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词传

作家 钱小穆

<p>读苏轼的词,可以医心;读辛弃疾的词,让人奋发;读李清照的词,可以感怀,总有一些人,绣口一吐,便点缀了中华文化史上灿烂的星河。i</p> <p>《李煜词传》以李后主流传于世的诗词作为切入点,通过三十余首最为脍炙人口、广泛流传于世的诗词,用散文体小说的创作方式,演绎其至情至性、充满悲欢离合的传奇人生。</p> <p>浪淘沙</p><p>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p><p>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p> <p>此书以词为经抒写了南唐后主李煜跌宕起伏的一生,为读者展现了李煜其人、其词、其性、其情。李煜是南唐的亡国之君,一生挣扎于束缚与自由、赤子与权谋之间。该书直抵人物内心,用感性柔婉的笔调,呈现了后主早期轻灵婉约的忧伤、任情任性的奢纵,降宋后人间天上的诡异命运、沧海桑田的无常巨变。是集词和人物生平于一体的传记。</p> <p>宋词是一杯清酒读后感想</p><p>《宋词是一杯清酒:李煜词传》内容简介:千百年来,人们对李煜的印象,大多定格于他是一位文采出众的“词宗”:然而正史中的李煜,却是一个平庸懦弱的末代君主。这位才华横溢的庸君,只求乱世中舞文弄墨,最终逃不过一场断肠的悲剧。《宋词是一杯清酒:李煜词传》再现了这个集词宗与君主、天才与庸才、成功与失败于一身的人物全貌,运用细腻婉约的品评方式和语言,让你既品了词又赏了文,还了解了更多关于词人的历史。</p> <p>渔父</p><p>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p> <p>望江南</p><p>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p><p>又</p><p>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p><p>望江南</p><p>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p> <p>浣溪纱</p><p>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p><p>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p> <p>长相思</p><p>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p><p>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p> <p>浣溪沙</p><p>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p><p>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p> <p>李煜词读后感</p><p><br></p><p>李煜作为一位君王,在历史上所留下的大多描述他喜好歌舞,政绩上没有什么贡献;作为一位诗人,在诗坛上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句,为后世扩大了</p><p><br></p><p>词的表现领域。</p><p><br></p><p>李煜的词的风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他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 &nbsp; 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萨蛮》,《相见欢》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柳永等所谓的“婉约”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如《虞美人》,《浪淘沙令》 …… &nbsp; 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p><p><br></p><p>,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而且还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此最后一句乃是针对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道:“王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nbsp; 王氏认为此评乃扬温、韦,抑后主。而学术界亦有观点认为,周济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词句的工整对仗等修饰方面不如温庭筠、韦庄,然而在词作的生动和流畅度方面,则前者显然更为生机勃发,浑然天成,“粗服乱头不掩国色”。 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帝”。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nbsp;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nbsp;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nbsp;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当然,还有“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菩萨蛮》)这样偷情诗,也是十分著名的。 &nbsp;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nbsp;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p><p><br></p><p>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之比较</p><p><br></p><p><br></p><p>[摘要]&nbsp;李煜的前期词多描写皇帝、宫廷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转为怀旧伤今,抒发亡国之痛,囚徒之苦,多感伤之语,有动人的艺术力量。通过比较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艺术特色,肯定其美学价值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p><p><br></p><p>[关键词]昏君、柔靡绮丽、率真自然、感伤愁思</p><p><br></p><p>[正文]</p><p><br></p><p>后主李煜(公元937—978),是五代词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他是中主李璟的第六子,二十五岁接位,史称南唐后主。