</p> <p>下面是妈妈写给我的</p> <p>外出时门窗一定要关好,对绽玫说话不(要)抬高声、太挖苦,她的自尊心很强也懂道理,要多方启发诱导才是。教育她改正多嘴多舌(的毛病),对什么东西都要动,今后你们兄弟姐妹间要更互相爱护,常回家看看你们的爸爸,帮他整理整理家务,他会感到孤独的,有合适的找一个也行,但一定要注意人选,绝不能挖筐里就(是)菜。</p> <p>人不好决(绝)不行,你们要帮他了解挑选,不能他自作主张。</p><p>苹果给切一点放嘴里含着</p><p>今后你们说话要有根据,办事不要逞强,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光)引导玩乐,引导玩乐要往正道上引。我活得太艰难,让我心脏早点停止吧。</p> <p>下面是妈妈写给妹妹的</p> <p>你对小虎的教育不得当,我看他现在满脑子都是别人都是笨蛋,唯有他最聪明。这也是事实,但不要出自你口当众表扬他,这样会使他养成一种骄傲的毛病,要耐心的教育,不要心烦就大声呵斥,小虎是(值)得骄傲,但不要培养骄傲,他是懂道理的,要多方面启发他做人,要耐心,你也缺耐心,一会儿就烦,声音就提高了8度。</p> <p>今天给不给雾化</p><p>我的肺已经纤维化,就是能出院也是一步三喘,活得艰难,我愿意去享福,不让你们看到我这遭罪样,整天牵肠挂肚。不要太悲伤,注意保养好身体,这是正常的,别老流泪。</p> <p>下面是妈妈写给弟弟的</p> <p>不要太惯孩子,当大家面表扬和批评都不利孩子成长,海滨自尊心很强,不要挫伤他也别提高。幼儿园有年龄限制。</p> <p>注意保养身体,先从精神做起,肚子太大,今后要做到无病防病,有病早治,和岳父母的关系要处好,人到年岁嘴爱唠叨,要体谅,与姐妹兄弟间也要处好。</p> <p>这是妈妈最后一次住院的出院证明,在“死亡”一项上打着✔。</p> <p>妈妈爱我们,但和别人家妈妈的爱法不同,因为她是教师,对我们的爱都渗透着很大比例的“职业病”。我从十二三岁起就不曾和妈妈有过牵手、拥抱等亲密动作,一直敬而远之。感觉在家在学校她都是老师。</p><p>在她生病这十几年中,外孙女、外孙、孙子相继出世,妈妈对这三个孙辈孩子由衷的喜欢。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年,还亲手为他们缝制了传统汉族服装——绸缎长衫,计划中外孙女的两件套,因病重无法完成,嘱咐我买料子替她做,还画出了图样。</p> <p>这是妈妈1991年住院时写的“诗”,在妈妈去世后,我将它整理复印出来,家人每人一份儿。</p><p>这也算是妈妈对自己的总结。</p> <p>妈妈从1979年6月3日被诊断患了鼻咽癌,从此和病魔抗争了14年,直到1993年2月6日,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和体力,永别了所有爱她的人。</p><p>妈妈走了,不再受病痛的折磨,我们也不再跟着揪心了,但我却实实在在的感觉找不到活字典,丢了百科全书,也没有人在身边对我的缺点毛病敲打提醒了。</p> <p>妈妈的这幅素描,是在她去世的头一年请区美协主席,当时是我单位的宣传科长姜永坤给画的。妈妈对这幅素描非常满意。</p> <p>妈妈的葬礼比较隆重,17台汽车,四五十个花圈,百多亲友在1993年正月十七那天雪地送行。</p> <p>妈妈的遗像放在她喜爱的钢琴上,挽联和祭文是朋友写的。</p> <p>1978年的全家福</p> <p>风华正茂的爸爸</p> <p>爸爸刘国基,1933年6月16日生于辽阳沙浒。4岁时爷爷就去世了,爸爸姐弟4人是奶奶一人拉扯大的。</p> <p>爸爸1954年辽阳师范毕业后,先是在山城镇荣誉复员军人学校做教员。思想进步飞快,1955年就入党了,1956年2月调到新金县报社工作,1958年调到新金三中教学,后任教导主任、副校长,1964年调到新金县县委宣传部。