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专辑(8)

石榴姥姥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云南思茅、版纳军分区部队大院</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发小编辑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我是在军营里长大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我的父亲是一名终身戎马生涯的职业军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父亲二十岁从山西老家参加八路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南征北战打到云南,自此戎马一生坚守于祖国西南边关直至离休。离休后他也未离开部队,并且永远地留在了这片他曾经守卫和挚爱的土地上。</b></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我出生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至参加工作、成家均随父母居住在部队大院,从幼儿园到初中一直就读于部队的八一学校。</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照片木凳后面有着部队营房营建的标志:五角星图案</b></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五十年后残存的边防十团(7641部队)营房,当年父亲的办公室,五角星图案仍然闪闪发光。</b></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在部队大院里,我和大院的发小们是每天听着军营里的军号声和战斗英雄故事、看着绿色的军装和军旅文学书籍、唱着军旅歌曲长大的。军旅文学书籍也伴随并影响了我的一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英雄人物,从幼儿园的故事到小学课本走进了我的心里,他们犹如军队的一员仍在绿色军营的队列里闪烁着光芒。</b></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小学二年级正逢文革,新华书店除了《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语录》没别的书卖。所幸军营里还能看到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星火燎原》丛书,父亲的书桌上就摆放着不齐全一套的五六本《星火燎原》。至今那有砖头厚的、红色封面,上面金色的毛泽东题写的手写体书名“星火燎原”仍历历在目。</b></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小学三年级的我似懂非懂的捧着《星火燎原》丛书勉强看着,革命前辈们的回忆和亲身讲述、描绘的革命战争时期那惊心动魄的历史和战斗故事吸引了我。父亲见我喜欢看,又给我拿来了另一套但不齐全三四本油红封面的红色书籍《红旗飘飘》。</b></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若干年后才知《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同是大型红色读物,一个是丛刊,一个是丛书。两套书有着割不断的纽带关系,极为相似。</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星火燎原》是一九五六年七月,为纪念建军三十周年,中央军委出版的反映我军三十年斗争历史的回忆文集,内容上着重于反映革命战争,军事斗争为主。《红旗飘飘》则用回忆录、传记、小说、诗歌和日记等不同体裁,描写革命领袖、记录革命先烈、回忆著名英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描写无名英雄和革命斗争生活等。</b></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从小学到初中,这两套不全的红色书籍伴随着我从书中认识了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瑞金红都、遵义会议、延安革命圣地、......,知道了四渡赤水之战、乌江天险、飞夺泸定、腊子口上的红六连、大渡河十八勇士........等等。《一袋干粮》、《毛委员扶我上担架》《平型关大捷》、《狼牙山五壮士》、等作品仍记忆犹新;还认识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有些回忆录在小学语文课本现在仍然能见到,如《朱德的扁担》、《飞夺沪定桥》、《狼牙山五壮士》等。</b></p> <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星火燎原丛书》和《红旗飘飘丛刊》是革命烈士鲜血、革命群众鲜血构成的书。读着这些书深深的感受到了革命烈士坚韧不拔、勇敢奋战的精神。 每当读着这两套书,我就像走进了战争年代,充满了激情,随之产生了一种奋进的力量。崇拜英雄,仰慕军人,成为我幼小心灵里一朵盛开的雏菊。就读八一学校时,每当写八一建军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以及写拥军爱民、军民团结的作文时,我写的作文常常是班级里的范文,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宣读、点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部队八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大都是现役军人和军人家属,有着浓浓的军人情结。学校的起床号、开饭号、就寝号与军分区机关大院的部队广播相连,步调一致。学校的书籍也大都是与部队有关。每周课外活动之一,每班必看课外书,连环画有《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以及《鸡毛信》、《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王杰叔叔的故事》《硬骨头六连》、《带兵的人》等,文字书有《董存瑞》、《杨根思》、《雷锋日记》、《最可爱的人》等反映部队英雄人物的书籍。这些书在文革时期也仅只能在部队的八一学校里才能看到。在那单调、贫乏的文化环境下,还能有这些幸福的阅读经历,也着实难忘,受益非浅。童年的这些书让我们知道了父辈的浴血奋战的斗争史,懂得了什么是恨,什么是爱!如今,我们当年的八一子弟大都在不同的岗位出色的展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给我们的军人父辈们丢脸。</b></p> <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三年级时,我开始寻找“厚书”阅读。第一本小说是父亲放在衣柜顶上厚厚的《林海雪原》,看的真过瘾,接着把父亲藏书的书柜翻得底朝天,竟然找到描写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的《朝阳花》和描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故事的《苦菜花》、《迎春花》等诸多书籍。后来才知,文革时期,这些书是禁书,父亲才把这些书藏在家中,殊不知让我翻了出来。当然,我也知这些书是不让随便看的,好在父亲住在军营里,周末才回家属院,我悄悄的躲得似懂非懂、囫囵吞枣的看完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那个时期,在军营和八一学校得天独厚通过各种途径看了许多军旅文学书籍,有《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保卫延安》、《红日》及描写东北抗联的《在密密的树林里》,歌颂和平时期的英雄《欧阳海之歌》,描写北大荒军垦农场的《军队的女儿》等等,还有文革期间未停刊的《解放军文艺》,现在回忆起太多的书,太多的情节历历在目........。</b></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读着红色军旅文学书籍长大,其文学价值和人生价值在漫长的岁月中加倍显现,为我的成长提供了精神上的铁和钙 。父辈艰苦浴血的精神已经留在我们的血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气神所在!父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足够大院子孙享用终生。那样的环境,那样的心境,这些红色军旅文学书籍文字中的精神五十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在新的时代依然有它非常重大的价值。</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如今,我的书柜里仍然藏有现代版的红色军旅文学书籍《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特战先锋》、《永不放弃》;仍然喜欢阅读兰晓龙的小说《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石钟山的 《大院子女》等。</b></p><p><b style="font-size: 20px;"></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前不久向父亲的老战友借了父亲当年驻守边关部队的回忆录:《永不消失的番号》,该书记录了父亲当年解放大西南驻守边疆的边防团团史,读着亲切而感人,回忆录中的父亲和叔叔们大都是我儿时的熟悉的人物,还有那儿时住过的营房.......</b></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父亲的战友们写的回忆录也是我非常喜看的书,近几年我尽量收集父辈们的回忆录。作者都是父亲的战友、思茅军分区、版纳军分区部队大院的叔叔,回忆录中的人物大都是认识的父辈们,时间地点及描述的事件也是大院里听到和见到的,读着倍感亲切!</b></p><p><b style="font-size: 18px;">&nbsp;&nbsp;&nbsp;</b></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从回忆录中看到了枪林弹雨中,父辈们经过了生与死、血与火的战斗洗礼,跟随中国共产党打下了红色江山。又驻守边关,戎马一生!</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是军人的后代,从小就有顽强拼搏和勇敢自信的精神,有浓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红色书籍结下了深厚的情缘!</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此生最大的遗憾,没有接过父亲手中的枪 ! 枉在军营长大,没穿上军装!</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b></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八一军旗红,军旅书香伴此生。</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红色军旅文学书籍将伴我一生!</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8.1.初稿</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1.7.25.修改</b></p><p><br></p> <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毛勐莲(云南景洪)</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