李煌在位时,已是强敌压境,朝不保夕。他对宋“屈节以图存,修贡以结欢”,政治上庸懦无能,苟且偷安,直至被宋灭国,肉袒投降,作了俘虏,被囚居在宋都汴梁,当了俘虏后,他终日生活在悲哀苦痛之中,最后仍然被宋太宗赵光义用牵机药毒死。李煜是一个怯弱无能的亡国之君,在文艺上却是一个艺术修养颇高的多才多艺之人。他音乐、书法、绘画、文章、诗、词皆通,尤工于词。</p><p><br></p><p>纵观李煜词的发展,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个阶段,既以开宝八年(975)降宋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下面将重点阐述李煜前期词和后期词的艺术特色和它们的不同之处。</p><p><br></p><p><br></p><p>一、柔靡绮丽而又率真自然</p><p><br></p><p>李煜前期词多描写皇帝、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柔靡、绮丽。政治上的无能使他无心或者说无力处理政事,这使他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关注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上,并且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这些也就成了他早期词的主要(也可以说是唯一)题材。</p><p><br></p><p>如: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nbsp;&nbsp;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p><p><br></p><p>这首词写一个女子在一个花好月暗的夜晚,偷偷地跑到自己的爱人身边的情景,读者很容易窥见其柔靡和绮丽的风格,但又不难体会到词句的自然而率真,这与《花间集》有很大的不同:轻轻走过香阶,袜儿贴这地面,绣花鞋儿提在手里。……我出来一次机会难得呀,要怎么温存——随你的便。这种蹑手蹑脚的动作、小心翼翼的神态和一次爱个够的心理,极率真、传神。</p><p><br></p><p>又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写出游宴乐及归辇的过程,此极富贵,而结尾“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又极清雅。</p><p><br></p><p>再如: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nbsp;&nbsp;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家乡的亲人无限怀念的感情,语句清新自然,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p><p><br></p><p>二、感伤愁思之作</p><p><br></p><p>公元975年南唐被宋灭,李后主从有国之君以下子沦为阶下囚,这使他从身体到心灵从生活到思想都有巨大变化。他终日以泪洗面,一景一物,触目生悲,所以后期词转为怀旧伤今,抒发亡国之痛,囚徒之苦,多感伤之语,有动人的艺术力量。他的词开始白若花间派的桎梏,感情更趋向真实,形象更鲜明,语言朴素、洗练,意境深沉,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对后世特别是宋代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p><p><br></p><p>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p><p><br></p><p>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愁。有很多人认为这首词是李煜早年之作,但看其感伤愁思的基调基本上可以肯定是降宋之后的作品。诗词中写到离愁,往往借助于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抽象为具体,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别离》:“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或写愁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柞猛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nbsp;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仗,缘愁似个长”。而这首词则是写愁之味:“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么到底是何滋味呢?词中并未点名,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这种独特而真切的感觉,可谓是味在咸酸之外,但却根植于人们的内心,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共鸣。“剪不断,理还乱”,是以丝喻愁。各种感情思绪缠绕在一起,使词人无法用正常的思维审视人间万物,只能任凭一股离愁别绪来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所以才“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恰当地表达了这种一时间莫可名状的惆怅迷惘之感。</p><p><br></p><p>又如: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nbsp;&nbsp;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p><p><br></p><p>雨声惊梦,晓寒袭人,梦里片时欢聚,醒后倍感身寄异地的冷落,想到家山万里,家国何在,梦中人今世难重见,往日的欢乐,如同落花流水,一去不返;今昔相比,真有天上人间之别了。这首词用对比的手法来写亡国后的囚徒生活和哀痛心情。李煜归宋后封为违命侯,实际上是被软禁了,此后一蹶不振,“此中日夕只以泪洗面”。词中以“梦里欢”烘托“身是客”,以“流水落花”比喻往日欢情,都有很强的感染力。而“别时容易见时难”一句,以凝练的语言概括了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的人生体验,能够引起离别中的人的共鸣,这种共鸣足以引起人们心灵的强烈震荡。</p><p><br></p><p>除了以上重点分析的两首词外,这个时期李煜还有很多传世名作,如《破阵子》、《虞美人》等都是后世所盛传不衰的。