1971年起,在普兰店物资局、卫生局、广播电视局任局长,共22年,还在八九十年代做了10年左右的政协委员。</p> <p>爸爸性格开朗,为人热情,实事求是,对除了妈妈和我们姐弟三人以外的人几乎是有求必应,能帮必帮,不能帮还要想方设法去帮,真正践行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爸爸还特别会做思想工作,我的一位同事阿姨(田洁光)曾跟我说,你爸爸人好,我找他办事没给我办成,却让我心服口服,高高兴兴的回去了。</p><p><br></p> <p>当年妹妹参加卫生系统职工子弟上卫生学校的选拔考试,分数领先,虽然名额有限,但可稳稳当当入学。可当有位卫生局办事人员找到爸爸,要让其分数稍低的女儿入学时,爸爸就二话不说把妹妹替换下了,妹妹只好进了工厂。爸爸就是这样,不管大事小情,都忘我的为他人着想。</p> <p>爸爸好像与生俱来的助人为乐,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生活物资及许多食品都是凭票供应,大家生活都不富裕,我家偶尔包顿饺子,当饺子出锅时必先捞出两盘给左右邻居家端去。爸爸下乡时买回茧蛹花生等食物回来,也必先给左邻右舍送去些,当时我们都挺想不通,我们自己都不够吃的,为什么非得送人呢?妈妈曾说过爸爸就差老婆孩子没给人了!</p> <p>1979年妈妈得了鼻咽癌,爸爸总算停下工作,带妈妈去北京治疗近两个月的时间,这是爸爸头一次因私事耽误工作,爸爸的为人处事得到了凡是认识他的大多数人的赞许。当年曾有一个爱写作的忘年交,由衷的对他说:刘叔将来我一定给你树碑立传。</p> <p>搂着外孙女、外孙、孙子的爸爸</p> <p>和外孙女下象棋</p> <p>开心的姥爷和外孙</p> <p>让孙子亲近钢琴</p> <p>退休前的爸爸工作上勤恳、积极、正直、有水平、有能力,为人热情人缘好。在家里虽说年轻时不咋管家,对子女也不甚关心,但自从妈妈患病后对妈妈还是关爱有加,几次陪同妈妈往返北京治病,也能做很多家务了。</p> <p>妈妈去世后三个月爸爸退休了,我带女儿陪爸爸生活了两年,白天我上班女儿上学,爸爸一个人在家很孤独。刚好那时爸爸的同事牟连枝阿姨的丈夫纪叔叔去世了,爸爸有意娶她续弦,因为我们两家原本就熟识,我们姐弟三人便没有反对,并且在开始牟姨不同意时,我还去做了思想工作,顺了爸爸的心意。</p> <p>政协选举投票</p> <p>牟姨来到我们家后,爸爸生活中有了作伴的人,我带女儿适时的撤回家。头几年两个人生活还比较轻松愉快,三、四年后牟姨的孙子上学了,牟姨便担负起伺候孩子吃午饭的任务。大孙子、小孙子从小学伺候到高中毕业。我妹妹的孩子也吃了6年午饭。爸爸那时有些不适应,加上牟姨脾气出奇的急躁,曾一度苦恼难过,有跟我讲过。我让爸爸别憋屈自己,不能过就分开吧,可爸爸还是一如既往的替人着想,怕分开了牟姨会有过激行为,不能害了她。后来去我弟弟家住几天,散散心,又继续宠着牟姨过日子。</p> <p>爸爸在办公室。</p> <p>文化大革命期间爸爸和县委宣传部的同事演唱《大海航行靠舵手》</p> <p>爸爸与牟姨自1995年至2020年共同生活了25年,其中2019年2月以前的24年中,从没分开过,两人一直形影不离。一同去买菜,牟姨和牟家二姨说着话走在前面,爸爸用自行车驮着菜跟在后面,二姨到家,老两口再一同回家;一同去朋友家打麻将,兴起的时候天天坐公交车去玩儿,直至2018年才在子女的强烈阻止下不出去玩儿了,因那时爸爸已85岁,腿脚不灵活,上下公交车很危险。</p> <p>开会讲话</p> <p>爸爸从不主动锻炼,晚年更加不爱运动,就愿意躺着,且能吃不挑食,吃啥都香,因此很胖,腰围比裤长还多三寸,加上多年的糖尿病,形成了特定的糖尿病体型,四肢很细,腰腹很粗,体重严重超标,所以最早影响生活的就是走路费劲。2016年前后原有的短期记忆障碍加重了,刚说过的话转眼就忘。</p> <p>学习</p> <p>爸爸原来是个话多的人,和牟姨结合后有所变化,似乎就和牟姨俩有话说,和我们话很少。