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与我们相关

袁晓艳

<p>  2020年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p><p> 《民法典》这部从出生到死亡,让你一生有法可依的法律、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总规矩”的新中国首部法典,它真的来了!</p> <p>  民法典的亮点(重点来了)</p><p><br></p><p>1、见义勇为免责</p><p><br></p><p>原文: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p><p><br></p> <p>解读:通俗来讲,就是当你见义勇为的时候,如果不幸受了伤或者遭到了什么损害,就由那个犯错的人赔偿你。比方说你在抢劫犯手中救下了一个小学生,但不幸被抢劫犯捅了一刀,那么就由这个犯人负全责,小学生家长可以给你些补偿(注意是可以,而不是强制)。犯人跑了或没钱赔咋办?这个时候孩子家长就不是可以给予了,而是应当给予相应补偿---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如果救落水儿童时不小心把孩子头在岸边磕了一下,救助人是完全不需要赔偿的。</p> <p>  近年来见义勇为反被诬陷、敲诈的事件频发,“扶不扶”、“救不救”也成为当今社会密切的话题。“见义勇为免责”出台,给予了见义勇为这最基本的保障,也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健康向上。</p> <p>2、小区共有场所收入归业主</p><p><br></p><p>原文: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业主的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属于业主所有。</p> <p>  解读:该条款看上去离我们很远,实则不然。以我们居住的小区为例,电梯中、外墙上基本都有大面积的广告招牌之类(贴小广告的不算啊)。这类广告通常经物业公司、居委会许可,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民法典规定了,发布广告可以,但广告产生的收入,扣除了合理成本(广告牌费、安装费之类)之后,其余归业主所有,也就是收入都要平摊给业主(无形中又增加了大笔收入)。</p> <p>3、禁止高利放贷</p><p><br></p><p>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p><p><br></p> <p>解读:近年来,“校园贷”、“套路贷”事件频发,尤其对青年一代,在校园里待的久,涉世未深,且虚荣心强,容易过度消费,被不法分子盯上。前些日子看了一则新闻,一大学在读女生为了借三百块拍裸体视频交予借贷者,三百块,就让从小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放下尊严,家长知道了该多么痛心。</p> <p>  民法典的出台,没有从表面上规范相关秩序,直接从根本上剔除此类贷款,一刀切之下,也彰显了我党和国家整治不良之风的决心。</p> <p>4、界定夫妻共同债务</p><p><br></p><p> 原文: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p><p><br></p> <p>这款规定看起来繁琐,实际归纳起来就是三条 </p><p>(1)夫妻双方都承认的债务,为共同债务。</p><p><br></p><p>(2)夫妻一方自己胡乱花,跟家庭无关而欠下的债,不属于共同债务(自己挖的坑自己填上)。</p><p><br></p><p>(3)夫妻一方欠下的钱但用在家庭上了,属共同债务。</p><p><br></p><p> 关于夫妻共债问题矛盾由来已久。早在2001年,我国婚姻法就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简单来说,就是婚姻期间,夫妻中的一人以个人名义借钱并事先说好自己偿还的,便无需夫妻另一人承担偿还责任。这样的规定导致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假离婚、真躲债”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借钱人的利益。好比丈夫在婚姻期间以个人名义借了钱,然后把钱转给了妻子随后二人离婚。这样债主找到这个丈夫时也拿他没办法,债权人利益难以保证。</p><p> 因此在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后来争议极大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这个条款虽然保证了债权人的利益,但也导致了新的问题。使夫妻之间没有借钱的一方很吃亏,甚至出现了夫妻一方利用该条款勾结第三方坑害夫妻另一方的现象。</p><p><br></p> <p>民法典的出台,综合考虑了以上两种情况,充分保证了夫妻双方及债权人的利益。</p> <p>5、守护头顶上的“安全”</p><p><br></p><p> 原文: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有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p> <p>解读:该条款看起来比较绕,实际突出点就一条:被高空坠物砸伤后,如不能明确责任人,该楼业主和物业都有可能要被追偿责任。</p> <p>这条规定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对,认为这样吃“大锅饭”,会导致很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但大家换位思考一下,一个人遭遇了高空坠物事故,极大可能伤情会较为严重,如果所花费的费用都有受害人所在家庭承担的话,那么这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对绝大多数家庭无疑是灭顶之灾。民法典出台后,针对高空坠物事件的规定,虽然有可能使一部分无辜者受到牵连,但却保证了受害者家庭能够得到最基本的补偿,得以维持治疗费和日常生活费用。几个家庭牺牲一小部分利益换来一个家庭不至遭遇灭顶之灾,我认为民法典的这条规定还是非常人性化的,它保证了受害者的利益。</p><p><br></p> <p>6、设置离婚冷静期</p><p><br></p><p> 原文: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p> <p>解读:离婚冷静期制度比较通俗易懂,但却成为民法典里争论最大的规定之一。这条规定的绝对之处在于,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都可以撤回申请。这一个月的推迟,意味着夫妻间很多消费和债务就可能找不到明确责任人,甚至会影响到买房、孩子上学等。而且,如果一方在冷静期内反悔,协议离婚很可能就要变成诉讼离婚,那么没有个一年半载的时间,这婚基本就离不成了。</p> <p>七、最后,我想谈一谈对民法典更深层次的理解</p><p><br></p><p>我国民法典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民族性”,该民族性表现在,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民族特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的民族精神特征。