这些词作都是后期囚禁生活时的作品,因此大都感伤、忧郁之作,其情其思,凄怆动人,此时他的词作冲破“词乃艳科”的蕃篱,把词从花间派镂金错采、蓄意雕琢、陈腐绮靡的风气中解放出来,开一代词风,使词取得了与诗同时并存、同时发展的地位,因此也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p><p><br></p><p><br></p><p>李煜的前期词和后期词的变化是和他的政治遭遇和生活状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前期荒淫无道的宫廷生活使他的词显得柔靡绮丽;后期的卑躬屈膝、寄人篱下的亡国之君的软禁生活使他能够透过世俗看到宇宙人生的深远意境,而后从心底萌发了对人生的无奈与感叹,那些无奈和感叹记录着他的欢乐,倾诉着他的悲哀,是最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p><p><br></p><p>尽管前期词和后期词有较大差别,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他倾注在词作当中的率真自然的感情。他的词不加雕琢,写得非常真实、具体、率直.他善于捕捉容易被人感受和联想的事物特征,运用形象的比喻和优美的词汇,来勾勒有声有色的画面。他的词所抒发的喜怒哀乐、离愁别绪等思想感情带有很大的普遍性,&nbsp;他以鲜明的创作个性,抒发本人强烈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意境更深远,整体气势更阔大,从而使作品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这也是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最关键原因。</p><p><br></p><p><br></p> <p>《虞美人》</p><p>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p><p>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p><p>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p><p>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p> <p>虞美人读后感(一)</p><p><br></p><p>李煜的“愁”是封建帝王的愁,我觉得这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说:我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花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总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回过来看,我们怎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p><p><br></p><p>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的广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写的最好……</p><p><br></p><p>虞美人读后感(二)</p><p><br></p><p>听着邓丽君前辈的演唱,再来品读《虞美人》,心中竟不太平。慢慢地,一滴泪滑下脸颊,模糊了视线。</p><p><br></p><p>一代风流才子,却被命运推上了帝王的宝座。他无心理政,在位期间,无所建树,因而被冠上“昏庸无能”的罪名。然而,我却想要为他鸣不平。的确,他不比汉武帝的气吞万里,没有刘备的济世情怀,不敌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但他拥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所缺乏的横溢才华!</p><p><br></p><p>李煜,一个错位的人生,写就一段千古悲情。若不是生在帝王之家,若不是命运弄人,他又怎会年仅42岁就草草地绝了笔?他留给我们的,是政客用鄙夷的嘴角吐出的“亡国之君”“昏庸无能”的不屑,是文人用心品读出的无尽悲凉,更是一个集风流倜傥天才卓绝于一身的“词中帝王”的旷世才情。他,该更羡慕那平平淡淡的文人吧?远离了人世纷繁,远离了国事困扰,远离了勾心斗角,远离了腥风血雨,独自守着一份宁静,泛舟湖上,吟诗作对。乘着清风,伴着明月,踏着花香,唱出人生的醉意与惬意。这,该正是他所向往的吧?多少个夜晚,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啊,何时才能去到?多少个白昼,那个心生烦厌的宝座啊,何时才能远离?</p> <p>&lt;&lt;百家讲坛&gt;&gt;赵晓岚教授对李煜的评价:</p><p>在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佛祖的前身之一,尸毗王在修行的时候,一只鸽子为了逃避鹰的追逐,飞到他的腋下请求保护。可是鹰说,我也是一条生命啊,你救了它,我就得饿死。怎么办呢?尸毗王说,我割自己的肉喂你吧。鹰说,那好,可你割的肉必须和鸽子的重量相等。尸毗王答应了,可他没料到,他割尽了身上的肉还是抵不上一只鸽子的重量。于是,他竭尽全力将自己整个人压上了那个天平。这一下子,大地震动,天女散花,芳香满路,而将死的他也重新获得了生命。原来,这是天神为了试探他行善的诚心,而特意设的一个局。</p><p>李煜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于这个故事肯定也相当熟悉。可他没想到,命运其实也为他设了一个局,它让这个有着孩子般纯真心灵的人去品尝亡国的巨大痛苦,最后用极端残忍的方式夺走了它的生命。这就像佛祖的前身在用自己一块块鲜血淋漓的肉去喂命运派来的那只饥饿的鹰,最后还押上了整个生命。但所有的这些痛苦又都成了李煜的艺术养料,成了他词艺术魅力的源泉,也让他在词的世界里获得了新的生命。</p><p>西方有个哲学家,叫尼采的说过,一切文学作品中,我最爱那些用鲜血写成的。王国维在指出李煜的词是用鲜血写成的同时,还进一步地说他: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意思就是说,李煜词中表现的这些痛苦,从本质上来说,已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痛苦,而是像佛祖和基督所感受的那样,是全人类共有的痛苦。因此,当他用自己痛苦的生命,用自己淋漓的鲜血来写词的时候,他的词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人的赞美和喜爱。</p><p>有人说,李煜的词是词中的极品,一字一珠。有人说,李煜的词就像王昭君和西施那样的大美女,虽然没有打扮、没有包装,但一样是万人迷。还有人把他和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摆在一起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认为他们分别是男女词人中写成最内行,最有本来面貌的杰出词人。</p><p>还有一个评论家,大概是对这两个词人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无话可说了,干脆制造点噱头,就说,“后主易安,直是词中之妖,恨二李不相遇”。