以前爱唱歌,拉手风琴,弹钢琴,因为牟姨不喜欢,他就都戒了,连心爱的钢琴都让我给弟弟送去。和过去的朋友、同事联系也逐渐减少,好多老友都是见了我们打听问候一下爸爸。</p> <p>政协委员合影</p> <p>他们结合后,从不为自己的事求人的爸爸,找了他在市里当领导的学生,把原来的“一担挑”房子换成了南北通透的3室1厅,从此我便没有了家里的钥匙,不能随时回家了。后来爸爸几次跟我们说,你牟姨不喜欢热闹,你们不用老来。我们姐弟很难过,但为了爸爸顺心还真的不能总去,即使去也不敢待时间长,说几句话,放下东西就赶紧走,只有过节时陪二老打麻将,能在那里待时间长一些,但也没有亲人间的交流和沟通,只是打麻将。感觉爸爸越来越没有思想、没有自我了。</p> <p>普兰店的画家给爸爸画的素描</p> <p>2018年6月16日爸爸85岁生日,刚好第二天就是父亲节,想让爸爸高兴,我为爸爸写了一首诗,特意在这天去他家读给他听。</p><p> 我的爸爸</p><p>父亲节到了</p><p>让我专心的想想老爸</p><p>不到1米7的身高</p><p>可在我心里</p><p>一直都是中国的标准男</p><p><br></p><p>洪亮的辽北口音</p><p>亲切温暖</p><p>飒利的行事风格</p><p>给了我完整的遗传</p><p><br></p><p>忘不了小时候</p><p>爸爸在炉前用烧红的铁丝</p><p>给弟弟的木头手枪烙花纹</p><p>乐的弟弟手舞足蹈</p><p><br></p><p>忘不了年少时</p><p>干活不小心摔碎了一个瓷罐</p><p>爸爸阻止了严厉的妈妈对我的训斥</p><p>“干活嘛,哪能没有点儿闪失”</p><p>安慰了我忐忑的心</p><p>也让我从此有了责任感</p><p><br></p><p>忘不了生活中</p><p>爸爸把言必信行必果用身教相传</p><p>让我们姐弟三人</p><p>知道了诚实是做人之本</p><p><br></p><p>忘不了……</p><p><br></p><p>没有什么词汇能概括爸爸的优秀</p><p>女儿只觉得压力山大</p><p>择婿的标准</p><p>只得一降再降</p><p><br></p><p>但这时的爸爸似乎不再对这样的赞美感兴趣了,听了我的朗诵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的哼了一声,表情极为淡漠。倒是旁边的牟姨说了句,你爸哪有那么好!</p><p>或许爸爸自己觉得他真的没有那么好,才连个表情都没有。可我说的这是退休前的爸爸,那时就是这样啊!</p><p><br></p> <p>八十四岁生日,第七个本命年,和重外孙合影</p> <p>爸爸老了,步履蹒跚,听力、视力、记忆力减退的速度很快。2019年2月28日早上忽然不会走路了,我接到牟姨电话后急忙赶去,见爸爸不会迈步,让他张嘴伸舌头时看到悬雍垂(小舌头)偏了,便立即叫救护车送到了医院,CT检查,基本确诊脑梗死,从这天起爸爸就再也没有回过他的家,2019年2月28日入院至2020年4月5日接回我家,除了首次出院的七天外,其余395天都是在医院、康复医院、医养院度过的。</p> <p>这是2019年3月19日。外孙女扶着他坐,并给他活动着不会动的左肢,孙子给洗脚。</p> <p>爸爸住院15天,除了常规用药外,还自费近8000元(妹妹出资),打了20多瓶丁苯肽,却最终以能站立、右腿和左右手都好使的状态入院,以右侧肢体完全不会活动而出院。</p> <p>2019年8月初在普兰店中心医院康复科与外孙女和重外孙留影</p> <p>2019年6月16号,我们在医院给爸爸过86周岁生日——这成了他的最后一个生日。</p> <p>爸爸生活不能自理了,反复念叨我左手不好使了,那无助的神情让人揪心的疼。牟姨快到80岁,照顾不了不能自理的爸爸,但又表示不能请保姆住家里,因为她不能与保姆相处。我便雇了保姆,把爸爸接到了我家。