</p> <p>例如将“优良家风”“夫妻互相关爱”等中国传统文化入典,这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是十分少见的情况。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将我国的制度优势通过法治的方式转化为治理优势,意在将民族精神深入人心,不局限于严刑历法来整治不良之风,旨在从根本上改善社会风气,给予人民最美好的生活。</p><p><br></p><p>我想,这也是我党深得人心的根本所在。</p> <p>  创下我国立法纪录的</p><p>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p><p> 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p><p> 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p><p> 而未成年人又因其身份的特殊性,</p><p> 成为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部分</p><p> 今天,和小编一起来看看</p><p> 民法典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吧~</p> <p>几个特殊的阶段</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胎儿</b></p><p> “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p><p> </p><p> ——民法典在总则编“自然人”章节中,加入新规,将一个人受保护的起始点前移到了胎儿时期。</p><p><br></p><p> “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p><p><br></p><p> ——这不仅为近些年热点的基因编辑等划出红线,也为一个生命从最开始提供法律保障。</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八周岁</b></p><p> </p><p>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p><p><br></p><p> ——用通俗的话说,八周岁以上的小孩,就可以“帮家里打酱油了”。</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十六周岁</b></p><p><br></p><p>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十八周岁</b></p><p><br></p><p> “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p><p><br></p><p> 我们再来看看具体场景</p><p><br></p><p> 小孩拿父母手机给游戏充钱怎么办?</p><p>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p><p><br></p><p> ——民法典明确: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给游戏充值大额金钱,在法律上相当于与游戏服务提供商签订了服务合同,这需要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通俗说,未成年人充值是无效的。</p><p><br></p><p>最高法关于未成年人充值打赏的态度</p><p><br></p><p> 2020年5月19日,最高法出台《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p><p><br></p><p> 关于这一条文的理解有两点:第一,如果是无行为能力人充值打赏,所有金额都应当退还;第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充值打赏,监护人可以请求退还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p> <p>父母确诊新冠肺炎被隔离,</p><p><br></p><p>孩子独自在家谁来管?</p><p><br></p><p> “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p><p> ——结合此次疫情防控工作,民法典对监护制度作了进一步完善,体现了我国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明确了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的职责,也是“最有利于未成年人”这一理念的彰显。</p><p>父母离婚孩子归谁</p><p> </p><p> 满8周岁子女有话语权</p><p> 民法典草案婚姻家庭编中规定了离婚后未成年子女抚养权的归属,最新修改通过的版本增加了规定:“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p><p><br></p><p> ——这一修改主要从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的选择权,我国民事行为能力的界线是8周岁,8周岁以上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认知能力,抚养权的确定与其权益密切相关,应当尊重他们的真实意愿,更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p><p><br></p><p> 14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也可被收养</p><p><br></p><p> 被收养人的范围由原来的仅限于14周岁扩大为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均可被收养。</p><p><br></p><p> 收养应当遵循最有利于被收养人的原则,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禁止借收养名义买卖未成年人。还规定“无不利于被收养人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记录”,并增加规定民政部门应当依法进行收养评估。</p><p><br></p><p> ——以往的收养制度更多考虑的是满足没有孩子的收养人的利益,这次明确了收养应当遵循最有利于被收养人的原则,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将被收养人范围放宽至所有未成年人,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儿童拐卖和非法送养的不法现象,同时也将有利于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p><p><br></p> <p>  最后,我们一起看一下一个小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