意思是说,李煜和李清照这两个人,简直就是词这个世界里的妖精,他们两个人不能碰面,真是太令人遗憾了。这一男一女两个词中之妖,如果碰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就确实令人遐想了。不过,我们还是把这个遐想留给编小说的文学家吧。</p><p>在所有的评论中,我认为最能够给李煜一一些安慰的是这么两条。一条是明末清初一个叫沈谦的人说的,他说:李后主拙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意思是李煜治理国家不行,但是在词的世界里仍然保持着一个帝王的地位。而晚清的著名学者王鹏运更是直接赞美李煜是:词中之帝,当之无愧色。</p><p>我们看,命运让李煜在现实世界里失去尊严、失去皇冠、失去国土,又全部在词的世界里还给了他。命运让他在现实世界里流泪、流血,付出生命,又让他用这泪,这血,这生命铸成了一座艺术的丰碑。在千年之下,仍然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尊敬,让我们仰望。这也就是文学批评史上一再提到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和“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的文学创作规律。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李煜没有亡国的经历和感受,那么他虽然也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词人,但是他绝不可能戴上“词帝”这种李煜在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p><p>李煜在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p><p>他能书善画,对其书法:陶谷《清异录》曾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对其的画,宋代郭若虚的《图书见闻志》曰:“江南后主李煜,才识清赡,书画兼精。尝观所画林石、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惜无书画传世于后。</p> <p>李煜的词的风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p><p>他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p><p>如《菩萨蛮》:</p><p>花明月暗笼轻雾,今朝好向郎边去。刬袜下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p><p>还有一类是在宋朝的压力下感受到无力摆脱的命运时所流露的沉重哀愁,</p><p>如《相见欢》:</p><p>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p><p>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p><p>如《虞美人》:</p><p>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p><p>《浪淘沙令》:</p><p>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p><p>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而且还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此最后一句乃是针对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道:“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王氏认为此评乃扬温、韦,抑后主。而学术界亦有观点认为,周济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词句的工整对仗等修饰方面不如温庭筠、韦庄,然而在词作的生动和流畅度方面,则前者显然更为生机勃发,浑然天成,“粗服乱头不掩国色”。</p><p>李煜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靡,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圣”。</p><p>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现在:</p><p>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p><p>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p><p>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p><p>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说》)</p> <p>李煜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四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p><p>他的旧臣说他有《文集》30卷及“杂说”百篇。《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直斋书录解题》中载《南唐二主词》1卷,现能见到的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墨华斋本,录李煜词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为二首。后清代邵长光又录得 1首,近代王国维为《南唐二主词》补遗,增加了9首,不过其中有问题的似不少。据近代多数学者的意见,能确定为李煜词的不过32首。其词集注本有清刘继增的《南唐二主词笺》、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王仲闻的《南唐二主词校订》等。詹安泰的《 李璟李煜词》,注释颇详。事迹见《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家《南唐书》,今人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p> <p>对于李煜的作品评价,首推当然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的“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词为士大夫之词。”</p><p>王国维先生对于李煜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他高度肯定了李煜词作眼界始大,变伶工词为士大夫词的开创性。他认为词发展到李煜,题材内容扩大了、词的意韵加深了。