保姆干了三天便病了,第四天就不干了,家政公司一下子派不出人,我伺候了四天身心俱疲,弟弟便联系大连的康复医院,以净工资每月5000元的价格请了护工,把爸爸送去大连做康复治疗。</p> <p>刚回到中心医院康复科时护工扶着练挪步</p> <p>拉动患肢</p> <p>在大连住院20多天,由于爸爸心脏不太好,一直没给正式做康复治疗。当普兰店中心医院康复科开始收治病人时,我们姊妹商量把爸爸接回普兰店,便带着护工又回来了。</p><p>在普兰店医院康复科4个月,无奈爸爸不接受任何康复治疗和训练。大夫给按摩,爸爸嫌疼,大喊大叫,弄得大夫都不敢碰他。送到器械上训练站立,高喊“救命啊”“受不了了”,如果儿女在身边,便破口大骂,还伸出好使的手打我们。弄得我们又气又急又无奈。康复科里很多患者是躺着进来走着出去,我想爸爸只要能挪步,哪怕只能站起来,我就把他接回家伺候。但事与愿违,爸爸没有那个意志力,浪费了脑梗病后有效的康复时间,左侧肢体的功能没有任何恢复,只能一直卧床。在医保规定的住院时间到期后,去了医养院。</p> <p>练习站立</p> <p>练习腿部力量</p> <p>在医养院病床上准备吃饭</p> <p>好在牟姨同意随爸爸同住医养院,让我们姐弟稍稍放心。8月22日住进了普兰店御湘苑,老两口开始时同住一室,三天后牟姨因受不了爸爸夜里小便喊护工有声音,而去了另一个楼层单住。其实我们应该想到,因为牟姨失眠,他俩在家时就分屋睡好多年了,又怎么会在医养院睡一个屋呢?分开住以后的头两个月,牟姨除了三顿饭陪爸爸吃,白天其余多数时间也都在爸爸房间看电视、唠嗑。入冬后牟姨在爸爸房间的时间逐渐少,再往后牟姨经常头晕,除了陪爸爸吃饭,说话唠嗑的时候也越来越少。大概是从十一、二月份开始,爸爸开始不愿意说话了,我们去看他时,他也视而不见,跟他说话他就点头摇头,就连对牟姨也不理不睬,我们当时也不知其所以然,现在想想那其实是体现在爸爸身上的反常现象。</p> <p>2019年8月末刚到御湘苑时,妹妹推爸爸在院里转转。</p> <p>爸爸和牟姨在御湘苑吃午饭</p> <p>爸爸在医养院,从2019年8月22号住到了2020年的4月4号。我定期开药送到医养院,由护士看护送服。</p><p>12月起爸爸有了大便失禁的现象,我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但那时还是偶尔失禁,多数还是能够按铃喊护工的,以后的日子失禁的次数越来越多。</p><p>今年1月末由于疫情医养院封园了,接到这个消息我开始坐立不安。爸爸越来越糊涂了,啥事儿也记不住,也不能自己长时间坐着,这一封园不但我们进不去,牟姨也不可以下楼,他就连吃饭这个过程都很难完成。</p><p>3月份的时候,有一天牟姨偷着下楼去看了一次,发现爸爸的被子上粘着已经干了的大便,打电话告诉了我,我给院长打电话请求他们多去看一眼我爸爸,别让老人把大便抓到手上。院长态度倒是不错,但落实的确实不好,4月1日,牟姨又看到爸爸手上有干了的大便,我无法忍受,立马决定把爸爸接回我家来。</p><p><br></p> <p>试坐外孙女新买回的椅子</p> <p>决定接爸爸回家后告诉了弟弟妹妹和牟姨,4月2号联系家政公司,雇了住家保姆,3号联系同学买了一张多功能护理床,4号弟弟回来我们一块儿把床安置好,5号用救护车把爸爸接了回来。</p><p>忘不了那天接爸爸时的情景,爸爸看到我进屋时用从来没有过的招手动作表示了他的心情。我跟爸爸说,领你回家哈!爸爸用孩子般激动而又急切的口气回我一声好!从他的声音里,我感觉到这是有多么想回家呀!当时我强忍泪水,心里很难过:爸,女儿不孝,我早就应该来接你啊!你为啥不早跟我说呢?却忽略了这时的爸爸已经没有主动提出要求、愿望的能力了,只有喝水和小便能主动喊人,即便护工来了,有时还忘了要干什么,他真的没记性了!</p> <p>安置在我家主卧的多功能护理床</p> <p>接回家的爸爸,头半个月食欲很好,为了让爸爸有一个吃饭的氛围,特意把爸爸抱上轮椅推出来和我们同桌吃饭。