潵河文学社第80期作品《门》

陌上烟雨

<p>春门(新韵)</p><p>赵秀伶</p><p>灿烂千红片,还洁质本来。</p><p>何愁无看客,暖日涌心怀。</p> <p>门(新韵)</p><p> 贾占英</p><p>关阻严冬雪,开拥盛夏风。</p><p>进出多少事,内外几分清。</p> <p>门</p><p> 李岳龙</p><p>洞开诚引客,深锁欲离人。</p><p>多少心归刹,犹如已隔尘。</p> <p>门</p><p>李岳龙</p><p>推敲柴草世,出入帝王家。</p><p>两扇多情物,因时有落差。</p> <p>门</p><p>司海云</p><p>门外千千万,门中万万千。</p><p>人生有出入,道远几重山。</p> <p>题门(新韵)</p><p> 张小丽</p><p>柴扉晨偶过,方忆笔行迟。</p><p>最惯身旁物,推敲似不识。</p> <p>咏门(新韵)</p><p>左继明</p><p>沧桑千载爱朱颜,庇护雕梁不吝寒。</p><p>两扇轻薄远尘世,诗书茶酒共芝兰。</p> <p>门之杂吟</p><p> 王素霞</p><p>看似无门却有门,心机巧设隐乾坤。</p><p>一生贪恋终虚境,他日昭然岂可存。</p> <p>家门(新韵)</p><p> 佟凤丽</p><p>我家陋室暖香融,隔断凄风冷雨声。</p><p>一盏清茗一纸素,一门得护一安宁。</p> <p>门之杂吟(新韵)</p><p>屈静新</p><p>意爱轻开门半边,几回魂梦共缠绵。</p><p>一生相守谈何易,聚散无常暗问缘。</p> <p>家门</p><p>王素霞</p><p><br></p><p>里面</p><p>熟悉得近乎乏味</p><p>时光</p><p>平静得泛不起一丝涟漪</p><p><br></p><p>从缝里挤出的</p><p>是新奇</p><p>是神秘</p><p>是火辣如热恋般的期许</p><p><br></p><p>走出它</p><p>是一片广阔的天地</p><p>是灿烂的阳光</p><p>是满溢的自由气息</p><p><br></p><p>走得远了</p><p>离得久了</p><p>却忍不住回望它</p><p>思念凝成千丝万缕……</p> <p>国门</p><p>窦占宇</p><p>你</p><p>经历了沧桑巨变</p><p>你</p><p>见证了百年荣辱</p><p><br></p><p>中华儿女</p><p>用热血巩固着你的根基</p><p>亿万同胞</p><p>用智慧装点着你的辉煌</p><p><br></p><p>远行时</p><p>你为我保驾护航</p><p>归来后</p><p>你为我遮挡风霜</p><p><br></p><p>你屹立东方</p><p>让列强遁逃</p><p>你俯瞰全球</p><p>让五星红旗在世界飘扬</p> <p>木 门(散文)</p><p> 王素玲</p><p> 门,伴随着人类走过风风雨雨,保护着千家万户,连接着家与社会。人们在各种各样的门中,出出进进,走出贫穷,走进富贵,走进豪华。无论是草门、木门还是大宅豪门,每扇门的背后都会藏着许许多多故事,而让我最难忘的是家乡的木门。</p><p> </p> <p><br></p><p> 曾记得,家乡有几十户人家,每户人家都会有几扇门。大都是木门,简单粗糙,从我记事起就是老样子,没有涂过漆,裂纹纵横,与土墙陋室倒是很协调。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木门,虽然简单古老,可不光挡风御寒,拦截山贼野狼,更重要的是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作用。</p><p> </p> <p><br></p><p> 抗战时期日本鬼子入侵家乡,实行“三光”政策,把家乡变成了无人区。老区人民藏在山里,配合八路军坚持抗战。在战斗中,常常有民兵、八路军受伤。当时条件艰苦,没有担架,乡亲们就拆掉自家的木门,当做担架救助伤员。部队和群众转移时,用木门做的担架抬着老人和伤员,在山路上穿行,加快了转移的速度,避免伤员掉队,保证了伤员的安全 。受伤的战士躺在乡亲们的门板上,感动得直流泪。</p><p> </p> <p><br></p><p> 解放战争中的一次战役前,冀东区党委和军区,要求所在县委五天之内组建一个1500人的随军担架团,配合晋察冀野战军作战。</p><p> </p> <p><br></p><p> 时间紧任务重,村民各自拆下自家门板送到县里,做成担架。有村民的支持,担架团很快组成了。战斗开始,担架团和主力部队在一起,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一扇扇门板,一副副担架,救助着一个个伤员,保证了战斗的胜利。这些门板上染着战士的鲜血和汗水,铭刻着担架团的光荣业绩。</p><p> </p> <p><br></p><p> 门板不但陪伴着乡亲们从战争走向和平,而且给我的童年留下难忘的记忆。 </p><p> </p> <p><br></p><p> 60年代末,村子没有幼儿园,七八岁的孩子直接上一年级。那时我们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背着用旧衣服做成的书包,学习用具更是不能简单的再简单了。文具盒是大人吃完药留下的纸盒,橡皮是废旧推车轮胎剪成的方条。教室从整修的羊圈转到破旧的厂房,然后转到比较好的仓库。唯独不变的是用门板搭成的课桌。当时课桌不够用,乡亲们和老师到山上扛一些比较方正的青石,垒成40厘米高的长条。再把学校附近人家的门板拆下来,搭成课桌,晚上再给按回各家。我们围在门板搭成的课桌前,专心地听老师讲课。课桌样子虽然不好看,但很实用,又宽又大,不用划分界限。下课了,我们坐在课桌上,玩石子儿、下虎棋、翻花绳儿、弹玻璃球、看小人书。夏季,中午休息时间长,我们玩累了,就躺在门板上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觉。有的同学还在门板上天马行空,尽情涂鸦,有的画上几颗五角星,有的画上岳飞、赵云、潘冬子、胡汉三等小人书里面的人物。这些作品把门脸弄得五花八门,惨不忍睹。乡亲们晚上把这些门重新安到各家时,这些作品算是村里永久的画展了。</p><p> </p> <p><br></p><p> 我还清楚地记得,夏天炎热,爷爷把门板拆下,搭在后门槛儿上午睡。凉爽的风伴着一阵阵鼾声,我想这是爷爷辛勤劳作后最安闲的时刻了。逢年过节,大事小情,家里人多炕上挤不下,门板就成了很好的床铺。有门板做后盾,亲朋好友就可以多住几天,聊聊家常,叙叙旧,感受到家的温馨。</p><p> </p> <p><br></p><p> 家乡的木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家家安上了防盗门,各种颜色的门绽放着不同的色彩。但家乡的木门和乡亲们纯朴的情怀,永远藏在了我的记忆里,成为我永久的眷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