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湛湛波涌来,冥冥雨不歇。这个梅雨季,好冗长。与此关联的场景人物,借机窗外飘来。</p><p>于是,檐下有雨,只当是你。</p> <p>先是文史学者钱听涛老人去世消息。一直记得与他对话的有趣情景:我问东,他兀自答西,且伴着生动的面容手势。</p><p>一路聊下来,所欲求教者,于其娓娓道来中皆已豁然。</p> <p>几乎就在差不多时候,蒋亦元院士的亲友给我发来其离逝的噩耗。</p><p>蒋先生少年时曾在滆湖边的厚余乡村,目睹田野里农夫的辛劳,这促成他最终成为中国联合收割机之父。</p><p>东北农业大学校园内,院士案头摆放着母校觅渡桥小学赠送的画册:江南的杏花春雨,总是飘落在我心头……</p> <p>(上图为蒋亦元院士)</p><p><br></p><p>小河上有桥,往东是顾塘桥,北面是前北岸,小河沿往北是北直街。我的家,就在千秋坊……</p><p>在北京的寓所,沈克琦生命最后几年几乎每天都会向访客们重复着这样的场景:拿细长的手指蘸些水,在茶几上描画出一幅干湿参差的地图。</p><p>旧宅周遭的街市图景,在他心里默画过千万遍。</p> <p>(上图为沈克琦先生)</p><p><br></p><p>彼时正是北方的夏季,廊外蝉鸣、窗前飞絮,窗外池塘里,稀疏立着的,还是前一个秋冬残剩的荷梗。</p><p>流水的影子也见着了,水面上,野鸭正在酣游嬉戏。沈先生笑着问我:这景色,跟我们老家相像的吧?这里的人儿,也到底是一直惦着江南了。</p><p>其后不久,这位最早在中国提出设立博士后制度的著名教育家,终于魂归千里之外的齐梁故园。</p> <p>离时花似雪,明夜雪如花。</p> <p>一生尽瘁,国士无双。</p><p>他们都走了,好在花儿还在。花儿谢了,家还在。汪曾祺说,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家门口的花儿多呆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日子了。</p><p><br></p><p>乡下池塘的青草,迫不及待浮出来。无论深浅浓淡,绚烂又灿然。</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