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汝城徒步协会(第十六站) 大坪回头岭至坛子岭回转穿越徒步活动,途经回头岭、高排、担盐古道、腊岭下、隘口。自参加徒步活动以来,听老旅友们说有一条徒步担盐古道的线路,我一直想走一走这条路,探究一下古道是什么?加上我父亲15岁开始跟着他的父辈担盐往返于这条古道上,由此更激发了我要揭开这条古道的神秘面纱的强烈愿望</p><p> 在汝城和广东仁化城口交界处,不高的群山之中,掩藏着一条神秘而古老的商道,穿过松树林,杉树林,千百年来,汝城先民们的生命与之息息相关,盐、粮食在其中来往穿梭,成为当地人的生命线。可见它的历史重要性。今天,我们顺着山路,拾级而上,穿过松树、杉树林,石板路窄小蜿蜒,可以看出,石板早已被磨去了棱角,光滑中透出岁月的痕迹。</p><p> 我父亲15岁就开始担盐,跟着他的父辈在这条担盐古道上来回往返,当时,人们天天吃的盐,只能水路到了广东仁化城口,城口到汝城没有陆路运输,汝城人只能从汝城挑鸡鸭等土特产下广东,回来担一担盐,来赚取生计,父亲跟我们讲的不多,只依稀记得他说,有一次,父亲担了一担盐,又饿又累,住宿伙店的钱也沒有,实在是走不动了,他真想甩掉一些盐以减轻重量,但不敢这么做。15岁还是个孩子,只有发发牢骚泄泄愤,他只能跟着大人们拼了命的赶,当时,盐道上时有强盗出没,一个人根本不敢停下来。从那次以后,我父亲的脚就落下了病根,一走路走多了就脚痛得厉害。父辈们走在这古道上,是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我们踏着先人们的脚印,徒步在古道上,是为心情愉悦,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正因为有千千万万的挑夫担盐走出了这条古道,才有了我们今天徒步担盐路的经典线路。正是前人开路,后人后益。</p><p> 在古代,这种担盐古道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家会投资修整维护,有钱的大户人家做善事,积阴德,也会出钱修路架桥,建凉亭,由于年代已久,古道有些断裂,但透过青苔可以看出这条官道修建时已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路面全部由石板铺成,有大块大块的褐色石材砌阶而上,有白色的小方块石板和褐色石板相间铺成路面,太阳光透过树叶洒向路面上,白色的石板闪着金光,遥想当年,这担盐古道是多么的“高大上”啊!也浓缩了先辈们的勤劳和智慧</p><p> 踏着古人的足迹,蜿蜒盘旋地走在幽静的担盐古道上,踩在富有年代感的石板上,心情沉重,思绪万千,细细品味出古道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父辈的艰辛谋生之路,今天我们只是走了古道的一段路程,大家都气喘吁吁,可想而知,先人们当年还要挑着担,担心吊胆地赶路,我可以想象我父亲是怎样度过他那担盐岁月。时代的变迁,现在行走古道的人很少,所到之处,茅草过膝,时有野花点缀,野果诱人,古道两旁树木参天,在枝藤蔓青萝处,见到了三处凉亭,一家宿伙店,一个隘口,虽然都已只见些断垣残壁,但厚厚的石墙,高大的门洞;宽敞的空间,足以想像当年过往的商客之多,古道之繁荣景象。担盐古道,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更是一个有着丰厚民族文化积淀的秘境与情结</p><p> 如今,对于古道,修复与保育才能让辉煌和繁华的历史为现实所用。古为今用才能让古道真正在现代“活”起来</p> <p> 不高的山野中,有一条神秘而古老的商道</p> <p> 古道两边的松树,放过松油松树。</p> <p> 長满青苔的石板古道,凝结着人类从远古走来的足印。</p> <p> 古道茅草过膝,枝蔓挡路</p> <p> 残垣断壁的凉亭,用厚厚的石块砌筑。</p> <p> 枝藤蔓延下,依稀可见宿伙店的原貌。</p> <p> 林场工区</p> <p> 人民医院女子“别妍队”</p> <p> 龙虎洞水库的水经此渡槽送到灌区</p> <p> 古道穿过杉木林</p> <p> 大坪林场高排工区,第一休息站,他们是大山的卫士,为守护这遍苍翠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甘受寂寞,默默地付出。</p> <p> 一起护林</p> <p> 途经一个小水电站。</p> <p> 最经典的担盐古道,由小石块拼砌而成的路面,小石块还清楚地看得到</p> <p> 另一个护林点。</p> <p> 古道最凉爽的地方,大家大口呼吸带着甜味的空气。</p> <p> 担盐古道汝城段隘口,也就是相当于海关,过往的两地商客过此地都交税。隘口不仅是商客必经之地,也是兵家必争要塞,据说当年太平天国在此奋战三天三夜。</p> <p> </p> <p> 保存完整的凉亭</p> <p> 担盐古道的出口</p> <p> 好开心!</p> <p> 踩在古老的石板上,追思先辈们的足迹。</p>