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1965年根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建设方 针,厂址选在距离今河池市金城江区18公里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水源乡含香村。规划新建一个生产军用钢材和民用 钢材的小型特殊钢厂,名为东风冶炼厂(即河池钢厂)。</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1966年6月成立东风冶炼厂筹备处, 开始筹建工作。武汉钢铁设计院设计,广西冶金建 设公司施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1966年建厂开始。开凿石方工程:炼钢洞勘探、开糟,炼钢洞副洞开拓,挤压洞开拓, 氧气站洞开拓,共8436.6立方米。还有总降压站工程、钢筋混凝土、砌砖等共3868.7立方米。 累计完成投资97.12万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1967年上半年,自治区计划委员会、自治区国防工业办公室、武汉钢铁设计院邀请上海 等地的有关专家,对工厂的部分车间进洞问题进行反复研究,一致认为不宜在山洞内建设。 报经自治区同意,炼钢、挤压车间、氧气站、总降压站从洞内迁出建在洞外。原进洞工程报 废、 损失投资97.12万元。从建厂到1988年止,全厂累计完成投资6255万元,其中:基本建 设投资2929万元, 技术措施投资1663万元, 银行贷款1123万元, 企业自筹资金540万元。 1988年底形成固定资产原值4535.59万元,净值3687.4万元,形成年生产能力:钢5万吨,热 轧钢材8.6万吨,锻材0.8万吨,铁合金0.2万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电炉炼钢车间 1967年7月―1968年3月进洞工程投资5.53万元。1968年11月迁出洞外建 设, 建厂房10603平方米,废钢堆放场4000平方米,钢锭堆放场3800平方米,安装10吨龙门 吊1台。1969年9月28日,0.5吨电炉1座建成投产。1970年4月1日第一座3吨电炉、1973年6月 30日第二座3吨电炉先后建成投产, 累计年生产能力1.6万吨。1982年10月,1号、2号3吨电 炉进行技术改造, 改为5吨电炉。 1983年2月, 新建5吨电炉1座投产。 5吨电炉3座共投资 555.95万元。年产钢能力5万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锻钢车间 1967年8月14日开工,1973年5月29日建成投产。主要设备有1吨自由锻锤、3 吨自由锻锤, 以及150公斤、250公斤锤各2台和400公斤锤1台。完成投资313.27万元,年产 锻材能力0.8万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挤压车间 1967年7月15日―1968年4月,进洞工程投资27.7万元。原计划生产挤压棒材、 管材和冷拨棒管材, 以及挤压与锻造坯料和成品的酸洗, 计划年产挤压材1.2万吨, 投资 1240.35万元。1975年上半年清除土方1.8万立方米,到1979年,土建工程只完成投资128.75 万元, 由于土建工程进度缓慢,材料供应不足,设备不能按期交货,1979年1月,自治区决 定缓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400毫米×2/300毫米×5轧钢车间1978年轧机配套完毕, 由于当时偏重于挤压车间的建 设, 对轧钢工程抓得不紧。1979年,自治区决定停建,400毫米×2/300毫米×5轧机调给陕 西红旗钢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580毫米轧钢车间 利用挤压车间厂房, 1985年6月28日, 自治区冶金工业厅批准投资 970万元(自治区银行贷款52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450万元),1985年8月开始施工,1986年底 建成,完成投资907万元,1987年7月开机试产,年开坯能力10万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铁合金工程 1987年建1000千伏安电炉1座, 5月开始施工,1988年1月竣工,完成投资 240万元,建设规模为年产金属硅0.2万吨,锰硅合金0.4万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制氧车间 1967年1―4月进洞工程投资3.71万元,1970年9月迁到洞外施工,1972年3月 建成投产,完成投资79.99万元,厂房建筑面积1110平方米,安装150立方米/时制氧机2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石灰车间 1971年3月开始施工,建厂房1156平方米,40立方米石灰窑两座。1974年3月 建成投产,完成投资49.65万元,年产石灰5500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从建厂到1993年累计完成投资6376万元,其中基建投资3380万元,更新改造资金2996万 元,1993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001.2万元,净值3474.2万元,主要设备有5吨电炉3台,小型轧 机3台, 线材轧机1台, 开坯机1台, 锻锤7台。年生产能力钢4.9万吨,开坯10万吨,钢材 15.4万吨,锰硅合金0.4万吨。1993年末职工1869人。</span></p> <p>周末闲暇时光,我们走进曾经的河池钢厂,寻觅记忆碎片。</p><p>河池钢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为国防事业、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鼎盛时期为来自全国各地近5000名职工家属提供工作和生活条件。</p> <p>这是河钢生活居住区</p> <p>曾经的钢铁厂就是大山里的一个小世界。厂房、居民楼、商店、电影院、卫生室、食堂、学校一应俱全。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河钢退出了历史舞台。</p> <p>老旧的宿舍里,曾经装载着几千个职工及家属的梦,而今,只剩下十几户"老河钢"零星的散落在各个角落里,坚守这方曾经的阵地。</p> <p>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见证了河钢由盛转衰的历史。</p> <p>时间永远定格在1997年国庆。可以肯定这是河钢企业改制后最后一期厂宣板报了。</p> <p>往日热热闹闹的公用电话亭,今天却是不一般的宁静,厂区内也是车少人稀。烟火河钢,尽管它已辉煌不再,但那个时代的烙印永远也抹不掉,它将永远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永不褪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