我变着样的做他爱吃的东西,还给他订了鲜牛奶。问他回家好不好,他说好,哪也没有家好。我很庆幸爸爸把我家当成自己的家了。</p><p><br></p> <p>这是妹妹在给爸爸挠痒痒</p> <p>长期糖尿病引发的浑身瘙痒,让爸爸没少遭罪,那种痒像是从血里肉里发出来的,无论皮外怎么挠,都无法止痒,而且没有对症的药,爸爸右手能伸到的地方有多处都被挠得破溃了。</p> <p>这是弟弟在给爸爸挠痒痒</p> <p>重外孙给太姥爷刮胡子</p> <p>和家人同桌吃饭。</p> <p>回家两周后的一天,吃晚饭时爸爸突然说不想吃了,连哄带劝的勉强把奶喝了,之后越来吃的东西越少,基本上就是一点豆浆或牛奶,还总是恶心,按医嘱我给爸爸注射了盐酸甲氧立普氨以缓解恶心。平常降压、降糖、保心脏的药也吃不下去,再后来只能喝一点点水。这期间的血压、血糖值都下降,心跳快、乱,大便随时流出。我知道爸爸将不久于人世了。5月2号告诉回家休假的保姆不用回来了,爸爸最后的日子我们自己伺候。爸爸的情况不适合去医院,他已经经不起折腾了。</p><p> </p> <p>爸爸在我家看墙上的照片</p> <p>爸爸的最后三天是弟弟妹妹回来和我共同面对的。5月8号傍晚我让妹妹先回自己家,妹妹走后,爸爸非让我们把他扶起来坐着,其实他早已不能坐了,每次扶起来坐不到一分钟就得躺下,这次坐起来,我连忙喂了一口水,这口水咽下去之后爸爸便昏迷了,血压测不到,心跳一片混乱,在把贝他乐克粉末用吸管吹送到舌下一分钟后,爸爸苏醒了。这天晚上我和弟弟轮班守护着爸爸。爸爸一直到临终前的头一天头脑还是清晰的,这从我禁止他起来坐着时的表情里能看出来。当我告诉他,他现在的身体如果再起来会立刻要命时,他回应我一个不屑的表情。</p><p>5月10号早晨7:53,爸爸永远的闭上了双眼。</p><p><br></p> <p>重外孙给太姥爷拉手风琴,可太姥爷对任何事都没有什么反应,包括他喜爱的手风琴。</p> <p>整理爸爸遗物时,看见了好多奖状、证书。</p> <p>这是父母和同事、学生1988年在我家门前合影。</p><p>由左至右学生李家花,同事谭春安,妈妈,爸爸。</p> <p>这是爸爸的绝笔签名。</p><p>爸爸主动说话越来越少。最后一个月干脆就不说话了,好多需求都是用会动的右手比划。临终前4天我拿着硬纸板让他写名字,他便写下了最后三个字——刘国基。虽然不太工整,但还能看出他写字的习惯架势。</p> <p>爸爸在我家一共住了35天。接他回来时知道他时日不多了,但觉得坚持三五个月不成问题,还想着夏天时用轮椅车推他出去到我们漂亮的小区里转转,去太阳下晒晒,去海边看看呢。或许做父母的都不愿意拖累孩子,爸爸是看我太辛苦便提前走了;也或许爸爸感觉自己的病好不了了,回想过往,有些许悔意却无法表达,提前走吧;还或许……永远没有答案了!</p><p>这时我想起了妈妈的话,“你爸做事总后悔,他呀,到死都得后悔!”</p> <p>闲暇时弹弹钢琴</p> <p>不管爸爸是否后悔,也不管有多少后悔的事儿,但有一件事他肯定不会后悔,那就是为党为国家忠心耿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奉献了39年!也许对儿女来说他算不上是好爸爸,可他是我们姊妹三人的生命之源,我们的血管里流着他的血。对爸爸我们自始至终是尊敬,关心,怜惜,无奈,顺从,相信爸爸是知道的。</p> <p>整理这篇图文断断续续用了好多天的时间。之所以现在才开始编辑,就是怕自己在看到父母遗物的时候心里太难过,现在爸爸已经去世两个多月了,可还是常常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时不时的就泪如泉涌。至今每当在市场上看到毛豆、绿茄子等爸爸特爱吃的东西,我都下意识的买了回来,但做好后吃不了,放到坏掉——爱吃毛豆的人不在了!</p><p>妈妈,爸爸,想念你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