这“眼界始大”专指李煜降宋后的词作。这些作品一改前期绮丽柔糜,幽雅浪漫,柔媚婉约的风格,而变得沉厚豪放,悲壮苍凉。他在词中直接倾泻自己的家国沦亡之苦痛,而非男女惜别之心痛,这使得他的词较之晚唐五代其他词人之作,眼界更宽广,不再仅仅的局限于花前月下这类的庸俗题材。自从李煜摆脱了花间派“剪红刻翠”的传统风格后,词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变为可以从多方面述怀言志的新诗体。李煜的词作在创意上的变革对后来豪放派以及婉约派词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南唐的灭亡,敲碎了李煜的美梦。亡国之后,李煜的词风大变,生活的大起大落,使他从醉生梦死、轻歌曼舞的生活中清醒过来。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无能为力。只能把这种难言的苦楚倾泻在他的词中。这时期他的词往往写尽眼前穷愁凄凉之境地,忆往昔繁华之生活,通过今昔的对比,抒发自己的家国沦亡之苦。如果我们仔细读李煜亡国后这一时期的词,我们会发现他用白描的手法准确而又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悲痛心绪。这也就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人喜欢借妇人形象的描绘,委婉流露或表达自己心情的手法。李煜后期词感慨很深,他作品中反映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既哀婉凄厉又旷阔深邃,这就在王国维所说的意境上更上一层。李煜很善于将某些具体的感情做深入的概括,从而使之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体验,令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人都能从中受到触动和感染。李煜后期词不仅仅以沉痛的心情抒发自己的悲慨,更可贵的是 ,他往往能够透过一己之悲慨,进而上升对人类共有情感本质的探索,从而是使得其所抒发的情感具有深广的涵盖性和包容性,他用他带着苦难气息的作品为世人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气氛。中国人至古而来“尚悲”, 李煜“以悲为美”构成了他后期词作审美意识的关键,提高了他词的审美意义,也获得了后世无数人的共鸣。</p><p>至于李煜词的写作风格,一般以“神秀”和“粗服乱头”为评价。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说:“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周济认为李煜在词句修饰方面不如温庭筠、韦庄,以他们三人的作品来看,李煜确实不爱刻意修辞,他更加倾向于天然的词藻,作品融情于景,浑然天成,不拘于描写事物,抒情洋洋洒洒,他任用笔下的意象,随着心情的起伏而随意成文,意味悠长而回味无穷。这正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的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神秀"是一种艺术精神,读李煜的词,固然可以品尝其中灵秀的句子,更重要的却是领略其间幽雅的意境,它是一种艺术态度,是人性自在的光华。在欣赏李煜词时,我们知道那决非单凭雕琢、勾勒、点染等技巧就可以达到的,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没有超人的领悟力和对人生的深刻认识,是无法做到的。</p><p>从李煜的文字来看,帝王命是他最大的悲哀,然而,不成帝王,那么他的诗词,尤其是后期的诗词恐怕难以成就,这两者纠缠相生,还是王国维先生总结得好:"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短处,亦即为词人长处。"“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越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p><p>拈出"赤子之心"来评价李煜,王国维先生是第一人。从此,评价李煜才算有理念明确的依托。我们前面提出的问题也就有了答案。天性懦弱温和的李煜,自幼长在深宫,在一种比较平和安逸的环境长大,加上他一直潜心于文学、艺术甚至佛教,这形成了他多愁善感、感情细腻敏锐的性格特点。他缺乏政治斗争的心思,更没有兼吞天下的野心,甚至成为了阶下囚后还祈求可以与宋分而治之,不参与纷争,最终被宋太宗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打碎了全部幻想。所以说,李煜有一颗不染纤尘的赤子之心,具有最纯的真性情。这种性格对于一个文学家来说是可贵的,但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却是可悲的。就是这种性格导致了他后半生的屈辱命运,由此看来,李煜阅世不多但感世未必不深。试想,他曾位居至尊,过着极其豪华奢侈的帝王生活,而金陵城陷后他带领大臣子弟四十余人肉袒出降,甘当俘虏,随宋兵北上,次年正月到达汴京后,白衣纱帽待罪于明德楼下,受封为违命侯。对于一个皇帝,还有比这更大的侮辱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生活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朝来寒雨晚来风"的囚徒生活,李煜只有在悔恨与痛苦中度日如年。这种苦楚无从排遣,便只有寄托于写词了。他开始变得怀旧,"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捆轻尘,忙杀看花人"(《望江梅》)"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他开始爱做梦,"故国梦初断,觉来双泪垂"(《子夜歌》)"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写到愁恨,已不再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婉转缠绵,而是"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这不是片段的愁恨,而是无比深长、浩渺无边的愁恨。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痛苦、有缺陷,这些常常让我们悲伤、哀叹甚至不能成眠。而李煜在此之余将它们写了出来,写得如此真实,如此平易,如此绵长,让我们忘记了他是一个极不称职的懦弱皇帝,只当他是一个普通人,当他是我们自己,我们与他一起共叹息,同流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绝代才人,薄命君王",李煜兼有亡国之君与杰出词人的双重身份。</p><p>李煜是一位不幸的君王,因为他是一位天才的词人。他的不幸遭遇又成全了他作为天才词人的使命。让他走向了自己的也是五代词的艺术高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